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我的視覺日記】大地微微暖氣吹(1978一1989)

夏勛南

<p class="ql-block">什么照片是好照片?我一時語塞。</p><p class="ql-block">從影半世紀,拍片數萬幅,回首細品味,喜愛者寥寥,慚愧!</p><p class="ql-block">經驗談不上,體會有很多,入眼之作有一個共同特點,即記錄時代,此乃攝影所長,立身之本。繪畫行嗎?電影行嗎?唯影像見證歷史!</p><p class="ql-block">玩弄光影,悅目但難動心;PS厲害,玩得過繪畫?攝影存在的終極理由,“記錄”二字。</p><p class="ql-block">這些照片是我喜歡的,且算我對上述提問的回答。</p> <p class="ql-block">1978年12月18日-22日,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決定將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p> <p class="ql-block">1978年1月10日,李渡大橋建成通車。李渡大橋也稱新橋,全長166.4米,單拱凈跨105米,寬6.6米 ,對于今天的“基建狂魔”不足掛齒,但當年卻是湖北全省之最、全國第二的單孔腹空式石拱橋。</p> 1978年春,縣文教部門在廈鋪召開各公社文教組長與中學負責人參加的真相標準問題討論會。<br> 1978年,由《長江文藝》雜志主編劉岱帶隊,張國光、李悔吾、章開沅等明、清史專家教授一行來高湖闖王陵實地考察,李自成歸宿問題研討拉開序幕。與會專家在李自成墓旁合影,可看到墓前殘碑,人物身后古松現已不復存在,這是它最后的影像。 1978年,網箱養魚<br><div>富水庫區水域遼闊,天然餌料豐富,水質肥沃,適宜魚類生長,庫內到處可見網箱養魚。<br></div> 1978年,楊林大理石廠生產車間<div>楊林大理石廠是通山縣首家石材加工企業,該廠的興辦是全縣石材產業發展起點,為通山石材產業培養了大批人才。</div> 1978年,縣教育局舉辦幻燈教學表演,積極推廣幻燈教學 1978年,河畈公社界牌分店供銷店積極做好“小秋收”收購,為農民增加收入。<br> 騰移挪轉,金龍躍盛世;喜怒驚疑,醒獅迎新春。1979年,春節期間橫石潭老街舞龍燈。這次舞龍不尋常,它是文革結束后第一次,十一屆三中全會剛剛召開,中國迎來改革開放的春天,翻開了歷史新篇章! 1978年,九宮山雷達部隊迎接黎明的值勤戰士<div>這是一支英雄的空軍雷達部隊,駐扎在海拔1583米的九宮山主峰銅鼓包。銅鼓包為戰略要地,1959年武漢軍區空軍在這里建立雷達站,為擊落美軍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立過赫赫戰功。<br></div> 1979年,縣文工團演出漢劇《空城計》,這是文革后首次演出傳統劇目。 1979年,橫市衛生院復訓赤腳醫生,提高他們的醫務水平 1979年,各行各業爭為“四化”作貢獻,橫市農機門市部職工深入社隊幫助修理農機具。<br> 1979年,縣車站餐館職工把早點送到班車乘客手中 1979年,橫市公社成功大隊早稻喜獲豐收。從這一年起,通山農村開始嘗試包干到戶、到組的生產方式,允許農民因時因地制宜,經營自主。<br> 1979年,黃沙公社晨光10隊鴨群。截至5月底止,黃沙公社收購鮮蛋42000多斤,上調鮮蛋35000多斤,超額完成全年收購和上調任務。<br> <p class="ql-block">1979年,縣原種場第五生產隊積極鼓勵社員家庭養兔,現在這個生產隊已經養兔160多只。</p> <p class="ql-block">1979年,生豬防疫注射。橫市公社獸醫站積極做好春季生豬防疫工作,到3月中旬止已對全公社的生豬普遍進行了一遍防疫注射。</p> <p class="ql-block">1979年,楊芳公社楊芳九隊社員黃端容利用房前屋后閑散土地,栽種棕樹400多棵,每年收入達200多元。