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平 2022.3.20日<div> 古榆苑在光華街與鐵嶺河大橋會合處之南,距橋約三百米的江堤內(nèi)側(cè), 因有一歷經(jīng)二百多年時間仍生機盎然的大榆樹而建苑得名。苑址逐年完善,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時間。日前聽說古榆苑擴建公園的工程又要繼續(xù),遛彎去那里采風,順便把曾經(jīng)的紀實照片一并整理,編個美篇與美友分享。 </div><div> </div> 位于市區(qū)東部牡丹江之上的鐵嶺河公路大橋。圖為2015年5月大橋即景。 古榆苑不大,但有很多的看頭。遠觀古榆苑,冬夏兩季感受截然不同。夏季,榆葉墨綠,郁郁蔥蔥、頗似傘蓋,遮蔭以蔽日。形似大鵬,浩氣凜然,凌空欲飛,故有敬畏之感。一眼望去,令人氣爽心清。冬季,落葉的枝干清晰的印映在天幕之上,宛若數(shù)條蛟龍凌空飛舞,千姿百態(tài),氣勢若虹,讓人浮想聯(lián)翩。 由國仲先生題寫的<b>古榆苑</b>。行草書體的<b>古榆苑</b>三字,蒼勁有力,揮灑自如,是我學習的楷模。古榆苑的全部金字均為人工貼金,建設之用心,可見一斑。 走進古榆苑,八百平米長方形的廣場,屹立一座三米高,淡黃色的花崗巖石碑,鐫刻著“古榆苑”三個金色大字。西側(cè)江堤的斜坡上,有長二十米、寬三米的青石浮雕,用栩栩如生的人物場景和精煉的文字,向訪客述說自遠古以來,牡丹江流域社會文化變遷的歷程。 2022年3月古榆苑的場景。 冬季的古榆雖說有枝無葉,卻是夏季觀賞不到的壯美。其形若龍騰虎躍,鯤鵬展翅。其姿凌風傲雪,昂然挺立,一展根深蒂固的豪邁。 飛 雪 迎 春 雪 沃 古 榆 苑 枝 舞 榆 靈 2022年3月27日春雪 苑中石碑上刻寫的《古榆賦》和方形石鼎上雕刻的《牡丹江賦》,字字珠璣,讀來瑯瑯上口,回味無窮。特別是,由全國著名的書法家賈振祥和劉國仲二位先生題寫的碑文和碑名,令人嘆為觀止。兩位書法界大家同為一碑揮毫,妙筆生輝,更顯文化氛圍之濃。方形石鼎及樹干和枝杈之上的紅絲帶顯然是祈福人的寄托和心愿,讓苑中多了一抹鮮紅。我感覺,古榆苑是市區(qū)獨一無二的園景,是見證牡丹江歷史文化和祭祀文化的又一精華。 石碑刻寫著古榆苑的名字和碑文,為大榆樹做個說明。 初夏的大榆樹,枝繁葉茂,滿綠絨絨,養(yǎng)眼醒目。 <b> 劉國仲</b>先生照片。<div><b> 劉國仲</b>先生(1944年4月14日——2014年11月10日),生于迪化市(現(xiàn)烏魯木齊市)。國家一級美術(shù)師,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黑龍江省美協(xié)理事。曾任牡丹江書畫院院長,牡丹江美協(xié)、書協(xié)名譽主席,牡丹江師范學院特約教授。(照片文字源自百度百科) </div> 石碑上的<b>古榆苑</b>三字,由著名書法家劉國仲先生題寫 。 <b>賈振祥</b>先生照片。<div><b> 賈振祥</b>先生(1945年——2020年7月22日),生于山東掖縣,字山卿,號魯人,書齋半夢樓。書法家,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曾入選國際書法展。牡丹江書法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牡丹江篆刻研究會會長,中國書畫函大牡丹江分校校長,教授。(照片文字源自百度百科)</div> 石碑后面內(nèi)凹的平面上,鐫刻著由鯤鵬先生撰寫的238字的碑文。由全國著名書法家賈振祥先生題寫的碑文,功力深厚,氣勢寬博,氣韻靈動。以隸書題寫碑文與古榆苑浮雕牡丹江流域文化相融,用心良苦。 賈振祥先生的作品筆力渾厚,氣息醇雅,平和暢達——百度百科介紹人物生平。 為方便美友閱讀欣賞,為《<b>鯤鵬古榆苑賦</b>》加句讀并抄錄如下:<div> <b> 惟榆此居,橋堍城緣,圍十七尺,高六丈盈。席地幕天,近水遠山。根潛蟠魄,幹雄肅矗,枝蒼疊秀,葉繁婆娑,冠若鵬舉,勢如龍騰。含日月之精華,藏陰陽之玄機,攬江山之壯美,觀古今之衰盛。嗚呼!寓天地兮何日,霑雨露兮幾秋?榆中壽者矣!方圓百里,競相拜祭,以祈福佑江城。</b></div><div><b> 沿溯牡丹江,商周之肅慎,魏晉南北朝之挹婁勿吉,唐之渤海靺鞨,宋元明清之女真、滿洲。源遠流長!</b></div><div><b> 夫榆雖未全歷,然已數(shù)百載矣!其感春敷夏茂,秋落冬索,閱天道滄桑,世間百態(tài),可謂知;卵葉濾塵,錢莢可食,皮根入藥,木堅良材,可謂仁;蟲穿鳥啄,病侵災害。