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父母百年誕辰紀念

Dusile

<h1><b>今年是父母雙雙百歲誕辰,從電腦里找出保存多年的老照片,加工整理,集成此篇,以寄托兒女們對二老的深切思念。</b></h1><h1><b>背景音樂:</b></h1><h1><b>2006年回大連探望父母并陪他們住了較長一段時間。老人都喜歡回憶年輕時的往事,憶到他們還只是十幾歲未成年的孩子時,因家鄉的淪陷,就踏上了漫漫流亡之路。情到深處,禁不住用他們那帶有濃濃家鄉音調的普通話,充滿激情地唱起“畢業歌”,“大刀進行曲”等那個年代流行的抗日歌曲。看來給他們留下的印象真是太深刻了,近70年了,還能完整無誤的唱下來。所以我把這兩首歌放在此美篇的背景音樂的最開頭。</b></h1><h1><b>另外,2006年我去時,中央電視臺正在播放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片頭,片尾兩首歌,他們非常喜歡,每次一定跟著唱。還有佟鐵鑫演唱的“最美不過夕陽紅”也是經常不離口。故我把這三首歌也加進背景音樂里。聽到這些歌,腦子里自然而然就會浮現出父母當時聲情并茂歌唱的樣子來。</b></h1> ------------------------------------------------- <h1><b style="font-size: 20px;"><u>母親出身在一個書香門第的大家庭</u></b></h1><p class="ql-block"><br></p> <b>這張照片拍攝于一九三三年</b> <h1><b>這張比前面的那張稍晚一些。</b></h1><h1><b>外公后面的是大舅,右手邊的是小舅。大舅左手邊是大姨,母親,三姨。</b></h1><h1><b>大姨前面是四姨,四姨前面是五姨。三姨前面是六姨。</b></h1><h1><b>外婆抱著和最中間站著的兩個舅舅不久后都夭折了。</b></h1> <h1><b>這張照片是大姨寫的回憶錄中有關外公、外婆的一段描述。</b></h1><h1><b>摘錄出其中的幾句:</b></h1><h1><b>"外祖父家在湖南益陽桃花侖,是清末狀元府的破落大家族· 這時正值民國初年,西洋文化進入中國,提倡放小腳,女子也可以進學堂的時候。 媽媽也放了腳,進了洋學堂·</b></h1><h1><b>她是那裹的高材生· 國文、軆育丶音樂都挺出色,而且很活躍,就被她的國文湯老師作媒嫁給了我爸爸·"</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外婆的名字叫德安,母親也曾對我們說起過當年外公追外婆時,情書是一首打油詩:</b></h1><h1><b>"</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不得德安不得安,得了德安方得安</b><b>"。</b></h1><h1><b>說著說著,母親不禁笑得眼淚都流出來了。</b></h1><h1><b>兩個舅舅、母親六姐妹就是出生成長在這么一個既輕松又新潮且充滿文化氛圍的家庭。他們不僅個個都繼承了外公外婆俊美的容貌基因,更繼承了他們良好的道德修養。</b></h1><h1><b>在職業選擇上,除了四姨叁軍進了海政文工團,其他七人要么是醫生(白衣天使),要么是教師(育人園丁)。每個人都在各自的領域里有著不凡的表現。</b></h1><p class="ql-block"><br></p> <h1>========================<br><br><u><b>父親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b></u></h1><div><br></div> <h1><b>我手里不但沒有他們的全家照片,</b></h1><h1><div><h1><b>甚至連爺爺奶奶的合照也沒有,只有兩張單人照。</b></h1></div><div><h1><b>2008年,那時我還不會拼圖,花了三十元去照相館合成了這張照片。<br></b></h1></div><div><b><br></b></div><div><br></div><div><br></div></h1><h1 class="ql-block"><b>父親在家中排行最小。</b></h1><h1><b>上面四個哥哥,兩個姐姐都無錢讀書。</b></h1><h1><b>為改變家境,全家竭盡全力供他去讀書。</b></h1><h1><b>天資聰穎的父親,又特別刻苦,用比常人短得多的時間完成了小學中學的課程。</b></h1><h1><b>讀書期間正值抗日戰爭到了最艱苦的階段。</b></h1><h1><b>湖北武漢淪陷后,侵略者又把目標對準了湖南。</b></h1><h1><b>日本飛機狂轟亂炸,父親的家鄉岳陽到處是火海廢墟。只得舉家向南逃亡到母親老家所在地益陽。</b></h1><h1><b>那時年輕氣盛的父親就立誓將來一定要學習和掌握航空專業的知識,學成后去抗擊日寇,保家衛國。