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間出生的男人,常態下,他們的泰山泰水大人,如若身體不出意外,時下不是高齡老人,也該是長壽老人了。</p><p class="ql-block"> 我父母去世早。用前幾年長壽之鄉的普遍說法,八十歲之前把握不住生命的人,那叫短壽。我父母都是七十多歸天,他們應該歸類于短壽范疇。</p><p class="ql-block"> 在中國,家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家風,是一個家族歷經歲月的沉淀。而獨具特色的優良家風,又是一種讓后代繼承人立身于社會, 并終身受益的優秀品質。</p><p class="ql-block"> 一個優良的家風,“孝”應當是核心。“百善孝為先”,“處事唯有孝力大”,“孝能感動地合天”,恐怕說的都是這個意思。</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一個傳統的鄉村。在我們那個古老的村落里,“生前孝子聲(身)價貴”的說法,一直廣為流傳。長輩的年歲,應當是晚輩仁孝與否的直接體現。說得更直接一點,也就是一個家庭,只要有高齡長輩的存在,哪怕就是一個,那就是家族家風至高的象征,是家庭的幸福與期待,更是家庭孝子賢孫們的光彩與驕傲。這樣的子孫后代們,他們一直以此為榮,乃至走起路來的時候,腰桿子都是挺直挺直的。</p><p class="ql-block"> 我腰桿子不夠挺拔,這可能與父母走得早有關。我必須承認,我孝德肯定修煉不夠。不過,我崇尚禮敬長輩,但現實讓我呼之欲出又著實無奈。</p><p class="ql-block"> 岳父與岳母大人同齡,都是八十有二。因為是女婿,所以我也一直沾沾喜邊,幸福著他們的高齡,當然也幸福著他們四個子女的慰藉。由此,漸漸地,我腰桿子也有了直度。</p><p class="ql-block"> 岳父是家庭的靈魂,是子女們無限敬仰的人物,老婆一直夸父親了不起。八十年代,父親就因出色的工作表現,榮獲了全省勞動先進個人,被時任江蘇省省長惠浴宇同志群體召見。</p><p class="ql-block"> 初見岳父,他已是家鄉的一個鄉辦磚瓦廠的廠長。中等身材,滿頭銀發,皮膚白凈。留給我的印象是,睿智而又慈祥,沉穩而又朝氣。</p><p class="ql-block"> 岳父做事老實,為人真誠,并有些文化。說有文化,也就是因為祖輩有點條件,讓岳父小時候念了幾年書,認識了不少字。</p><p class="ql-block"> 岳父有著精打細算的天賦。更早的時候還是生產隊的一名會計。用當年生產隊老隊長回憶說,他理財絕對是個好手。同時,經他手的賬目條理清晰,帳帳、賬冊、賬物統統相符,財務水平絕對沒話說。這在當時當地也是出了名的。</p><p class="ql-block"> 人品端莊,真誠可信,業務能力又強。據說,把他調到磚瓦廠任廠長,鄉上領導主要的是看上了他這些優點。要說認識領導干部,那個時候最大的領導,除了生產隊長,恐怕他再也認不識一個。乃至到現在,他也弄不清楚,當時是誰舉薦了他到磚瓦廠,誰任用了他。不過要想弄清楚的確也不難,只是他根本就沒把這事兒放在心上。那時候他干革命工作,思想淳樸得很,他就是革命的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 </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社會發展如火如荼。加上岳父的精心操勞,磚瓦廠應運一度走紅。可后來也不知什么原因,鎮上一些企業,基本上倒的倒,關的關,也就是這個磚瓦廠算得上順風順水。時過境遷,不難想象,那時候的磚瓦廠負責人位置,恐怕早就引發了不少心往神馳者覬覦。</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后期,岳父在廠長這個崗位上,就神不知鬼不覺地被人替換了下來。他永遠是塊出色的“磚”,盡管這一切有些讓他很是費解,但他二話沒說,愉快地去新地方報了到。其實新地方就是一個已列入關門停業的鞋帽企業。岳母她是個有話憋不住的人,她說這是在欺負老實人,欺負省長親自接見的人,她要去找政府說道說道。岳父哪能容忍岳母亂來,連忙勸阻:“算了、算了,Qu(發渠音,隨的意思,地方方言)他去,夢!”。“Qu他去,夢”,這句農村里幾乎土得掉渣的話,岳父一直把他當成口頭禪,說到而今,也坦蕩到現在。</p><p class="ql-block"> 也許岳父對這句話,有他獨特的認識與見解,否則,他不會在人生得失面前,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靈魂的支撐與精神的平衡;否則,農村里的,那些張家長李家短搬弄是非的,那些遇事動輒火串堂屋之徒等等,也不會就那么輕易地在岳父面前乖乖巧巧、言聽計從。如用官方的話說,他這是“任憑風吹雨打,勝似閑庭信步”,他這是“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不過官方意思,恐怕也難窮盡他的那一套,既讓人心酸,而又極端讓人欣慰的理論。他如就口頭禪一旦拉開了話匣子,一定會讓你臣服、收益。