<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在渭北高塬上,地勢平坦,附近無河,我家的后面是一路穿溝筑壩逶迤而來的寶雞峽大水渠。每到干旱莊稼缺水之時,大水渠里便有攜帶者泥沙渾濁的渭河水或者清凌凌的馮家山水從西滾滾而來,嘩啦啦東去,沿路分支,灌溉著兩岸的廣闊田野。</p> <p class="ql-block"> 工作之余,常沿寶雞峽渠道回老家,每看著清凌凌的渠水,兩岸原野上綠油油的莊稼,一片片紅云一樣的桃林,一片一片繁茂的的蘋果園,大片的西瓜地,一座座炊煙裊裊升起蓋滿樓房的村莊······,總是就想起了父親,想到了馮家山水庫。</p><p class="ql-block"> 一晃,父親已離開我們十年,敬佩父親的清廉仁愛大德多才,心中一直有個愿望,想去父親曾工作過的馮家山水庫看看。終于機會來臨,在父親去世十周年之際我見到了它的真容,圓了心中多年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 去時正早春時節,四野綠油油的麥苗,路邊偶見臘梅花開,滿目大都還是蕭索的枯黃色。</p><p class="ql-block"> 大巴車西行又向北兩個多小時抵達馮家山水庫。走在父親曾一遍遍走過的路上,看著壯觀宏偉的馮家山水利樞紐工程,遠眺遍布水庫西邊山梁的十三排窯洞群(約1400余孔),滿心的激動、心疼、敬佩和震撼!</p> <p class="ql-block">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也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命脈。</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中國人民在政治上獲得了自由,但從舊社會過來的新中國滿目瘡痍,一窮二白,二十多年的建設,依然沒有擺脫靠天吃飯靠地穿衣、貧窮、落后、饑餓的面貌。</p><p class="ql-block"> 為了能夠吃飽飯,為了子孫后代不挨餓,為了盡快改變農業生產發展的落后面貌,在黨中央的號召下,全國上下爆發出了空前的大興農田水利建設熱潮。1970年7月,馮家山水庫建設工程開始動工修建。</p> <p class="ql-block"> 馮家山水庫是當時陜西省大型水利工程之一,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防洪、發電、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灌區西起金陵河,東至漆水河,北依喬山,南接寶雞峽灌區,東西長約80公里,南北寬約18公里。灌溉寶雞、鳳翔、岐山、扶風、眉縣、永壽、乾縣七縣的旱原136萬畝的土地。我的家鄉就是馮家山水庫的受益者,村里的土地都成了水澆地。如今城市不斷擴大,工業不斷發展壯大,工業用水、城市生活用水量逐年增加,馮家山水庫又滿足了寶雞市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之需。</p><p class="ql-block"> 庫區寧謐,水庫大壩筆直寬闊干凈,一望無際的湖面上波光粼粼,幾只野鴨和黑水雞在自由自在地游弋。</p> <p class="ql-block"> 導游講解,馮家山水庫工程規模宏大,一上馬,就把寶雞方方面面的力量全部動員起來了。首先是人才的大會戰。許多領導、知識分子昨天還是在“干校”“牛棚”里改造的“走資派”“臭老九”,一到工地,馬上成了“能豆豆”“香餑餑”,指揮起千軍萬馬與大自然展開殊死搏斗。所有參與建設的農民全部實行軍事化管理。陳倉區(寶雞縣)、鳳翔縣、岐山縣、扶風縣四縣參與大會戰的幾萬農民兄弟姐妹編成7個民兵團。一到水庫工地,農民立馬成了水利戰士,縣名成了團名,如岐山民兵一團、扶風民兵一團,公社名成了營名,如彪角營、故郡營、召公營,生產大隊名成了連隊名,如石頭坡連、孝子陵一連、呂宅連。各鄉鎮踴躍報名,出現了父子、兄妹爭相上陣,老兩口、小兩口齊上工地的動人情景。當時機械極其缺乏,偌大的工地上,只有一臺卷揚機,直到第二年,才又添了一臺推土機,整個工程全靠人力。</p><p class="ql-block"> 我能想到昔日崢嶸歲月里此地豪情萬丈的勞動場景:工地上紅旗飄飄,人山人海,塵土飛揚,熱火朝天!指揮員、干部、工程技術人員、農民工,這不是一百人,一千人,而是一萬人,兩萬人,三萬人,甚至日達10萬人,大家喊著口號,奮勇爭先,人挑肩扛,前推后拉,夏天頂著烈日,冬天冒著嚴寒,吃著玉米高粱面粑粑,睡著土窯洞麥草鋪,不分白天和黑夜,削山頭,炸山石,鑿隧洞,清理廢石,轉移土方,你追我趕,靠的是鐵锨、镢頭、架子車,靠的是雙手、雙腳和雙肩,以“愚公移山”、“唯有英雄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決心和毅力,用血汗書寫著氣壯山河的詩篇。