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寺”位于揚州西北郊蜀崗中峰。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寺以年號命名,后曾用過“棲靈寺”“法凈寺”等名稱。大明寺占地約五百畝,由寺廟古跡、鑒真紀念堂、棲靈塔、仙人舊館、西苑芳圃五部分組成。 大明寺山門前有一座高大的牌樓,四柱三楹,下甃石礎,仰如華蓋,為記念古棲靈塔遺址而建。中門之上朝南懸掛匾額“棲靈遺址”, 朝北懸掛匾額“豐樂名區”, 均為光緒年間兩淮鹽運使姚煜的手筆。姚煜(?-1923后),字文甫,浙江海寧人,清末民初官員,書法家。 山門東側院墻上嵌有六方石碑,石碑上刻有五個斗大的楷書“淮東第一觀” 。出自唐代詩人秦少游的詩句,由清初書法家蔣衡所書。蔣衡(1672-1743), 原名振生,字湘帆,號拙老人等、金壇人,僑居無錫,以楷書寫《十三經》,凡八十余萬言,越十二年而成。乾隆旨將蔣衡所書《十三經》刻成190塊石碑,陳列在太學國子監內,保存至今。 大明寺坐北朝南,山門呈八字行,東面墻額刻有“鑒真故里”, 西面墻額刻有"蜀崗福地"。 正門匾額上"大明寺"三字,字體古風流溢,是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集隋代《龍藏寺碑》而鐫。 山門殿內正南佛龕內供奉彌勒佛座像,佛左手握書布袋,右手持佛珠,坦胸露懷,笑逐顏開。龕旁有楹聯“大腹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通過山門殿,拾階而上,但見庭院開闊,古木參天,香煙繚繞。東有百年檜柏,西有百年黃楊,中有寶鼎兩尊。走過一條花崗嚴甬道,就到了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為清代建筑,面闊三間,前后回廊,檐高三重,漏空花脊。屋脊高處嵌有寶鏡,陽有"國泰民安"四字,陰有"風調雨順"四字。 大雄寶殿東邊有藏經樓,1985年建成,面南二層五楹,九架粱,軒敞疏廊,樓前篼筑月臺,圍以石欄,兩側砌有石階。屋脊之上陽嵌"法輪常轉",陰刻"國泰民安"。"藏經樓"匾額由趙樸初題書,正廳兩側有趙樸初集《金剛經》句題聯:"當知是處恭敬供養,不可以百千萬說其功德;若復有人受持讀誦,已非于三四五佛種諸善根。 大明寺庭院東側有平遠樓。此樓乃清雍正十年(1732)光祿寺少卿汪應庚初建,樓名取自宋代畫家郭熙《山水訓》中:"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咸豐年間樓毀于兵火,同治年間兩淮鹽運使方浚頤重建,增題"平遠樓"額,并撰聯云:"三級曩增高,兩點金焦,助起杯中吟興;雙峰今聳秀,萬株松栝,涌來檻外濤聲。"聯語造句雄渾,寫樓外風景極為切當。平遠樓共三層,闊三間,構筑精致,有庭院竹石之勝。<div><br></div> 平遠樓南院東側有印心石屋橫碑。印心石屋原是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進士陶澍的書屋名,道光十五年(1835)宣宗為表彰陶澍,親筆為其書屋題名,淘澍為感圣恩將道光所題的“印心石屋”刻成石碑數方,分置于南京,揚州,蘇州,連云港等地,揚州這塊是保存的最好的一塊。 大明寺之所以名聞海內外,除了歷史悠久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唐代大明寺內出了一代高僧鑒真。