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9日(陰歷五月廿二),是我伯父誕辰90大壽的忌日。2022年2月27日(陰歷正月廿七)凌晨4點45分,伯父病逝于上海彭江護理醫院,享年89歲。</p> <p class="ql-block"> 我的伯父祖藉浙江省岱山縣東沙角鐵畈沙金家,出生于1934年陰歷五月廿二,按族譜排行為金門第八代之后。伯父年幼(年仍3歲)喪父,與兄長(年仍9歲)相依為命。那一年,一時家境貧寒,生活拮據,無奈在1938年隨母黃氏改嫁至東沙角橫街頭做糕點糖果作坊的洪家。</p><p class="ql-block"> 在我爹爹13歲下海撐船謀生時,伯父(7歲)才略知自己身世。知道自己既有一位同胞兄長,又是鐵畈沙的金家子孫。此后,他視二地都為家,空閑時會常去鐵畈沙金家,到海灘邊劃小舢板,與小伙伴們一起游泳、釣魚、捉蟹。由于伯父從小天姿聰明、機靈過人、逗人喜愛,因此也博得了鐵畈沙族里的左鄰右舍長輩們的呵護和疼愛。</p><p class="ql-block"> 每逄春夏季節時,他時而在海灘邊上玩耍習涼,時而也會留在金家與其祖母同寢。復雜的家境驅動著他年幼的心靈,鑄就了他從小熱愛生活,熱愛勞動。10余歲時,他就能主動地幫著繼父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如炒芝麻、黃豆,炒花生、糯米,磨粉、做糕餅糖果等;逢年過節還能幫著繼父上市設攤,招攬顧客,增加家庭收益。</p> <p class="ql-block"> 1951年春,年仍17歲的伯父,在我爹爹的世交好友祝伯伯牽線搭橋幫助下,漂洋過海、孑然一身來到燈紅酒綠、繁華繽紛的大上海。經顛沛流離、四處奔波總算被落當到上海市虹口區平涼路547弄24號的私人機器廠當學徒(俗稱做外國銅匠),從此開啟了伯父在上海的人生歷程。為了更好地安身立命、立足上海,他充分利用空閑時間報名攻讀業余夜校,報考各類五金、機械技術培訓班,啃書苦讀完成了初中學業和五金、機械各課門技術資格證書。為以后的機械技術仕途奠定了良好基礎。</p><p class="ql-block"> 在1952年經人介紹,報考錄取求職于上海閘北區共和新路752號的一家有200余人的私營企業"永業鐵廠",被分配做車工工作。該廠于1958年6月和一家“生生機械廠"合并成立公私合營《上海永生紡織機械廠》。載止1959年1月在上海共和新路752號,正式掛牌成立了《國營上海第四紡織機械廠》。24歲那年結婚成家立業,膝下生一男二女。</p><p class="ql-block"> 闊別了故鄉和親人,來到人生地不熟的異鄉土地上,而且是在這偌大的上海,且舉目無親、顧影自憐。靠的是其自幼就能吃苦耐勞、熱愛生活、腳踏實地、精明能干的扎實基礎;靠的是其在幼小的心靈中蘊藏著一種善良、正直,一種自強不息、輕易不服輸的堅韌不拔的性格。從此造就了他虛心好學、刻苦專研,對學習技術的渴望、執著和追求,以及強烈的事業性和責任感。</p><p class="ql-block"> 在近半個多世紀來,他從進入私人老板工廠到公私合營企業,最后到擁有幾千工人的國營第四紡織機械廠。伯父整整走完了89個春秋的滄桑歷程,從少年的離鄉背井到2022年2月27日的壽終,伯父經受了人生的甜酸苦辣、喜哀怒樂。這89年的平凡歲月養育了他一生勤勞樸實、默默無聞、節衣宿食、勤儉持家的優良品質。青年時期也稱得上英俊瀟灑,風度翩翩,但他從不鋪張浪費,一生不抽煙,平時少沾酒,始終保持著飲食起居的良好傳統習慣。因此伯父也算得上是飽經世故一輩子,櫛風沐雨、含辛茹苦一輩子。</p> <p class="ql-block"> 在去年伯父逝世時,上海華嶸實業有限公司(原上海國營第四紡織機械廠)的領導,特地委派公司退管會的負責人前來參加吊唁和慰問,并且給于了伯父生前的高度評價和業績肯定。</p><p class="ql-block"> 公司在悼詞中如實評價說:“……公司的干部職工驚悉金智霞同志的逝世感到十分的震驚,我們公司為失去了這樣一位老黨員、老同志、老同事、老師傅而感到十分的悲痛。金智霞同志的一生是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企業、熱愛工作,熱愛生活、努力奉獻給社會的一生。他在政治上積極要求進步,長期以來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他以自己堅定的組織紀律性,強烈的工作責任心和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贏得了廣大干部職工的尊重和愛戴。