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故鄉潘新,是豫南的一座小鎮。</p><p class="ql-block"> 豫南地處江淮要沖,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南北朝、五代十國、宋金等割據時代,南北方大多以此為界,經常展開拉鋸戰。北方政權要南下攻伐,首先要占據淮上;南方霸主要穩固江山,也要搶占此地,兵法有云:守江必守淮。朝代鼎革之際,豫南亦多為主戰場,元未朱重八、明未的李自成、張獻忠都曾侵掠此地。戰略要沖給這片土地帶來的多是生靈涂炭,以致于戰亂過后,人口銳減,“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據老家縣志記載,明亂之后的清順治年間,全縣丁口只有兩千左右。為了恢復社會秩序,發展生產,明清初際都采取強制移民措施,從江西等地遷丁入淮,后來又先后有遷自湖北的零散移民,前前后后,歷經數百載。鎮上很多人家在江西都有親戚,同輩鄰居間以“老俵”互稱,村塆居戶族小姓雜,諸如此類,從語言文化到風俗習慣,都有很重的移民文化的印跡。聽老人講,潘新原叫潘店,地名源于鎮上的大姓——潘姓。其時鎮上有兩大姓,俗稱“潘胡”二家。潘姓從何而來不詳,胡姓始遷于江西南昌,后又陸續自湖北麻城、黃陂上溯遷入,聚族而居。兩家都恪守耕讀傳家的族訓,次遞繁衍,人丁旺興,歷經百年,漸成大戶,清末民初乃至解放后的一段時期,在本地政、軍、文、商界,出了不少有頭有臉的人物。1980年代潘家有個叫潘萬堤的詩人,在詩壇上曾赫赫有名。兩家爭風,潘姓略為居上,地名自然以潘姓冠之。因為是移民之地,本地地名,約定俗成,稍大一點的,多采用某姓+店的方式命取,如“彭店”“曾店“”楊店”“高店”“尤店”等,小一點的,以某姓十莊(塆)命名,如“楊莊”“王塆”“方塆”等,姓氏特征明顯,簡單直白易記。新中國成立后,“潘店”改名叫“潘新”,“彭店”改名為“彭新”,以體現與舊社會的區別。土改時,“潘胡”兩個家族中劃為地主的有不少人家,后來恢復高考第一批考上大學的,以兩家的子弟居多,看來文脈的傳承不是那么容易斬斷的。</p><p class="ql-block"> 改開之前的潘新墟鎮,面積不大,只有一條主街,呈“L”形分布,北至食品公司,南至南門布匹門市部后拐向西南直至西墩。主街的東邊,只有一條叫東街的巷道,沒有門市,兩邊住著居民。這也是我的出生之地,世事滄桑,十多年前曾去找尋過舊居,卻終難覓其跡。墟鎮有四個地方,給我留下的印象較深。一是西街的漁行,小鎮售買河鮮的地方,彼時生活物資匱乏,魚蝦就算是大菜。一大早南北東西的漁夫就將打撈的魚蝦來此售買,由行夫統一稱秤,并高聲誦唱報數,尾音拖著老長,充溢著交易后的喜悅。行夫有權威,公平性自然不受質疑。售買的魚貨隨季節和時代不時有些變化,曾經“青草鰱鳙”四大家魚一度占主流,改開后,小魚小蝦、泥鰍黃鱔、水魚硬殼等野生魚鮮主宰市場,品種選擇的這種變化,體現出時代的變化,側面反映出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其二是柴火行,是一處露天的空場子,占地約兩三萬平方。逢集的時候,供南邊的柴客堆柴售買,另一個用處,是用作會場,也是讓“地富反壞右”們聞風喪膽、鬼哭狼嚎的地方。wG時的萬人批斗會、革命樣板戲等曾在此輪番上演,隔三差五就有一場。那時動不動就組織召開萬人大會,也沒有什么應急預案,也沒聽說過踩死過人,可能一是真的不懂,二是人命不值錢。第三處是糧管所,占據差不多半條街。每個農民一生中差不多年年都要同這個地方打交道,一方面“皇糧國稅”必須要交,另一方面余糧也要售買,以換取油鹽花費錢。秋收時節,四鄰八村的農民,或肩挑籮筐,或拉著架子車,從四面八方匯集到此,想著怎樣將一年的收成賣個好價錢。