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歲月流逝,當年我們這些在四川先后進入東河印制公司五四七廠的,年僅20歲左右的小青年,如今都已是70歲左右白發(fā)蒼蒼退休多年的人了。翻開一張張當年的工作、生活照片,在四川三線火熱的青春歲月,不禁浮現在眼前,思緒萬千。 </p><p class="ql-block"> 當年根據上級的決定 ,中國人民銀行核算工廠(現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電子化公司的前身)全體干部職工,毫無怨言服從命令撤離了北京,拖家?guī)Э诘母S單位登上了開往四川廣元的列車,從此單位的名稱正式改為四川省旺蒼縣東河公司547廠(后面簡稱547廠)。 </p><p class="ql-block"> 那時 ,老同志們拖兒帶女奔赴到了旺蒼縣蒲家溝,他們無法想象今后自己和子女的命運。但所有人都沒有提出過任何要求,選擇了服從組織安排,去了四川旺蒼縣。同去的小青年雖無負擔,但年齡都20多歲也不小了,他們既沒考慮過父母的擔憂,更沒有遠行的顧忌,一心都是為了革命工作。到了四川旺蒼縣后 ,辦公樓和職工宿舍都建在蒲家溝,根據工作需要 ,547廠陸續(xù)從人民銀行五七干校招錄了一批干部子弟,從東河公司招錄了幾批職工子弟,新老同志總共百十來人,開始了四川旺蒼的三線生活。 </p><p class="ql-block"> 剛到三線時,生活條件很艱苦,宿舍還沒有建好,青年單身職工只能住在臨時搭建的四面漏風的席棚子里,老同志帶著孩子和老人則住黃洋條件好一些的地方 ,每天由卡車接送 ,天天行駛在一邊是陡峭的山,一邊是波濤滾滾的東河中間,坐的還是卡車,現在想起來都后怕,547廠人都能安全過來了,實屬不易,真應該感謝單位佟來增師傅的駕駛技術。 </p><p class="ql-block"> 今天不準備過多敘說在當時艱苦生活條件下,我們如何在黨支部的領導下,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官兵一致同吃同住同勞動,如何共同度過艱苦年月;也不準備多說當年是如何面對沒完沒了的加班,沒完沒了的報單積壓加班加點……。主要想回憶一下,在當時艱苦條件下,在黨團支部的領導下,青年團是如何開展工作的。 </p><p class="ql-block"> 1972年底,我們五四七廠新一屆團支部成立后,圍繞黨的中心工作任務,發(fā)揮青年團黨的助手作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了東河印制公司團委的表彰,被評為優(yōu)秀團支部,還在東河印制公司共青團的代表大會上,做了專題發(fā)言,介紹了團支部的工作經驗。 </p><p class="ql-block"> 我們五四七廠團支部,面對當時艱苦的生活條件,為將團員、青年緊緊地吸引在團的周圍 開展工作,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我們團支部除了按照上級的要求組織開展政治學習以外,還針對青年人思想活躍,朝氣蓬勃,積極要求上進的特點,組織了很多生動活潑的團的活動。 </p><p class="ql-block"> 記得最清楚的是,1973年團支部組織團員青年開展學習雷鋒活動。工作剛布置下去,各團小組就熱火朝天地行動起來。穿孔二組的團員張艷鳳、周莉、宋榮等同志,利用休息日主動為食堂家不在四川的老師傅劉振中,拆洗了多年未拆洗過的被褥;崔健團小組組織檢孔組的霍莉茹、戴月、方懿華、尤麗華、韓愛萍、劉愛平等團員們,利用星期天去蒲家溝后山砍竹子做掃把 ,天還沒有亮,他們就出發(fā)了。他們翻山越嶺去尋找的適合細竹,直到傍晚才看到他們扛著竹子趕回工廠。他們又利用下班后的休息時間,將細竹綁成了大掃把,供大家掃院子使用;制表組的賈強、張建平等同志節(jié)儉辦事 ,廢物利用把裁紙用過的進口廢紙芯,一節(jié)一節(jié)的粘好后再利用,為單位節(jié)省了很大一筆開支;機修組的雷時樑、孫志堅等同志經常放棄休息時間維修穿、檢孔機,確保穿、檢孔機正常運行;穿孔一組,二組的團員青年不怕臟和累,挑來一擔擔糞肥,幫助食堂澆玉米地和白薯地。天氣熱,化糞池到處爬滿了蛆,食堂的玉米地和白薯地都在半山腰上,上山的路又陡又窄徒手走都十分難走 ,何況木桶裝上了糞水以后非常沉,稍不小心很容易撒上一腳的糞湯,但楊衛(wèi)民、王平、張艷鳳等同志卻毫不在意 ,他們一有時間就爭先恐后的搶著去挑糞澆地,幾個小組的青年團員們還常常為搶糞肥發(fā)生“爭執(zhí)”;聯行小組的青年們厲行節(jié)約,將工作中印壞了地址的信封及從各行寄報單用過的舊牛皮紙信封 ,一個一個拆開,然后翻過來重新粘好進行二次利用,為單位節(jié)約了大筆開支。