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當我用鍵盤敲下這篇文章最后一個標點時,有一種如釋重負的輕松:作為一個從演陂橋走出來的游子,終于可以告慰眾多家鄉眾親,這個有著厚重文化底蘊和千年歷史的古鎮,是應該有文字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風采的,盡管我的筆拙,但畢竟有了開端。感謝《衡陽日報》抬愛,于2022年3月16日在文藝副刊刊發,斗膽在這里分享,期待得到指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演陂橋的藕根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張光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演陂橋是位于衡陽縣境內,衡寶古驛道上的一座千年古鎮,蓮藕雖然不是這里的特產,但她的出名卻是緣于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外表看,這是一座再普通不過的湘南集鎮,如果你是外地人,沒有人告知個中內涵,僅僅只是蜻蜓點水式的去趕幾次集,或者是走馬觀花般的在那里訪幾次友抑或是在當地的飲食店吃幾餐飯,估計不會留下特別的印象。然而,這卻是一個知名度甚高地方:舊時在衡陽地區大部分地方,婁底地區的雙峰及邵陽市的東南部各縣區,演陂橋這個地名幾乎是婦孺皆知,茶余飯后人們會相互提醒,“沒有三合毛打,莫到演陂橋賣藕根子”;在軍事家的眼中,這里更是咽喉之地,當年四野的作戰地圖和白崇禧的決戰計劃中,演陂橋的地名都被用紅線重重的標記出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演陂橋能夠成為享有盛名的山村小鎮,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和現實的當然,如果從時光隧道中去觀察,演陂橋是一部紀錄影片,歲月的年輪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印記,千年古剎三圣寺,王船山借居著述的別峰庵,神密莫測的魏公亭,哥特式建筑風格的天主堂,都留下了歷史長河中一段饒有興味的一段佳話;如果用文學的眼光在現實中去觀察,這里就是一幅典雅的水墨畫,整個小集鎮被北邊的銅鼓嶺,東邊的雨陵峽,西邊的昊大嶺及南邊的西狗嶺包圍在一塊方圓不足三公里的盆地之內。從遠處看,小鎮就象一位含情脈脈顧盼生輝的鄰家小妹,靜靜地站立在這青山綠水之中,令所有的路人為之矚目,為她的雋永端莊而扼腕擊掌。雪峰山脈的余峰在這里變得舒緩婉約,一條約千米長的街道呈西北東南走向,將西邊的連馬山與東邊的淘谷嶺緊密連在一起,西北角上的天主教堂與魏公亭,象一對哼哈二將扼守在街的入口處,東南角的三圣寺與杜祠堂,則如一雙把門雄獅,靜靜地守候在街道的出口地。演水河像一條清澈藍色緞帶,從金華山分幾股飄逸而來,抵達演陂橋時,已然有些波浪翻滾了,河面在這里變得開闊起來,并將整個演陂橋切割成上橋和下橋兩個部分,中間依靠一座石拱橋將其連為一體。整個演陂橋是一襲身著青色的裝束:演水河兩岸臨街處,栽有數行垂柳,這些青青的河柳,枝條倒映在河面上,使河水也染上青色,仿佛一河翡翠向南奔流;街道也是青色的,那是用各式各樣的青色石板被自然的拼放在一起而形成的,高高低低的石板,并不都是統一著色,有的青色純潔無暇,有的則青中帶黑,有的則帶一些清新的翠綠,這些深淺不一的青,使整個街道的路面變得生動起來,行走其間讓人有一種淌水的清爽;屋上的蓋瓦也是青色的,與許多江南農舍一樣,演陂橋建房的蓋瓦,都是來自當地農村人自制的土窯瓦,這些土灰色的瓦,蓋到屋上經過幾年的日曬雨淋,漸漸地變成了青色,只是在屋檐滴水處,用白色的石灰勾勒出點點印記,那其實是用石灰在固定瓦片,防止其脫落下滑,而這種白色的點綴,把一片呆板的瓦面勾出了鮮活,從高中腑瞰,整個屋頂象是有人在晾曬一匹青色綴花的織錦,一片又一片整齊有序的瓦片在木頭架子上,井井有序的排列著,既不單調又不乏味,讓人感覺的是一種簡單明了的美。