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遵化市作協主席.首都三所高校客座文學教授.韓布暉老師欣然發表評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為 《國各莊名人錄》點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衛兄把這個《父老鄉親的驕傲--遵化國各莊名人錄》發給我,向我征求意見,要求我寫幾句留言。</p><p class="ql-block"> 遵照囑托,我賞讀了幾遍,這二十一位名人的事跡,每讀一遍都使我眼含熱淚,心潮澎湃。這些英模浩氣凌云,感人至深,必將名垂史冊。他們不僅是國各莊人民的驕傲,也是遵化市、河北省乃至全國人民的驕傲!</p><p class="ql-block"> 我與身為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的李紅衛兄相識相知已久,他的著述頗豐,在京津冀很有影響力,他也是遵化市作協的佼佼者。我深知,他一直深愛著生他養他的國各莊,也深愛著這里的父老鄉親。這次,他拿出精力,搜集整理名人小傳,實在令人欽佩,這是一份有功德的事業,作為他的好友,我為他感到驕傲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中華民族作為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民族,她的每一個村莊都是一個充滿芳華的“國度”。從這篇文章里不難看出,國各莊人民是偉大的人民,國各莊村是一個令人仰慕的村莊。文章中主要記載了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后各個歷史時期的名人的事跡,實在值得品讀,值得保存。</p><p class="ql-block"> 祝愿英雄的國各莊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建設好美麗的村莊,涌現更多的名人,不斷續寫英雄的篇章!</p><p class="ql-block">韓布暉</p><p class="ql-block"> 2022年3月5日</p> <p class="ql-block">《父老鄉親的驕傲——河北遵化國各莊名人錄》</p><p class="ql-block">(第二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李紅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國各莊記憶</p><p class="ql-block">在燕山南麓,古老的萬里長城腳下,有一個千年古縣——河北省遵化市。遵化市西南二十公里的平安城鎮,北山根下有個國各莊村。國各莊是個比較大的村莊,有九百戶,三千六百多人,土地4800畝。國各莊背靠大山百草頂,東接水平口濕地,西連夾山寺,南接大沙河。村南有座小南山,南山的西邊是西小山,兩山極為相似,二山之間的西河沿有個山丘(俗稱:胡坨子),狀如饅頭,正好形成二龍抱蛋之勢。這是一塊風水寶地,山下良田沃土,山上水果飄香,村子就在大山和小山之間。在村口的正南,還有一個天然的影壁——松坨子。</p><p class="ql-block">據《遵化地名大觀》記載:國各莊于我國唐代建村,原名"虢各莊",相傳唐王(李世民)東征時,駐駕平安城,曾有一名虢姓女子在御前陪駕,由此改稱"國舅莊"。解放后定名為"國各莊"至今。</p><p class="ql-block">話說國各莊是個千年古村,這話一點不假。在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村子東頭的大街還是青石板路,村子里有很多小瓦房、四合院,青石高門樓,還有大戲臺、大廟、藥王廟、龍王廟。大廟里有個洋瓦房,是前清的天主教堂。大廟院里還有一棵幾百年的大槐樹,枝繁葉茂。建國時大廟改成了學校,大廟東邊有個五道廟,孩子們走到那里都很害怕。五道廟東邊有兩棵千年古槐,要幾個人才能合抱得過來,但那兩棵古槐已經干枯了……</p> <p class="ql-block">二.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p><p class="ql-block">解放前,國各莊是個革命老區,有黨的組織活動比較早。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1938年,黨派李運昌、包森由延安來到冀東發動群眾,組織了京東22縣,十多萬人參加的抗日大暴動。國各莊人民深深懂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很多有志青年投入到革命的抗日洪流之中。代秉志、計明達、文玉、戶銀、王云龍、劉慶等人,先后參加了我黨的革命武裝。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李顏如、張殿清、王林、王臣、齊寬、戴云波、王玉山、高富友等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黨的領導下,國各莊成為了小有名氣的抗日根據地之一,被譽為"小盤山",一說為"二盤山"。包森領導的冀東軍區十三團和蘭小川領導的遵化縣大隊,經常在這一帶活動。