去過四川工作的同志們都知道,這種艱苦奮斗的作風一直延續(xù)了很多年。 </p><p class="ql-block"> 春天的時候,團支部組織全體團員青年爬五峰山過團日,既磨練意志,又增加相互之間的了解和團結。五峰山在東河印制公司的西面,景色宜人,到處是青山、溪水、翠竹、滿山開遍了黃色的油菜花、紅色的杜鵑花和粉紅色的桃花。五峰山海拔很高 ,山勢很陡,走到了險處,大家誰也顧不上姿勢是否好看,趴在臺階上,手腳并用往上爬,否則稍不留神就會掉到深溝下。中午時分,大家相互幫助的終于爬上了山頂,眼前豁然開朗,除了一大片松樹林外,還有更大的一片開闊地帶。團的活動正式開始后,除了入團宣誓儀式等活動以外,記得其中的一項活動是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的比賽,參賽的同志們兩個人一組。用繩子將兩個人各一條腿綁在一起,口令一下,兩個人一起往前跑,真是欲速則不達,越著急走的越慢,不是這個摔了,就是那個倒了。看著那個狼狽的樣子,真令人不禁捧腹大笑,此時歡樂的歌聲、笑聲在整個山野上空回蕩。大家完全忘記了上山時的疲勞,野餐后準備下山,大家都不情愿走,希望能夠再多活動一會兒,但又怕天黑路不好走,只得戀戀不舍的下山。上山不易,下山更難。除了眼睛不敢四處亂瞧,兩條腿也像踩了電門似的不停的哆嗦,不聽使喚。看著老鄉(xiāng)背著裝滿紅薯、豬仔兒的背簍,輕松自如的上山下山,真是令人羨慕和佩服!這次活動結束后,很多青年人依然意猶未盡,私下相約,利用休息日又再次了攀登了五峰山。多年后,我們回到了北京,也爬過了很多山,總感到沒有旺蒼縣五峰山那樣險峻,那樣美,那樣讓人留戀難忘。</p><p class="ql-block"> 每年寒、暑假職工子女放假后。根據黨支部的要求,團支部都要抽出幾個優(yōu)秀的團員青年,組織安排這些小學生們的假期生活。團支部除了安排他們完成假期作業(yè)以外,還要組織他們參加業(yè)務勞動,如打掃宿舍區(qū)的衛(wèi)生 、翻改舊信封、幫助食堂擦桌、椅等有意義的活動。春節(jié)前還組織孩子們編排一些詩朗誦、小合唱、舞蹈等節(jié)目進行演出,受到了職工們的稱贊和好評。 </p><p class="ql-block"> 每當關鍵的時刻,廣大團員青年都表現出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發(fā)揮著共青團員的先鋒和模范作用。如東河公司醫(yī)院幾次有病人大出血,急需輸血搶救時,王平西、韓愛萍、張建平等團員都多次毫不猶豫地去無償獻血,搶救素不相識的病人,除了分文不要,第二天仍然堅持上班。那年旺蒼縣706廠發(fā)生了火災,為了搶救國家財產,廠里的團員青年聽到消息后,都爭先恐后要求去救火,但因為廠里的一輛卡車實在裝不下那么多人,最后只好選派身體強壯的同志去。沒有去的同志一直在辦公樓前等候消息,直到救火的同志們回來說火已經撲滅,大家才放心地回宿舍去。 </p><p class="ql-block"> 1975年因搬遷積壓了工作、另外四川交通不便,每年都因洪水造成的塌方 ,影響人民銀行手工聯行對賬工作不能按時完成,經財政部報批國務院批準決定: 將五四七廠遷回北京。決定傳達后,黨、團支部分別進行了動員,面對20多平米報單庫房,從地面到房頂滿滿一屋子的報單和整個樓道堆滿的報單,怎么辦?如果按照正常工作數、質量的標準要求,需要近兩年的時間才能趕出這些積壓報單。但黨支部要求搬遷前用半年的時間,必須將全部積壓趕出去,才能保證按時完成搬遷任務。面對這些困難,各團小組的團員青年紛紛表態(tài),一定保質保量按時完成任務。各個班組接到分配的工作任務后,再逐個落實到人。半年內同志們加班加點,不計報酬已成為自覺行動,每個人都超額完成定額 ,雖然當時沒有一分錢的獎金,沒有任何獎勵,但誰也不肯落后,記得和我一個夜班的小組的同志,像周莉、張艷鳳、王平等同志,經常從晚班一直干到天亮,(當時的機器設備少,都是兩個人使用一臺機器,只能分早晚班)大家你爭我趕,最多的一個晚上,我們四個人干了三萬多筆,王平一個人就干了9000多筆。經過廣大團員青年們的共同努力,搬遷前將所有積壓報單全部趕了出去,受到了黨支部的表揚。</p><p class="ql-block"> 在大三線工作的幾年里,547人沒有說過什么豪言壯語,沒有做過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情,有的只是用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在平凡普通的崗位上履行著自己職責,向黨組織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p><p class="ql-block"> 通過開展一次次有意義的團的活動,經過一次次的自覺鍛煉,廣大團員青年始終保持了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品質,增強了團結友愛相互支持、集體榮譽感,學會了做人的道理。 </p><p class="ql-block"> 往事如煙,自1975年9月離開四川旺蒼縣蒲家溝搬遷回到北京,已經47年了,很多事情都已經漸漸淡忘了,但當年團員青年們用火一樣的熱情,朝氣蓬勃、積極向上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工作生活情景,卻總能浮現在眼前,讓人難以忘懷。</p><p class="ql-block"> 《備注:1970年,在毛主席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的戰(zhàn)略思想指引下,根據當時國際國內形勢發(fā)展的需要,中國人民銀行領導決定將中國人民銀行核算工廠(中國金融電子化公司的前身)從首都北京遷到大三線,即:四川省綿陽地區(qū)的旺蒼縣蒲家溝,成為東河印制公司下屬的一個廠,(當年先后搬遷到旺蒼縣的,還有北京、上海和沈陽印鈔、造幣廠的部分職工和家屬)廠名改稱東河印制公司五四七廠。后來,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全國聯行核算任務不斷增加的新情況,財政部(當時中國人民銀行和財政部合并為財政部)報經國務院批準,于1975年9月,核算工廠又從四川省旺蒼縣蒲家溝遷回北京,往返歷時五年。》</p> <h3> 當年為了歡送軍隊代表趙軍代,五四七廠全體員工和趙軍代在駐軍營房前的大操場前合影。照片中已經有近20名老同事離開了我們。</h3> <h3>五四七廠的青年在駐地解放軍輔導下,進行民兵訓練。前排左起: 劉愛平、唐燦、霍莉茹、方懿華、杜志惠、張艷鳳、孫桂芳、周莉、周中范。 后排左起: 韓愛國、梁曉娟、王平、沈白、夏冠明、李素榮、許安佳、孫志堅、張思忠、崔健、南平、耿富貴。</h3> <h3> 前排左起: 唐燦、霍莉茹、方懿華、杜志惠、張艷鳳、孫桂芳、周中范、賈強。 后排左起: 王平、沈白、夏冠明、李素榮、許安佳、孫志堅、張思忠、崔健、耿富貴。</h3> <h3>打靶歸來。</h3> <h3>在旺蒼縣五峰山上進行團的活動后 ,全體團員合影留念。</h3> <h3>穿孔二組團小組合影。前排左起: 婁桂蘭、張曉慶、宋榮、殷麗華。后排左起: 顧偉、楊衛(wèi)民、徐春華、杜志惠、張艷鳳。</h3> <h3>1973年我在蒲家溝的照片。</h3> <h3>家不在四川的單身漢們周日爬山活動。</h3> <h3> 快樂的單身漢。</h3> <h3>團支部委員歡送韓愛國上大學留念。左起: 張金舉、婁桂蘭、杜志惠、韓愛國、杜淑芬、孫志堅。</h3> <h3>團支部委員歡送孫俊英上大學留念。 前排左起: 婁桂蘭、孫俊英、杜志惠。 后排左起: 孫志堅、張金舉、杜淑芬。</h3> <h3>五四七廠宣傳隊合影</h3> <h3>五四七廠宣傳隊演出。</h3> <h3> 回京幾十年后,不少同事去四川旅游時,都專程到旺蒼縣蒲家溝曾經工作過地方。 這是他們前幾年拍的照片,照片左邊的樓房是我們當年的辦公樓,右邊是東河公司07庫房。辦公樓三面環(huán)山,一面是一條通往深山的河溝。 當年在東河印制公司的幾個工號,現在能夠像547廠的辦公樓和宿舍保存這樣完好,并被充分利用起來的已經不多。</h3> <h3>五四七廠辦公樓和宿舍前的一條通往深山的河溝。平時水不多,一到雨季咆哮的洪水震耳欲聾,河面上的漫水橋的石欄桿都被沖跑了!</h3> <h3>當年建在旺蒼縣蒲家溝山坡上的職工宿舍。從辦公樓到宿舍,要經過部隊營房和兩個漫水橋。</h3> <h3>當年旺蒼縣蒲家溝職工宿舍外景。</h3> <p class="ql-block">當年我們的宿舍</p> <p class="ql-block">五四七廠大門口</p> <p class="ql-block">通往辦公室的樓梯。</p> <p class="ql-block">金庫的電梯。</p> <p class="ql-block">宿舍對面的老浦家。</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茂名市|
衡山县|
内黄县|
稻城县|
淅川县|
达拉特旗|
西盟|
昭苏县|
湖南省|
略阳县|
普格县|
巫山县|
柳河县|
铜山县|
武清区|
信阳市|
禹州市|
揭东县|
东阿县|
迁西县|
大足县|
无为县|
大同市|
馆陶县|
咸丰县|
长岛县|
抚远县|
西盟|
渝中区|
尉氏县|
南郑县|
高要市|
隆子县|
靖边县|
南召县|
油尖旺区|
招远市|
福清市|
柏乡县|
彩票|
梁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