鑒真(688-763)俗姓淳于,廣陵江陽(今江蘇揚州)人。自幼出家,曾游歷洛陽、長安等地,究學佛教三藏,后為揚州大明寺住持。為了弘揚佛法,鑒真大師發愿東渡日本,歷經五次失敗后,終于在天寶十二年(753),鑒真大師第六次東渡成功抵達日本,年已66歲高齡且雙目失明之。鑒真在日本傳播佛教戒律、興造寺院、弘揚佛法的同時,把唐代的建筑、醫藥、書法、繪畫等先進文化也帶到了日本,被日本人民奉為“文化恩人”。 中日兩國為紀念鑒真大師圓寂一千二百周年,1963年我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和日本佛教首領大谷瑩潤分別代表兩國鑒真紀念委員會,商定在大時明寺大雄寶殿北側建造鑒真紀念堂。紀念堂由我國著名建筑專家梁思成先生精心設計,體現了1963年中日兩國商定的精神:不僅從意義上,而且建筑物本身也要成為中日友好的象征。這是他生前設計的最后建筑作品。 鑒真紀念堂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在大雄寶殿東側的院門內,由清式四合院組成。 南為鑒真紀念陳列館,北為門廳,由游廊周接,天井內有四棵古松,故又名“四松堂”,廊懸云板、木魚,精舍巧建,清幽雅潔。 另一部分在大雄寶殿北側,是仿唐式的四合院。由碑亭、 紀念堂兩個主體建筑組成,再由超手游廊將兩建筑周接。 碑亭內聳立著梁思成設計的漢白玉須彌座橫碑,正面為郭沫若所題“唐鑒真大和尚紀念碑”九個大字,書法古拙遒勁,筆力千鈞。 背面鐫刻著趙樸初于1963年為紀念鑒真大和尚圓寂1200周年撰寫的長篇豎寫碑文,通篇酣暢,字斷意連,前后呼應。而碑本身是梁思成設計,因而這塊白漢玉橫碑被譽為當代的“三絕碑”。 鑒真紀念堂主體建筑建在石臺基上,座北朝南,面積537平方米,高度5.24米。紀念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南面三門,屋頂正脊東西兩端飾有鴟尾。屋面坡度平緩,蓮花紋瓦當,四周高大的臺基上粗可兩人合抱的檐柱,柱為腰鼓狀,所有窗戶均采用唐代直欞窗制式。紀念堂完全仿照日本唐招提寺主體建筑金堂樣式,金堂是鑒真當年親自設計,保持了中國盛唐的建筑風格。 紀念堂正中供奉著鑒真法師坐像,這尊坐像是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鑒真像,用楠木雕刻干漆夾纻而成。坐像前有一只銅香爐,為日本天皇所贈。正殿兩壁懸掛著大型絹本畫,繪有鑒真生前主要活動地。鑒真紀念堂峻工于1974年。1984年獲國家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全國優秀設計一等(一級)獎”,并獲國家計劃委員會頒發的國家優秀設計金質獎章。1989年被評為揚州市十佳建筑之一,2004年被國家列為經典建筑。 隋文帝仁壽元年(公元601),隋文帝楊堅在全國三十個州建造了30座佛塔供奉佛舍利,揚州大明寺棲靈塔是其中之一。塔高九層,雄踞蜀崗,塔內供奉佛骨。隋唐時期棲靈塔成為揚州主要勝跡,李白、劉長卿,劉禹錫等皆登塔賦詩,以記其勝。可惜唐武宗于會昌三年(843)全國滅佛,棲靈塔在這次滅佛中毀于大火。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僧人可政大師募款在原址建造了一座七級寶塔,可惜這座寶塔又于南宋年間圮毀。 