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在我全區人民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衛生城市的活動中,在五通橋城區的一些街道小巷的墻上看到了有關五通橋歷史的介紹,頗感興趣,又在網上查看了一些文章,這些文章寫的不錯,但字太小,又分散在不同的網頁,現我收藏幾篇文章,將字體放大,并分了段落,以集群展現五通橋璀璨的過去。</b></h1> <h1> <b> 讀史有感 收藏如下:</b></h1> <h1><b> <font color="#167efb">名人會聚五通橋</font></b></h1><h1><b> (作者:樂山市五通橋供電分局退休職工 張忠凱)</b></h1><div><b> </b></div> <h1><b> 五通橋是川西南地區一顆燦爛的明珠,兩江匯流,煙波浩渺,林木蔥籠,山水相依,景色嬌媚確似“天仙境地”!<br></b><b> 就是這樣一個位于偏僻之地的千年鹽鎮,在軍閥混戰年代和抗日戰爭時期,曾有過許多名人到這里養傷訪友,安家落戶,或從事資源調查,洽談貿易活動等。</b></h1><h1><b> <font color="#ed2308">特別是在日寇入侵,國家蒙難,國土淪陷時,純樸善良的五通橋人民,曾經敞開寬闊的胸懷,以極大的熱情先后接納了為避難而來的各界名人</font>。</b></h1><h1><b> 他們有的為國民政府的管理部門科研機構和文化團體,有的來自黨政軍要員以及享譽中外的科學家,企業家、文學家,書畫家和著名的表演藝術家。</b></h1><h1><b> 他們來到五通橋后,或向全國發布鹽政管理指令,或興辦企業,開展科研,或宣傳抗日,慰勞難童、傳授技藝、獻藝救國。他們給當年還很閉塞的五通橋帶來了一股社會新風,并與當地人民建立了水乳交融的深厚感情,至今仍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b></h1><h1><b> 一時間,幽靜的五通橋變得紅極一時,熱鬧非凡,成為各界名人向往的綠洲。</b></h1><h1><b> <font color="#ed2308">這段歷史對五通橋人民來說。是刻骨銘心誰以忘懷的。他們為抗日戰爭作了一件功德無量戴入史冊的事情,令人無限敬佩!</font></b></h1><h1><b> 一個風景如畫的小城竟承載這樣的經歷,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很值得史學家們。文學家們以濃筆去記載頌揚!當然更值得當代的五通橋人去傳承這種天地無私的精神!為此。我參觀匯集了部份名人和團體在五通橋活動的片段,以茲懷念。 </b></h1> <h1></h1><h1><b> 一、黨政軍名人在五通橋<br></b><b> 劉伯承1924年至1925年在五通橋養傷一年。</b></h1><h1><b> 1923年8月,時任四川第一軍第二混成旅第一團- 團長的劉伯承,在討袁戰爭中,與北洋軍閥吳佩孚所部在四川大足縣激戰時右腿負重傷。他在成都養傷時,受到同窗好友張仲銘(五通橋人,與劉伯承在重慶“陸軍將弁學堂”同期,時任劉文輝部第五混成旅旅長,人稱“張二旅長”))的幫助,并在其精心安排下,于1924年1月24日,親自護送劉伯承離開成都,到五通橋他的“張公館“家中療傷。</b></h1><p></p><h1><b> 養傷期間,劉伯承除研習書法外,還常到河邊釣魚。五通橋人民在他曾經常去釣魚的地點,立有一塊“劉伯承釣魚處“石碑,至今都沒有忘記這位開國元帥在五通橋養傷的情景。</b></h1><h1><b> 直到1925年1月初他才離開去上海,在五通橋整整待了一年<span style="color: inherit;">時間。</span></b></h1><p></p><h1><b style="color: inherit;"> </b><b style=""><font color="#167efb">宋美齡她是大名鼎鼎的蔣介石夫人</font></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1939年到五通橋視察兒童保育工作抗戰時期她負責領導全國婦女抗日保育工作。