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神農故郡仁山樂水的安仁縣城香草坪去外婆故鄉的洋際桐崗有一條淹沒在農田稻海和山間老林中的鄉村小路。兒童、少年乃至成年時期,每次踏上這條路,心中總有種近乎朝圣般的感覺,充滿了歡樂與激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鄉與外婆,是我一生中心靈深處最不可觸及的柔軟,他們與我猶入嵌入靈魂里的生命中的圖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一歲多的時候從清溪田中坎奶媽家被送到外婆家撫養,外婆待我恩重如山。在遠離父母的歲月里,慈祥、善良、溫暖的外婆是我的守護神,不是母親,勝似母親! 祖孫倆建立起延綿終生的至情至圣的深厚情感密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婆的家鄉在湘東南的安仁與耒陽馬水坪田賀塘相界的一個小山村。這兒山清水秀,青山環伺,山里長滿了翠竹青松賤栗樹。這兒的民風古樸,淳厚。人心善良,溫暖。因為我父母不在身旁,孤獨的孩子自然招人憐,鄉親們便對我多了一層關切與友好。一塊玩的小朋友們也對我多了一層友誼與關照。在裹滿陽光與愛意的環境里,我活成了一個幸福滿滿的小蜜糖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為什么在我五歲離開外婆家隨母親去遠方的時候哭鬧得撕心裂肺,心中有萬般個不愿意。離開外婆與家鄉很多年之后,外婆和家鄉一直是我心中的一座高聳入云的圣殿。每每有機會返回故鄉,那便是我精神上的一頓開胃盛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鄉之路的車舟勞頓止于縣城香草坪。從縣城到外婆的家鄉之間那二十余里路程在很多年里全是靠步行來完成的。雖然這不容易,但它是充滿喜氣洋洋之旅。沒有什么能比去外婆的故里更令人開心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早的探親之旅我還是個兒童。長途汽車到達的縣城汽車站位于永樂江縣城一側,外婆的家鄉在永樂江的另一側。回鄉之旅是從坐著渡船橫渡過清清的永樂江開始。水碧碧,船悠悠,船工號聲入云天,家鄉行程一開始便充滿詩情畫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渡過永樂江之后,我們走在一馬平川的清溪洞平原上,經過清溪、紅光、紅星等村落向洋際進發。清溪是安仁農業發展最好的區域,一直是富庶的魚米之鄉。夏天一路金黃稻海,冬天一片紫紅紫云英花鄉,讓人心胸開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清溪茅坪到洋際桐崗之間橫亙著一座大山~牛丘坳。一條山間石板小路從山底蜿蜒拾級而上。陡峭的山路兩旁分布著鱗次櫛比的水田和山塘。山塘的塘水或許是在長期隱藏深山之故顯得格外蔚藍幽深。山間非常寂靜,罕見行人。小路的兩旁山巒長滿了古樹與青青的灌木。近看似畫,遠望似錦,既神秘又秀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這條小路上攀行幾里地之后,我們已是氣喘噓噓,這時來到了山頂。山頂上有一座青磚建造、年代久遠的古老亭子,小路從亭中貫穿而過。我們在亭子里停下來坐在板橙上稍事休息。環顧古亭上下周邊,因為人煙稀少,歲月給它留下厚重的痕跡到處可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越過山頂的亭子,下山的小路兩旁又是另外一番景像。少有綠色植物植被,滿目是紅壤山包。石板小路直接沿山坡而下,無遮無攔,就像在一片巨大的赤緞上蜿蜒著的一條皺褶,從天灑下。而山下洋際公社桐崗大隊的牛丘灣生產隊已是遙遙在望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達山底后,我們走進了桐崗灣。一條鄉村小路在垅里穿行,連接到外婆的家鄉村莊。步行兩里地后,我們來到了桐崗小學所在學文生產隊地段。小路上有一棵參天大楓像一把巨型大傘,樹冠懸空在鄉村小路上。炎熱的夏天走累的路人們在樹下乘涼,讓涼爽的微風盡情地吹拂,幫助恢復體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前行兩三里,外婆的小山村已經清晰可見。我不禁雀躍起來,仿佛依稀看見外婆站在大門外,手搭涼棚遠望,盼望著我們的歸來。~剩下的路不再有辛累,而只有甜蜜與充滿激情的飛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條與我充滿甜蜜溫情的通往故鄉的小路也是隨著時代在慢慢變化。最早是大約在六十年代中晚期,在永樂江上建起了第一座大橋。從此由縣城汽車站去外婆家鄉不再是靠乘渡船過河,而是由永樂江上的大橋步行過河。開啟了汽車行人橫渡永樂江的新模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來在社社通汽車的努力中,縣城去洋際鄉的沙子公路也開通。由縣城經洋際公社去桐崗多了一個選擇。