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壇是北京“天地日月”諸壇之長,是我國和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建于明永樂18年,是一座典型的壇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福谷的地方。每年孟春為谷祈禱而祈禱,孟夏為雨祈禱而祈禱,孟冬為天祭。從建筑、力學和美學的角度來看,天壇都是出類拔萃的,是世界無雙的建筑杰作。</p> <p class="ql-block">天壇的主要建筑都位于內壇,由南到北排成一條直線。所有的宮殿,罐子朝南呈圓形,象征著天空。整體布局和建筑結構都有獨特的風格。祈禱年殿是皇帝祈求五谷豐登的地方,是三軒屋頂的圓形正殿。</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壇外壝北側,坐北朝南,圓形圍墻,南面設三座琉璃門,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東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皇穹宇由環轉16根柱子支撐,外層八根檐柱,中間八根金柱,兩層柱子上設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撐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內滿是龍鳳和璽彩畫,天花圖案為貼金二龍戲珠,藻井為金龍藻井。皇穹宇殿內的斗拱和藻井跨度在中國古建中是獨一無二的。皇穹宇配殿,歇山殿頂,藍琉璃瓦屋面,正面出臺階六級,飾旋子彩畫,造型精巧。東殿殿內供奉大明之神(太陽)、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則是夜明之神(月)、云雨風雷諸神神牌供奉處。皇穹宇殿前甬路從北面數,前三塊石板即為“三音石”。當站在第一塊石板上擊一下掌,只能聽見一聲回音;當站在第二塊石板上擊一下掌就可以聽見兩聲回音;當站在第三塊石板上擊一下掌便聽到連續不斷的三聲回音。這就是為什么把這三塊石板稱為三音石的原因,也有人專門把第三塊石板稱為“三音石”。</p> <p class="ql-block">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占地273公頃,占崇文區全體的四分之一。天壇建筑布局呈“回”字形,有墻體雙重,形成內外壇,壇壁南圓,象征天圓地方。有齋宮、戒丘壇、祈禱年殿、長廊、萬壽亭、回聲壁、三音石、七星石、古柏等名勝。以前的皇家壇廟現在已經成為北京市內特色的觀光公園。</p> <p class="ql-block">圜丘臺面石板、攔板及各層臺階的數目均為奇數九或九的倍數。如臺面石板以上層中心圓石為起點,第一圈為九塊,第二圈為18塊,依次周圍各圈直至底層,均以九的倍數遞增。各層漢白玉石欄板的數目也是如此。燔柴爐位于圜丘壇外壝內東南,坐南朝北,圓筒形,綠琉璃磚砌成,其東西南三面各出臺階九級。燔柴爐是舉行冬至祭天大典望燎儀時焚燒祭祀正位(皇天上帝)供奉物用的。</p> <p class="ql-block">齋宮是皇帝舉行祭天大典前進行齋戒的場所,位于祈谷壇內壇西南隅。宮內建有無梁殿、寢殿、鐘樓、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禮儀、居住、服務、警衛專用建筑,均采用綠色琉璃瓦,以兩重宮墻、兩道御溝圍護。齋宮布局嚴謹,環境典雅,是中國古代祭祀齋戒建筑的代表作。無梁殿即齋宮正殿,綠琉璃瓦廡殿頂,殿內為磚券拱頂,殿前月臺崇基石欄,三出陛,正階13級,左右各15級。無梁殿是皇帝白天齋戒場所,殿內陳設樸素,明間所懸“欽若昊天”匾為乾隆皇帝御筆,表達了天子對皇天上帝的虔誠之心。</p> <p class="ql-block">雙環萬壽亭是由一對重檐圓亭套合而成的,結構奇特、嚴謹,造型端莊、勻稱。屋面覆孔雀藍琉璃瓦,色彩明快,是古建佳作,為國內古建僅存的一例。此亭原建于中南海,據傳是清代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乾隆皇帝為祝賀其生母五十大壽而建的。此亭的平面形狀寓意一對壽桃,亭前臺階形若兩個桃尖,取意“和合、吉祥、長壽”之意。此亭是上世紀的1975年由中南海遷建至此處的。</p> <p class="ql-block">扇面亭的前面(南面)窄、后面(北面)寬,造型奇特、結構復雜精巧,平面呈古代摺扇扇面打開時的形狀,是我國古代園林中特有的建筑。在頤和園內,也有一座扇面亭,名為“揚仁風”,此亭大概是仿其形制而建的。</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州省|
靖远县|
抚顺县|
开平市|
图木舒克市|
巴林左旗|
安新县|
宣汉县|
海口市|
义乌市|
华池县|
龙海市|
阿尔山市|
尼玛县|
葫芦岛市|
林口县|
黔西县|
望奎县|
五指山市|
康乐县|
浪卡子县|
调兵山市|
响水县|
大冶市|
桃园县|
嘉善县|
久治县|
深泽县|
汶上县|
随州市|
祁连县|
寻甸|
霸州市|
德化县|
西峡县|
昭平县|
翁牛特旗|
张掖市|
兴义市|
大余县|
常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