烽煙涂炭,貞容不改,可謂勇。大德也!嗟乎!榆尚如此,何況人乎!榆之大纛,當護之頌之!</b></div> 堤坡上的浮雕名稱——<b>牡丹江流域文化</b>。以浮雕的藝術(shù)形式講述牡丹江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傳承,是古榆苑建設的獨到之處。 長二十米、寬三米的《<b>牡丹江流域文化</b>》浮雕全圖。 表現(xiàn)肅慎時期先民及景物的浮雕。 表現(xiàn)挹婁時期先民及景物的浮雕。 表現(xiàn)勿吉時期先民及景物的浮雕。 表現(xiàn)靺鞨時期先民及景物的浮雕。 表現(xiàn)女真時期先民及景物的浮雕。 表現(xiàn)滿洲時期清官員的浮雕。 此為說明渤海國歷史隸屬的詩作。晚唐詩人溫庭筠創(chuàng)作的五言律詩。 《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b> 溫庭筠 疆里雖重海,車書本一家。盛勛歸舊國,佳句在中華。定界分秋漲,開帆到曙霞。九門風月好,回首是天涯。 </b> 大家都熟悉的渤海國石燈。 浮雕中的圖案。 有東京龍泉府字樣的浮雕。 《古榆賦》作者鯤鵬先生的圖章。 石鼎左側(cè)的“<b>頌</b>”字和右側(cè)的“<b>護</b>”字與碑文中的“護之頌之”呼應,相得益彰。兩字是否由國仲先生題寫尚不清楚 。 方形石鼎鐫刻劉國仲先生題寫的<b>古榆苑</b>三字。 鐫刻在石鼎后側(cè)的石刻,《<b>牡丹江賦</b>》系王軍先生撰寫。加標點如下:<b> 牡丹峰巔,霧挽云牽,昂首佇立。看阡陌縱橫,嘆滄海桑田。環(huán)遠古,巖漿噴涌,遍地烈焰;視如今,稻菽飄香,千里浪卷。地下森林,生命震撼。鏡泊湖泱,茫茫水天。飛瀑轟鳴,數(shù)里近遠,水霧飛揚,虹霞彩練。牡丹江水,波涌浪翻,奔騰舒展。載歷史千古,訴后人代代。盛唐渤海,斷壁殘垣。幾多鐵蹄,踐我河山。沙俄掠地,并屯血濺。日寇要塞,東寧硝煙。抗聯(lián)兒女,黑水白山,八女投江,誰不感嘆。偵察英雄,林海雪原。盆地城廓,一衣帶水,明珠璀璨。駐足江邊,遙望山巒,風光無限。牡丹江賦 王 軍 </b><b>文 丙戊年初</b>。 這首牡丹江賦,述說了牡丹江流域的歷史文化,特別是記述為爭取民族解放和獨立,英勇斗爭的先烈歷史,又為古榆苑增添濃重的紅色記憶和革命傳承。加深對牡丹江歷史的了解和感悟。 由市政府制作的大榆樹的古樹名木銘牌。說明大榆樹至今已有273年的歷史。民間傳說,這大榆樹,有四百年的歷史。您掃碼圖中的二維碼,可知道大榆樹的詳細情況,是大榆樹的身份證。 廣場四角各有一方形樹池計四處,取其意富貴吉祥。東邊兩行二十四個黑色花崗巖方石,寓意一年四季二十四節(jié)氣,也可供游人歇息。布局構(gòu)思很有創(chuàng)意。 前些年洪水沖垮恢復原狀后,又新砌筑水泥石跺加固。 東北角的方形樹池被大水沖垮后,尚未及時恢復。 古榆苑的看護員老曾同志,今年70多歲,有些事兒據(jù)他介紹。 掛個碉堡的圖片作甚?擴建古榆苑公園南部的邊界線以此為界。向北直到鐵嶺河大橋以北約300米處,都劃入古榆苑公園的建設范圍。(公園的名字有待建成確認) 2021年,東小屯的居民已經(jīng)動遷完畢,江岸已經(jīng)開始清理施工。據(jù)說,天氣變暖后,立刻施工。估計今年封凍之前就能看到公園的雛形。 將劉國仲和賈振祥二位先生的照片和簡介編入文內(nèi),讓大家紀念他們生前為牡丹江城市建設做出的奉獻。<div> 其間,我反復查詢《鯤鵬古榆賦》的作者,沒能如愿。顯然是一位做實事不愿留名的同志。遵其原意,不再查訪。記錄的碑文因辨識能力欠缺,有謬誤之處恭請指正。</div><div> 編寫這個美篇得到高永新和張忱二位友人的幫助,深表謝意。本篇分享后友人指點,關(guān)于古榆苑的故事在《牡丹江溯流》一書中有詳細描述,可閱讀欣賞,本篇不贅述。 </div><div> 盼望古榆苑公園早日建成,為牡丹江再添一處即有豐富文化內(nèi)涵,又有風光秀麗的美景。 </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城县|
晋城|
犍为县|
仙桃市|
石景山区|
左贡县|
黑河市|
吉首市|
南平市|
普定县|
河源市|
万盛区|
浙江省|
八宿县|
菏泽市|
太湖县|
南投县|
乐至县|
滨海县|
新竹市|
阳春市|
通榆县|
囊谦县|
察雅县|
浙江省|
沂源县|
措美县|
嘉禾县|
浠水县|
连云港市|
大理市|
天柱县|
辉县市|
开江县|
平邑县|
奇台县|
如皋市|
鱼台县|
连云港市|
武山县|
龙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