</p> <p class="ql-block">1979年,林特產品成為農民重要收入來源,為方便群眾,搞好小秋收收購,暢周公社供銷社在邊遠山區增設多處網點。</p> 1979年夏夜,官塘公社群眾露天廣場收看電視。 <p class="ql-block">1979年,橫石客運站,群眾搭車不易,真得有十八般武藝。</p> 1979年,橫市郵電支局鄉郵員爬山越嶺,把報紙及時準確地送到山區社員家里。 1979年,縣造紙廠民主選舉車間干部 1979年,通山全縣根治頭癬病,縣衛生局受到國家衛生部嘉獎。圖為官塘衛生院醫務人員深入農家積極開展頭癬防治工作。<br> 1979年,河畈公社聯盟大隊黨支部成員到烈軍屬家里了解生活情況。<br> <p class="ql-block">1979年11月,新華社編發了我拍攝的李自成陵墓照片,《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等媒體相繼刊發。圖片說明“為紀念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在湖北省通山縣九宮山下修建了李自成墓,已于今年五月竣工。李自成是一六四五年在九宮山被地主武裝殺害的,時年三十九歲。夏勛南攝(新華社稿)”這是李自成陵墓首次在海內外讀者面前亮相,史學家爭論不休的李自成死亡之謎劃上句號。有意思的是,新華社當時也派了一名攝影記者前來拍攝李自成陵墓,但最終發稿選用了我這個名不見經傳尚在附近小鎮拍照謀生的小伙子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1979年,暢周公社愛國二大隊青年社員李樣夫婦響應黨的號召,實行計劃生育只要一個孩子的行動,受到縣委表彰和100元獎金。</p> <p class="ql-block">1979年,編制鞭炮的女工</p><p class="ql-block">官塘公社白泥大隊以生產“大畈炮”名揚鄂南。今年以來,大隊黨支部按照多勞多得原則,實行定任務、定質量、定報酬、定獎懲的生產責任制,上半年生產鞭炮3500余萬響,暢銷武昌、陽新等9個縣,純收入42000多元,為大隊買回農用薄膜4500斤,化肥62000斤,還添置了其他農機具,有力了支援了農業生產。</p> <p class="ql-block">1979年,三治工地上的鐵姑娘隊</p><p class="ql-block">“姑娘本不姓鐵,有志把錘來捏。哪怕頑石再硬,一聲嗨吙中裂”。自1973年建隊以來,暢周公社愛國一大隊鐵姑娘隊參加過縣、社、隊22項工程建設,完成土石方93000多個,被評為全國"新長征突擊隊",被共青團湖北省委命名為"艱苦創業的鐵姑娘隊",先后16次被評為省、地、縣先進集體。</p> 1979年,耕牛評膘<div>暢周公社愛國二大隊實行根據耕牛膘情給飼養員定報酬的制度,提高了飼養員養好耕牛的積極性,耕牛養得膘肥體壯。<br></div> 1979年,地區武術隊在通山表演精彩武術節目,武術回歸人們生活。 1979年,廈鋪公社中小學組織教工家屬辦起人革制品廠,生產的人革背包造型美觀,大方實用,深受群眾歡迎。當年校辦工廠成為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 1980年,高山上的采訪<div>縣廣播站記者徐志福在橫市公社橫檔山采訪,他手上端著錄音機,廣播節目的聲音就這么錄制。<br></div> 1980年,為了給小雞、小鴨、小豬治病,黃沙公社晨光大隊黨支部書記阮文欽努力鉆研獸醫技術,三年來為社員治豬病300多次。如今那人、那樹、那屋不復存在,成為永存我們心底的鄉愁。 1980年,黃沙公社晨光大隊辦起孵化坊,孵出小雞小鴨14000多只,既解決了周邊個體養雞戶雞源鴨源不足,又增加了集體收入。<br> 1980年,下課之后<div>高考制度恢復,提高了學習積極性,下課了,橫市中學學生還圍著老師請教課本知識。<br></div> 1980年,沙店公社東坪大隊第八生產隊76歲社員王賢貞,主動同隊里承包開荒種玉米,一年交隊4000斤。<br> 1980年,富有公社下鄧大隊需要補充一名民辦教師,大隊黨支部不看面子、不講關系,從全大隊的青年中考試錄取,這是考生們在考場上聚精會神作考題。