</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1938年3月10日,戰時兒童保育會在漢口成立。</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1938年4月24日成立四川分會。</b><b>川一院設在重慶歌樂山,川二院設在永川臨江場。川三院于1939年1月在五通橋多寶寺成立,或稱五通橋保育院,院長章文,全院有700多名雅童。</b></h1><h1><b> 1939年初,宋美齡親臨五通橋視察戰時流浪兒童的安置情況。她身穿旗袍,在書畫界著名的“梁氏三杰(她的書畫老師)和鹽務總局局長繆秋杰的陪同下,乘座水上飛機沿著中國航空公司于1938年5月27 日開通的渝嘉水上航線,由重慶飛到樂山任家壩辦事處碼頭,然后再轉乘汽車來到五通橋多寶寺保育院。在寺廟內,她聽取了院方的工作匯報,看望了孩子們的衣食住行情況,還為幾個孩子示范性地修剪指甲,女員工蔣叔巖還為她演唱了一段京戲,當年她到五通橋一事鮮為人知。</b></h1><h1><b> <font color="#167efb">曾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的一級上將馮玉祥。</font></b></h1><h1><b> 1943年11月18日至26日來到五通橋宣傳抗日,發動救國獻金,給五通橋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由榮縣乘兩輛軍用汽車到達五通橋的,住宿在川康鹽務管理局五通橋分局的招待所。</b></h1><h1><b> 19日上午9時,五通橋各界人士齊集中山紀念堂(今五通橋區郵電局旁邊)歡迎馮將軍,會后,他前往“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參觀。</b></h1><h1><b> 20日上午,五通橋各中小學校的學生代表在中山紀念堂集會,聆聽馮將軍演講,并開展獻金救國活動。</b></h1><h1><b> 21日上午,馮將軍前往老龍壩參觀永利廠,并在全廠員工大會上講話,宣傳抗日獻金。</b></h1><h1><b> 之后幾天,他還深入到川康毛紡廠和鍵樂鹽場的生產現場,與工友攀談。</b></h1><h1><b> 26日又去牛華溪宣傳抗日募捐。</b></h1> <h1> <b><font color="#167efb"> 孫立人臺灣陸軍總司令。</font></b></h1><h1><b> 1938年6月時任國民黨稅警總團總團長的他,隨國民政府鹽務總局遷到五通橋,孫立人清華大學畢業,后赴美國西點軍校學習,1928年畢業回國,1930年任陸海空軍總司令部侍衛總隊上校副總隊長,1932年調財政部稅警總團任第四團上校團長,率部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戰之后,任稅警總團總團長(下轄六個團)兼鹽務總局輯私總隊長。</b></h1><h1><b> 1938年6月孫立人率稅警總團隨國民政府鹽務總局由重慶遷到五通橋,駐防長達三年之久。在五通橋期間,因其兼任緝私總隊長,他對川鹽走私狀況進行整頓,不循私情,堅決打擊輯私官兵放私、走私、護私的混亂局面,保證了五通橋正常的鹽政秩序。</b></h1><h1><b> 1941年2月他率團隨鹽務總局遷回重慶,同年12月升任國民黨新編38師師長。</b></h1><h1><b> 1942年2月率部入緬對日作戰,因戰功卓著升任國民黨新一軍軍長,1952年任臺灣陸軍總司令,</b></h1><h1><b> 1955年被免職1990年11月在臺灣去世.</b></h1><h1><b> 責任編輯:秦利民 </b></h1> <h1><b> 韓國臨時政府副主席曾客居五通橋<br></b><b> 五通橋新聞網,發布時間:2020-05-21 06:55 來源:肖楊 <br></b><b> 蜀南五通橋素以制鹽聞名,其經濟頗為繁榮。再加山清水秀,環境宜人,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戰爭時期,也算是偏安一隅的水鄉小城。當年在大半個中國淪陷之后,流亡到西南的各類人士中,有不少人到過五通橋。