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畫說蠡山疊翠</p><p class="ql-block"> “羅山戴了帽,莊戶睡了覺”。一句諺語,令北峙巍巍賀蘭,南招煙雨六盤,作為“寧夏三山”之一的羅山,打小便在我的心靈中,印下一份“吞云吐雨”的神秘。</p><p class="ql-block"> 2000年以后,因工作原因,開啟了我與羅山的親密接觸,對羅山的印象也逐漸立體厚重起來。</p><p class="ql-block"> 羅山,明時由形而名,亦稱蠡山。因山勢挺拔,獨然屹立,層巒疊嶂,蒼翠如染,得譽“旱海明珠”“荒漠翡翠”。</p><p class="ql-block"> 作為寧夏中部的制高點,羅山猶如巨人,千百年間俯瞰著腳下這片多難、多情而又多彩的土地,她目睹了世間的千般滄桑和百轉凄婉,看慣了生命的興衰沉浮與離合悲歡。作為多民族拉鋸碰撞的流徙地帶,歷史上,曾經的刀光劍影,籠罩過嘶鳴的匈奴戰馬、回應過吶喊的黨項雄師;過往的明月清風,映照過雪亮的韃靼鎧甲,吹拂過露濕的蒙古彎刀。那些殘存至今的斷壁古堡,也曾無數次傾聽過戍邊將士“借問蠡山山下路,幾人曾此覓封侯”的悲訴......</p><p class="ql-block"> 真正使羅山聲名遠播的,大抵緣于明慶靖王朱栴。這位“好古博雅,學問宏深”的皇子,自13歲封藩寧夏,羅山便走進了他的視野,融進了他的血液,同時見證了他47個春秋里,從逸興遄飛的青年到美髯飛揚的暮年。在這里,有過他“春日尋芳東湖邊,夏時避暑擁翠樓。秋夜賞月鴛鴦湖,冬令踏雪探蠡山!”的超然灑脫,也有過他“風陣陣,雨潺潺,五月猶如十月寒”的落寞悲涼。</p><p class="ql-block"> 朱栴生命的最后旅程,并沒有回到“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的故鄉,而是長眠于羅山腳下。是什么令他“生時相看兩不厭,身后相伴影同隨”呢?想來必是壯美的羅山風光了。有慶王轉記《西嶺秋容》為證:“韋州之西多峻嶺,邊方亦有仙佛境。風送路傍花草香,云橫野外山川景。山川秋來最可口,夕陽逕照尤宜看。回家欲學王摩詰,淡墨涂抹圍屏間”。</p><p class="ql-block"> 若論最能代表羅山盛景的,當屬因劉昉詩句:“蠡山雨洗高嵯峨,群峰疊翠攢青螺”而得名,被譽為韋州八景之首,與“賀蘭晴雪”齊名的“蠡山疊翠”了,面對曠世美景,后人亦多有詠贊。陜西按察司僉事孟霦就曾留下:“駿馬逆風嘶,山中云霧凄。千盤登絕嶠,百轉出深豀。草覆流泉暗,蘿繁細路迷。故鄉山更好,何不覓幽棲。”的詩句。</p><p class="ql-block"> 天地悠悠,時光荏苒,縱觀明朝以降之歲月,例數慶王一族250余春秋,一切塵俗終成煙云,然而,惟有存寄于詩句中的“蠡山疊翠”們鮮活依舊,每每讀來必躍然紙上、歷歷在目。憑古吊今,情在斯、景在斯,物是人非......</p><p class="ql-block"> 近年每到羅山,必長槍短炮、不厭繁重,雖心知以鏡頭為紙筆,定不能重現朱栴、劉昉所賞美景之一二,但也終在無力無奈中留下只光片影,現敝帚自現,權作世人心中“蠡山疊翠”們的引玉之磚吧!</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紫云|
出国|
罗定市|
深水埗区|
通化县|
郓城县|
永寿县|
团风县|
富平县|
关岭|
嘉义县|
泉州市|
琼海市|
哈巴河县|
即墨市|
汝南县|
乡城县|
叶城县|
体育|
清徐县|
丰镇市|
淮安市|
象山县|
奉化市|
鄂托克旗|
棋牌|
宜川县|
宾川县|
晴隆县|
苍梧县|
东明县|
新绛县|
手机|
正宁县|
盐亭县|
正阳县|
垣曲县|
大渡口区|
兴国县|
丰镇市|
丹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