1980年,鑒真大師坐像從日本回揚州“探親”,重建棲靈塔也提上議事日程。1987年開始籌建棲靈塔,1991年5月6日奠基,1993年8月13日破土動工,歷經兩年耗資一千三百萬元,塔高九層73米,建筑面積1865平方米,仿唐風格,由趙樸初題寫塔名。1997年獲揚州市優秀建筑設計一等獎,大明寺立碑以紀其勝,成為古城地標性建筑。 在大明寺西側的院墻上有一別致的八角形門洞,上嵌“仙人舊館”橫額,為光緒年間(1875-1908)大明寺住持星悟禪師所題,取自《滕王閣序》中“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 。星悟禪師俗姓歐陽,為歐陽修后裔子孫。 仙人舊館由平山堂、谷林堂、歐陽文忠公祠三部分組成。平山堂為敞口廳,廳前有紫藤花架,堂面闊五間18.6米,進深三間7.2米,廊深2.8米,平山堂前有石砌平臺,名為行春臺。 平山堂建于北宋慶歷八年(1048), 歐陽修為揚州太守時所建。因望江南諸山,含青吐翠,飛撲于眉睫而恰于堂平,如故名為平山堂。平山堂大門中間懸掛“放開眼界”匾額,為清末將領彭玉麟所題。彭玉麟(1816-1890),字雪琴,安慶府人,人稱"雪帥",湘軍水師創建者,書畫家。前廊柱楹聯:"詩意豈因今古異,山光長在有無中。"為乾隆御書。門柱楹聯:"過江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與眾賓歡。"為曾任揚州知府的伊秉綬所作之聯,造句書法均為平山堂楹聯之冠。伊秉綬(1754-1815),字組似,號墨卿,清代書法家,乾隆五十四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與鄧石如并稱大家。堂內懸掛“平山堂”三字匾額,寬2.8米,高0.95米。前款:同治壬申孟夏之月。后書:定遠方濬頤。方濬頤 (1815-1888),字飲苕,號子箴,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進士,授兩淮鹽運使。平山堂兩側有朱公純所撰楹聯 “曉起憑欄六代青山都到眼,晚來對酒二分明月正當頭。”朱公純,字一甫,安徽壽州人,光緒八年阜寧知縣。 平山堂東側懸掛“坐花載月”匾額,寬2.75米,高0.95米,馬福祥題,并有跋文。其跋曰: "平山堂為江南名勝。宋慶歷中歐陽永叔守揚州時,筑堂于蜀岡,因此得名。歲己巳(1929)偶游江都,登此堂,憑欄遠眺,江南諸山齊在眼底,月掛樹顛,花迎四座,洵登臨之大觀也。因取歐陽公遣人折荷行酒載月故事,敬書數字,以志游蹤。隴右馬福祥題。"馬福祥(1876~1932),字云亭,甘肅寧夏人,國民政府委員、安徽省主席。 平山堂西側有“風流宛在” 匾額,寬3.1米,高1米,為光緒四年兩江總督劉坤一所題,并有跋文。其跋曰:“宋開禧間,平山堂圮,吏部閻蒼舒以詩贈知揚州郭倪,有‘歐仙蘇仙不可作,江南江北無風流之句’蓋譏之也。今子箴都轉重修是堂,可以繼美歐蘇矣!喜而志之?!眲⒗ひ?1830-1902),字峴莊,湖南新寧人 ,清朝后期軍事家,政治家,病逝后,被清廷追封為一等男爵,加贈太傅,賜謚"忠誠"。 平山堂與谷林堂以高敞的廊廡作中線相連,形成一個前后相屬的整體。在廊廡南端,平山堂北檐下,醒目的懸掛著一塊匾額“遠山來與此堂平”是光緒二年(1876) 貴州巡撫 林肇之所題, 點明了平山堂含義。 