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朝歌(zhāo gē)古稱沫邑,是遠古時期商朝的國都,始建于3000多年前的商王武丁大帝。公元前1101年,商王帝乙改沫邑為朝歌。公元前1075年,商紂王帝辛將盤庚所建殷都(今安陽)遷至朝歌。商代晚期作為國都后,朝歌達到鼎盛,歷史記載:這里不僅誕生了《詩經》,還曾記述了“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諸侯朝靈山”的顯赫與繁榮。</p><p class="ql-block">司馬遷的《史記》中,追根溯源年代起自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前841年﹚,往前有五帝神話或部分夏、商、周帝王世系,沒有詳盡史記或年代記載。因此,對西周共和元年以前夏、商、周“三代”的斷代工程研究 ,特別是商代歷史的續賡,成為史學家們看重研究的焦點。有許多關注安陽“小屯”和淇縣“朝歌”的史家文人,對“殷墟”與“殷都”的一字之差,數千年以來的史學界都紛爭不息。</p><p class="ql-block">周武王伐紂,牧野一戰,紂王自焚于鹿臺,商朝滅亡,600年社稷毀于一旦。但戰爭并未波及朝歌城垣,朝歌城垣巍然如故。然戰爭結束后,周武王以紂王京師朝歌封紂子武庚為諸侯,以續殷祀,武庚仍居住于父王宮室。后武庚受人唆使叛周,周兵攻下朝歌,武庚身死,宮殿被焚,自此朝歌成為廢墟。</p><p class="ql-block">少年時期看過一本小人書(連環畫)名字記得很清楚是《黃飛虎反五關》講的是商紂王受蘇妲己唆使逼死武成王黃飛虎夫人于摘星臺,激怒黃飛虎殺出朝歌,反出五關的故事。書中繪畫的朝歌城內的“酒池肉林”和摘星臺的高聳入云至今記憶猶新。</p> <p class="ql-block">春暖花開之際,我來到了這個在歷史典籍中聲名顯赫的朝歌古城。</p><p class="ql-block">朝歌古城位于河南省北部鶴壁市淇縣,因毗鄰淇河而得名,曾是商代四個帝王500余年之都城,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早的繁華都市之一,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為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摘星臺、鹿臺、三仁祠、紂王墓等名勝古跡。已故中國社會科學院夏鼐院長曾說:“淇縣古城垣是典型的商城”。</p> <p class="ql-block">朝歌之名,取意為“高歌黎明,喜迎朝陽,蒸蒸日上,興旺發達”。也有“紂坐朝歌,朝歌暮舞,新聲靡樂,號邑朝歌之說”,有“朝歌夕舞”、“朝歌夜弦”之意。</p><p class="ql-block">朝歌古城是《封神榜》神話故事的演繹地。文化悠久,故事很多,今天我們看到是淇縣城中心的摘星臺,是著名的殷商文化遺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朝歌摘星臺廣場中央立有殷太師椅比干塑像。</p><p class="ql-block">比干(前1092年~前1029年)。幼年聰慧,勤奮好學,忠君愛國,從政40余年。在位期間,以太師高位受帝乙托孤輔帝辛(商紂王),主張減輕賦稅徭役、發展農耕,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商末帝辛紂王暴虐荒淫,橫征暴斂,比干嘆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樓強諫三日不去。紂問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恃。”紂怒曰:“吾聞圣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遂剖比干之軀剜視其心,干終年63歲。</p><p class="ql-block">比干夫人媯氏甫孕三月聞訊比干被殺,遂逃出朝歌,于郊外長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為林姓始祖,故比干為林氏之太始祖。</p> <p class="ql-block">比干塑像旁有“殷朝六七賢圣君”碑。此碑乃明代監察御史孫征蘭題字,知縣蔡藿立石于清元順二年。