</p><p class="ql-block">李顏如是國各莊第一批入黨的老黨員,也是村里的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在李顏如的領導下,村子里成立了武裝民兵班、婦救會、兒童團,在南山設置了"消息樹",配合八路軍,掩護群眾,保衛家鄉。在八年抗戰和解放戰爭中,國各莊有上百人參加了八路軍和人民解放軍。在1947年5月的一次征兵中,國各莊就有19人參軍。他們是:李樹喬、李樹華、戴德龍、王寶明、王月、王寶成、李樹仁、戴連正、陳樹山、李玉林、陳維正、高尚賢、陳廣文、陳廣田、王岐、梁翠榮、王子奎、孫友等。</p><p class="ql-block">國各莊人民為消滅日本侵略,為解放全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如:孟喜廷、孟憲周、王岐等均為革命烈士。</p> <p class="ql-block">三.國各莊優秀兒女簡介</p><p class="ql-block">解放后的國各莊人,在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在社會主義革命的建設中,他們不負親人重托,不忘故鄉厚土,在祖國的各行各業都表現得很優秀。在人民軍隊中,團職以上干部有十余人,有的還擔任了縣委書記、副省長、副部長。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還出現了大學教授和科學家,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員,作家和外交官。他們是國各莊人民的驕傲,我們不應該忘記他們。在《父老鄉親的驕傲——河北遵化國各莊名人錄》(第二輯)中,我們收錄名人十一位,這十一位是:</p><p class="ql-block">11.李玉林</p><p class="ql-block">12.戴云蘭</p><p class="ql-block">13.梁福成</p><p class="ql-block">14.計小為</p><p class="ql-block">15.梁智剛</p><p class="ql-block">16.計紅軍</p><p class="ql-block">17.高存平</p><p class="ql-block">18.梁智敏</p><p class="ql-block">19.計明明</p><p class="ql-block">20.田水承</p><p class="ql-block">21.李紅霞</p><p class="ql-block">本文將分別介紹他們的簡歷和事跡,歡迎大家閱讀、宣傳、留評、轉發、收藏。</p> <p class="ql-block">【十一】李玉林</p><p class="ql-block">李玉林,男,漢族,1930年8月13日生,遵化市平安城鎮國各莊村人。父親李秀春,母親王月茹(玉田縣亮甲店人)。李玉林兄弟三個,他行大,還有兩個弟弟李博林和李長林。1947年家鄉解放后,母親親自送長子去參軍,當時玉林只有16歲,個子很小,人沒有槍高。部隊首長看他年齡小,分配他去軍部當衛生員,當時冀東的兵屬于九縱隊,司令員詹才芳,政委李中權。(注:打錦州的時候,玉林看到了同村的戴秉志,戴秉志騎大馬,挎盒子槍,那時已是解放軍137師的一名團長,大軍南下后,戴秉志轉業到廣西,文革前任廣西省副省長。)李玉林1947年5月參軍,1949年5月入黨,他一直在軍司令部,軍后勤部,軍衛生部工作。他參加了錦州戰役,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大軍過江,解放海南島。過江時由于不會游泳,差一點淹死。在部隊他多次立功受獎,共獲得七塊獎章。1951年新中國成立后,組建人民海軍南海艦隊,由四野46軍抽調100名醫務干部。由于他自己的努力,刻苦學習文化,學習醫術,當時李玉林已是46軍衛生部主治醫師,內、外科手術都能獨當一面,職稱是正連職主任醫師。李玉林奉命調到南海艦隊衛生部,當上了人民海軍。1952年又調到東莞市虎門海軍醫院(現海軍423醫院)任內科主任兼主治醫師。1954年初回家探親,與本村姑娘孟春蘭結婚,孟春蘭是母親(王月茹)親自為兒子選定的兒媳婦兒。(孟春蘭出生于一個雙烈士的革命家庭,其父孟喜廷,哥哥孟憲周先后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光榮犧牲)。</p><p class="ql-block">李玉林1958年轉業到河北滄州,先后在中捷農場,滕莊子農場,羊三木農場醫院任院長。1962年調到鹽山農場醫院任院長。在農場工作期間,他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二十年如一日,不管是白天黑夜,為病人出診,都是隨叫隨到,沒有休過一個星期天。在農場里,無論是職工還是干部,沒有人不稱贊他的。人們待他如親人,大人小孩都親切地叫他"李醫生"。</p><p class="ql-block">1976年8月,唐山大地震。已是46歲的李院長,帶著女兒李東平(縣醫院護士)積極請戰,要求支援唐山,參加河北省赴唐山抗震救災醫療隊。父女二人戰斗在抗震救災前線,兩年沒有回家。</p><p class="ql-block">1980年李玉林調任海興縣衛生防疫站任站長,后任海興縣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主任。他1986年離休,工資享受縣團級待遇。離休后又被老干部局反聘為局長助理員至2005年。</p><p class="ql-block">李玉林現居滄州,今年93歲,是國各莊解放戰爭參加革命仍然健在的唯一離休干部。