谷林堂隨山勢高出數階,建于北宋元祐年間(1086~1094年),系蘇東坡56歲任揚州知府時為紀念歐陽修而建的,堂名取自他自己的詩句:“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以詩的第一、二句的第二個字“谷”、“林”為堂名。谷林堂面南而建,五楹,七架梁,面南設廊和欄桿。 谷林堂大門楹聯:要使名駒試千里。更搖明月作三人。該聯是四川名人徐無聞先生集蘇軾詩句而成。中堂上方懸掛 “谷林堂”三字匾,為揚州淺刻名家黃漢侯集自東坡法貼。中堂楹聯: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 谷林堂東側板壁上是蘇東坡的《西江月 平山堂》:"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由現在書法家仇高馳書。 谷林堂西側板壁是蘇東坡的詩《谷林堂》:"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美哉新堂成,及此秋風初。我來適過雨,物至如娛予。稚竹真可人,霜節已專車。老槐苦無賴,風花欲填渠。山鴉爭呼號,溪蟬獨清虛。寄懷勞生外,得句幽夢馀。古今正自同,歲月何必書。" 由現在書法家仇高馳書。 歐陽文忠公祠、位于谷林堂之正北。為紀念歐陽修知揚州之德政,揚州人當時曾建生祠于“舊城”,歲久祠廢,移祀平山堂后。乾隆五十八年(1793),運使曾燠按內府藏本臨摹歐陽修像,刻石嵌于祠堂壁間。咸豐年間,此祠毀于兵火。光緒五年(1879),兩淮鹽運使歐陽正墉(歐陽修裔孫)重建,費白金五千余。1953年、1963年兩度維修,相繼接柱0.3~0.8米不等。1974年春進行了大修,1997年又進行了修繕。 祠堂上高懸匾額“六一宗風”和"賢守清風"。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自曰:"吾家藏書有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酒一壺,以一老翁近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原匾額為乾隆御筆,兩淮鹽運使歐陽正墉臨摹。原匾已毀,現由書法家武中奇重書。落款:歐陽正墉原立。庚申(1980年)春日武中奇書。<div>"賢守清風"匾額為康熙皇帝御書,令懸平山堂,褒揚歐陽太守。</div> 歐陽祠中所供奉的歐陽修石刻像是,光緒五年九月由歐陽修裔孫,江蘇侯補道歐陽炳,按清宮內府藏本臨摹,滁州醉翁亭歐公畫像,由邗江著名石工朱靜齋勒石,其刻技嫻熟、細致、生動,而且從任何角度看,歐公雙目均與觀者對視可親,歐公雙足均向觀者,栩栩如生,世稱神品。 歐陽祠西南側有一座別致的小亭,依墻而建,亭中設滿月門,這便是大明寺通往西園的通道之一。 滿月門上有石額一方,曰:"真賞”。取自歐陽修詩文“遙知為我留真賞” ,乃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的手筆。 鄧石如(1743—1805),字頑伯,自號完白山人、龍山樵人、籍游道人等。懷寧縣人。是我國杰出的書法家、篆刻家。包世臣譽他為“四體書皆國朝第一”。劉墉謂鄧石如的字:“千數百年無此作矣!” 西園坐落于平山堂西側,亦稱御門苑、芳圃。乾隆元年(1736),揚州富商,光祿寺少卿,江應庚購地數十畝建西園。至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首次來揚時西園已初具規模,隨著乾隆數度南巡西園日臻完善,改稱御園??