其中不乏企業家、工程師、文人墨客、丹青聖手,也有外國人士,比如金尤史就是其中之一。</b><b><br></b><b> 金尤史,韓國人。大家知道他當時在四川大學外文系執教,人稱金博士。他忙完教務后,常到五通橋小住,是看上了這里的環境清幽。若是寒暑假,則住的時間更長些。他下榻在太和泉,即現在五通橋區供銷聯社處。金尤史住五通時,最愛去的地方有兩處:一是話桑麻茶館,二是竹根灘柑子園。</b><b><br></b><b> 一說“話桑麻”就感到似乎有些詩意,使人聯想到唐人孟浩然“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詩句。茶館是邢用澤大爺所開。是一個能容八、九張茶桌的吊腳樓,岸邊榕樹、垂柳掩映,別有一番情趣,地處現在醉香閣右側。走進茶館,放眼可望菩提山、青龍山的青翠,還可俯看運鹽船、小蓬船、打魚船碧波爭流。</b></h1><h1><b> 抗戰時期,這個茶館可是許多文人墨客聚會的地方。每天早飯后,居住橋灘的知名人士就陸續來到“話桑麻”喝茶。他們中既有本地飽讀詩書的鄉紳文士、社會賢達,也有流亡來川的外省名流。他們談天說地、品詩論畫、說鄉風民俗、論抗戰傳聞。當時文學好,岷江旅館的王五爺,袁子鑑之父袁敬安。見多識廣,曾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并參加過黃花崗起義的何澄之。鹽灶大戶王明軒、張仲銘(人稱張二旅長)。畫家吳成之、梁鼎銘、梁中銘、梁又銘。韓國人金尤史、金之川。來橋辦廠的鄧工程師……都是那里的常客。可以說“話桑麻”不僅是各類信息的交流場所,而且算得上是個高層次的文友沙龍。</b><b><br></b><b> 再說竹根灘的柑子園,是因一座三合水瓦房的周圍,栽有一百多棵柑橘樹而得名。其地址在現涌江賓館背后。瓦房的主人是三四十年代川南一帶的知名畫家吳成之(字國楨),他擅長國畫和泥塑人像。他晚年所塑的齊白石像還在省美展上獲獎,并被博物館收蔵。吳學養深,見識廣,好種花養鳥,喜歡結交朋友。許多途經蜀南的畫家都與他有過交往,諸如關山月、張聿光、張大千、張善子、豐子愷、張采芹、吳一峰、梁鼎銘兄弟等,本地年青畫家李瓊久、何康成等更是常客。</b></h1> <h1></h1><h1><b style=""> <font color="#ed2308">關山月到五通橋 銀行里面開畫展</font></b><b>(片段)</b></h1><div><b>(摘自五通橋新聞網 作者:曾祥其 發布時間:2011年01月10日)</b></div><div><br></div> <h1><b> 正是這位著名的畫家關山月,從1940年就開始個人舉辦“抗戰畫展”,因此在抗戰期間,他曾經前來西南的鹽業重鎮五通橋,宣傳抗戰,展出書畫,這是在《五通橋區志》留下了記載的事情。</b></h1> <h1><b> 1944年初秋,在距樂山僅20里的五通橋太平街井王廟旁邊待開張的“犍鹽銀行五通橋辦事處”(聽雨樓。今樂山市五通橋區政協書畫院處),“關山月西北寫生畫展”開幕了。</b></h1><h1><b> 畫展的展標由五通橋書界名人袁子鑒題寫,而當時正在五通橋邀游作畫的廣東 “梁氏三兄弟”(指梁鼎銘、梁中銘、梁又銘三人)得到消息后也暫停出游計劃,與本地畫家吳國楨及李瓊久、何康成、張志成等一大批書畫愛好者前去觀展助興。</b></h1><h1><b> 畫展上,洗去行旅疲倦之色的關山月顯得精清氣爽,先安頓好前來參觀的群眾,隨后將早已拜訪過的幾位師友迎進展廳,將壁間懸掛的山水、花鳥、人物等諸多畫作詳細解說。</b></h1><h1><b> 展覽中作品大多是以揭露日軍暴行和抗戰為主題的大幅人物畫,線條比較粗獷,國畫山水花鳥不多,跟他后來的風格是不相同的。</b></h1><h1><b> 特別展出了關山月當年的寫生稿《今日教授之生活》,據說這使得他在當時藝術界一鳴驚人,畫的是民國時期著名教授李國平的拮據生活狀態:一位身穿積滿灰塵西裝的讀書人蹲在吐著濃煙的灶臺前,褲子膝蓋處蓋著一塊大補丁,嘴對著灶門吹火,又舍不得放下手中正在看的書。</b></h1><h1><b> 他以精辟的角度刻畫了當時知識分子的困境。</b></h1><h1><b> 還有一張特別的寫生作品,關山月畫了老師陳樹人給當時國立藝專校長陳之佛寫信的場景。