墻體后三方,也是用青色的磚塊砌就,只是臨街一面,釆用木頭框架,所有的門都是那活頁門,白天店鋪做生意時,為展示自己的物品或方便顧客進出,需要將所有的門板卸下,晚上再裝上,為方便記憶,不少店鋪的門板上都會用毛筆標上順序號。或許正是這些青色,讓這幅畫增添了此許靈氣,當你置身其間時,會不自覺地萌生出一股青春的躁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國以橋作為地名地方可謂多如牛毛,但有知名度的卻寥若晨星,它們要么有悠久的歷史掌故,如河北的趙州橋,建成已距今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臺發生的7.6級地震,邢臺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要么有現代新穎故事,如湖北境內的汀泗橋與賀勝橋,1926年7月,廣州革命政府麾下8個軍10萬部隊正式誓師北伐,開啟了覆滅北洋軍閥統治的勝利征程。這些部隊中,后來以善打硬仗、惡仗著稱的第4軍,在這里打了大勝仗,被譽為中國軍隊第一代“鐵軍”,而被成就此威名的,正是粵漢鐵路武(漢)長(沙)段上的兩座著名鐵橋——汀泗橋與賀勝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個地名的出現,總是有自己的歷史淵源的,演陂橋這個名字也不例外,現在我們從資料上看到的這三個字,是規范的寫法,其主要內涵,在于那個演字,從漢字解釋講,演有表演,比較和展示的意思,陂則有山坡或水岸之義;但在民間,用當地方言去詮釋演陂橋這個名字,卻還有以下四種說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曰演筆橋。說是當年有一商鋪開業,為吸引民眾眼球,特意設一課臺,上擺紙筆墨硯,邀請文人為其書寫商鋪匾額,入選者賞銀兩若,為保證公平,同時從衡州城請來一干評委,現場打分評論。消息一經傳出,四鄉八鄰的讀書人趨之若鶩,紛紛前來一試身手,當然,那幾兩銀子也很有吸引力。但幾天過去,應者無數,竟沒有一副字能入評委法眼,一日,正待打烊收攤,課臺前踱來一位五短身材的男子,他仔細看了看前面人們所寫之字,臉上露出一副不屑之情,并自言自語說道,“這等功夫,何必前來”。設臺人一看,這人身高不足五尺,衣衫也不光鮮,以為他是鄉下人不懂翰墨,在此口出逛言,于是想戲弄他一番,并說出“你若寫得好,銀兩翻番”,來人不動聲色,只一句話反唇相譏:“我用腳趾頭夾著筆也寫得比他們好”。此言一出,立馬引來無數觀眾,評委也一下來了精神,在眾人的吆喝聲中,這位男子果然將萱紙鋪在地上,用右腳趾夾著毛筆,飽蘸濃墨,將所題匾額一揮而就,評委過來一瞧,果然功夫了得,并宣布他的字被選中,這位用腳寫字的人,就是風雅沖的秀才張春霖,由于他的這個舉動,被人們傳為佳話,演筆二字也冠上了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曰演幣橋。在當地,曾有人寫過四句順口溜:活水長流幾經年,遍山蓮藕演陂妍。大師施法橋基固,只見燒香撒米錢。詩的前兩句說的是演陂附近曾廣種田藕,故爾有賣藕根子一說;后二句是說演陂橋名字的由來,古時演水河上也確實有座橋,但不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石拱橋,是在河中心砌一石礅,再搭上石條的石板橋,話說當年為了建橋,在撈礅腳時,久久不得其法,一干壯勞力勞神費力半月,毫無進展,正當大家面對河水一籌莫展時,來了一名方士,在問明情況后,讓工頭找來鹽茶米谷,銅錢數枚,一番念念有詞之后,將銅錢及鹽茶米谷一同拋向河心,說來也怪,那幾枚銅錢居然在水面飄浮一陣后才慢慢下沉,而橋墩也隨著銅錢的下沉而浮出水面,故后來人們將這個地方叫演幣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曰演比橋。