上特S年間毀于兵火,同治年間,兩淮鹽運使方浚頤重修。民國時代兵荒馬亂,西園也落到“惟余古木藤蘿,荒池怪石,”的凄涼境地。 解放后,經過數次保護性修復,西園已完全恢復當年風韻。西園占地數十畝,四周崗阜起伏,層巒聳翠,中部凹陷若釜,一池清泓,碧波淪漣。亭臺樓閣依山傍水,因勢嵌綴,或舫浮水面,亭懸山腰,榭臨岸漘,令人襟懷爽暢。 在西園東邊有康熙御碑亭,四方形,單檐歇山,四周有廊,每壁皆飾以扇面形鏤空花窗。此亭三面開牖門。亭內御碑一方嵌于東壁,乃康熙所制《靈隱》五言詩一首??滴醵四辏?689),康熙第二次南巡時賜揚州知府高承爵《靈隱》詩一首,同年三月高承爵就在大明寺內立此碑。 碑文:“靈隱含秀色,鷲嶺起嵯峨。梵宇盤空出,香云繞地多。開襟對層碧,下馬撫煙羅。羽衛閑來往,非同問法過?!笨滴鯐ǖ猛豸酥⒍洳?,挺秀工整,流暢自然。此碑刻工精湛。 西園偏北有乾隆御碑亭,亭坐北朝南,三面敞飾,北墻嵌御碑三方。御碑上的三首分別為:第一首是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四十一歲首次來揚時所作的《辛未春仲平山堂》。第二首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四十七歲時第二次南巡至揚州平山堂作《平山堂一律》。第三首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五十二歲時第三次南巡至揚州平堂時作《游平山堂》 第一首《辛未春仲平山堂》“梅花才放為春寒,果見淮東第一觀。馥馥清音香來月牖,枝枝畫意入云欄。蜀崗可是希吳苑,永叔何曾遜謝安。更喜翠峰余積雪,平章春色助清歡。”第二首《平山堂一律》“西寺西頭松竹深,歐陽舊跡試游尋。江南山色秀無盡,二月韶光美不禁。四字檐端垂圣藻,千秋座佑揭官箴。春巡處處前徽仰,到此尤廑吁俊心?!钡谌住队纹缴教谩贰爱嬼齿p移邗水濱,人思六一重游巡。陰陰葉色今迎夏,袞袞花光昨餞春。巧法底須兮激水,淳風惟是慚投薪。江南山可平筵望,望豈因山因憶民。”乾隆的書法集柳公權、趙孟之精髓,筆法華實,美峻流暢,活而有力。 乾隆御碑亭向南有一小池,稱:上池。池旁有一風亭,亭為六角尖頂,面東有匾曰:待月亭。 亭前有一口深井,開挖于大明年間(430年-464年),古稱:下院蜀井。 唐元和九年(814)狀元張又新著有《煎茶水記》品評“揚子江南零水第一,無錫惠州石泉水第二,蘇州虎邱寺水第三,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揚州大明寺水第五,吳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明嘉靖年間(1522-1566)巡鹽御史徐九皋于井旁立石,碑高兩米,上書第五泉三個大字,字形豐腴壯麗。 在西園中有清池一區,環池丘岡起伏,遍植古木翠竹,池中有一泉井,此泉古稱“塔院西廊井”,開挖于唐代景福年間(892-893)。 歐陽修知揚州時,曾在此建美泉亭。蘇東坡知揚州時曾品評“塔院西廊井”與“下院蜀井”之泉水,以塔院西廊井之泉水為佳。后亭毀井亦湮沒。乾隆二年(1737) 汪應庚建園時,重新發現此井,井圍一丈五尺、深二十丈,"塔院西廊井"得以重新恢復。1963年在"塔院西廊井"上復建美泉亭。此亭造形別致,亭頂開有孔洞,光透照亭中古泉。 道光癸已年(1833) 王誠書"天下第五泉"的小石刻一方,現立于美泉亭旁。 碑文曰:"大明泉列天下第五,泠在蜀岡上、山館廊下。