他每天上下午在小區公園散步各一小時,其余時間在家看看報紙和電視新聞。他耳不聾,眼不花,記憶力強,聲音響亮,生活很有規律。</p> <p class="ql-block">【十二】戴云蘭</p><p class="ql-block">戴云蘭,女,漢族,1941年5月26日生于遵化市平安城鎮國各莊村,父親戴秀然。</p><p class="ql-block">戴云蘭1950年在本村上小學,1954年在東賈莊讀高小并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6年考入平安城中學讀初中,在學校是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和班上的生活委員。1959年考上了本校高中,被評為學習雷鋒積極分子,并被選為校學生會文藝委員。高中畢業后,響應毛主席"上山下鄉"的號召,向董嘉耕、邢燕子學習,決心回鄉辦教育。1964年8月12日,村里管教育的老貧農張殿清,找她研究創辦國各莊農業中學的事情。當年秋天,借用小學的一間教室,開辦了初中班,最初只有22名學生,從鎮上平中借來課本開了學,這是國各莊農中的前身。戴云蘭老師是國各莊中學的第一任教師兼中學負責人。由于學校符合毛主席勤儉建國,勤儉辦一切事業的方針,學校勤儉辦學,師生邊勞動邊學習的精神,引起上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引來北京師范大學,河北師大等高等院校師生前來聽課、實習、授課。中央教育研究所所長康瑛來校考察、調研。省、地、縣教育口領導頻臨檢查指導,地、縣、區許多兄弟學校領導和老師來參觀、學習、交流。至此,遵化縣國各莊農業中學,成為遠近聞名的農村辦學的一面旗幟。</p><p class="ql-block">1966年11月,戴云蘭老師參加了遵化縣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全國著名勞動模范王國蕃也在其中。當時,建明公社幼兒教師龐玉蘭,黨峪公社小學教師楊素蘭和國各莊農業中學的戴云蘭,被稱為遵化縣教育口的"三蘭",縣廣播站經常播誦"三蘭"的事跡。</p><p class="ql-block">1978年戴云蘭隨丈夫張潤臣調到甘肅省蘭州市,繼續從事教育工作。戴云蘭老師1996年5月退休,現居蘭州。</p><p class="ql-block">戴云蘭老師文筆很好,喜歡文藝和旅游,足跡遍布祖國各地,也去了港澳臺,韓國和日本,一家人和睦甜蜜,晚年著有長篇詩集《桑榆情》。</p> <p class="ql-block">【十三】梁福成</p><p class="ql-block">梁福成,男,漢族,1954年9月22日出生(父親梁玉榮,母親齊連霞),遵化市平安城鎮國各莊村人。1971年12月在本村高中畢業后至1974年12月,在國各莊村參加生產勞動,先后任大隊農業技術員,通訊報道組組長,民兵連副指導員,團支部書記,黨支部副書記,1973年被評為縣勞動模范。1974年12月參軍入伍,歷任北京軍區炮兵第34師411團戰士,副班長,班長,炮兵第409團指揮連無線排長,團輪訓隊教員,炮兵連副指導員,高炮第67師619團6連指導員,高炮第4旅15連指導員,政治部組織科干事,一營教導員,政治部組織科科長,陸軍第24集團軍政治部群聯秘書處副處長,《政工信息》主編,集團軍柏各莊農場政治委員、黨委書記,陸軍上校軍銜。期間曾在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學習深造,任區隊長。1986年被評為北京軍區優秀政治教員,1993年被評為集團軍優秀政治機關干部,多次受到各級嘉獎,4次榮立個人三等功。在擔任高炮連指導員和黨支部書記期間,所在連隊被評為北京軍區基層建設先進單位、優秀黨支部,受到軍區表彰,兩次榮立集體三等功。在擔任政治部組織科長期間,帶領全科人員經常深入基層抓黨建,抓典型,立標準,樹標桿,使基層黨建工作更加規范,軍區政治部、軍區司令部直工部多次轉發他們的做法和經驗,全科榮立集體三等功。在集團軍機關工作期間,多次參加集團軍組織的軍事演習,組織和指導所屬部隊做好軍事演習和對抗演練中的政治工作、群眾工作及軍地協調工作,保證了演習任務的圓滿完成。特別是在94年的“雙色行動”戰役演習和96年的光纜施工中,參加部隊多,地域廣,涉及到(京、津、承、唐、秦等多個地區),軍地協調和群眾工作難度大,標準高,為了保證戰役演習和光纜施工的順利進行,他帶領處里有關人員深入各部隊了解情況,主動和地方政府領導協商,圓滿的解決了道路疏通,占地賠償,部隊住宿等問題,充分發揮了政治工作的服務保證作用。在擔任集團軍農場政委期間,單位被評為“全軍先進農場”受到軍委總部表彰,總后勤部長趙南起上將、王克上將等首長都曾視察農場,看望部隊,給予了很高的評價。</p><p class="ql-block"> 1999年轉業到秦皇島市發電有限公司工作至退休,現居秦皇島市。</p> <p class="ql-block">【十四】計小為</p><p class="ql-block">計小為(又名:戴玉),女,漢族。1946年9月13日出生,遵化市平安城鎮國各莊村人。父親計明達,母親文玉,計小為是計明達和文玉的長女。</p><p class="ql-block">計小為,大學文化,著名女作家,詩人,是著名教育家周世釗的學生。現為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理事,北京電影電視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兼編輯部主任。