</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網絡上的照片</p> <h1><br></h1><h1><b>不久,戰火又燒到了母親的家鄉。</b></h1><h1><b>外公也不得不攜全家流亡。</b></h1><h1><b>當時還不到二十歲的大姨帶著母親和三姨與充滿抗日激情的同學們一起,一邊高唱著抗日救亡的歌曲,一邊踏上了漫長的流亡之路。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到了四川。</b></h1><p class="ql-block"><br></p><h1><b>那時中國在長沙和西安分別成立了兩所最著名的聯合大學:西南聯大,西北聯大。都是由北方淪陷前搬遷到內地的眾多名校組合而成的。</b></h1><h1><b>國民政府為了勉勵學生完成學業,頒布了《公立專科以上學校戰區學生貸金暫行辦法》。即來自淪陷區,戰區的學生不僅食宿全免,還根據當地情況,每月能申領到8元或十元的生活費。</b></h1><h1><b>湖南屬于淪陷(岳陽)和戰區(長沙),流亡的父母都在接濟的范圍之內,所以才能就讀東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這兩所大學都隸屬于當時的 “西北聯大”。</b></h1><h1><b>兩個懷揣共同理想的青年也在那里相識,相戀,相愛。走到了一起。</b></h1><p class="ql-block"><br></p> <h1><strong><br></strong></h1> <h1><b>這是當時兩個穿著簡樸的窮學生的定情之照。</b></h1> <h1><br></h1><h1><br></h1><h1><b><span class="ql-cursor">?</span>?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后,母親就讀的東北大學遷回沈陽。那時外公結束了流亡生涯攜家人返了回長沙,母親也中斷學業,回了長沙。</b></h1><p class="ql-block"><br></p> <h1><b>1946年父母默默地成了婚。</b></h1><div><h1><strong>聽姨們說過當時我外公并不同意。</strong></h1><div><h1><b>哪家父母不希望自家女兒嫁到條件更好的人家。</b></h1><div><h1><b>父親家庭畢竟貧寒,更主要是外公外婆都是虔誠的</b></h1><h1><b>基督教徒,希望母親找的人家也是信教的。</b></h1><div><h1><b>但母親很執著,認準的事會一意孤行,特別是對感情。她看中的是父親的才華和人品。所以不顧家人的反對執意嫁給了父親。</b></h1><div><h1><b>而后六十余年的美滿婚姻,驗證了他們當初相互的選擇的確是慧眼獨具,卓絕群倫。</b></h1><div><h1><strong>婚姻門當戶對固然好,但情投意合,志同道合,相濡以沫,更為根本。</strong></h1></div></div></div><div><br></div><div> <br></div></div></div></div> <h1><b>1947年2月</b></h1><h1><b>母親抱著剛出生的大哥,臉上充滿了初為人母的喜悅</b></h1> <h1><b>湖南大學回遷長沙后,母親決定在那里繼續完成她未盡的學業。盡管身邊帶著孩子,但她仍以頑強的毅力和刻苦的拼搏,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心愿。并留下了這張極為珍貴的畢業照。</b></h1> <h1><b>戰火的摧殘,流亡的辛酸,求學的艱難都掩蓋不了母親清純,美麗,善良的面容。</b></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 <h1>--------------------------------</h1><h1><br></h1><h1><b>?父親畢業于西北聯大西北工業大學。 學的是航空機械。雖然圓了小時的夢想, 但畢業后,日本已投降,沒能實現航空救國的志向。 </b></h1><h1><b>新中國成立后,1949年底在大連成立了海軍學校。后分成指揮學校即現在的大連水面艦艇學校,和機械學校即現在的海軍工程大學。50年初,父親應聘入伍,成為學校最早的一批師資。從此為海軍院校的建設付出了長達66年的時光。</b></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b><span class="ql-cursor">?