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黑短腳鵯,是屬脊索動物門、鳥綱、雀形目、鵯科、短腳鵯屬的中型鳥類,體長22-26厘米。共10個亞種。嘴鮮紅色,腳橙紅色,尾呈淺叉狀。羽色有兩種色型,一種通體黑色,另一種頭、頸白色,其余通體黑色。野外特征極明顯,容易識別。</p> <p class="ql-block"> 黑短腳鵯,羽色變化較大,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前額、頭頂、頭側、頸、頦、喉等整個頭、頸部均為白色(東南亞種),有的白色一直到胸(四川亞種);其余上體從背至尾上覆羽黑色,羽級具藍綠色光澤,翅上覆羽與背同色,飛羽和尾羽黑褐色;下體自胸或自腹往后黑褐色或黑色,尾下覆羽暗褐色具灰白色羽緣。另一種通體全黑色或黑褐色,上體羽緣亦具藍綠色光澤,有的背和下體較灰。虹膜黑褐色,嘴鮮紅色,腳橘紅色。</p> <p class="ql-block"> 黑短腳鵯,冬季主要棲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樹林中,夏季可上到海拔1000-2000米,有的地方(如云南玉龍山)甚至進到海拔2500-3000米的中高山地帶,垂直遷徙現象極明顯。通常生活在次生林、闊葉林、常綠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及其林緣地帶,冬季有時也出現在疏林荒坡、路邊或地頭樹上。</p> <p class="ql-block"> 黑短腳鵯,主要為留鳥,部分在長江以北地區繁殖的種群為夏候鳥,冬季遷到南方越冬。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有時亦集成大群,特別是冬季,集群有時達100只以上,偶爾也見和黃臀鵯混群。性活潑,常在樹冠上來回不停地飛翔,有時也在樹枝間跳來跳去,或站于枝頭。偶爾也見棲立于電線上,很少到地上活動。善鳴叫,有時站在樹頂梢鳴叫,有時成群邊飛邊鳴,鳴聲粗厲,單調而多變,顯得較為嘈雜。</p> <p class="ql-block"> 黑短腳鵯,主要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植物果實、種子等植物性食物,屬雜食性。動物性食物主要有蜂、天牛、象甲、甲蟲、蝗蟲、螞蟻、蝽象等鞘翅目、膜翅目、直翅目、鱗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植物性食物主要為漿果、榕樹果、烏桕種子等。</p> <p class="ql-block"> 黑短腳鵯,繁殖期4-7月。營巢于山地森林中樹上,巢多置于喬木樹水平枝上,距地高15-18米。巢呈杯狀,主要由細枝、枯草、樹皮、樹葉、苔蘚等植物材料構成,內墊有松針和細草莖葉,巢外還有蛛網。每窩產卵2-4枚,卵呈卵圓形,卵的顏色變化較大,從白色、淡紅色到粉紅色,被有紫色、褐色或紅褐色斑點。</p> <p class="ql-block"> 黑短腳鵯,分布于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北至陜西南部、湖北、湖南、安徽,東至江蘇、浙江、福建、臺灣等東南沿海各省,南至廣西、廣東、海南島,西至四川、貴州、云南和西藏東南部。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2016年 ,無危。</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攝 影:海闊天空攝影工作室</p><p class="ql-block">撰 文:海闊天空(劉佳)</p><p class="ql-block">音 樂:美聲歌聲《鳥兒在風中歌唱》</p><p class="ql-block">拍攝地:云南高黎貢山、盈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犹县|
泰安市|
平塘县|
文成县|
灯塔市|
五莲县|
八宿县|
永年县|
察哈|
蒙自县|
嫩江县|
临沧市|
军事|
泗洪县|
读书|
双流县|
醴陵市|
闽侯县|
泰兴市|
容城县|
保定市|
拉萨市|
志丹县|
池州市|
清涧县|
东源县|
五莲县|
常熟市|
锡林浩特市|
柯坪县|
来凤县|
阿拉尔市|
科尔|
清远市|
萝北县|
张掖市|
景东|
拜城县|
永寿县|
永顺县|
东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