曾任首都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大型系列文藝活動組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征戰紀實叢書編審辦副總編。</p><p class="ql-block">計小為七十年代開始,在《北京少年》雜志首次發表《打道丁》(兒歌),后陸續在《人民日報》、《工人日報》、《光明日報》、《北京日報》、《中國婦女報》、《法制日報》等報刊、雜志上發表《月亮頌》、《西哈努克親王》、《毛澤東和他的廚師》、《毛澤東——新中國之父》、《憶母親》、《亦文亦商計紅緒》等大量詩文作品,并在《社會科學研究》等刊物發表數篇研究論文。被評為"全國詩人五百家"之一,2005年出版專著《兵法故事》一書。</p> <p class="ql-block">【十五】梁智剛</p><p class="ql-block">梁智剛,男,漢族,1975年12月31日出生,原籍河北遵化市平安城鎮國各莊村人。父親梁政,母親魏秀蘭。</p><p class="ql-block">梁智剛1982年至1990年3月先后在山西省介休市西關小學,河北省興隆縣八楞山小學,承德縣第一中學讀書學習。</p><p class="ql-block">梁智剛1990年3月參軍入伍。1990年3月——2010年9月,先后在北京軍區后勤部興隆倉庫,北京軍區后勤部平泉倉庫,總后勤部天津軍事交通學院服役。歷任戰士、排長、學員、教員,副團職參謀等職。梁智剛在部隊服役期間,多次立功受獎。</p><p class="ql-block">2010年10月,梁智剛轉業到地方,先后在天津市和平區街道,中共天津市和平區委組織部、和平區法院任科員、科長、政治處主任。現任中共和平區紀律檢查委員會組織部長。年輕有為,前途無量!</p> <p class="ql-block">【十六】計紅軍</p><p class="ql-block">計紅軍,男,漢族,1950年出生,遵化市平安城鎮國各莊村人。父親計明達,母親文玉,計紅軍是計明達和文玉的三兒子。</p><p class="ql-block">計紅軍1968年參加工作,在北京朝陽木器廠當一名學徒工。1970年參軍,在海軍北海艦隊魚雷艇當雷達兵。1976年復員,到北京第二汽車制造廠工作。1978年被選調到國家一機部展覽辦公室,同年調入新組建的中國機械設備進出口總公司工作,先后擔任團委書記,黨組秘書兼辦公室副主任,人事處副處長,經濟合作部副總經理。曾被中央國家機關授予"新長征突擊手"榮譽稱號,曾先后在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MBA研究生班畢業,1988年被評為經濟師,1991年任中國機械對外經濟合作總公司人事處處長。1994年被評為高級經濟師,1996年被機械工業部黨組任命為中國機械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總公司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1997年任中國機械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總公司副總經理,從1997年起長期擔任機械工業部,國家機械工業局,中國機械工業集團高級經濟師評審委員會委員。2007年任中國機械對外經濟合作總公司總經理。在總公司工作期間,領導了多項國外工程項目,由我國自行建造的第一條不銹鋼液貨艙的25000噸成品油、化學品船舶項目等。</p><p class="ql-block">計紅軍為正廳局級領導干部,現已退休,定居北京。</p> <p class="ql-block">【十七】高存平</p><p class="ql-block">高存平,男,漢族,他是國各莊的女婿,梁智敏的丈夫。岳父梁政,岳母魏秀蘭。高存平1973年3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中共黨員,文化程度本科。現職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五儲備資產管理局天津管理站技術大校,高級農藝師,天津儲備局副師級黨委書記。</p><p class="ql-block">歷任司務長,助理員,農藝師,基地主任,高級農藝師等職務。工作期間,先后參加1999年和2009年兩次國慶首都閱兵,全軍二代裝備展示,全軍新大綱集訓演示,全軍戰略演習等10余項大型非戰爭軍事活動,表現出了很強的組織能力和領導能力,得到了總部領導和上級業務部門的高度肯定和好評。2010年國家糧食局、財政部、總后勤部聯合授予"全國軍糧供應管理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并先后榮立個人二等功兩次,三等功三次。9次獲得國家、部委、總部、軍區、聯勤部等軍以上單位通令表彰,闡釋了一名軍人應有的價值體現。</p> <p class="ql-block">【十八】梁智敏</p><p class="ql-block">梁智敏,女,漢族,生于1978年6月4日,原籍河北省遵化市平安城鎮國各莊村人。父親梁政,母親魏秀蘭。</p><p class="ql-block">梁智敏1984年9月——1994年12月,先后在河北省興隆縣八楞山小學,承德縣下板城第一小學,承德縣第一中學,第二中學,天津市第四十五中學讀書學習。