舊有泉,王虛舟太史為馬氏書天下第五泉,將壽石而寘諸壁,后劉景山索去,遂不果。予重葺是園,泉已規石為井。暇日因縮摹虛舟書,補勒于石,刻諸廊側,聊志蓺林一段佳話云。道光癸巳初夏,個園主人識,王城書。 美景亭北側有石橋可通船廳,船廳坐北朝南,整個建筑由前艙、后艙、短廊組成,仿清代畫舫而建。東端前艙三楹,大門匾額“龍游曲沼”,楹聯:"萬松時灑翠;一澗自流云。"蘇軾聯。<div><br></div> 船廳西端后艙一楹,實為閣,高于前艙,內設階梯可供攀登,兩艙間由短廊相連。在船廳之上環視風光,亭榭巧合,參差錯落,池水波光,景樹荷浮,回味無窮。 此船廳于1963年由城內壺園遷建而來。 美泉亭南望臨水處是“聽石山房”,“聽石山房”南靠假山,北臨水面,闊四楹,單檐歇山。南邊假山用太湖石堆疊而成,寬12米,高5米。 中部疊有空谷,并有通道兩條。假山南部屏墻,風至而回北,傳至山房即可聽到山風剛勁,風擦壁如琴,風人穴如筒,風搏柱如鐘擊之聲,風觸各物,聲各有異,奇音妙響,謂之“聽石山房”。 朝北廳前筑平臺架于水上,是品茗觀魚佳處。游人至廳不僅可品嘗五泉茶水,而且可以看到魚躍爭食妙趣橫生之景。“聽石山房”,是一九七九年從城中仁豐里大鹽商周挹扶家園“辛園”遷建而來,俗稱“柏木廳”。 美景亭東側有黃石假山拔地破水而出,高五丈許,外峻內空,上下共分七層,通道盤旋,點綴天然。此假山是1963年利用園中舊黃石堆疊而成,系清代乾隆年間揚州疊石名家王庭余的后裔王老七的佳作。疊石假山的要點是:假山宜真不宜假, 宜整不宜碎,突出峰秀點,石紋仔細配。又道:真山似假則名,假山似真則絕,疊石散碎則假,峰多紋亂則碎。王老七遵循疊石要點,避免碎亂忌諱。所疊黃石假山氣韻生動,奇雄異幻,秀麗多姿。<br><br> 黃石假山東有“鶴?!币蛔?,依墻而筑。清光緒十九(1893)兩淮副轉運使徐星槎(從五品),修葺治平山堂以后,曾縱雙鶴于平山堂前鶴池內。住持星悟禪師極為珍愛,任雙鶴飲啄自適。后一鶴因足疾而斃,一鶴則巡繞哀鳴,絕食以殉。星悟深為感動,葬雙鶴于此冢,并乞監察御史李郁華為鶴冢作序撰銘。現該銘碑嵌于大明寺大雄寶殿的東廊內墻壁上,計175字,勒石50厘米、碑長160厘米。每字上下高6厘米左右、寬5厘米左右。 碑文曰:“雙鶴銘并敘:兩淮副轉運使星槎徐君,既茸治平山堂,縱雙鶴其中,主僧星悟珍護之,俯仰池亭,飲啄自適。未幾,一鶴病足斃,一鶴巡繞哀鳴,絕粒以殉。鳴呼!義矣!星悟坎地而瘞之,并樹碣其前,題曰:‘鶴?!蛴酁橹?,銘曰:有鳥有鳥鳴在陰,翩然比翼懷好音。胡為羽化趾相尋,義不獨生明素襟。露高松兮滴沉沉,琴夜月兮響愔愔。生并棲中林,死同穴兮芳苓。相彼羽族兮而貞烈其心,世之不義愧斯禽’。光緒乙未冬十月,湘南李郁華果仙父撰并書?!逼渫乇緩耐砬逯两癯蔀橹懳暮啙嵏腥?,書法宗顏魯公字體。李郁華(1837~1902),湖南新化縣人,字果仙,同治七年(1868)中進士,入翰林院庶吉士,國史館纂修。 在西園北丘叢林中,有一坐三開間的楠木廳,飛檐翹角,制作精細。原是建于晚清的南來觀音庵,1979年從城區遷建而來。室內曾設佛光藝術寶殿,后又設石濤藝術展覽館,現為"賢守清風"館,是省級廉政教育基地主題館,展示有歐陽修、蘇軾在揚州為官期間造福一方、勤政廉政事跡。 歐陽修和蘇軾先后來揚任職。歐陽修于慶歷八年(1048)閏正月知揚州,為官11個月。蘇軾先后十多次到過揚州,元祐七年(1092)主政揚州,任上半年。 歐陽修、蘇軾在揚州任上時間雖不長,但將廉政愛民的精神,典雅浪漫的情趣帶到了揚州。康熙皇帝為了褒揚歐、蘇精神,親筆御書“賢守清風”,令懸平山堂。 