賣糧的隊伍排成長龍,高峰時長達數里,成為深秋街頭特有的景象。糧管所的職工,當時是含金量較高的工種,位低權重,對糧食等級的認定有直接的話語權,因而易成為風暴眼。現在看來,糧食評定的標準主觀性強,不夠剛性和細化,隨意性大,制度方面有缺失。糧食統購統銷制度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市場經濟時代自然失去生存的價值,糧管所的職工下崗也是時代使然,真乃此一時彼一時也!第四處自然是大禮堂了,為風格基本雷同的羅馬式建筑,高聳的羅馬柱曾是小鎮為數不多的地標。它既是開會的會堂,又作為放電影的影院。雖然有些簡陋,地板也是土鋪的,但其作用不容小覷。那是小鎮文化窗口,透過這個窗口,精神貧瘠時代的人們知曉外面還有更精彩的世界,哪怕那時外面的世界也很灰暗。如果沒有記錯的話,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考場就設在這里,說不定,從這里走出過巨匠文豪、良將富商呢!</p><p class="ql-block"> 故鄉臨水,因水而設,因水而興。發源于北庵山北坡的九龍河,蜿蜒流淌,不擇細流,經蔡樓、彭新,曲折向東,在故鄉匯流成河,澎湃不息。九龍河下行約三十里,在周黨的龍鎮匯入竹桿河。竹桿河是淮河的支流,古稱谷水,五代十國時曾為北周、南唐的界河。故鄉的這段河段,是九龍河最好的河段。因下游修水庫筑壩蓄水,九龍河在此段水深面闊,水流平緩,清澈見底,水質純凈,之前住在河邊的人家,都是早早起來擔河邊的水吃。河水沖涮沉積在兩岸形成了平原,豐腴的土地成就了故鄉的富足和安樂。這里一年兩熟,春收小麥秋收稻谷,為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這里的人們機巧靈秀、沉靜平和、知足常樂,與九龍河的特質有幾分相似。</p><p class="ql-block"> 竊以為,故鄉是老家最美的鄉鎮,沒有之一。老家縣里有近20個鄉鎮,但真正臨水而建的,只有故鄉。小鎮沿九龍河北堤岸枕河而建,街鋪后面直接臨河,高于河面一兩丈。在沿河的街面,辟設南門,向南經三十多步臺階直通河面,旁置碼頭,供船停靠。此處水色黑幽,深不可測,四季不涸,本地人稱“潭涔子”。每到梅雨時節,連日的雨水使這里的水位到最高點。站在南門下瞰,河水奔騰泡哮,汪洋恣肆,激蕩拍岸,如雷霆萬鈞,洶涌駭人,別有一番氣象,“南門觀瀾”因此得名,為小鎮十景之一。南門也叫英雄門,名字源于一段紅色歷史。1948年,新四軍新五師一部與盤踞在潘新的國民黨尹德佩保安團展開激戰。新四軍從對岸河灘強攻,保安團居高臨下,沿河固守。仗打了一整天,場面非常慘烈,子彈象雨點一樣不斷向下傾瀉,新四軍戰士一排排倒下,鮮血染紅了河面。黃昏時分,新四軍從下排水道突襲成功,全殲了守敵2000多人。戰后,犧牲的40多名烈士被集中安葬在丁崗的烈士陵園。上世紀70年代,發小們在下面河灘玩耍時,不經意間還能撿拾到銹蝕的手槍和手榴彈殘片。</p><p class="ql-block"> 九龍河靜靜流淌,潤育和造就了故鄉美麗的風光。小鎮春有百花,夏襲涼風,秋飛黃葉,冬飄皚雪,四季分明,景色宜人。更有十大勝景,景狀各異,讓人流連往返,美不勝收。</p><p class="ql-block"> 故鄉的十大勝景,幼時曾不時聽老人們說起。除了“南門觀瀾”,另外還有九景:</p><p class="ql-block"> 一為北堤浣紗。小鎮水清清,滿目皆麗人。清晨或傍晚,沿街北岸,石階或礁石處,總有三三兩兩的女子在浣洗衣物。她們時而揉搓,時而捶打,時而漂洗,時而低語,時而朗笑,將美麗光鮮的身影不時倒映在水中,如置身小鎮摩登時尚的“秀”臺……</p><p class="ql-block"> 二為柳林春曉。