</p><p class="ql-block"> 他敢于吃苦耐勞、勇于進取、勤奮鉆研,始終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做好每一項工作;他服從組織的安排,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都作出了突出的成績,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積極地投入到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中,為上海第四紡織機械廠的發展壯大作出了貢獻,并多次獲得單位的嘉獎和表彰。</p><p class="ql-block"> ……他在工作期間,善于刻苦專研業務,工作上精益求精;愛崗敬業,幾十年如一日;勤懇踏實、兢兢業業、忘我工作。平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關心群眾、待人寬宏大量,從不計較個人得失,與同志們和睦相處,受到了公司領導和職工們的稱贊和好評。</p><p class="ql-block"> ……他那光明磊落、正直為人、忠于事業的優秀品質將永遠銘刻在我們廣大干部職工心中……!”</p> <p class="ql-block"> 伯父于1994年5月按法定年齡辦理了退休后,又被公司反聘到2001年長達7年之多,實際參加工作整整50多個年頭。他從一個極為普通的海島鄉下人到扎根上海70多年的老上海。使他成長為一個擁有500多名職工的金工車間主任,一個沒有高等文憑的機械工程師,工廠的技術權威。幾十年來,在他的言傳身教下,為工廠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機械技術人才,傳帶出一撥又一撥的專業機械弟子。至今公司各部門及重要崗位上都有他的徒弟,有的甚至走上了各級領導工作崗位。</p><p class="ql-block"> 有位己經古稀之年的李姓徒弟至今依然念叨我的伯父,他既自豪又動情地說:“我尼師傅技術老高,車、鉗、刨、銑樣樣來賽。師傅伊勿僅自己工作帶頭、以身作則,而且對阿拉徒弟跟伊自已小囡、義子一樣寶貝;伊勿僅工作上積極支持阿拉,技術上手把手、耐心細致地教阿拉,生活上更是無微不至地關心阿拉、照顧阿拉。如今師傅走了,可是我尼大家老想伊,伊對阿拉的好永遠勿會忘記脫,師傅伊永遠會留在阿拉心里頭……。"</p><p class="ql-block">(解釋:上海方言: 我尼、阿拉都指我們,伊指他,來賽指厲害,小囡指孩子、義子指兒子。)</p> <p class="ql-block"> 伯父雖然身在上海,但他心里卻一直裝著故鄉岱山,系著從小患難與共、相須為命的胞兄。他始終視兄長家為己家,因此他不僅孝順兄長,更視嫂嫂為嫂娘,逢年過節總是忘不了回岱山給兄嫂帶上禮物。所以在他的心目中,兄長猶是父親,兄長的家就是讓自己可以成為遮風擋雨、廣廈之萌的家。</p><p class="ql-block"> 自從伯父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家以后,他一成不變、依然如故,總是攜妻帶兒隔三差五年地回岱山看望兄嫂。1970年10月我支邊去了大興安嶺,一晃就是十年。這十年的一年一趟探親回家,每逢途徑上海必定吃、住、玩在伯父家里,不管住多少天,我同樣感受到與自己家里沒啥區別,因為伯父母待我似同我自己的爹娘一樣。</p><p class="ql-block"> 1979年我返城回到岱山同樣有了我自己的家后,伯父回岱山的次數更為頻繁。尤其是在伯父的三個子女成家立業以后,每逢春節總喜歡帶著伯母一起回岱山與兄嫂團圓,與侄兒女們歡聚一堂共度春節。那怕是住上幾天、乃至是一個星期,他也覺到很開心,感到十分的欣慰。直至隨著伯父年齡的逐漸增大而減少了回岱的機會,但他心里卻永遠眷戀著自己的故土和親人,一直是念念不忘、耿耿于懷,因為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根在岱山……。</p><p class="ql-block"> 雖然伯父已離去,可是伯父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宛在;他那恪盡職守、求真務實、為人師表、樂于奉獻的優秀品德和高風亮節將永遠值得我們傳承和緬懷!</p><p class="ql-block"> 跪拜伯父大人,我們永遠懷念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陵县|
宁强县|
油尖旺区|
缙云县|
新蔡县|
宾川县|
离岛区|
荔浦县|
酒泉市|
衡阳县|
枣庄市|
仁化县|
启东市|
余姚市|
民勤县|
通榆县|
梨树县|
张掖市|
大关县|
河池市|
大足县|
南木林县|
太谷县|
清远市|
华容县|
蒙自县|
乾安县|
霍林郭勒市|
南汇区|
二连浩特市|
万年县|
吐鲁番市|
柞水县|
惠州市|
陵水|
甘洛县|
静安区|
八宿县|
犍为县|
韶关市|
罗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