</span>28歲的父親</b></h1><p class="ql-block"><br></p> <h1><strong>這是海軍工程大學校慶時展出的建校時師資招聘人員表</strong></h1> <h1><b><font color="#167EFB">1950 --- 2016 六十六年 </font>的海軍院校生涯</b><br></h1> <h1>--------------------------------<br></h1><div><br></div><h1><b><span class="ql-cursor">?</span>父親只身赴大連后,母親一個人帶我們兄弟三人在長沙。那段時光對母親來說特別的辛苦。</b></h1><h1><b>聽她回憶,我們不是同時生病,就是同時渾身長皰癤。幸虧外公外婆鼎力相助才度過難關。</b></h1><h1><br></h1><h1><b>母親那時還不到三十歲,可照片上盡顯疲態和憔悴。</b></h1><p class="ql-block"><br></p> <h1><b>盡管外公外婆當初不同意父母的婚姻,但開明的他們還是在母親最困難時伸出援手。</b></h1><h1><b><span class="ql-cursor">?</span></b></h1><h1><b>好在時間不長,母親就只身帶著我們兄弟三人北上去大連,與父親團聚。</b></h1><div><h1><b>當時兩歲多的我已開始記事了。那時長江上還沒建橋,火車過江靠輪渡。趴在車窗往下看,激流滾滾,特別害怕。但看到神情自若的母親在身旁,頓時就有了依靠。</b></h1></div><br> <h1><br></h1><p class="ql-block"><br></p><h1><b>這是一九五二年在大連的全家合影</b></h1><p class="ql-block"><br></p> <h1><b>當時母親在港務局的學校任教。</b></h1><h1><b>而立之年的母親再次煥發出青春的活力。</b></h1><div><br></div><h1><br><br></h1><h1><b>不久我們兄弟三人都進了一海校(即現在的水面艦艇學校)的幼兒園。</b></h1><div><br></div><div><h1><b>一九五三,我們身穿部隊幼兒園小海軍裝與父母的合影</b></h1></div><h1><b><span class="ql-cursor"><br></span></b></h1> <h1><strong>冬裝</strong></h1> <h1><strong>夏裝</strong></h1> <h1><strong>這是原七七街 港務局 幼兒園 (那時母親在港務局子弟學校任教)<br></strong></h1> <h1><strong>有一段時間,我們兄弟三人同時離開了部隊幼兒園,轉到了這里。但時間很暫短。</strong></h1><div><br></div><div><h1><strong>長大以后我們才知道,因為那時奶奶還在,老家的一大家子日子過得比較緊。父親把他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都寄了回去。母親很理解父親的孝心和報恩的做法。沒有絲毫怨言,默默地把我們轉到收費便宜很多的港務局幼兒園。但部隊幼兒園的老師很快就把我們都離走事情反映到海校領導那去了。領導向父親詢問了具體情況后,很快做出減免部分收費的決定,并要父親盡快把我們都接回去。</strong></h1><div><br></div><div><h1><strong>那時社會的人際關系非常和諧融洽,大家相互非常關心。有困難領導也會及時給與幫助和解決。</strong></h1></div></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五十年代中期的照片</b></h1> <h1><br></h1><h1><br></h1><h1><b>新中國成立初期,外公就作為宗教界有影響的人物被政府接到了北京,并被安排住在王府井附近燈市口北巷的一個四合院里。</b></h1><p class="ql-block"><br></p><h1><b>這張照片是一九五六年母親帶我們三人暑假去北京看望外公,外婆。</b></h1><h1><b>并與在北京的四姨,五姨和小舅全家的合照</b></h1><p class="ql-block"><br></p> <h1><strong>這時我們哥仨已經到了七歲,八歲貓狗都不稀見的年齡段了。與前些年從長沙到大連時,那一刻也不敢離開媽媽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可想母親此時只身帶我們是多么不易。可偏偏在從北京回程的路上又不順利。</strong></h1><h1><strong>小舅去北京站將我們送上了去廣州的火車。火車開動后列車員驗票才發覺我們乘錯了車。這趟車根本不經過塘沽。 (大連北京之間有火車直通,但價錢要貴;<br>大連乘輪船到塘沽,再換乘火車到北京能便宜不少。)經過與列車員簡短的交談,母親當即決定在中途下車,再乘坐長途巴士及時趕到了塘沽,沒有耽誤回大連的輪船。