</p><p class="ql-block">殷代“六七”賢圣君指:武丁、武乙、帝乙、帝辛(紂王)、箕子、微子、比干。</p><p class="ql-block">武丁于公元前1250年遷都于沬;武乙于公元前1143年在沬建都,在位20年;帝乙再次以沬為都,并改“沬”為朝歌,在位9年;帝辛繼續都朝歌,在位52年。</p><p class="ql-block">箕子、微子、比干均為商朝宗室,箕子、比干是紂王叔父,微子是紂王的同父異母兄長,三人都是忠心耿耿保社稷的圣賢,史稱“三仁”。四位君王加上三位殷室圣賢,此七人難道不正是殷朝故都最有代表資格的風云人物嗎?</p><p class="ql-block">為什么要用“六七”這樣的概數?問題就出在紂王身上,歷史上對紂王的評價有毀有譽。盡管紂王曾平定東夷,開拓淮河長江流域,對古代中國的統一功不可沒;盡管孫徵蘭性情耿直,不盲目茍同世俗。但千百年來人們對紂王偏見太深,孫徵蘭在排列“賢圣君”時,也難免猶豫取舍,思忖再三,只能采取似是而非的“姑妄言之”:算上紂王則為七、不算紂王則為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傳說,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末期,商紂王為了討好蘇妲己,為她建造了一座很高的樓閣,站在上面,好像能夠摸得著天上的星星,因此取名摘星樓。后來,紂王受蘇妲己的蠱惑,在摘星樓上摘下了比干的心,一代忠良慘遭殺害。之后,人們把摘星樓改叫摘心樓。現在的人們都習慣把摘星樓稱之為摘星臺了。《封神榜》的部分場景就是在這里拍攝的。</p> <p class="ql-block">一看到《摘心臺》三個字,就會聯想到三千年前的紂王、妲己和比干三人的故事。摘心臺也給整個老城增添了一道神秘而美麗的風景。也見證了老城數千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摘星臺四周</p> <p class="ql-block">摘星臺四周</p> <p class="ql-block">沿摘星臺步道階梯即可到達摘心臺。</p><p class="ql-block">摘心臺,原名摘星臺,意為摩天高臺。登其上可摘星攬月。明代《淇縣志》記載:此臺為紂王所建,是紂王和妲己飲酒娛樂,憑欄觀景之場所。在此不聽比干以死命諫,摘比干之心處。</p><p class="ql-block">此臺系夯土土臺,經有關專家鑒定,下層系龍山文化,上層屬晚商文化遺存,臺高十三米。有關單位在臺上興建碑林使這里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研究殷商文化、林氏宗族和人們游覽的重要場所。</p> <p class="ql-block">忠烈坊~比干摘心處。</p><p class="ql-block">為緬懷比干忠烈,后人將摘星臺易名“摘心臺“,臺上有摘星樓,后毀于雷火。漢代重建,并建忠烈坊,楹聯曰:</p><p class="ql-block">剛之忠之仁之勇之,</p><p class="ql-block">慘也酷也悲也傷也。</p> <p class="ql-block">摘星臺最高處~心星閣</p><p class="ql-block">心存社稷德昭天地 </p><p class="ql-block">亭對紂窩氣貫長虹</p> <p class="ql-block">摘星臺最高處~心星閣</p><p class="ql-block">一臺參天摘星觀涉折脛前車鑒</p><p class="ql-block">三仁慟地去國佯狂剖心后事師</p> <p class="ql-block">摘星臺最高處~心星閣</p><p class="ql-block">急管嘈嘈十指獨掩弟子目</p><p class="ql-block">禾黍漸漸千古絕唱麥秀歌</p> <p class="ql-block">摘星臺最高處~心星閣</p><p class="ql-block">曳牛定夷中原統一有此事</p><p class="ql-block">宣淫施暴周漢以往無斯人</p> <p class="ql-block"> 三仁祠</p><p class="ql-block">建于明正德十六年。明嘉靖十三年、清乾隆七年兩次重建。孔子曰:殷有“三仁”,指的是箕子、微子、比干。“三仁祠”即為紀念箕子、微子和比干所建。</p> <p class="ql-block">三仁祠門前古石獅子</p> <p class="ql-block">無耳朵石獅子</p><p class="ql-block">雕于明萬歷三十六年(1609),出自一能工巧匠之手,可由于疏忽,工匠沒有給獅子雕刻耳朵。