上了年紀的當地人都知道,演陂橋街以河為界,西北一則叫上橋,東南一則叫下橋,兩邊有著各不相同的店鋪,來趕集的人也有自己的喜好,為搶客源,爭取人氣,上下橋的老板們會釆取各種不同的手段競爭,如每年在河里表演劃龍舟,兩隊會使出渾身解數,去搶奪頭功,偶爾碰上雙方年輕氣盛,還會上演一場肢體接觸的戲劇。當然,多數時候還是文比。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每年二月八前后,兩邊演對臺戲,屆時,兩邊的住戶家家賓客盈門,那些都是被請來看戲的親朋好友,每當夜幕降臨,戲臺下便黑壓壓地坐滿了看戲的人,兩邊上演劇目也各自根據自己的喜歡或針對對方的劇情挑選,若上橋這邊上演《大打鐵》,下橋那邊則會演出《大盤洞》,這種對臺演出,一般要持續三到五天,有時也會根據老板們興趣,演出連臺戲,如《目連救母》可持續演出一個月。這種比賽演戲,也成就了演比橋的另一個稱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曰演閉橋。這是一個在民間廣泛口頭演繹的故事:說是演陂河過去常年發大水,給當地居民造成巨大的損失,而造成洪水泛濫的原因,是因為演陂河中生活著一個女怪,給當地老百姓帶來災害,眾人怨聲載道,但又苦于找不到治理之法,洪水依舊每年泛濫,直到有一年,一位從下江來的駕船人,駕船來到演陂橋,聽說這個情況后,決定為當地百姓除卻此害,是夜,狂風暴雨,他一個人披頭散發,盤坐在船頭,當那位女怪現身時,便用那根撐船的篙子,奮力插向女怪,只聽到一聲驚天動地的響聲,整個演陂河水一片鮮紅,女怪從此銷聲匿跡,當地人取其諧音就叫演閉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述這四個說法,只是當地人圍爐煮茶的談資,還不足以構成知名度的提高,演陂橋這個地名,在小范圍內的大出名,主要還是緣自那句坊間“冒得三合毛打,莫去演陂橋賣藕根子”的土語,這句話是衡陽方言,翻譯成普通話,意思是沒有真本事的人,不要在那里去賣弄炫耀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句話道出了演陂橋的真正內涵,她之所以出名,確實有自己的獨特的魅力所在。我們都知道,一個地方的集鎮形成,一般有以下幾個原因:因為此地出過名人或有名人曾在此居住;因交通便捷而形成區域性物資集散中心;因資源開發而形成集鎮;因地處要津而形成集鎮;因靠近風景區點或名勝古跡而形成集鎮。演陂橋形成了集鎮的具體年份因無文字記載無法考究,但有一點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演陂街上的那座石拱橋拱面下的苔蘚,已變成了黑褐色,有人據此推算橋齡當有千年左右。當年的人們在這里自然形成了集鎮,上述幾個條件都具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演陂橋能成為一個鄉村中心集鎮,重要的一條,是這里便捷的交通條件,這是一個處于衡陽與邵陽之間樞紐所在,舊時有句古話叫府對府二百五。彼時衡州府與寶慶府相隔二百五十華里,沒有公路聯通,全靠一條官道連接,途中多有崎嶇不平,而演陂橋處在衡州西行不足百里之處,一路大都是平坦大道,況且,演陂河的水路也可直達衡陽城。