<br> 1980年,富水庫區發展柑桔。慈口公社慈口四隊有柑桔22000多株,去年開始受益。為了實現高產穩產,今年5月底建成一個固定式二級噴灌站,噴灌面積達250畝。<br> 1980年,沙店公社盤田大隊積極鼓勵社員栽竹植樹,這是二生產隊社員吳高炎家竹園一角。這一年,我縣頒發山林權證和自留山證,開展林業“三定”(穩定山林、劃定自留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林業生產開始走向穩定發展的道路。<br> 1981年,通山縣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橫石第30選區選舉正式代表。縣九屆人大會議選舉任忠信等16名縣人大常委會委員組成縣人大常委會,選舉產生縣人民政府領導成員,劉紹熙任縣長,撤銷縣革命委員會。<br> 1981年,富水湖龍舟賽。時值改革開放之初,初嘗種植柑桔致富的甜頭,人們精神振奮,情緒激昂,大鼓擂得震天響。<div>當時我拍了龍舟,還從慈口到塘頭鄧劃了一天船。龍舟所到之處,村人熱情迎接,除燃放鞭炮,還送水果、點心、香煙等禮物。那天,我分到了2包游泳、4包圓球香煙和點心。</div> 1981年,九宮山自然保護區在高湖金家田成立,總面積62531畝。<br> 1981年,通羊街頭法制宣傳<br> 1981年,縣客運車站大力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 1981年,縣新華書店長期派專人上山下鄉,把圖書送到邊遠山區,解決群眾買書難的問題,被評為地、縣圖書發行工作先進單位。<br> 1981年,橫市公社永豐八隊積極做好農機具冬修冬管工作,全隊140多件大、中農機具件件清點入庫。 1983年,大路公社教育組因陋就簡辦起粉筆作坊,自制彩色和白色粉筆,他們生產的粉筆質量良好,價格便宜,送貨上門。 1983年,海拔900多米的大幕山林場,在有關科研單位幫助下,對野生中華獼猴桃人工嫁接獲得成功,成活率達百分之八十以上。<br>1986年,中華獼猴桃“通山五號”在全省第二次鑒評會評為第一名。1988年10月,在全國獼猴桃品種鑒評會上“通山五號”名列榜首。 1983年,慈口公社慈口四隊柑桔大豐收,總產達25萬斤,比去年翻了一番,柑橘(龜井)在省柑橘品種評選會評為全省第一。該年,西垅村產的柑橘向蘇聯出口4萬斤。 1983年,縣農業局舉辦農村獸醫訓練班,輔導老師為學員們做牛胃手術示范。 1983年,縣農業局種畜場大搞綜合利用,辦起一個15畝水面的魚池和一個粉條加工廠,粉渣用來喂豬,粉水、豬糞養魚,今年全場收入達6萬余元。 1983年11月21日至23日,省新聞學會組織省、地(市)報社攝影記者前來九宮山林區采訪,鐘靈秀美的九宮山風景透過鏡頭揭開了神秘面紗。 1983年,三源公社樓下大隊利用本地楠竹資源辦起竹制工藝廠,今年送廣交會展銷的8個竹制工藝樣品,有4個被外商看中,成交額達11000多元。 1983年,發展農村沼氣,湄港鄉姜家文明村村民用沼氣做飯。 1984年,大路中學,冬日暖陽里利用課余時間讀書學習的老師。 1984年,為幫助農民科學種田,西坑潭鄉舉力農業科技訓練班。 1984年,為了讓農民治病少花錢,三源衛生所重視防疫保健工作,這是衛生所醫生為宣嶺大隊兒童進行體檢。 1984年,培育與推廣良種,雜交水稻種植在通山開始推廣。 1984年,森林法公布。黃沙公社65歲的老黨員、護林員阮仕懷積極向社員群眾宣傳森林法。 這張打電話的照片成為新聞登上了《咸寧報》。<br>1984年,暢周鄉塘下村周圍十幾個自然灣沒有一部電話機,農民打電話要到十里路外的鄉郵電所,為了幫助農民發展商品生產,了解經濟信息,鄉郵電所在塘下村安裝了這部公用電話。 1984年,通羊城區新堤集貿市場建成投入使用。1988年,榮獲“全國文明集貿市場”稱號,后于1990年、1992年又獲“全國文明集貿市場”稱號。 1984年,縣工商銀行用起了點鈔機 1984年,山界林上<br>改革開放結束了對美的禁錮,偏僻深山的店面招牌上大寫著“美容理發店”。一個“美”字,凸顯出人們對美的向往與追求。