為彌補過失,工匠隨后在雄獅、雌獅連體底座后分別雕刻“牛抵日”和“狗咬云”圖案,告訴后人人們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獨創精神。</p> <p class="ql-block">無耳朵石獅</p> <p class="ql-block">三仁世澤殿</p> <p class="ql-block">殿內供奉其子、微子、比干“殷代三仁”</p><p class="ql-block">箕子,商朝太師,“殷末三仁”之一,商王帝乙之兄,紂王之伯父,封于箕。在商周政權交替與歷史大動蕩的時代中,因其道不得行,其志不得遂,“違衰殷之運,走之朝鮮”,建立東方君子國,其流風遺韻,至今猶存。</p><p class="ql-block">據說,商亡后箕子一行數千人于黃海邊乘木筏向東飄去。幾天后登上一島,因見山明水秀,芳草連天,一派明麗景象,便將這個地方稱做“朝鮮”。從此便定居下來,建筑房屋、開墾農田、養蠶織布、燒陶編竹,還施用八種簡單法律,以防止和解決爭執。并把故國的文化傳播開來,也把圍棋傳播開來。</p><p class="ql-block">當周武王知道箕子遠避東方時,便派人到朝鮮封箕子為朝鮮侯,其后十三年,箕子回國朝見周朝天子,亡國之痛,以詩當哭,乃作《麥秀歌》,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朝歌殷民聽見,皆動容流涕。</p> <p class="ql-block">微子,名啟,商王帝乙之長子、商紂王帝辛之長兄。 </p><p class="ql-block">微子同母兄弟共有三人,微子是長兄,微仲居中,受德(商紂王)最小。微子之母親生微啟和微仲時還是妾的身份,后來成為正妻后才生下了紂。父母想要立長子微子為太子,而太史則依據法典認為有正妻的兒子在,就不可立妾的兒子做太子。因此微子沒有成為商王的繼承人。</p><p class="ql-block">微子多次親諫帝辛,見“紂終不可諫”,遂出走。周武王滅商后,感念其忠仁,復其位如故,仍為卿士。</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來,商紂王作為荒淫亡國之帝王、殘暴無道之君主的典型形象,遭歷代世人唾罵。曾為紂王的都城,“朝歌”這個美麗響亮的名子,被蒙上一層恥辱的污垢。從先秦到唐宋,人們對朝歌說三道四,不無微詞。就連朝歌美妙動聽的民間音樂,也因與“感通幽冥”、“推廣教化”的雅樂周禮相抵捂,被罵為亂世之音,視為不祥之物。《史記樂書》說“紂作朝歌之音,朝歌者,歌不時也”,認為一大早就唱歌,時間上很不合適。</p><p class="ql-block">朝歌的“北鄙之音”,“北”有敗北之意,“鄙”有粗鄙之意,故紂王必死國亡。 </p> <p class="ql-block">商紂王帝辛(前1105―前1046年),子姓,中國商朝末代君主,在位30年,武王稱其為“紂王”。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他在前1105年―前1046年在世,建都于沬,后改沬邑為朝歌(今淇縣)。帝辛自幼聰敏過人。《荀子·非相篇》說帝辛“長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史記·殷本紀》也說“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帝辛繼位后,重視農桑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國力日漸強盛。他發起對東夷用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特別是討伐徐夷的勝利,把中國的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及福建沿海,保衛了商朝的安全。