其次,演陂橋物產豐富,這里當年盛產木材,糧食及桐油茶油和陶瓷制品,由于有船只運輸,故吸引了各地商賈前來采購,鼎盛時期,河里船只及木排鋪滿了整個河道;當然,演陂橋能成為集市,還在于它與其他集市距離的合理性,歷史上人們趕集,大抵會有一個粗約潛規則,即兩個集市要相隔十華里以上,便于人們交錯趕集,如演陂橋集與庫宗橋兩地相距八公里,趕集的日子分別為每月的農歷三六九和二五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所有的湘南集鎮一樣,演陂橋作為農村商埠重地,也是商鋪林立,街上常駐有四大商號,分別取名為天地人和,其中天字號店主周福生,在演陂橋是一個傳奇人物,他是衡州城內排名前十的富商之一,一度被推選當上衡陽舊政府的議員,衡州城內的綢緞鋪全部是他一人擁有,后來在演陂街上開了一家綢緞分號,成為當地第一號富翁,他也給閉塞的演陂橋帶去了外部世界的另一種色彩,他讓當地人知道了什么是汽車,知道了娛樂時,除了玩跑胡子,還有樸克牌,當然,他有家丁且配有槍枝以及有獨棟新式樓房(他的私宅就是后來的演陂區公所所在地),也為鄉下的人們津津樂道。鎮上馮氏家族的藥號也同樣為當地人稱道,藥號取名“來其蘇”,來其蘇三字,本指商湯征伐,因其來而使百姓能獲得困苦之解脫與蘇息。語出《書經.仲虺之誥》:徯予后,后來其蘇。后泛指百姓從困苦中獲得解脫。馮氏藥賣藥,全靠質量取信四方,且允許一時半會無錢買藥的人賒賬抓藥,實在無力支付者并不刻追討,這樣,生意反而愈發紅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說是冇得毛打莫來演陂橋賣藕根子,是告訴人們,演陂橋是一個藏龍臥虎之地,千萬別把自己太當回事,許多事情都印證了這一說法:</p> <p class="ql-block">首先,這里與王船山有一段傳奇的歷史佳話。從演陂橋街道北行二公里,有一個叫油西的地方,一座青峰突兀而倚立在溪水之畔,當地叫它南天峰,中國有句古話說,天下名山僧占多,這南天峰雖不出名,倒也是一個樹木遮天蔽日,曲徑通幽的好去處,山半腰建有一座廟宇,號別峰庵,到了明末清初時期,別峰庵來了一位游方和尚,覺得此地不錯,便留下常住,因其道行高深,漸漸做了別峰庵的主持,王船山定居湘西草堂后,一次去大云山探望其兄,路過此庵,與主持和尚一番交談,方知他不是等閑之輩,原來這位游方和尚是一個“遺民僧”。遺民是一個特定的名字,當年?明朝滅亡后,許多士子官宦,不愿淪為異族,紛紛隱居深山老林,后人稱之為明末遺民。遁入佛門的明朝遺民不少,被稱為“遺民逃禪”、“遺民僧”。王船山在知其身份后,二人惺惺相惜,大呼相見恨晚,遂成了莫逆之交,并借居在此著書立說,并開課授徒,他的兩部史論手稿《讀通鑒論》和《宋論》共17本,35卷,就是在這里完成的。這些手稿被一戶農家珍藏了10代300多年,農家幾代人歷盡磨劫,幾經戰火,將這兩部手稿秘藏,代代相傳,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這兩部手稿才得見天日,成為弘揚祖國文化遺產和船山精神的珍貴文物和歷史見證。王船山還為別峰撰寫了一副長聯:</p><p class="ql-block"> 敷彌天云,飛大地雨,玻璃寶瓶中原無一滴,冷眼閑觀,但任孤峰獨往;</p><p class="ql-block"> 入尖針影,轉鄰虛藏,藕絲香孔里攝盡萬緣,神威自震,不教釣艇空歸。</p><p class="ql-block"> 這副長聯既有對南天峰上別峰庵地理位置的描述,也抒發了彼時王船山雖已落魄,但壯志不改的氣量。</p><p class="ql-block">? 其次,這里曾經是衡寶戰役中,白崇禧的一個重要指揮中心。從軍人的角度看,演陂橋一個戰略要塞所在,是衡陽城的西方第一道屏障。這是一個三岔口,往西北方,直達邵陽,再遠處便是懷化;往東北方,則可達雙峰婁底,遠方抵長沙常德,當年衡寶戰役時,白崇禧為阻止四野部隊南下,就在演陂地區的銅鼓嶺和西狗嶺布下了重兵把守,并把桂系七軍軍部設在演陂橋,軍長李本一在這里坐鎮指揮。這是一支桂系主力軍,自命不凡、目空一切、吹噓自己是“鋼軍”的國民黨第七軍,一直是白崇禧的王牌軍,不僅武器裝備精良,而且戰術手段狡詐多變,白崇禧也一向偏愛和重用這支部隊,每到關鍵時刻,白崇禧總是把它當成一支“救火隊”,用來承擔最重要的任務。在這次戰斗中,白崇禧親自給第七軍以囑托: 這個任務很艱巨,撤退時不論任何犧牲,縱然后尾部隊有的 撤不下來也 算 了,總以主力安全撤出為要。