</strong></h1><h1><strong>現在回想起來,更能體會到母親不僅處處精打細算,能省則省;而且遇事不慌,泰然處之,沉著應對的能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strong></h1> <h1><strong>下面這張照片并不是母親單獨照的,而是我從上面那個合影照片上剪裁得到的。</strong></h1><h1><strong>她與大多數女士的喜好有顯著不同的是極少化妝,很少買護膚品。也很少給自己買服裝。更不買首飾,包包等奢侈品。不喜歡逛商店。</strong></h1><h1><strong>母親多數照片都是自然的美。用現在的詞語就是“素顏”的美。</strong></h1> <h1><strong>母親素顏簡裝的美 更令人難以忘懷<strong></strong></strong></h1> <h1 class="ql-block"><br></h1><h1 class="ql-block"><br></h1><h1 class="ql-block"><b>一九五九年 (中間的是二伯母)</b></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br></h1><h1><b>一九五九年 (大連)</b><br></h1> <h1><br></h1><h1><br></h1><h1><b>一九五九年(北京)</b></h1><div><h1><b>父母帶著妹妹去看望外公外婆, 前面的是他們的孫子</b></h1></div> <h1><br></h1><h1><b>后排左起: 五姨,五姨夫。 四姨四姨夫。小舅抱著女兒毛毛,小舅媽抱著小兒子小遠。</b></h1><h1><b>前排左起: 小妹,母親。外婆抱著四姨的女兒欣欣。外公抱著小舅的大兒子新造。大姨前面是她的小兒子青青。小舅媽前面是她的大女兒細細。</b></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h1><b> <br></b></h1><h1><strong></strong></h1><h1><br></h1><h1><br></h1><h1><strong> 一九五九年 (大連星海公園)</strong></h1> <h1><strong>一九六四年 父親去連隊體驗生活 與戰士的合影<br></strong></h1> <h1><b>文革時期(60年代中后期)</b></h1> <h1><b>不惑之年的父母</b></h1> <h1>  <b>一九七一年 大連 楓林街42號 平臺上</b><br></h1> <h1>  <b>一九七一年 武漢 長江大橋邊</b><br></h1> <div><br></div><div><h1><br></h1><h1><b>一九七三年 大伯和父親在武漢長江大橋留影</b></h1><div><br></div><div><h1><strong>大伯從湖南老家來看望他最小的弟弟。在校園里還鬧了不少笑話。很多熟人碰到單獨散步的大伯,同他打招呼也不理。這些人覺得很奇怪,平日里很熱情的杜教授怎么突然穿起便服還架子蠻大。直到很快又遇上了穿軍裝的父親才搞清了原委。不禁感嘆他倆長得實在是太像了。</strong></h1><h1><strong>一九七四年,我和大哥去武漢探親時,繞道湖南去了一趟老家。長大記事后還是第一次回去。見到大伯也驚嘆與父親太像了! 如果不是年齡上能看出些差異,簡直就像一對孿生兄弟。</strong></h1></div></div> <h1><b>70年代中期全家照 - 大連<br></b></h1> <h1><strong>一九六九年因為與蘇聯關系緊張,海軍工程學院遷到內地武漢。后晉級為海軍工程大學。一九七一年母親帶著還在讀小學的小弟也去到了武漢。</strong></h1><div><h1><b>因為與父母不在同一個城市,我們兄弟三人和妹妹從參加工作開始就都享受起了國家規定的一年一次的探親待遇。大連-北京-武漢(火車);大連-上海-武漢(海輪,江輪);大連-山東-南京(海輪,火車,江輪)。每次都盡量走不同的路線,沿途順路或繞道盡可能地游歷更多的地方。借探親之便,開啟了探親加旅游的經歷。直到數年后每人結婚都帶著配偶做了一次蜜月游,最終完滿結束了單身探親的生涯。</b></h1></div> <h1><p><b>一九七五年 母親再次去北京看望外公外婆</b></p><div><b>這張照片將三位老人慈祥的容顏展現的淋漓盡致!</b></div><div><b>真要感謝攝影師為我們留下這么美好的回憶。</b><br></div></h1> <h1><b>母親不但繼承了外公外婆和善的容顏,而且也傳承了他們的知性,正值,寬容,淳樸,善良,熱忱 ......</b></h1> <h1><strong></strong></h1> <h1><b>已過了“天命之年的母親”</b></h1> <h1><br></h1><h1><b>一九七七年 (大連)</b></h1><div><h1><b>除了父親背后的小弟還在讀高三,我們都有了另一半</b></h1></div> <div><br></div><div><br></div><div><h1><b>一九七九年 武昌東湖公園</b></h1><div><h1><b>妹妹和妹夫在父親左右。