</b></h1><h1><b> 當時關山月正面臨兩種生命的抉擇:一、受邀國立藝專擔任教師;二、按創作計劃到西北考察寫生、到敦煌臨摹,結果關山月毅然放棄了當大學老師的優厚待遇,前往敦煌寫生,由陳樹人幫他致信給陳之佛說明緣由。 有知情者介紹說,這幅作品是關山月一生中最有象征意義的作品,標志著關山月此生不渝的志向:永不終止的寫生之路、永不枯竭的創作激情。</b></h1><h1><b> 關山月一直強調,到生活里要有激情,藝術創作就會有激情。</b></h1><h1><b> 吳國楨說, 關山月作畫非常有激情,非常認真,寫生回來的作品都是非常完整的,一幅好的寫生本身就是創作。</b></h1><h1><b> “不少人的寫生畫不出個人感受。但在關山月的寫生畫面前,人們會被畫面傳達的意境、情感所感動,畫面不單有技巧,每一張畫的技巧也不一樣,每一張都在探索,他在追求一種美好的感覺。”</b></h1><h1><b> 觀畫間,吳國楨問關山月是否即是畫家本名,關山月如實相告,說自己有感于國士淪陷、家園殘破,因而取唐代詩人王昌齡《從軍行》之中的名句“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蘭萬里愁”而改名關山月。</b></h1><h1><b> 吳國楨聽后連說改得好,而且引樂府解說道:“關山月,傷離別也,亦為樂府舊題。李白寫有關山月詩,傾述思家的眷戀沉郁。而且,你畫中的山月二字也寫得好,山字橫展,氣勢雄渾,月字豎曳,姿態生動。”</b></h1><h1><b> 一行人觀展后認為:關山月已有扎實的絢麗典雅的嶺南畫派的藝術功底,而且能將其融入在描繪大西北荒寒雄強的邊陲風貌中,也許會是條較易出新之路。 同時,大家還都祝賀關山月在藝術上取得更大的成功。</b></h1><h1><b> 畫展閑暇之際,關山月也與五通橋書畫界人士頻繁結交,感謝他們協助辦展、出資購畫或向人介紹購畫。詩畫酬唱、尋幽訪勝間,<font color="#ed2308">關山月對全國經濟都處在蕭條期的五通橋的繁榮景象很驚訝:一個鹽業就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吸引無數文化藝術界人士來到五通橋參觀或辦書畫展,同時也很好地加深了本地文化藝術的底蘊。</font></b></h1><h1><b> 他認為五通橋人喜歡書畫一點都不讓人覺得奇怪,五通橋簡直就是一幅大山水畫,將人們浸潤其間,所以這里的人也就不會缺少藝術細胞了。</b></h1><h1><b> 吳國楨(1962年去世)后人記得關山月曾幾次到吳家拜訪,或在竹根灘柑子園吳宅中與吳筆耕書畫,翻閱吳氏所藏名家字畫;<font color="#39b54a">或呼朋引類,攜帶幾包精巧點心,搬個小火爐上船,邊吃邊賞景。有時候,他們還會結伴去茫溪河,領略“船在山巔行”的奇妙感受,眼望明亮如鏡的流水和往來穿梭的大鹽船,高聲吟詠著</font>“<font color="#ed2308">雙飛劃漿蕩玻璃,仙子凌波別有姿”、“晴天隱現三峨雪,落日昏黃萬灶煙”、“波撼長堤萬灶煙,輕舟雙漿水中天。人居四望云湘外,橋隱五通山寺前。架影高低筒絡鐸,車聲轱轆井相連。江頭日暮鄉心遠,景仰峨眉月正圓”</font>等清代人留下來的詩句。</b></h1><h1><b><font color="#ed2308"> 關山月感慨五通橋山水涵蓋了許多西部風景的內容</font>,雖然面積并不大,但如果進入山水畫作,實在可以稱得上是大手筆,有大家氣魄。</b></h1><h1><b> 絕美的風景吸引關山月在五通橋流連十余天,這才依依不舍地繼續前進。</b></h1><br> <h1><b><font color="#ed2308"> 飛鴻一瞥環內宇 恍若君士坦丁堡</font></b><br></h1><h1><b> 作者:曾祥其 來源:五通新聞網 發布時間:2011年03月28日</b></h1> <h1><b> 徐悲鴻先生都要把畫桌收拾得干干凈凈,他說:舉凡紙、筆、墨、顏色,無一不是許多人辛勤勞動的結果,絕不容許浪費。</b></h1> <h1><b> 徐悲鴻先生就曾說過:“中國近代繪畫,山水不足道,所長者惟有花鳥。”</b></h1> <h1> <b>徐悲鴻先生大力倡導引進西方藝術,他注重在中央大學教學中貫注進這種思想,講究不僅要對景對物寫生,還要“速寫”、“默寫”。