因為白崇禧知道,演陂橋一旦失守,整個衡陽城便指日可破;但這次“小諸葛”失算了,他遭遇了老對手47軍的135師師長丁盛,一番湯澆蟻穴,將設在演陂橋的李本一軍部徹底搗毀,李本一落荒而逃,最后在祁陽的文明鋪被全殲,白崇禧也從此一蹶不振。</p><p class="ql-block"> 第三,這里曾上演過一曲教訓國軍傷兵的故事。l944年,衡陽被日本攻陷前,從前線撤回一大批傷兵,由一名少校團長帶領,駐扎在演陂橋,準備擇日西進,取道邵陽去西南后方,這批傷兵自持在前線抗日有功,在當地為所欲為,到街上買東西不但不付線,甚至口出粗言,當地百姓怨聲載道,但又無可奈何。彼時,正值第十六集團軍作戰參謀長曹嗣全回演陂橋探親休假,聽說這些消息后,大為震怒,遂帶領隨從,將一正在強行索要物品的傷兵,當場抓住,命眾百姓上前狠揍一頓,那名領隊的少校聞訊趕來,初時還想討個說法,但一看曹嗣全服裝上的銜級,嚇得趕緊立正敬禮,曹嗣全在一番訓斥之后,責令他們立即離開演陂橋。果然,第二天這支傷兵隊伍不見蹤影,演陂橋又恢復了昔日的太平。</p><p class="ql-block"> 演陂橋還有兩處神秘的所在:</p><p class="ql-block"> 一是上橋街口的魏亭子,這座亭子與我們常見樣式并無二至,但其作用卻有些特別,它是為大塘角附近山上那座豪華的墓地所建的附屬建筑,主要供亡者后人來此祭奠時有個休息的所在。魏亭子對面墓葬者是一位叫魏凡的將軍,官拜三品。當年,他奉朝廷之命,南下與吳三桂交戰,兵行致演陂橋,因感瘟瘴不治,病逝于此,朝廷將他厚葬于此,為防日后有人盜墓,家人采取了多墓地的做法,據說出殯之日,有九具棺材同時抬向各個不同的墓穴,連他的貼身保鏢也不知主人真正的下葬地,后來證明,演陂橋的這處魏公墓,只是衣冠冢,真正的魏公墓,至今仍是一個謎。</p><p class="ql-block"> 二是下橋街尾的三圣寺。這是一座年愈千年的寺廟,佛道共居于此,因為演陂橋是當年衡邵官道上一處重要的驛站,每年懷化邵陽雙峰等地香客去南岳進香,大多借宿于此,三圣寺也成了香客們的朝拜之處,因此,每年八月十五前后,這里的香火會達到鼎盛。三圣寺大門處有一機關,人進門時,若踏上機關,便會從兩側移出一男一女兩個木偶,作拱手歡迎狀,初來乍到的人,不明就里,沒有心理準備,可能會嚇一大跳,其實,關于這對男女,在當地有個神奇的傳說:當時一戶人家夫妻同時亡故,只留下未成年一雙兒女,靠上山打柴賣換些糧米度日,一日在山上,發現一座舊墳被人掘開,地上留有一具撬開的棺木,兄妹二人好奇,想探尋里面藏有何物,不料竟在底部發現一條巨形泥鰍,他們自然喜出望外,在當年,鰍魚也是一道好葷菜了,遂抓回家,剖去內臟,大快朵頤一頓,誰知一夜過后,兄妹二人竟然長成二米左右的巨人,力大無比,原來這是條成了精的泥鰍,但由于內臟丟棄未食,兄妹二人食后只長身體,不增智力,走到外面,人皆有些畏懼,稱為“吳長子”,后兄妹在廟內覓得一份守門的工作,居然讓廟內香火大旺,據說不少香客遠道前來燒香,除了拜佛,也是為了好奇而一睹二位芳容。未幾兄妹相繼離世,廟祝為維持這種旺盛,請來工匠,按原樣雕刻兄妹之像,置于大門左右,以迎香客。</p><p class="ql-block"> 演陂橋今天依舊是一個繁華的所在,但其外觀與內涵均賦予了更多的現代元素。</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开区|
鄱阳县|
无为县|
定襄县|
锡林郭勒盟|
河北省|
泰安市|
宜兰县|
衡山县|
永清县|
如东县|
咸阳市|
商水县|
阿克|
石渠县|
英吉沙县|
集安市|
桐乡市|
安远县|
兴山县|
军事|
桂东县|
法库县|
蓝田县|
红安县|
犍为县|
长顺县|
苗栗县|
盈江县|
容城县|
手机|
湄潭县|
平果县|
汉川市|
杭州市|
延吉市|
方正县|
永济市|
区。|
绵阳市|
六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