應該是探親加旅行結婚。 <br></b></h1><h1><b>母親左手邊好像是武漢五姨的女兒。<br></b></h1></div></div> <h1><b>一九八一年 三代同堂。(大連)</b></h1><div><h1><b>這是全家人數最多的一次合影</b></h1><div><h1><b>除了父母后面的小弟還在讀大學,</b></h1><h1><b>其余的兄妹,每家都有了獨生子女了。</b></h1></div></div> <h1><br></h1><div><br></div><h1><b>一九八二年 花甲之年</b></h1> <h1><strong></strong></h1><h1><strong>八十年代中后期 大連 </strong><br></h1> <h1><strong>與孫輩下象棋</strong></h1> <h1><strong>大連明澤湖</strong></h1> <h1><strong>哈爾濱的大舅,北京的小舅與漢口的母親,武昌的五姨,六姨相聚在武昌。</strong></h1> <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b>八十年代中</b> <b>父親與郭日修叔叔(左)在親切交談。</b></h1><h1><b>兩人剛授獲海軍工程大學,同時也是海軍的首批博士生導師資格。</b></h1><div><br></div><div><br></div> <h1><b>博士點</b></h1> <h1><strong>父親辦公室工作照</strong></h1> <h1><strong>漢口機場-紅外高空測試</strong></h1> <h1><strong>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匹茲堡</strong></h1> <h1><strong>北京主持分會</strong></h1> <h1><strong>北京軍情博覽</strong></h1> <h1><strong>拜謁海軍創始人首任海軍司令員肖勁光大將的陵墓</strong></h1> <h1><br></h1><h1><b>八十年代中后期 武漢漢陽國際游樂場</b></h1> <h1><br></h1><h1><b>八十年代中后期 武漢梅園</b></h1> <h1><br></h1><h1><b>八十年代中后期 武漢</b></h1> <h1><br></h1><h1><b>1989年8月,父母到深圳看我。</b></h1><h1><b>父親幼時最好的同學張少裘伯伯得知后攜夫人專程從香港來深圳與父母相聚敘舊。</b></h1><div><h1><b>小弟和弟媳那時也剛好在深圳。</b></h1><div><h1><b>照片是我拍攝于 新都酒店。<br></b></h1></div></div> <div><br></div><div><h1><strong>木蘭山風景區位于武漢市黃陂區北部,距市中心僅50公里,海拔582.1米,是國家地質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小區 <br></strong></h1><h1><strong>80年代后期。(母親,五姨,父親,小弟)<br></strong></h1></div> <h1><strong></strong></h1> <h1><strong>父親除了對工作特別認真嚴謹外,業余生活也是非常豐富多彩,興趣廣泛。</strong><b><strong>尤其</strong>酷愛旅游和攝影。</b></h1><div><h1><b>從膠片時代開始一直到數碼時代,家中的攝影攝像器材不斷更新。照片,錄像帶,影集數不勝數。</b></h1></div><div><h1><strong><br></strong></h1></div> <h1><strong>黃山 始信峰 日出</strong></h1><h1><strong>這是父親拍的最得意的一張并獲了獎的旅游照片。</strong></h1><div><h1><b>背景是母親手捧出初升的紅日。</b></h1><h1><b>且不說 布景用光都極恰到好處。更佩服二老古稀之年了,還有那么大興趣,不辭辛苦去黃山之巔拍日出。