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片關愛心 人鳥一家親</p><p class="ql-block"> 前兩天看到王大煒老師在微信上發表的有關鳥的視頻,觸發了去他家拍鳥的激情,于是當即約好時間、地點,次日便前往。</p><p class="ql-block"> 3月2日,成都的天氣晴好,艷陽高照、暖意融融。大煒老師早早地在小區大門外拄著雨傘當拐杖接我來了。</p><p class="ql-block"> 進大門后先帶我去觀賞小區美麗景色,后將我領到他家后花園,幾句寒喧后就品茶切入主題——聊起他心愛的鳥來。</p><p class="ql-block"> 他說他家自2001年搬到這個小區就與鳥結下了不解之緣,適時找適當位置為它們送食,原先是小米、高粱米、包谷碎米,后來換成面包渣渣。前幾年大門對門一家面包房長期無償支援糕點邊角余料或即將下架的糕點,因為王老在晚霞報和公眾號西部故人來上寫過這家面包房是良心面包,所以面包房為感謝王老便免費贈送。后來這家面包房因房租過高,加之女店主要生二胎便停業了。于是王老只好每天到附近超市花錢買些便宜的面包,一直堅持到現在。</p><p class="ql-block"> 他說小區有1300多戶人家,院內植被覆蓋,灌喬叢生,是鳥類的最佳棲息地。他說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如斑鳩、八哥〈黑八兒〉、畫眉、白頭翁、小杜鵑、點水雀、柳燕、胡豆雀等等,飛禽是精靈、通人性、有感情,每每提著鳥食到投食點,它們都關注著,待鳥食放好后就成群結隊地前來啄食,幾乎不甚怕人。煒老說,但鴿子、白鷺不吃面包渣渣,它們會覓食自飽。</p><p class="ql-block"> 他說,時間長了人鳥之間建立了感情。一對斑鳩幾乎天天到他家花園來玩耍,見來人了就飛到樹上,人走了又飛到地下,有時還“哥哥、姐姐”(斑鳩的形象叫聲)地叫起來,煞是好聽。有時還與它們對話:“要注意安全哈!”</p><p class="ql-block"> 午餐后,我們就去林子喂鳥拍鳥,王老右手拄著雨傘,左手拎著鳥食,在適當的位置分別倒上面包渣渣,不一會兒,各種鳥兒便飛來啄食。大個頭斑鳩先到先食,麻雀、白頭翁雖有些膽怯,為了一飽口福也顧不上“龐然大物”,一會兒就融入啄食陣營。有的就地吞噬,有的含一大口飛走慢慢享用,更有愛心的含著滿滿的一口飛回高樹或鳥巢,去喂它們的雛鳥,此情此景循環往復。</p><p class="ql-block"> 我們發現,此次鳥兒品種咋不多呢?是否它們也午休、還是已午餐?盡管如此,在現有情況下頻頻按動快門,把僅有鳥種的吃相收錄在鏡頭中。王老還在他家前窗外小花園里掛懸吊一食盆,又在能遮陽蔽雨的陽臺邊放置一吊盆,這樣鳥兒吃食就風雨無阻了。王老還關切地想,不能完全滿足它們的需求,還要讓它們有自行覓食生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王老不僅愛鳥,還愛人類、愛萬物,心存片片愛心。</p><p class="ql-block"> 他酷愛文學愛寫作。他是作家、是金牛區作協會會員,他又是省散文學會、省雜文學會會員。他是民革老同志,是市民革的文史委員會主任,還是中共市委宣傳部特聘的新聞閱評員。他撰寫了三部專著,通名叫《禿筆之花》,并分別為抗戰篇、祖統篇和隨說篇以及合著《成都老字號》。不僅如此,他還在各級各類報刊發表文章迄今已達2001篇,不乏有當局、世人十分關注的重要文章,獲獎多達20多次。</p><p class="ql-block"> 他愛軍旅愛抗戰老兵。王老解放初期的便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到如今他對軍旅生涯戀戀不忘、滿懷激情。三年前,散文學會文友部一次活動正值“八.一”節,他買了一個寫著“八一輝煌,文友情深”的大蛋糕,乘出租車提到會場。