</p> <p class="ql-block"> 在馮家山水庫指揮部簡樸簡陋的房間里,如今陳列著許多的紀念物。一件件簡單簡陋的勞動工具、一張張記錄熱火朝天的工地建設黑白照片,令我心里震撼倍生,對父親他們那代人更是欽佩有加。在一張桌子上,我看到兩本厚?的冊子,好奇之中隨手翻了下,竟全是工程圖紙,好親切,好激動,不禁眼睛一熱,又似看到父親在昏黃的燈下一筆筆算著數據,一張張畫著圖紙的情景!這些圖紙中定有許多浸含著父親的汗水與心血!那時父親畫的一張張圖紙,母親為父親烙的一袋袋干糧,我在干糧上用木梳扎的花紋,父親多次給我們講的且贊嘆不已的水庫修建過程中那些吃苦耐勞、勤奮善鉆研的農民工和黨仲昆、孫九經等指揮者的故事,是我一直對馮家山水庫和那個時期的父親最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陜西作家李三虎曾在他的長篇紀實小說《馮家山的激情歲月》一書中寫到:馮家山水庫,一個關于激情歲月的浪漫記憶,一個關于艱苦年代的紅色經典,一個誕生在現實中并不遙遠的童話,一部在崇高理想鼓舞下改天換地的英雄史詩。馮家山水庫,一個由“臭老九”“走資派”“鋼小伙”“鐵姑娘”“鐵老漢”共同創造的人間奇跡,一座用“棗木方”(高粱面粑粑切成塊)“鋼絲面”以及千家萬戶的鍋盔和干糧堆積起來的宏偉建筑,一座匯集幾代人的鮮血、汗水和淚水澆鑄的歷史豐碑。</p> <p class="ql-block"> 成長于那個年代,年齡小從未參加過那時的祖國建設,但對于當時的狀況,我是有很多深刻記憶的。鋼絲面,玉米面粑粑,修水庫,鐵锨,架子車,拉石頭,鐵姑娘,鋼小伙……,是常響在我耳邊的聲音,至今我依然能感受到那時空氣中到處充溢的震撼人心的高漲的熱情和拼搏激情。</p> <p class="ql-block"> 一川清水潤萬頃,半是英雄血凝成。如今渭北高原上的人們衣食豐足,一代代在享受著馮家山水庫的恩澤,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日子越來越富裕。</p><p class="ql-block"> 吃水不忘打井人!</p><p class="ql-block"> 100余名建設者為修建水庫獻出了寶貴生命,我們不能忘!這些犧牲的人中有民工,有一般干部,也有領導干部;有男,也有女。年齡最小的只有17歲,最大的都60歲了;而十七八及二三十歲的占絕大多數。</p><p class="ql-block"> 有兩個悲慘的事故讓寶雞人最揪心。1972年3月28日6時50分正在鏵角堡施工的鳳翔縣民兵團尹家務營王堡村連突然被山崩襲擊,16條生命連吶喊一聲都未能夠,便被沉重的大山吞沒了??墒峭醣ご迦藳]有被災難所嚇倒,他們安葬了烈士的遺體,沒過幾天,他們重新組織人員又開上了馮家山,很有點前仆后繼、勇往直前的悲壯氣勢……。1974年11月25日,指揮部代總指揮黨仲昆、陜西省水電工程局工程師孫九經、司機馬永和三人去鳳翔縣境內的總干渠瓦子東溝查看險情時,途中,因公路土橋被水淘空,突然塌陷,三人被泥水吞沒,沖下了千河。黨仲昆同志是水庫建設中犧牲的最高職務的領導。</p> <p class="ql-block"> 在馮家山水庫建設中,涌現出了許許多多讓人尊敬學習的榜樣,有敢于擔當、吃苦在前的指揮員,有善于攻關、勇于創造的工程技術人員,還有許多的先進模范人物和“多奇志女子打夯隊”這樣的英雄群體。</p><p class="ql-block"> 來自扶風建和的“鐵人”馮來娃的故事更是感動人心。1970年秋上馮家山參加水庫建設,他白天完成本職工作開挖導流洞,晚上不聲不響幫寶雞縣(現在的陳倉區)民兵團拉運石渣,有時苦戰通宵后,白天又接著上班。1971年冬季河道施工中,他把自己的膠鞋讓給別人,赤腳跳進刺骨的水中參加勞動。在大壩會戰中,他嫌常用的架子車小,拉土少,就加寬加高車廂,裝飽車,別人拉一分三方土,他拉三分三方土,出滿勤,超定額,又利用休息時間,擔筐拾糞,開荒種地,用自己的錢為灶上買了小豬飼養。在鉆機排灌漿中,馮來娃兩個月加了21個班。由于馮來娃勇于吃苦,甘于奉獻,工地上人叫他“馮鐵人”,由衷地稱贊和敬佩他。經常有人問他為什么這么拼命,老人說:“我老家是河南人,要過飯,到馮家山以后,共產黨對我們窮人,對我這么好!為了感謝共產黨!”</p><p class="ql-block"> 馮來娃的先進事跡廣為流傳,多次被省、市指揮部評為“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1992年退休后,馮來娃沒有回家養老,而是苦守深山,歷經各種艱難,一直在庫區山坡上堅持義務植樹3200畝,被評為感動陜西十大人物!