<br></b></h1></div><h1><strong><br></strong></h1> <h1><br></h1><h1><b>背景的樂山睡佛 清晰可見,尤其右側的頭部真形象</b><br></h1> <h1><b>樂山大佛腳趾</b></h1> <h1><br><strong></strong></h1><h1><strong>武當山-南巖遠眺</strong></h1> <h1><strong>貴陽黃果樹瀑布</strong></h1> <h1><strong>魯迅百草園</strong></h1> <h1><strong>廣州天河體育中心體育館</strong></h1> <h1><strong>昆明石林</strong></h1> <h1><strong>承德避暑山莊</strong></h1> <h1><br></h1><h1><b>東岳泰山-玉皇頂-天街</b></h1> <h1><strong>南岳衡山</strong></h1> <h1><strong>南岳衡山</strong></h1> <h1><strong></strong></h1><div><h1><b>武夷山</b></h1></div> <h1><br></h1><h1><b>福州-于山-戚公祠外榕樹根上</b></h1> <h1><br></h1><h1><b>桂林象鼻山大象渴飲,筏鷺相陪</b></h1> <h1><br></h1><h1><b>黃山黑虎松</b></h1> <h1><strong>黃山</strong></h1> <h1><b>九華山-鳳凰松</b></h1> <h1><b>揚州瘦西湖-虹橋遠渡</b></h1> <h1><br></h1><h1><b>峨嵋千佛山畔</b></h1> <h1><br><strong></strong></h1><h1><strong>廬山-龍手崖</strong></h1> <h1><br><strong></strong></h1><h1><strong>廬山仙人洞</strong></h1> <h1><strong>馬鞍山</strong></h1> <h1><strong></strong></h1><h1><strong>黃山 筆架山 夢筆生花</strong><br></h1> <h1><strong>沈陽</strong></h1> <h1><strong>四川萬縣-西山公園</strong></h1><div><br></div><div><h1><b>五十四年后故地重游。 當年十幾歲的熱血青年,如今已是年逾古稀白發蒼蒼的老人。不禁感慨萬千。</b></h1><div><br></div><div><h1><strong>做詩:</strong></h1></div><div><h1><b>西山五十四年前,抗日練兵在此園,</b></h1><div><h1><b>白發蒼蒼尋舊址,大刀歌聲憶當年。</b></h1></div></div></div> <h1><strong>四川綿陽 老友相聚 共憶當年<br></strong></h1> <h1><strong></strong></h1><h1><strong>長白山 天池 (二OO一年8月十一日)<br></strong></h1> <h1><br></h1><h1><b>耄耋之年游 桂林漓江</b></h1> <h1><strong></strong></h1> <div><br></div><div><h1><strong>一九九五年十月 出席 天津大學成立一百周年校慶</strong></h1></div> <h1><b>天津大學的前身是北洋大學。北洋大學經過多年的發展,變成了今日的天津大學。1938年國立北洋工學院、國立北平大學工學院、國立東北大學工學院、私立焦作工學院在陜西漢中組建國立西北工學院;1946年遷至咸陽,1950年更名為西北工學院;1952年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的航空工程系在南京組建華東航空學院;1956年遷至西安,更名為西安航空學院;1957年,西北工學院與西安航空學院合并組建西北工業大學;1970年,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航空工程系整體并入。</b></h1><h1><b>父親四十年代中后期就是在這所學校就讀和畢業的。設在古路壩的工學院,與北平大學工學院、北洋工學院、焦作工學院和東北大學工學院,聯合組合成國立西北工學院。李書田擔任校籌備委員會主任,后由賴璉擔任第一任院長,后遷至咸陽。抗戰勝利后,西北工學院部分師生返回天津,復校為北洋大學,即天津大學。其余留在陜西,現為西北工業大學。這就是父親為什么會來參加 天津大學100年校慶的原因。</b></h1> <h1><br><strong></strong></h1><h1><strong>母親文化知識扎實,又有豐富的教學經念。并且和藹,耐心,深得學生們的愛戴。 這是與她所帶的畢業班同學的合影。</strong><br></h1> <h1><strong>大哥回憶母親曾幫助和資助過三位家庭困難的學生。</strong></h1><div><h1><b>有一位叫楊X華的姐姐,我都有些印象。她當時輟學在家,有一個星期天母親帶著我到她家,做她媽媽的工作,了解到的確是家里太困難,答應給予資助。于是她又回到學校復讀。后來考進音樂學院,還嫁給了一個軍人。還有一個叫鄧X玲的在母親資助下考入了師范學校。畢業后在三八小學當老師,還榮獲了大連市優秀教師的稱號。