在會上他講述難忘的軍旅生涯,生動而感人,還與曾是軍人的文友唱軍歌、敬軍禮,拍合照,頓時把此次活動推向高潮,意義極其深遠!</p><p class="ql-block"> 他是軍人世家,父親曾是抗戰軍人。成都抗戰老兵組織他不僅積極參與,而且還是忠實的志愿者,因為他是發起者之一,熱忱地為他們服務。</p><p class="ql-block"> 他愛家庭愛故鄉。他說他與夫人結婚近60載,恩恩愛愛60年,戀愛一見鐘情,婚后互敬互愛,且岳父又是個書法家,難怪雙雙長壽,夫妻恩愛是前提。</p><p class="ql-block"> 他熱愛故鄉故土。王老祖籍是重慶開縣即現在的開州區,是劉伯承元帥的同鄉。建黨100周年期間,我去瞻仰劉帥故居及紀念館后制作成美篇在微信上發表,王老看到后非常高興、激動不已,并對此篇加以精彩點評后立即轉發到家鄉親屬和鄉親,一時在家鄉引起強烈反響。</p><p class="ql-block"> 后來王老定居成都,可說是老成都了,他同樣熱愛自已這片熱土,對成都的大街小巷、甚至旮旯角角都了如指掌。對成都的人文、地理、地名、店名等記得一清二楚、準確無誤,如有誰對這些弄不明白請教時,他會毫不吝嗇地奉告。王老真乃成都的活地圖、活字典?。?lt;/p><p class="ql-block"> 他平易近人,朋友如織。王老是高齡長輩,又是文化名人,但他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從不高高在上。他交友不分高低貴賤,也不分男女老少,均一視同仁。他溫馨的家里常有人來光顧或拜訪或請教;美麗的后花園里也經常有友人來品茗聊天。他走在諾大的小區院里,人們無不尊稱問候打招呼,這樣的場面和情景我從未見過。</p><p class="ql-block"> 他尤其熱愛文友,凡是文友發表的文章,他逐字逐句閱讀后必寫感言。最難能可貴的,若發現有錯別字或句子有問題他會立即指出。最近我在微信上發了一個《龍抬頭去剃頭》的美篇,文中說“渝東理發的別名還叫‘帶刀’ ”。他沒有在朋友圈中而是在我個人微信上糾正說:不是“帶刀”是“待詔”,我立即改了過來。多難能可貴??!不僅使我學到了知識,更避免以錯傳錯。</p><p class="ql-block"> 王老凡去參加活動,尤其文友活動,他都要帶些糖果糕點等零食,這充分說明王老的愛心與人品。</p><p class="ql-block"> 他堅守傳統,順應現代。王老堅守祖傳下來的優良傳統寸步不離,對現代先進科技必學不誤。他雖年近九旬,但思路清晰、思維敏捷、口齡伶俐。他適應新潮流,順應高科技,他用的智能手機,完轉了手機的各項功能,堪比年輕人,更勝我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篇幅太長了, 該停筆了。本來講鳥,說了其他,只因王老的奇人軼事說不完道不盡,多寫點多說點又何妨呢。</p><p class="ql-block"> 愿王老健康長壽逾期頤,熱愛人鳥到永遠!</p> <p class="ql-block">王老提著鳥食行走在去喂鳥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為鳥投食</p> <p class="ql-block">家外天晴時的鳥食吊盆</p> <p class="ql-block">陽臺下遮風蔽雨的鳥食吊盆</p> <p class="ql-block">王老與夫人在花園</p> <p class="ql-block">文友劉建蓉與王老在花園里</p> <p class="ql-block">文友劉建蓉與王老夫人張老師在花園里</p> <p class="ql-block">王老在賞識百鳥畫冊</p> <p class="ql-block">畫冊中的鳥(部分)</p> <p class="ql-block">王老是解放初期參加人民解放軍的退役老軍人</p> <p class="ql-block">另外附錄:《巧遇與奇緣》一篇</p> <p class="ql-block"> 巧遇與奇緣</p><p class="ql-block"> 11月12日是個好日子。