</p><p class="ql-block">毛澤東在評價帝辛時說:“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統一東南,把東夷和平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p><p class="ql-block">帝辛統一東南以后,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向東南傳播,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郭沫若有詩贊曰:</p><p class="ql-block">但緣東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p><p class="ql-block">南方因之慚開化,國焉有宋荊與舒。</p> <p class="ql-block">摘星臺公園</p> <p class="ql-block">摘星臺公園</p> <p class="ql-block">摘星臺公園</p> <p class="ql-block">陳婆造心經浮屠</p><p class="ql-block">“陳婆”指陳姓老年婦女。“心經”即佛經“般若波羅多密心經”。“浮圖”即塔。該塔1963年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該塔是佛教的忠實信徒陳姓老嫗捐造的藏經塔。“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此石塔即為七級浮圖。該塔整體輪廓呈棱錐形,造型優美,雕刻內容豐富,對于研究唐代的石刻藝術和淇縣的佛教史具有重要的價值。</p> <p class="ql-block">陳婆捐造心經浮屠塔造像</p><p class="ql-block">雕于唐開元九年(721年),是馳名海內的唐代藝術珍品。</p> <p class="ql-block">扯淡碑</p><p class="ql-block">扯淡碑是明朝勛臣沐氏墓碑,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進京時,沐氏逃到淇縣云夢山棲身,伺機東山再起,可他活了144歲也未能如愿,故而悲觀厭世,臨死前寫下“扯淡 再不來了”六個字,故名“扯淡碑”。</p> <p class="ql-block">馮玉祥碑</p><p class="ql-block">馮玉祥碑刻于民國年間,是時任縣令汪銘監所立,上面刻的是馮玉祥的訓令。該碑以反腐倡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p> <p class="ql-block">紂王之墓位于河南淇縣(朝歌古城)城北,其北側有兩小墓冢,分別葬姜王后和蘇妲己。原有“紂受辛之墓”巨碑,后損毀。1987年重新立碑一通,上鐫周谷城題“紂王之墓”。墓冢四周林木蔥郁,東側有清澈晶瑩、宛若玉帶的淇水縈繞,整個墓區清凈素雅,風景宜人。</p> <p class="ql-block">朝歌警示亭</p> <p class="ql-block">朝歌警示亭</p><p class="ql-block">商紂王帝辛晚年沉溺于酒色,遠賢臣近小人,濫殺無辜百姓,最后國破家亡。為了以史為鑒,警鐘長鳴,警示后人,淇縣縣委、縣政府在朝歌古城內修建警示亭,安放警世鐘,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朝歌文化公園以淇河邊鹿臺遺址(紂王自焚處)為中心而建設的大型殷商主題文化公園,相傳為殷紂王宮殿區。《史記》載:“武王伐紂,散鹿臺之財”,故鹿臺又被史學家成為“中華第一古金庫”和民間財神之源。文財神比干和武財神趙公明皆產生于紂王之鹿臺。</p><p class="ql-block">文化公園主體建筑鹿臺博物館采用商代“四阿重檐、茅茨土階 、泥墻木骨”的高臺建筑形式,通高38米,上下五層,巍峨壯觀,是以鹿臺遺址和《封神演 義》為文化淵源而修建的公共文化旅游場所,現為河南旅游新地標,如果你有心,每天晚間央視新聞聯播之后的城市天氣預報(河南)中就可以看到它的雄姿。</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治县|
莱芜市|
湘西|
历史|
普兰店市|
汨罗市|
萨嘎县|
体育|
松原市|
屯留县|
托里县|
桓仁|
石景山区|
饶阳县|
延安市|
嘉禾县|
茶陵县|
岑巩县|
西林县|
修文县|
方城县|
潜山县|
沁源县|
西充县|
武陟县|
正蓝旗|
特克斯县|
深圳市|
泗洪县|
漳浦县|
尚义县|
青神县|
隆化县|
洪江市|
门头沟区|
十堰市|
洛南县|
寿宁县|
镇安县|
延寿县|
綦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