那一位記不起名字了。</b></h1><h1><b>不過我還記得很清楚,我小學有兩位家里最困難的同班同學也曾得到過母親的資助。一位是班里個子最高的李根祥,家就住在學校旁邊。可惜還是沒到畢業就退學幫他媽媽買菜去了。另一位是個子很小叫劉云卿的,家住在兒童公園西邊那條街上。小學畢業后為了早點就業沒再去讀中學,而是去了一個文藝團體。與我家一直有聯系。即便在文革那么亂的時候,他還從外地回來到我家看望母親。</b></h1><h1><b>總之,母親心地非常善良,有一棵菩薩一樣的心腸。</b></h1><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h1><strong>退休后還多次被部隊干休所聘請去講授文學知識課。</strong></h1><div><br></div><div><h1><b>母親的字,無論是鋼筆字還是毛筆字寫得都很清秀端莊,正所謂“字如其人”</b></h1><h1><b>(此信封為父親好友同學莫叔叔的兒子莫尚愷提供)</b></h1></div> <h1><strong></strong></h1> <h1><strong>母親手書 王羲之《蘭亭序》</strong></h1> <h1><p><strong>父親提詩:</strong></p><div><br></div><div><b>臨摹書法動真心,研讀蘭亭集序深,</b></div><div><b>以文會友交相宜,樂聚余生重晚年。</b><br></div><div><br></div></h1> <h1><strong>左邊是父親書寫 右邊是母親書寫<strong></strong></strong></h1> <h1><strong>母親書毛澤東詩詞水調歌頭〈游泳〉</strong></h1><div><br></div><div><br></div> <h1><b>古稀之年(武漢)</b></h1> <h1><b>古稀雙慶加一番 花甲重週超十載</b><br></h1> <h1><strong>一九九二年 父母雙雙在武漢度過古稀之年。<br></strong></h1> <h1><br><strong></strong></h1><h1><strong>在校讀書的一些小老鄉們節假日會經常到父母家里聚集,打一下“牙祭”(即吃點平日里吃不到的飯菜)</strong></h1><div><h1><b>照片里的小女孩那時經常去幫助買菜,做飯。當時她準備考學,母親給予耐心的幫助和輔導。后來如愿考上了。以后去了深圳工作。十年后,爸媽最后一次去深圳,她得知后還到我家專程看望了父母。</b></h1><h1><b>聽妹妹說起,好多年后,他們這些老鄉又在廣州聚齊聚會,興奮異常。回憶當年,感慨萬千。好容易找到了父親大連的電話,本想問候,當知道父母已經都不再了,頓時氣氛悲哀,哭泣著終止了電話。</b></h1><div><br></div></div> <h1><b>九十年代中 年逾古稀(大連)</b></h1><div><br></div><div><br></div> <h1><strong><font color="#FF8A00">金婚</font>留念 (一九九六年)<br></strong></h1><div><br></div><div><h1><strong>感嘆攝影師高超的手法和精湛的技術。</strong></h1><h1><strong>相由心生。父母五十年相敬如賓,相濡以沫的婚姻在這張照片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strong></h1><h1><strong>父母在整個干休所上上下下,口碑極好。只要認識和聽說的,無不羨慕和贊嘆他們這對神仙眷侶。</strong></h1><div><br></div><div><br></div><h1><strong> </strong></h1></div> <div><h1><strong>繼續請看第二集</strong></h1></div><div><h1><strong><br></strong></h1></div> <h1><strong></strong></h1><h1><strong><br></strong></h1> <h1><strong><br></strong></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原县| 满城县| 象州县| 汕头市| 怀远县| 保山市| 平邑县| 永仁县| 翁牛特旗| 改则县| 黑龙江省| 延庆县| 华容县| 吉木乃县| 留坝县| 江孜县| 九寨沟县| 斗六市| 西丰县| 新泰市| 醴陵市| 天气| 阿克陶县| 景洪市| 乌拉特前旗| 中阳县| 姚安县| 府谷县| 当雄县| 二连浩特市| 太康县| 阿拉善左旗| 贵南县| 乾安县| 海南省| 三门县| 邵武市| 阿坝县| 灌云县| 哈巴河县| 丹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