</b></h1><h1><b> 此舉的目的在于強調對物象“形神”的準確把握,以期達到造型能力的提高。</b></h1><h1><b> 這樣訓練的結果使作品既外型準確洗練,又能淋漓盡致地發揮畫家的意旨,獲得渾然天趣、清潤秀雅的效果。</b><br><br></h1> <h1><b> 2004年,徐悲鴻畫的《巴人汲水》圖在北京拍出1650萬元天價,被譽為“500年罕見”,是一幅世界藝術史上的不朽之作。</b></h1><h1><b> 據徐悲鴻的兒子徐慶平說,當時,父親看見江邊勞作的挑夫,連草稿都沒打,叫兩個學生牽著畫紙,現場一氣呵成。并在這幅畫上題詞“忍看巴人慣挑擔,汲登百丈路迢迢。盤中粒粒皆辛苦,辛苦還添血汗熬”。真正是胸有成竹、立馬可待的抒情作品。</b></h1><h1><b> 徐悲鴻畫了許多四川題材的繪畫,是因為他在抗日戰爭以前和“抗戰”期間長期在四川生活和工作過的原因。</b></h1><h1><b> 查資料不知道五通橋有徐悲鴻開畫展的記載。但是有人記憶,在樂山公園西廂的幾間平房里,曾經開過徐悲鴻的畫展。現在在北京徐悲鴻展覽館的幾幅大型油畫《田橫五百士》、《傒我后》;巨幅國畫《愚公移山》、《九方皋》、《巴人汲水》等都在那里展覽過。</b></h1><h1><b> 當然還有他那些神駿的馬、猛鷙的鷹,和他那些喜鵲、鴨子等花鳥小品。他的畫中那熔西畫造形的準確和國畫大寫意的氣勢于一爐的特色很叫樂山人傾倒,說那是樂山人民第一次看到他的真跡。</b></h1><h1><b> 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代,這種寓意深刻的畫展,已經遠遠超出了畫展本身,它蘊含著中華民族不畏強暴,排除萬難,團結抗戰,爭取勝利的不屈精神。</b></h1><h1><b> 其實,樂山人在更早的時候,就與徐悲鴻結下了書畫的緣由。</b></h1> <h1><b> 1935年端午節,徐悲鴻在張大千成都的寓所與張大千及眾多好友歡聚,邊吃鹽蛋粽子邊飲雄黃酒,盡賞蜀中端陽民俗。酒酣之際畫意濃,正是“筆會”時機,大家都紛紛執筆作畫,徐悲鴻也展紙行筆,龍蛇競行間墨鋪彩染,畫出了一幅生動傳神的身著紅袍烏紗帽、手持霜雪劍的鐘馗進士,題款為“乙亥端午午時寫于成都,悲鴻”。一聲“作業完成”,引得張大千撫髯叫好。</b></h1><h1><b> 徐悲鴻曾經在各地稱許張大千為五百年來第一人,舊事重提,樂得張老夫子一下子走了神,根本沒有想悲鴻所說的“第一”究竟者何,便忙不迭地謙虛起來,什么“山水石竹,清逸絕塵,吾仰吳湖帆”啦;什么“明麗軟美,吾仰鄭午昌”啦;什么“畫馬則我公與趙望云”啦,等等。</b></h1><h1><b> 汪亞塵、王濟遠、吳子深、賀天健、潘天壽、孫雪泥諸君子,莫不在列。短短的一段小文字,就把并世平交的二十余位大哥小弟的某一方面而非總體成就夸了一遍。</b></h1><h1><b> 言外之意,若以“全身”而論,當然還是我張大千。朋友集會,只是圖個熱鬧,向以偏激著稱,且又往往“譽人太過”的徐悲鴻偏偏這一次為自己的贊詞加了注:“徒知大千善摹古人者,皆淺之乎測大千也。”有必要如此信誓旦旦嗎?畢竟都是畫壇“大哥”級人物,此之旦旦信誓是否有些此地無銀三百兩呢?事實上,恰恰是悲鴻的推舉,讓千古后世的人想到“五百年來造假第一人”的稱號才真正應該非張莫屬。</b></h1><h1><b> 這不僅因為張大千在年輕時造假畫就蒙得了黃賓虹、陳師曾等名家,更因為即使現在我們也很難弄清一些名畫究竟是真跡還是張大千的臨仿。</b></h1><h1><b> 記得前兩年,浙江一家拍賣行一百多萬元拍出的一幅作品就使我國鑒定界的兩位“國寶級”權威——徐邦達與謝稚柳先生打起了仗,一者說非,一者說是,鬧得平民百姓也只能莫衷一是。</b></h1><h1><b> 這不,最近才在臺北故宮展出的《隋成陀羅造觀世音菩薩像》,就因為九年前有專家考證為張大千偽作,而不得不在展出時特別加了一注。</b></h1><h1><b> 當然,造假畫也是一種技術與能耐。張大千的這一技術與能耐固然讓我們在藝術史的研究中頗感麻煩,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這種麻煩也是一種財富,是只有大師級的人才可能留下的財富:“假作真時真亦假,大師手中假亦真。”