<br> 1984年,橫市公社朝陽大隊黨支部書記在村廣播室宣讀廣播稿。今天的人們難以想象廣播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當年小小銀線聯結著鄉村與外部世界。除縣廣播站外,各鄉鎮和大隊都建有廣播站或廣播室。<br> 1984年,橫市公社朝陽大隊黨支部書記在村廣播室宣讀廣播稿。當年廣播在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小小銀線聯結著鄉村與外部世界。除縣廣播站外,鄉鎮和大隊都建有廣播站或廣播室。<br> 1984年,電視走進人們生活。縣廣播電視服務中心,一位顧客選購電視機。 1984年,電視信號較差,屏幕雪花閃爍,一家人每晚聚在電視機前收看電視節目。 1984年,收看電視節目離不開轉播臺,轉播臺通常建在村子附近的高山上,這是縣廣播電視局技術人員摸黑爬上泉港高高后山頂,檢修轉播設備故障。<br> 1984年,湄港鄉信用社農貸員向養鴨專業戶了解收入情況。該社積極支持農村專業戶發展商品生產,今年以來走訪專業戶1000多人次,發放農貸10萬多元,扶持起各類專業戶780多戶。 1984年,橫石潭鎮楊林村一組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積極開發小煤窯,全村人平收入由1980年的70多元增加到650多元。最近他們自籌資金17000多元,建起自來水塔,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 1984年,通羊鎮范家垅村黨支部副書記樂清巖,利用本地山多草多的優勢,帶頭發展以牧為主的多種經營。她投資8000多元,養了7頭奶牛和10頭豬,受到縣委表彰。 1984年,畈泥公社衢潭村民購買大貨車,成為個體運輸專業戶。 大路鄉一戶村民收割早稻。1982年至1984年,黨中央連續發出3個關于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迅速推向全國。<br> 1984年,采藕,大路鄉吳田村。<br>突破了以糧為綱的束縛,農民開始思考如何讓錢袋子鼓起來,種植蓮藕等農副業生產紅火起來。 1984年,鄉鎮企業蓬勃發展,人民公社企業產品展銷門市部的貨物琳瑯滿目。 <p class="ql-block">1984年12月5日,總書記視察通山,提出了“山通庫活”的指示。</p> <p class="ql-block">1984年,洪港百貨批發大戶徐世根在整理商品。</p><p class="ql-block">當年總書記視察通山,接見的基層代表就有他這個個體工商批發大戶。</p> 1985年,縣林政管理人員對森林資源進行普查登記。該年通山縣委、縣政府決定將集體林區木材統購改為計劃采伐、議購議銷。放寬林業政策、取消木材統購統派、開放竹木市場的同時,加強對山林和竹木市場管理。全縣建立健全護林組織,成立林業公安局,在全縣六個重點林區成立林業公安派出所,招聘了83名林政干事,各村、組配備護林員,訂立護林公約。 1985年,九宮山森林公園對外開放。叮咚軒對聯寫道:溪聲晴亦雨,松影夏如秋。 1985年,僑聯酒樓開業<br>通山縣第一家港屬聯營企業,由香港官立大學校長方重松的外甥方子南和香港萬利企業公司總經理朱弘遠的兒子朱希應等人聯合興辦,由一個食品廠、一個門市部和一座酒樓組成,主要為新興旅游事業服務。 1985年,焦夏鄉嘴頭陳村積極鼓勵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的塘堰和稻田發展養魚,全村87戶有70戶養了魚,養魚水面達140畝。去年全村養魚一項就收入了5萬余元。今年這個村已投放魚苗1000多萬尾。 1986年8月5日,九宮山環行公路建成通車。該路起于李自成墓,經九宮山自然保護區金家田至九宮山主峰鋼鼓包,公路東段均在海拔800——1500米的高山地段。 <br>這條公路的建成,使九宮山到李自成陵墓的里程縮短了20公里,不僅改變了過去上九宮山旅游上下一條路,易造成交通堵塞的狀況,還能使游客飽覽九宮山南麓公路沿線過去鮮為人知的秀麗景色。 