</p> <p class="ql-block"> 父親那時三十八、九歲吧。據村里參加馮家山水庫建設的一位長輩講,當時扶風兵團主要負責溢洪洞建設,扶風縣往馮家山工地派了四位領導負責人:權錦宇,扶風兵團團長(文革前任水電局局長);孫廣玉,副團長(文革前任檢察院副檢察長);我的父親擔任溢洪洞施工總指揮兼鉚噴隊隊長;還有一個叫趙定國(后來任扶風副縣長)。包括我的父親,他們大都在文革中受到過迫害,從牛棚一出來,就被派往了工地,他們不像那些紅衛兵那樣激進、極端、混亂,他們都是很優秀很能干的人,處事忠正無私,愛國愛民,勤謹務實,思想純潔樸素,境界很高,都是大格局。父親雖然年輕,但父親的實干精神、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令工友們敬佩贊嘆,父親也因此深受工友們愛戴。當時工地上三班倒上班,本該輪我的父親休息了,但他還是堅持去施工現場查看,與大家奮戰在一起,或者與總指揮黨仲昆、總工程師孫九經一起,核算工程相關數據,畫圖紙。</p><p class="ql-block"> 人心齊,泰山移!在這里,老一輩人拋灑青春、熱血和汗水,自強不息、拼搏奮進、歷盡艱辛,無私奉獻,修成了福蔭萬年子孫后代的這樣龐大的水庫,鑄就了人類水利發展史上的偉大奇跡,也鑄就了滋養后人的偉大的馮家山精神: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開拓創新!</p><p class="ql-block"> 歷史將永遠銘記他們的功勛!</p><p class="ql-block"> 緬懷犧牲者,感恩所有參與馮家山水庫建設的人們!</p> <p class="ql-block"> 貧窮,落后,生產力低下,物質條件匱乏,是那個年代中國的樣貌,但理想,信念,激情,奉獻,犧牲,紅色,奇跡,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質樸善良正義的中國人一直的靈魂本色!</p><p class="ql-block"> 馮家山水利工程,河南林縣的紅旗渠,寶雞峽韋水倒虹,沙漠治理,航空航天,抗洪搶險,新冠抗疫,天眼射電望遠鏡,脫貧攻堅……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貧窮到今日小康,一步一個腳印,中國共產黨,中國,中國人民,一直在創造著奇跡,一路震撼著人心,一直張揚著一種人類純粹至美的精神:不忘初心,堅定信念,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開拓創新,團結一心,砥礪前行!</p> <p class="ql-block"> 有馮家山水庫的滋潤,是渭北高塬人之幸。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生活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是十四億中國人民之幸!</p><p class="ql-block"> 清風徐來,群山不語,豐碑屹立!</p><p class="ql-block"> 我仰望,再仰望,透過肅穆靜立的馮家山水庫紀念碑,我看到的是一個個高矗在天地間的樸素高尚偉大的靈魂!靈魂在震撼著靈魂,靈魂在拷問著靈魂,靈魂在喚醒著靈魂!我深覺慚愧與自己的渺小。</p> <p class="ql-block"> 司馬遷曾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我們當常銘記這句話,銘記歷史,懂得感恩,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反思中振作,在傳承中創新,在平凡中努力做一個純粹高尚的、有益于國家和人民的人,造福子孫后代的人!</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西市|
惠东县|
福清市|
留坝县|
平泉县|
陕西省|
尤溪县|
宜兰县|
疏附县|
万宁市|
铁力市|
酉阳|
彭山县|
吉林市|
榆中县|
文成县|
民勤县|
阜阳市|
八宿县|
蛟河市|
奉贤区|
广东省|
宁化县|
丹阳市|
延长县|
阿坝县|
九龙城区|
闵行区|
饶平县|
区。|
洪洞县|
万安县|
临颍县|
红安县|
田林县|
井研县|
裕民县|
西藏|
井陉县|
高碑店市|
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