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桂陽街上人”群里聚集了一大批老桂陽文化人,如陳秉安、李惟林、鄧立勛、何彥鑒、旅美博士黃厚斌………他們博學多識,見多識廣,同時還可以講述許多關于桂陽的老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3月14日的聊天內容中,就有一件考古發現,是我族前輩(惟字輩)、鹽行街人李惟林講述的,他是原桂陽電視臺“蓉城視點”欄目創辦者,全部內容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惟林:?</p><p class="ql-block">和平太平村巖洞考古我也是參與者之一。當時邱小剛母親劉詠增老師是縣文化館文物專干,我因從湖南省第八期文物考古短訓班結業回來(1978.11一1979.1,地點為資興市舊市鄉,現已被淹),便有機會在劉老師的帶隊下參與了果次考古活動。市考古隊來了兩個人,一個李荊林,還有一個忘記了是誰。李荊林后成了珠海市博物館館長,在考古界頗有建樹。</p><p class="ql-block">發現巖洞里有尸骨純屬偶然。那年天大旱,村民去巖洞里找水,洞不大,亦不深,平時村民也有進去過的,看看冒紅麻也就出來了。這次因為找水,又聽到有水聲,有村民便搬來一個樓梯,尋聲上到一個垂直的石壁上,果地方平時不會有人上來。結果上去看到很多尸骨橫七豎八在地上,上面覆蓋了一層厚厚的石漿,村民知道果是很久年代的,便打電話匯報上來,因此市縣兩級有關部門便組織了果次考古。我們爬樓梯上去仔細進行了考察,發現尸骨均已鈣化了,在石漿下面并發現有幾處火土堆和不少的瓦罐,據此推斷果滴人應該在果巖洞里生活了一段時間。經過仔佃搜查,找到了幾枚銅錢,因而能夠確定為宋代人的尸骨。</p><p class="ql-block">據分析,果滴人死在巖洞里應為躲兵災。但在村里了解老人,居然冒人講的出一點有用的線索和傳聞,似乎是個謎。</p><p class="ql-block">考察回來后,在劉詠增老師的主持下,果次考古的資料照片還在文化館的宣傳櫥窗里展覽了好一兩個月,城里人應該是有人看過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惟林感懷:</p><p class="ql-block">@黃春秀?@風一樣自由+雷云?那是一段難忘的記憶啊,如同每個人都會經歷過山車般的故事一樣,我本可以藉此改變命運的,卻因一念之差,錯失了一個上大學的機會。</p><p class="ql-block">那是1979年的4月,在發小許光早的推薦下,我來到城關鎮廣播站上班,臨時工。上班時,領導招呼我:小李呀,以前的廣播員,從謝站英,彭本義,到許光早,都是來一哈臭走瓜了。你來后臭要安安心心搞好廣播工作,哪里招工招干都不要走了,到果里上班也會轉正給。</p><p class="ql-block">當時我看廣播工作還比較輕閑,有時間看書學習,便一口應承了下來。誰知道,兩個多月的一天,劉詠增老師陪同市文化局彭程琳老師來到城關鎮政府,說是市里成立考古隊,要調我去。</p><p class="ql-block">原來,是省博物館老師吳銘琛(與劉詠增老師曾同在部隊文工團,是考古短訓班的帶隊老師)向市文化局推薦了我。但城關鎮領導不愿我走,我又與領導有約在先,不好意思走,便放棄了這次機會。</p><p class="ql-block">不久,市文化局從市歌舞團調來小提琴手李荊林,并立即帶工資送去湘潭大學考古系學習,改革開放后,李荊林去了珠海,后任博物館館長。</p><p class="ql-block">不錯,那個巖洞叫太平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家孫文輝:</p><p class="ql-block">為數眾多的《評皇券牒》的存世,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瑤族文獻體系,無論是從它的內容,還是傳承脈絡來看,都有較大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對于它的研究,我們似乎還停留在表層上。</p><p class="ql-block">從《評皇券牒》的內容來看,眾多的研究者發掘出它的不少文化內涵;但大多是就事論事,其原因就是沒有將它植入湖南歷史的大背景下來進行研究。而方興未艾的梅山文化研究,似乎也不愿深入地進入梅山原住民——瑤族文化的研究。這就很可惜。</p><p class="ql-block">從宋代的瑤人遷徙來看,在此之前,湖南民族生存土壤的分割已成定局。瑤人在梅山失去土地,開始流浪,要想在湖南獲得立足之地,勢必受到其他民族的阻攔、排擠,甚至驅趕。瑤人沒有了生根立足之地,一方面只能進入那些不毛之地,如《評皇券牒》中常常提到的“瑤山陡嶺,盡是挖山挖嶺,耕種并無平陽之處”;一方面只能“逢山吃山,遇水吃水”輾轉流浪。</p><p class="ql-block">1980年11月3日《湖南日報》報道了這樣一條新聞:“<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桂陽和平公社太平大隊</span>在今年7月份,發現了一座石山的巖洞里有120具古代尸體。”其中有小孩乃至嬰兒的尸骨。“有熙寧、元豐、崇寧、政和、宣和字樣的銅錢,有碗、缽、壇、罐之類的陶器。”熙寧、元豐、崇寧、政和、宣和,均是北宋時期的年號,也是開梅山之后瑤族人最苦難的歲月。這些深藏在60至70米巖洞中的尸骨,經文物部門鑒定,為北宋時代的遺骸。</p><p class="ql-block">歲月已經消融了這個族群慘絕人寰的故事,更多的瑤人仍在不斷遷徙、繼續流浪。</p><p class="ql-block">經過幾百上千年對安身立命居所的尋找,瑤人終于到了東南亞、歐洲、美洲等極為遙遠的地方!如今,居住在越南、老撾、泰國、緬甸、加拿大、美國、法國、新西蘭、墨西哥等地的瑤人都保存有《評皇券牒》《過山榜》,更見證了這個民族的苦難。</p><p class="ql-block">艱難的生存環境鑄就了非凡的民族性格。從《評皇券牒》的內容來看,這個民族善良、團結、剛烈、頑強、正義。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部凝聚到了對故土家園的贊美、懷念、追憶和尋找之中,這種贊美和追憶,就形成了民族的千古絕唱——《千家峒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桂陽文聯副主席雷云:</p><p class="ql-block">@李維林?我陪省考古所袁家榮所長專程去太平洞考古,在湖南日報發表了太平洞考古記,當時還有少量骨頭,都變成鈣化石了,在地面呈啞鈴狀,用錘子擊打、起出,折斷的石頭是大腿骨,骨頭包裹在石頭里面。</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搜索|
通渭县|
景德镇市|
青岛市|
通江县|
文成县|
比如县|
吉水县|
白水县|
内丘县|
菏泽市|
科技|
望江县|
峨眉山市|
井陉县|
资溪县|
天柱县|
治多县|
崇礼县|
尚志市|
大丰市|
泰宁县|
上杭县|
建宁县|
长子县|
灵丘县|
当涂县|
万载县|
昌黎县|
台南县|
厦门市|
泰顺县|
苗栗县|
景泰县|
酉阳|
元朗区|
乌恰县|
新源县|
潮州市|
钟山县|
博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