1993年大明寺能修法師立石濤墓塔于賢守清風館西側,同時立蓮溪和尚、能勤大和尚、瑞祥大和尚墓塔與石濤墓北側。石濤(1642-1718)俗姓朱,名若極,石濤為其字,清畫家??滴跛氖?1718)石濤老死于揚州,其墓建于蜀岡平山堂后,無塔無碑,原墓已湮沒難尋。1953年,建紀念塔于“谷林堂”后,包契常題寫“石濤和尚紀念塔”。塔陰由李梅閣題文“石濤和尚畫,為清初大家,墓在平山堂后,今已無考。爰補此塔,以志景仰?!拔幕蟾锩敝?,紀念塔被毀。1980年,揚州市文管會撥款4000元,籌立石濤和尚墓塔和清代畫家蓮溪和尚墓塔,經多方收集,在平山鄉征集到舊塔四座,并得以復,為能修法師重建石濤墓園奠定了基礎。<br><br> 石濤,廣西全州人,明靖江王朱贊儀十世孫。后為僧,法名元濟,別號清湘陳人、大滌子、苦瓜和尚。早年云游四方,一邊修佛,一邊習畫。曾居安徽,為“黃山畫派”的重要成員。康熙二十年(1681)遷居金陵,后又旅居京都,晚年定居揚州。所畫山水、人物、花果、蘭竹等無不精妙。他強調要“搜盡奇峰打草稿”,要“借古以開今”,在當時畫壇上獨樹一幟,為革新派的代表人物。其畫風對后來“揚州八怪”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其代表作有《十六阿羅應真圖卷》、《云山圖》《潑墨山水卷》等。據載:萬石園即以石濤畫稿疊置而成。何園片石山房亦緣于石濤手稿。<br><br> 在石濤和尚墓之北,散布著蓮溪和尚、能勤大和尚,瑞祥大和尚墓塔。蓮溪 (1816—1884)僧,名真然,字蓮溪,號野航,江蘇興化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至揚州。嘗畫盈丈人像、佛像,不用打稿,落筆即成,人稱絕技。善竹石、飛禽,有《中國名畫寶鑒》《名人扇集》。能勤法師(1900-1987),俗名吳學道,原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省政協委員、揚州市佛教協會會長、名譽會長、市政協常委、大準提寺方丈、大明寺方丈。瑞祥大和尚,大明寺方丈,長期住持管理寺院、從事僧伽教育、躬耕親作,瑞祥法師未有著述傳世,唯留下修行工作日記數冊,可管窺大師嚴謹認真、愛護三寶、慈憫大眾、因果分明、正直勇猛、無私無我的高尚情操。大和尚工于書畫,作品惜皆散失各地,無從歸聚。和尚平生講經傳教不計其數,現存流通不絕者唯《金剛經講記》。大和尚是一位愛國主義僧人。曾多次掩護中共地下黨員及革命干部。大師通曉日語,是一位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使者,作為鑒真大師傳人,曾應邀出訪日本唐招提寺。瑞祥大和尚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高僧奇才,1992年圓寂
主站蜘蛛池模板:
犍为县|
崇文区|
莲花县|
武威市|
琼结县|
射洪县|
溧阳市|
贵港市|
顺平县|
丹棱县|
军事|
延津县|
南皮县|
双峰县|
建始县|
满洲里市|
公主岭市|
泸定县|
金川县|
石门县|
九龙县|
南丹县|
独山县|
西乡县|
镇安县|
巫山县|
夏邑县|
汉寿县|
阿城市|
微博|
临西县|
兴安盟|
图木舒克市|
台南市|
军事|
连平县|
江北区|
确山县|
洪洞县|
巴马|
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