朋友們正嘻哈打鬧品評間,</b></h1><h1><b> 齊白石在四川的學生、時在川軍中任旅長的余中英和時任國民黨政府四川省教育廳長的郭友守前來拜訪,并稱正在峨眉山舉辦軍官訓練團的蔣介石特邀徐悲鴻上山一晤。二人一說來意,滿座啞然,不知道這個邀請的目的何在。</b></h1><h1><b> 有一老者言稱知道內幕,是蔣介石欲請徐悲鴻為其作一幅畫像,以自抬身份并打算控制使用徐悲鴻。</b></h1><h1><b> 原來,四川的地方政權向來以武力統治,被軍閥們割據了,蔣介石久已想用中央的名義入主四川,遭受到四川各界的抵抗,他想先抓軍權,就在峨眉山上辦起“軍官訓練團”,分期輪訓團級以上的軍官,培養親信,摻沙子逐漸侵入四川。</b></h1><h1><b> 信奉“人不能有傲氣,但不能無傲骨”的徐悲鴻異常氣憤,聲明決不上山會蔣,眾人也認為此行多尷尬,但也難定行止。</b></h1><h1><b> 正當眾人猶豫不決的時候,一位叫秦之良的青年人站了起來,盛情邀請徐悲鴻前往樂山市五通橋游玩。秦之良畢業于上海藝術大學,家在五通橋乃幾代鹽商,他雖年紀不大,但在家鄉已掙得了“橋灘學士”的美名。<font color="#ed2308">他請徐悲鴻先到五通橋觀端午龍舟會,看情形再定上不上峨眉山。聽他這么一說,張大千也對徐悲鴻連連稱贊五通橋風景幽雅,素來有“小西湖”之稱,他是因為張善子老兄在五通橋任鹽場知事去耍過,認為是天下少見的風光,至今戀戀不舍,值得仔細觀察。于是當日下午,秦之良為向導,徐悲鴻、黃養輝、余中英、郭友守(余、郭二人怕無法向蔣介石交待,所有只能跟隨作陪)等人辭別了張大千,乘船順岷江走水路往樂山方向而去。</font></b><b><br></b></h1><h1><b> 船在水上漂行,踏波跨浪,帆影重重,鷗鷺往還,蜀江風光真是一移一換、千奇百變,吸引得眾人傍船細觀,不愿進倉去休息……</b></h1><h1><b> 第二天,當他們被叫醒時,船已行過樂山大佛,不多時就到了五通橋王爺廟水碼頭。</b></h1><h1><b> 王爺廟分布于四川的很多地方,也叫川主廟,供奉的是秦朝李冰,他是治水的祖師爺,舉世聞名的都江堰就是李冰主持修建的工程,他的治水六字箴言,“深淘灘低作堰”傳遍世界。</b></h1><h1><b> 也許是川江灘多航道復雜,古代的人對大自然的風險束手無策,只好抬出治水的李冰保佑。</b></h1><h1><b><font color="#ed2308"> 五通橋竹根灘的王爺廟建于清代后期,那時廟外的碼頭,每年各大民間碼頭、幫會、商家和移民宗祠會館要在廟前集資舉辦龍船會,新船下水或船只遠航,船主均要去王爺廟的神像前,焚香禱告,祈求平安、風順。</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 王爺廟前的岷江是古代四川通往外省區的“高速公路”,來往的船只很多停靠在這里,起煤炭、裝鹽巴,從乾隆九年開始,官府準許犍鹽外運,由此鹽運成為五通橋一大傳統行業。</font></b></h1><h1><b> 有清一代,犍為鹽場每年外銷食鹽大多在4800多萬斤以上。其走岷江道、五尺道南下轉銷云南各地的“滇鹽口岸”一路被經濟學家稱之為“犍鹽入滇”,看作中國清代商貿史上的一件大事。、</b></h1><h1><b> 二百年間,五通橋食鹽經岷江道、五尺道舟運陸行,闖灘過關,占據了云南東北部和貴州西北部一帶食鹽市場,為走向衰退的岷江道注入了一劑強心針,為五通橋的鹽業生產留下來一個“金犍為”的美名。擁擠時,碼頭水面的船連綿兩里路以上,排著輪子裝、卸自己的各類貨物。</b></h1><br> <h1><b> 徐悲鴻(放牛娃)</b><div><br></div></h1> <h1><b> <font color="#ed2308">一行人登岸經過王爺廟,穿越竹根灘往四望關行去。一陣悠揚笛聲入耳,只見大墳包(今五通橋中醫院)處幾株大黃葛樹下,青草豐茂,牛兒散放,牧童在一邊斗草吹笛,好一幅悠閑自在的小童牧牛圖。徐悲鴻畫意陡生,連忙打開畫夾,將眼前的牧童、黃牛、大樹野花、水田菜畦一一收入畫稿。栩栩如生的畫面吸引眾牧童圍觀驚嘆,一個身穿手工縫制短衫、折腰大腳褲的牧童將腰帶上吊著的絲綢裹成的香包和用五彩絲線纏成的玩具牯牛送給了徐悲鴻,這兩樣禮物讓徐悲鴻愛不釋手。當下又鋪上一張紙,將筆倒轉在紙上略微勾畫輪廓,繪成一頭水牛回贈牧童。