沿街對岸有一片野生的柳樹林,初春時節,春寒料峭,乍暖還寒,萬物尚在萌動,柳林己生染一片鵝黃,如絲如煙,讓空寂的大地率先呈現一絲春意。柳浪聞鶯,麻雀啁啾,生機昂然。</p><p class="ql-block"> 三為漁舟漾日。春夏時分,草漲水滿,魚翔淺底。東方既白,漁人們在大橋旁寬闊的水面上,不時撐船撒網,搖漿擊舟。俄而旭日東升,在河面鍍上一層金邊,卻被滑動的船兒激起的浪花瞬間擊碎,消失在浪花里……青山、綠水、朝陽、柳林,還有撐著船的漁人,共同構筑了一幅晨早捕魚的畫卷……</p><p class="ql-block"> 四為竹林聽濤。郭畈河段,河流彎轉,由窄向寬,豐水時節,水流嘩嘩,濤聲訇訇。北岸地平如砥,修篁成林。仲夏之夜,邀三五好友,攜少許點心,來此席地而坐,眼望滿天星斗,耳聞如訴濤聲,身拂習習涼風,順水而漂,擊掌而歌,亦不失人生快事。</p><p class="ql-block"> 五為西墩望月。西墩為墟鎮的高處,下臨河坎深壁。仲秋之夜,月皎如盤,輪升高懸,此時憩坐西墩,仰望蟾宮金桂,俯視水中月影,“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相照,清風弄影,撫今述古,思接千載,頓有今夕何夕之概。</p><p class="ql-block"> 六為虹橋臥波。潘新大橋建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為當時的地標建筑,后在原址重建。此橋為拱橋式樣,主拱跨度較大。遠遠望去,大橋飛架東西,如虹凌于水面,波平浪靜,倩影倒映,若虹臥波,在小鎮人心中留下揮之不去的印象。游子回鄉,大橋是必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七為沙灘語鼎。秋冬季節,河水涓細,南岸的河沙灘,成為自發的市場。賣熟食的,賣菜的,賣衣服百貨的,各種商品琳瑯滿目,小販的叫賣聲不絕于耳。沙灘上人來人往,語聲鼎沸,頗有“清明上河圖”中的景致。只是此露天市場解放后被廢止了,熱鬧的景狀亦不復存在了。</p><p class="ql-block"> 八為秋荻飛雪。沿河北岸東行約二里,有大片的葦林,深秋風瑟,葦荻花開,白花花的,片片相連,隨風晃動,仿如漫天飛雪。</p><p class="ql-block"> 九為碉樓北固。鎮北北山頭有一座碉樓,也有人說是用于防匪的炮樓,沒人知道建于何年何月。這種很特別的建筑,卓爾不群,不經意成了風景。</p><p class="ql-block"> 時光荏苒,舊事不再,十景中的景狀,有的早己了無蹤跡。十多年前,沿河東向二三里處修筑了滾水壩,水位上漲,河床抬高,很多勝景己不復存在。北山頭的碉樓聽說也夷平了。</p><p class="ql-block"> 五年前回故鄉,曾寫了一首《回鄉偶感》的詩:“北去回鄉路茫茫,水山改了舊時妝。寄住他鄉身是客,悄然故鄉己他鄉。”也許,故鄉只是留存在游子的記憶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壬寅二月初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阳市|
临桂县|
海淀区|
阿合奇县|
阜城县|
凤庆县|
怀安县|
松桃|
天门市|
普兰店市|
霍山县|
阿尔山市|
尼玛县|
德兴市|
鹿泉市|
县级市|
崇礼县|
修武县|
无为县|
精河县|
句容市|
天等县|
如皋市|
青神县|
清河县|
龙泉市|
益阳市|
车致|
安吉县|
东方市|
美姑县|
武隆县|
阿勒泰市|
建平县|
青州市|
石棉县|
苗栗县|
五台县|
大连市|
安远县|
淮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