四川散文學會文友部舉辦文學講座,學會年屆八旬的楊澤明副會長主講《對新時期散文嬗變的思考》,會議室座無虛席,三個半小時的精彩演講全場鴉雀無聲,文友們紛紛贊賞“受益匪淺”!興奮之余,忽然覺察到:咋不見王大煒老師參加呢?</p><p class="ql-block"> 原來王老在參加民革支部活動。因11月12日是國父、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153周年誕辰之日,同時也是王大煒老師的86歲生日,即他倆同日出生,只不過一個在時空之外,一個在時空之內罷了,真乃巧遇奇緣。 </p><p class="ql-block"> 鑒于此,民革成都機關支部舉辦了“跨時空慶生活動”以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3周年,同時也為該支部黨員王大煒同志祝壽。大煒老師可是個有心人,當天一早他推著自己特意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預制的大蛋糕來到會場。蛋糕上用奶油書寫著“偉人精神永存”(1866——2019),一幅中山先生的照片端端地置于下方。該支部也為大煒同志贈送了生日蛋糕。支部成員圍坐蛋糕前,聆聽大煒同志講述孫中山的一些故事和自已經歷的黨課。 </p><p class="ql-block"> 為了這次活動,支部定制了一批孫中山先生紀念章,背面有編號,正好發給大煒同志的紀念章編號是086號,印有2019年11月12日,巧之又巧地與大煒同志86歲生日對上了號。 </p><p class="ql-block"> 王大煒老師是一位德高望重、講情誼、重感情、一身正氣、滿滿正能量的可敬可愛的老同志。 </p><p class="ql-block"> 無獨有偶。今年8月1日,散文學會文友部在成華區文化館開展活動正值“8.1”建軍節,他曾是軍人,他不忘初心,牢記軍中情懷,他也買了一個大蛋糕,蛋糕上寫著“八一輝煌,文友情深”(1927——2019),他不顧年高體弱,一手拄著拐扙,一手擰著大蛋糕同樣早早地來到會場,講述軍旅歷程,與文友們同敬軍禮、同唱軍歌、合影留念,共度建軍佳節。 </p><p class="ql-block"> 王老的精神,王老的情懷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祝王老健康長壽逾期頤!</p> <p class="ql-block">王老“八.一”節為散文學會文友部活動送生日蛋糕</p> <p class="ql-block">王老講述軍旅生涯</p> <p class="ql-block">文友中的退役軍人唱軍歌敬軍禮</p> <p class="ql-block">王老生日與國父孫中山同屬一天</p> <p class="ql-block">國父孫中山先生</p> <p class="ql-block">民革支部贈予王老孫中山像章的背面編號為086,王老那年正好86歲生日</p> <p class="ql-block">本篇作者——劉長云(中國攝協、四川作協、四川散文學會會員,原四川省老攝協副主席)與王大煒老師</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鸡市|
绥化市|
海晏县|
涞水县|
塘沽区|
高雄县|
玉山县|
铜陵市|
南澳县|
庆安县|
徐汇区|
孝感市|
渝中区|
新民市|
东莞市|
乌鲁木齐县|
资中县|
江口县|
清水县|
乌恰县|
霍州市|
阿荣旗|
鄂托克前旗|
邵阳市|
西峡县|
清远市|
福建省|
毕节市|
宜黄县|
江西省|
安溪县|
兴安盟|
勐海县|
项城市|
香河县|
湟中县|
汉川市|
密云县|
马龙县|
潍坊市|
吐鲁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