牧童們告訴他,這里牛多,而且許多地名、人名都與牛有關,因為這里所盛產的鹽和其它礦產在陸路上都要靠大量的牛作為動力運輸,所以,五通橋的人離不開牛,也十分精心地飼養、愛護著牛。一番話透露出人與牛親近相依的情感,令徐悲鴻感慨頗多,于是畫筆連揮,多畫幾張送給牧童。</font>人們都知道,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徐悲鴻的馬獨步畫壇,無人能與之相頡頏。在他個人的藝術成就中,也以畫馬的成就最為卓著。他一生致力于國畫的改革,而體現他國畫改革最高成就的就是他的國畫奔馬。他非常注重寫生,關于馬的寫生畫稿不下千幅,學過馬的解剖。對馬的骨骼、肌肉、組織了如指掌,同時,他還熟悉馬的性格脾氣。在技法上,他以中國的水墨為主要表現手段,又參用西方的透視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動地描繪了馬的颯爽英姿。用筆剛健有力,用墨酣暢淋漓。暈染全部按照馬的形體結構而施加,墨色濃淡有致,既表現出馬的形體,又不影響墨色的韻味。</b></h1><h1><b> 徐悲鴻的馬是中西融合的產物,這種融合是極為成功的。曾經有幅《群馬圖》作于一九四O年,徐悲鴻當時從報上得知中國軍隊在鄂北痛擊了日本侵略者,喜不自禁,乘興揮毫,寫下這幅逸興遄飛的佳作。在圖中左上側,他自題曰:“昔有狂人為詩云:一得從千慮,狂愚輒自夸,以為真不惡,古人莫之加”。借這幅奔馬圖,他抒發了自己對國家、對民族的明天滿懷的希望,以反映對抗日戰爭必勝的信念。托物言志是他繪畫的一大特色。</b></h1><h1><b> 讀悲鴻的畫,能感覺到類似貝多芬《命運交響曲》—般的震撼力度。那是用生命和鮮血凝煉而成的融匯中西、博大精深的藝術絕唱。是為了民族藝術的發展、創新、繁榮、昌盛而勇于創造、執著追求的心靈之史。其作品中既有西方藝術的浪漫激情,又蘊含著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凝煉動人,意境深遠。<font color="#ed2308">今天,他為了幾個牧童的喜歡,將自己畫馬的技巧轉化為畫牛,以之贈送牧童們</font>。<font color="#167efb">至今,在五通橋民間還流傳一個說法,徐悲鴻原先只畫馬不畫牛,是五通之行后愛上畫牛的,他畫的“徐記”牛兒的“模特”,其標本就是竹根灘上鹽區小鎮的牛兒。</font><br></b></h1><h1><b><br></b><b><br></b><b> <font color="#ed2308">到了四望關,這里是遏制在茫溪河、涌斯江交匯的三角形重地,其重要在于五通橋是個井鹽產業的地方,在運輸主要靠江河水運的年代,經過疏河閘水的治理,于次形成一灣湖泊,人稱“小西湖”,從來就是適宜劃龍舟的好地方。小西湖群山環峙,三江匯流,榕蔭鋪翠,橋形多姿。城靠青山走,水在城廊流,湖樹城山自然和諧,層次分明。水域六十多公頃,湖水綠底,波平如鏡。環湖十里,城靠青山而臨湖水。上千棵古蒼挺秀的黃桷樹如綠傘,一邊伸向湖面,形成十里濃蔭,一邊罩著城街,形成倒影湖中,如一條碧帶纏繞在城與湖的腰際,飄逸自然。眾人先觀看了劃龍舟、搶鴨子,隨后參觀了五通書法名家袁子鑒、畫家吳國楨的書畫聯展。</font></b></h1><h1><b> <font color="#39b54a">下午,在當地政要名人、文朋畫友的盛情邀請下,大家登上五通橋聞名遐邇的“雙飛燕”游船,去茫溪河上尋覓清代詩人李嗣沆吟唱的“垂楊夾岸水平鋪,點綴春光好畫圖。煙火萬家人上下,風光應不讓西湖”的景象。一路搖船上行,但見井架凌空、鹽灶煙濃、船筏匆匆、小橋流水,無數用原木捆扎而成的采鹽鹵天車直指云霄,一眼望不到頭的用毛竹連成的輸鹵管道里的鹽水日夜不停嘩嘩流淌著。正因這里的百里鹽場,地方經濟基礎才有底氣,才會引得文人騷客歌且詠之,書畫雅人丹青留痕,催生出一幅有特色的經濟文化畫卷。</font></b><b><br></b><b><br></b><b> 是夜,眾人宿于擅書法及醫理的袁子鑒家。袁家在老菜市(五通橋朝峨洞對面),門口有聯曰:“襟懷民胞物與志,耕讀山環水抱間。”一番紙間筆談贈留書畫后,眾人品茗坐談。