</p><p class="ql-block">梁智敏1994年12月入伍參軍,先后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分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白求恩軍醫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五四醫院)服役。歷任戰士、學員、軍醫,在部隊多次立功受獎。現任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三醫院病理科正團職副主任。年輕有為,前途無量。</p> <p class="ql-block">【十九】計明明</p><p class="ql-block">計明明,女,漢族,1952年出生,原籍河北省遵化市平安城鎮國各莊村人。是父親計明達母親文玉的小女兒。</p><p class="ql-block">計明明,大專文化,現任華廣衛星有線電視公司網絡部主任、總經理助理。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電信公司網絡部主任。</p><p class="ql-block">計明明,1969年9月從北京第34中學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41師43團當兵團戰士,1972年回北京照顧分別住院的父母。一年后到天津大港油田水電廠工作。1976年起,先后在天津大港油田,中國冶金進出口總公司,首鋼分公司,中國成套設備進出口公司,華廣衛星有線電視公司(中央電視臺投資),中廣電信公司,中廣電影院線有限公司工作。歷任地質描圖員,政工干部,英語翻譯,外貿業務代理,網絡部主任,大區經理,總經理助理等職務。在此期間,參加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和北京市技術職稱考試合格,取得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畢業證書和北京市英語翻譯中級證書。在首鋼分公司和華廣衛星有線電視公司工作期間,多次獲獎勵。</p> <p class="ql-block">【二十】田水承</p><p class="ql-block">田水承,男,漢族,他是國各莊的女婿,李紅霞的丈夫。岳父李長林,岳母龍風琴。田水承1964年出生于山東省淄博市,現為西安科技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陜西省高科技人才,曾享受“三秦學者津貼”,是西安科技大學安全與應急管理研究所所長,校期刊中心主任,曾任校發展規劃處副處長,高教所副所長,校《高教研究》主編,是國家重點學科安全與應急管理博士點帶頭人,兼任陜西省應急管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理事/行為安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煤炭學會第二屆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安全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人類工效學會理事/管理工效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長江學者評審專家,教育部學科評估評審專家,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全國安全文化專家,國家衛健委職業衛生專家庫專家,《西安科技大學學報》副主編,《中國安全科學學報》《安全與環境學報》編委,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理事,陜西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常務理事。曾多次組織安全管理領域國際會議,先后到美國、加拿大、荷蘭等參加國際會議,到德國社會事故保險勞動與健康研究院(IAG)、日本橫濱市民防災中心等考察交流,還被西安交通大學、香港理工大學聘為知識管理中心研究員。田水承教授畢業于山東礦業學院(現為山東科技大學)采礦工程專業,1985年獲學士學位后,分配到西安礦業學院(現西安科技大學),在學校他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勤廉兼優先進個人、優秀青年知識分子等,90年代初,二十多歲的他就被大家選舉為教研室主任。1998年起,他就先后在北京安全科學技術國際大會等國內外多個學術大會作學術報告。2002年他獲北京理工大學博士學位。2005年至2012年連續多年被聘為國家安全總局安全培訓專家。2006年,在北京應邀做客安全文化網嘉賓訪談室,與全國網友進行在線交流。2014年接受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生命紅線》采訪,榮登央視。田教授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研究30余項, 他一直奮戰在教學與科研第一線,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他研究提出了三類危險源、安全“三雙手”和事故預防三道防火墻等理論或觀點。