1986年,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成立,省文聯領導及文藝界知名人士姚雪垠、徐遲、碧野、陳方既、徐本一、洪洋、林路、陳伯華、龔嘯嵐、沙萊、吉學沛、陳東成、楊書案等到會祝賀。 1986年,《知音》——當年網紅,曾經的最愛!<br>《知音》是創刊于1985年1月的情感類雜志,以悲慘曲折的愛情故事,以及名人軼事等內容與精英文化形成對壘,多年穩居國內期刊發行量第一、世界第五的位置。 1986年12月20日,通山縣政府落實宗教政策,頒發給太平山天乙佑圣宮《土地使用證》,面積1584平方米,建筑面積1344平方米,活動基地面積3755平方米。 1986 年12月,縣水泥廠完成擴建,年生產水泥由2.2萬噸增加到8.8萬噸。 1987年,一套具江南特色和古代楚文化風格的竹制摹擬小園林建筑上月由通山運京參加全國首屆花卉博覽會。縣竹木工藝廠精心制作的這套竹制工藝品占地210平方米,內有10多處亭臺樓閣、水榭牌坊全用拇指粗的竹子制成,古色古香,令人驚嘆。 1987年11月29日,縣人民政府確定“圣廟”為縣博物館館址,圣廟前幾棟民房后被拆除。<br>1988年4月,縣博物館正式遷入圣廟。1992年12月26日,圣廟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1988年1月29日,一輛客貨混裝的卡車行駛在山界到廈鋪的山路上。在邊遠山鄉,隨處可見這種滿載楠竹、木材的車輛坐滿搭車的人。 1988年,羅阜尖衛星地面接收站建成,可同時接收8套廣播電視節目。 1988年元月30號,鄂贛邊界三界鄉三寶小學學生,在定為二級危房用竹片欄隔成的教室里頂著凜洌寒風上課。 1988年,縣林科所舉辦菊花展,展出各類菊花盆景及工藝美品2000多棵(盆),接待觀眾1400多人次。 1988年,新城一片荒蕪,縣委書記萬維東、縣長龔安邦和城建規劃部門以及通羊鎮的干部來到這里,在現場聽取城建部門關于新城建設的規劃。此后,1993年12月,縣城區建設總體規劃通過省級評審鑒定,規劃遠景年限至2010年;1996年12月,縣里成立了民兵團,實施通羊鎮洋都新區開發工程……<br> 1988年6月29日,首屆九宮山端午節龍舟賽在九宮山云中湖舉行,8支龍舟代表隊參賽,觀眾約5000多人。 1988年10月8日,縣政府下文成立九宮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 1988年,通羊街頭的法律知識宣傳專欄<br>我縣采用廣播、錄像、圖片展覽、文藝演唱、法制小報、法律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積極向公民宣傳法律常識,到目前為止,已有20多萬人受過11法一條例普法教育。 1988年8月15日,投資800多元,設計能力年產金屬鎂的縣金屬鎂廠建成投產,為全國第三座金屬鎂廠。 1989年,湖北電視臺文藝部《荊楚之聲》攝制組前來通山實地拍攝“通山山鼓”文藝節目,選送參加中央電視臺國節40周年文藝節目展播。 1989年,縣化肥廠把節能降耗作為消除原材料漲價因素的重要環節來抓,取得了可喜成績。今年元至七月份經濟效益居全區同行業之首,實現了“四連冠”。圖為正在外運的大量化肥。 <p class="ql-block">夏勛南,1967年開始攝影,1985年加入中國攝影家協會,曾任《中國攝影報》編輯、華光學院攝影系主任、影視傳媒學院副院長。</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黎县| 乐山市| 绥化市| 平陆县| 松潘县| 荃湾区| 福建省| 桓仁| 江孜县| 泰宁县| 饶河县| 辰溪县| 昔阳县| 万宁市| 正定县| 贵德县| 东宁县| 桐庐县| 盐亭县| 大化| 光山县| 仁布县| 盐津县| 鹿泉市| 卓资县| 霍邱县| 通城县| 云南省| 新闻| 定襄县| 黄山市| 邓州市| 安宁市| 九龙县| 新化县| 商城县| 浮梁县| 麻栗坡县| 五常市| 商洛市| 温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