</b></h1><h1><b> <font color="#ed2308">徐悲鴻說來到五通橋游樂的感覺非常好,這里的山、水、樹、橋、民居、沙洲灘壩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天下名山多矣,惜常缺少能相映照的一泓碧波,蘇杭山水秀潤卻多人工鑿痕,桂林也似乎少了一灘洲壩平原點綴。說到此處,深受歐洲藝術影響的徐悲鴻更將五通橋稱作“東方的君士坦丁堡”</font>。將清純的“嘉峨明珠”媲美色彩斑斕的西洋風光,確為大師手筆的“遺貌取神”比喻。</b><b><br></b><b> 后來,袁子鑒受到啟發,于1944年寫出描寫五通風光的力作《五橋山水記》,對四望關一帶的風景作有如下的描繪:“……又新開河(即涌斯江,筆者注)與茫溪會流處之四望關,楊明清先生提倡建橋水上,曰四望橋。由橋南北望,近水遙山,儼入畫圖:東顧有漁人泛舟,仙源難尋之勝;回首西盼,筌溪街市場繁榮,船渡爭喧,其熱鬧情勢與東北南三面迥異……覽觀竹根灘新開河一帶鄉村,則山環水抱,菜圃縱橫,籬落蕭疏,有武陵柴桑之至;水上扁舟往來,有似浮鷗點綴江心之妙。此五橋勝景之四。……門前花木蔭深,風物清疏,山清水秀,岡陵起伏,井筒參差,沙洲漁網,碧空鳥翔,一幅自然界神妙畫品,非尋常畫家所能摩繪。此五橋勝景之五……”他將徐悲鴻的比喻明載其中。此文流傳甚廣,已收入《樂山歷代文集》、《五通橋區志》,徐悲鴻來五通橋一行之事可謂永存矣。</b><b><br></b><b> 五通橋游后,徐悲鴻等還在樂山烏尤寺觀禮,為寺廟畫有一幅“墨竹圖”,如今被選刻入樂山碑林之中;聞聽蔣介石因事忙已經下了峨眉山,一行人也由報國寺登上仙山峨眉山,游覽采風,畫了不少的作品。至今峨眉山的寺廟中收藏有徐悲鴻的《家貓圖》、《喜鵲圖》、以及枝影橫斜,四只八哥錯落有致地佇立枝頭,并且題款:“幸有立場容饒舌,于今為治在多言。二十四年夏游峨眉,行半日至洪椿坪小憩作此。悲鴻”這些大作,成為樂山的一筆寶貴財富。</b><b><br></b><b> <font color="#ed2308">在五通橋還有人回憶說:徐悲鴻曾經是三次來到五通橋,住過竹根灘明德巷的一個大院壩,春暖花開的季節,他帶著孩子去壩上放風箏;有說他來五通橋,是收藏名貴字畫的。</font>當時五通橋有的鹽商幾代收藏古玩字畫,雖然沒有淮、揚鹽商“富可敵國”的財富,但是在四川,五通橋也算得上是“首富之地”,鹽商們之間的相互夸豪斗富,顯示高雅,國寶級別的珍寶很是收藏不少。從咸豐年間“太平天國”起義之后的“川鹽濟楚”,五通橋生產的鹽巴穿州過府,行銷天下,“盛世收藏,亂世黃金”,天府之國沒有戰事,發了財的鹽商低價收得了不少好東西,后來讓他們獲得了鹽業以外更大的政治、經濟收益;抗戰開始,他們又有了再一次“收藏天下”的機會。</b></h1><h1><b> 據說徐悲鴻在五通橋時,每天都要去鹽商家拜訪看畫、逛畫院、參觀這里眾多的裝裱店,見到精品就眼睛發亮,人家叫價多少他就出多少錢,一定要將自己認為有價值的字畫搞到手,說是為民族、為國家一定要保留住文物。為此,有些畫商故意將畫品擺在店面顯眼位置,為的是徐悲鴻經過時多看幾眼,然后等待價格猛漲。有人神秘地透露,徐悲鴻雖然是個著名的大畫家,但他有愛國之心,盡力將所有的錢都用做支持抗戰、幫助窮學生、購買字畫,家里從來沒有多余的現錢,徐悲鴻原來還是一個靠賣自己的畫吃飯的“月光族”。</b></h1><h1><b> 徐悲鴻成為五通橋的一段傳奇,還需要有更多的有心人來搜集、挖掘、整理,將大師的行蹤搞清楚。民間有個閑談:說是李道熙先生黃葛井老家那套故居,就是在解放初期賣了一幅收藏的徐悲鴻的“奔馬圖”,得人民幣四百元購下來的戈家房子。此事沒有考證,但出自八十多歲的杜爾齋老先生之口,估計他應該有其出處。</b></h1> <h1><b> (未完待續)</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边|
洛阳市|
公安县|
乐东|
呼伦贝尔市|
新密市|
温宿县|
额尔古纳市|
乐业县|
勐海县|
新丰县|
平山县|
惠东县|
安仁县|
定安县|
安康市|
会东县|
武隆县|
邵阳市|
海口市|
柘城县|
通江县|
鹤峰县|
明溪县|
土默特左旗|
滨海县|
广宗县|
嘉黎县|
泸水县|
石首市|
磐石市|
延庆县|
武隆县|
庆云县|
辛集市|
炉霍县|
临泉县|
英超|
湾仔区|
万州区|
营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