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陜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10余項省部級及以上教學科研獎;獲國家發明專利等授權20余項,軟件著作權多項;主編《安全管理學》等國家級規劃教材、國家煤監局主持的教材等編著10余部,獲省部優秀教材一等獎等3項教材獎;主持省精品課程、精品視頻公開課、省一流課程、省課程思政示范課4門,主講《安全管理學》慕課上線1年多報名人數超1.9萬人;曾獲全國安全培訓講課比賽二等獎、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優秀著作三等獎;獲評陜西省科技期刊編輯優秀主編,煤炭行業技能大師(教科研人員),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130余名。</p> <p class="ql-block">【二十一】李紅霞</p><p class="ql-block">李紅霞,女,漢族,原籍河北省遵化市平安城鎮國各莊村人。父親李長林,母親龍鳳琴。李紅霞1965年10月生于陜西銅川鴨口,也是奶奶(王月茹)從小看大的,因此對奶奶感情頗深。紅霞小時候就很聰明、文靜、樸實、好學,她16歲就考上了大學,西安科技大學畢業后,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習深造,在西安交通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后,又到中國科學院進行博士后合作研究,2002年中國科學院博士后出站。李紅霞,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陜西省高科技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西安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礦業經濟與管理博士點學科帶頭人,安全管理與風險控制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煤炭協會專家委員,中國管理工效學會委員,陜西省應急學會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議專家,國家科學進步獎評審專家,陜西省公務員注冊考官,西安市決策咨詢專家,應急管理部培訓專家,陜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陜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英才支持計劃獲得者,陜西省高層次人才特支計劃獲得者,陜西省教學名師。李紅霞教授1985年留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至今,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1項,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省部級項目10余項。獲省部級科技、教學獎10項,指導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獲國家、省部級獎30余次。出版專著2部,主編規劃教材等10部,獲發明專利等近20項,發表學術論文120余篇,主講學堂在線《安全管理學》慕課報名聽課超19000人,培養碩、博士130余人。</p><p class="ql-block">(完)</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參考書目《遵化人》第2集、《畿東文化與藝術》第12期。</p><p class="ql-block">2.參與調查者:劉玉珍、戴幼東、李玉林、李艷紅、梁福成、范桂華、戴云蘭、王桂珍、戴桂書、梁明、王艷坤、趙云俠、梁輔華。</p><p class="ql-block">3.資料來源于網絡。</p><p class="ql-block">2022-3-10</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李紅衛(筆名:山野村人),河北省遵化市人,現住京東燕郊。河北省作協會員,唐山市和遵化市作協會員。《青年文學家》雜志.作家理事會唐山分會理事。當過農民、工人、小學教員,供銷業務員,圖書出版發行員。酷愛文學,多年筆耕不輟。于北京、省市各大媒體報刊發表過多篇文學作品。主攻小說、詩歌、散文,并出版長篇小說《藍天上的彩虹》。近年來,隨著網絡文學時代的發展,作品多見于網絡。曾在《遵化文史》、《燕山詩文》、《畿東文化與藝術》、《芳菲文藝》、《江南詩畫藝術院》、《紅月亮詩畫藝術社》、《世外桃源美文美聲》、《曉犁文化傳媒》、《都市頭條》、《遼西大地》及河北、北京、廣東、內蒙古等公眾欄目發表了多篇文學作品。</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津市|
全南县|
古丈县|
西华县|
荆州市|
宝鸡市|
澄江县|
邵武市|
洞头县|
金昌市|
德清县|
阿荣旗|
柞水县|
巴青县|
保德县|
雅江县|
黔西县|
枣庄市|
安龙县|
措勤县|
石渠县|
宁德市|
湘潭县|
溆浦县|
凌海市|
汶川县|
松原市|
东海县|
汤阴县|
襄樊市|
永丰县|
巴东县|
新津县|
梧州市|
电白县|
资阳市|
扎囊县|
阿坝县|
景德镇市|
淅川县|
紫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