</p><p class="ql-block"> 有些哲理性的東西,的確有它強大的生命力。但說起來極其容易,可做到的人應當為數不多。但我始終認為岳父大人,應當是其中的一個。他不是偉人,但他的內心浩瀚無垠,他算得上一個心地善良、心胸強大的農村人。</p><p class="ql-block"> 岳父岳母共育有四個孩子,加上在上海工作的兄長一個孩子,身邊一共五個。誠然,在八十年代前,要哺育好他們并讓他們一個個長大成人,尤其在資源貧瘠的農村家庭,岳父岳母算得上舉步維艱,吃盡了人間辛苦。 </p><p class="ql-block"> 那個時候,盡管岳父在村上、鄉里先后謀得了一些權差,但他“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公私嚴明。家境生活拮據,他起時常起早貪黑到河里摸摸魚蝦,網些蜆子螺絲,到街上換些零花錢。在當時的農村,只要有點路子的,都要極力把孩子們塞到這個廠,弄到那個單位,可在岳父這里行不動。孩子的未來,用他的理論,就是“多讀書,懂道理”,“讀不了書,就種田,種田也光榮”。</p><p class="ql-block"> 恢復高考不長的時間,四個孩子有三個都陸陸續續考上了大學,其中有兩個分別被不同學校的同年錄取。這在當地都轟動過一陣,一度傳為佳話。在高考錄取率極其低的年代,不少人家給孩子補習了一年又一年,可年年試,年年顆粒無收。但岳父家的孩子,要么不考,一考竟然兩個同時中。這事情整的,無不讓人羨慕嫉妒恨。當然,再怎么埋怨恐怕也沒用,傳聞者恐怕沒多少知道,孩子的父母在這其中付出了多少艱辛。</p><p class="ql-block"> 岳父大人年輕的時候也抽個煙、喝個酒。可孩子多了,三十多歲的時候,就把煙戒了。他說不戒不行了,好的抽不起,差的咳嗽。至于酒,他說酒確實是個好東西。人累的時候,弄一口,就能解救疲乏。所以喝酒一直到老,他都沒舍得放下。過去的日子里,我們時不時地從外地帶些好酒孝敬他老人家,但他始終認為帶回去的酒太好,柔,喝不習慣,還是家鄉的老酒帶勁。他所謂的有勁的酒,基本上都是農村有些人家用糧食粗制濫造而成。其實,好酒并非他所謂的喝不習慣,而是他真的是舍不得喝。真正的是,要讓他改變一貫節省的傳統家風習慣,那絕對不可能。</p><p class="ql-block"> 前幾年,岳父過早的患上了老年健忘癥,以至于時常連自己兒女的名字都叫不齊全。老婆一直怪著岳父,就是那些烈性、讓他帶勁的酒給害的。叫他少喝,就是不聽。為此,子女們想了很多辦法,但也逆轉不了他遇事即忘的趨勢。還是岳母聊以解嘲對大家伙安慰說,記不得才好吶,罵他兩句不記仇。</p><p class="ql-block"> 已經八十多歲的岳父,再也不像以前那樣喝酒了。只是遇到朋友來做客,或者幾個子女拖家帶小齊聚膝下時,他才會象征性地呡幾口,然后像孩子似的開心樂呵樂呵。然而,今年的一件事,讓他連小呡一口也終成歷史。經醫院診斷,岳父因長期勞累得了重癥,醫生叮囑配合治療必須禁酒。</p><p class="ql-block"> 醫院是省內最好的醫院,醫生是省內乃至國內水平最好的醫生。盡管這樣,恐怕也不能窮盡子女們的那一汪情深。</p><p class="ql-block"> 二女兒,雖沒能上大學,可她論智商與勤奮,小時候都不在其他之下。也許她較其他幾個,更早地懂事曉理。她知道姐弟學費難以湊齊,為了使他們安心讀書,她主動結束優異的學業,幫助父母一起支撐起了這個家。雖說二女兒也早已成家,可在關鍵時刻能夠陪伴岳父岳母左右的,還是沒有上過大學、沒有單位與固定工作約束的她。農村高齡尤其是生病的老人,身邊確實需要有個貼心的人,試問,除此還有更好的嗎?</p><p class="ql-block">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岳父大人教育子女提倡的“多讀書,懂道理”這一諄諄教導。形象以為,人生長河,讀書是舟,對岸應當是理。不讀書,恐怕是不能到達生命的彼岸。讀書是途徑,懂道理才是根本。聯想到時下,不少家庭對好大學、好學校、跨國門,死纏硬磨那股狂熱,我不由得心寒起來。岳父大人所說的“種田也光榮”,我想這并非我們簡單意義上的認知,這大概是人類社會另一種形態的生命之“舟”。不過,至少我會認為,此“舟”結實、完美、經風浪、靠譜。</p><p class="ql-block"> 也許岳父大人已經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因為他最近總是說他的那句口頭禪“Qu(渠音,隨的意思)他去,夢”!</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芜湖市|
建宁县|
大悟县|
博爱县|
静宁县|
淮滨县|
临夏县|
保亭|
孝义市|
宁安市|
中山市|
江口县|
巴彦淖尔市|
增城市|
梁平县|
个旧市|
乐山市|
梧州市|
永吉县|
广宗县|
大埔区|
织金县|
龙游县|
安平县|
丹凤县|
翁源县|
娄烦县|
兴安县|
扎兰屯市|
景谷|
阿坝县|
沁阳市|
和田市|
宜昌市|
石家庄市|
宜宾市|
杭州市|
温泉县|
滨州市|
安塞县|
安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