盡管路程達到三十華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為經清溪楓樹去洋際的公路去外婆家轉了大彎比較遠,后來又從清溪洞里的現有小路為基修建出一條簡易沙石小馬路,并從牛丘坳的外側山腳繞過去,與桐崗隴里那條小路聯成一線。于是去外婆家的路有了第三個選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長一段時間返鄉,我們一直走在包括牛丘坳這段崎嶇山路的最短的回鄉路上。每次行走在牛丘坳的山間小路上總有一種蒼涼奇持,又如詩似畫的另類世界的感覺。缺少人氣,讓單人行走充滿些許驚悚。我外公一生為生活故,曾做挑夫,遍走天下。牛丘坳是他一生行走過無數次的大山。外公說有一天傍晚,他獨自行走在牛丘坳,路過山頂時,聽見一陣不知是什么東西發出令人心悸的慘叫聲。"別裝神弄鬼唬悠人" 他怒罵了一聲。可話聲才落,只覺得一股冷風拂面而過,感覺臉上熱辣辣的。到家后照鏡子,發現臉上竟然赫然有幾個指引,說來令人毛骨悚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高中畢業后下放到家鄉的農場種西瓜。有一年西瓜的收獲季節,下午收工后,我抱著一個大西瓜去外婆家看望外公外婆。路過牛丘坳時,已是月上東山。一個人獨自行走在寂靜的牛丘坳上確實感到氛圍肅殺,但我一直膽大,并沒有因此而害怕。但真正令我膽寒的是進入到桐崗隴里后路過一個曬禾坪突然看到一個模糊的白影子站在路中間,我頓時毛發倒豎。這時沒有選擇,我只好抱緊西瓜作武器,硬著頭皮走上前去一探究竟。原來是一件曬著未收的衣服與下面的三腳架攪在了一起,形成一個嚇人的影子,這時才松了一大口氣。可見,人最怕的還是自己嚇自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七十年代,父母都從外地回到家鄉的縣城工作。但我卻因招工和上大學離家愈走愈遠。而回鄉的路也在隨著時代慢慢的變化。八十年代,從清溪洞經洋際去桐崗的那條小路被拓寬并在路基下埋覆了塊石,這段簡陋的鄉村之路開始擁有行駛手扶拖拉機和自行車的能力,盡管它顛簸崎嶇。這期間回鄉我有時也騎自行車走這條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隨著經濟的發展,從安仁洋際經桐崗去耒陽坪田的道路被升級拓寬成為一條正規的縣際公路,還有專業人員維修。這條道路正好從外婆的家鄉村莊經過,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九十年我出國留學之后,這條道路又被升級成水泥馬路,運行條件日益改善。在升級水泥馬路時,工程還向當地社會各界募捐,遠在澳大利亞的我也為家鄉的這條路的建設盡了自己一份心意。到二十一世紀后,當地的路建目標是個個村民小組都通水泥馬路,使得戶戶居民的家都與水泥公路干線連接起來。這個工程的部分資金也是從社會募集的。年邁的母親與在遠行北美萬里之遙的我再次為這個工程慷慨解囊。看到故鄉的出行路況日益改善,我在天涯海角之遠能盡微薄之力,心中感到欣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鄉的路,隨著時光,過去幾十年里已是蒼海桑田般的變遷。當年的鄉村小路,如今已被條條寬暢,四通八達的水泥公路網絡所取代。當年回鄉步行之勞已被快捷的公共汽車和私家汽車交通所取代。而那條蜿蜒于牛丘坳之間的山路更成為絕唱,難得再有機會親臨,只能封存于遙遠的記憶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路的變化與交通的便利給故鄉帶來的變化是深遠的。交通的方便給家鄉的經濟帶來活力,各種農作物產品、柑桔水果和竹草鄉土產品通過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輸往各地。而生產需要的各種生產資料和生活需要用品從各地帶往鄉村。居住的房屋條件日益改進更新和現代化。隨著時代的變更,原來囿于一方土地的鄉親們或因讀書跳出農門,或因奔向沿海打工尋找個人發展的機會日益流動起來。故土還是那方故土,路已不是當年的那條路,故鄉的人新舊接替,后浪推前浪,已不全是當年囿于土地的那些前輩,他們有了更加廣闊的天地,遠大目標的追求。不變的是,故鄉人放飛追求美好幸福的理想如日輝天,綿綿長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最后一幅,圖片均來自網絡</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饶市|
福清市|
房山区|
安达市|
阿拉善左旗|
常宁市|
博客|
米林县|
承德县|
樟树市|
余庆县|
贵定县|
沁源县|
察雅县|
平罗县|
巨野县|
河曲县|
万荣县|
瓮安县|
惠东县|
防城港市|
会宁县|
英超|
绥棱县|
吴桥县|
大丰市|
沙雅县|
渝中区|
沧州市|
东乡|
德格县|
勃利县|
秭归县|
修水县|
霍林郭勒市|
敖汉旗|
五峰|
临夏市|
荥经县|
泾川县|
陆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