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從南川縣城出發,沿川湘公路往重慶方向走,十八公里(經過多次線路改造,去彎取直,現為十五公里)到達南平鎮,那是南川的第一大鎮。鎮的左邊有一條公路。沿這條路走,四公里到達木渡,那里有地方國營企業三家,南平煤礦、陶瓷廠和水泥廠。再沿公路前行五六公里是一座三線廠——紅山機械廠。</p><p class="ql-block"> 南平煤礦是本地企業的老大,它修了一條支線公路,沿著山坡上行兩公里是一個埡口。翻過埡口,四周頓時安靜下來,眼前出現大片冷杉林。公路在林里穿行,轉幾個彎,來到一個平壩。這個平壩是蓋石大隊的主體,連同周圍的山,就是蓋石大隊的整體了。</p><p class="ql-block"> 支線公路的盡頭是南平煤礦的支井,殷家壩井,有百十號工人在那里用風鎬采煤。面對井口,左面是一個小壩子,名叫龍井壩,即第四生產隊,那是我安家落戶當知青的地方。右面是一個大壩子,延伸到天際,分布著第一、二、三生產隊,這三個生產隊要大而且富裕一些。大隊部、供銷店、村小學、合作醫療站,都挨近煤礦。</p><p class="ql-block"> 在公社化以前,這里叫做蓋石村,得名于蓋石溝。它其實是一條小河,寬約十來米,淌水寬度五六米。沿溝是一條石板大路。石板大路與山側的各個院落有小石橋相連。只要不是漲水季節,踏著溝里的石磴,容易走到對面。</p><p class="ql-block"> 往上游走是一個山口,進山是第五、六生產隊。再往上游走就進入國有林了。</p><p class="ql-block"> 對面也有一條石板大路。兩條石板大路之間是一大壩水田,那是生產隊的寶肋肉,生產的稻谷很多,交公糧用卡車拉。有個院子叫麥地灣,住著十家人。貧協主席余大爺騰出一間屋,壘個土灶,就成了我的家。半年后,我搬到旁邊新修的知青房。</p><p class="ql-block"> 麥地灣后面是一片又一片開闊的坡地,可以用黃牛來耕犁。翻過山是第七、八生產隊。</p><p class="ql-block"> 蓋石大隊,人口三千余,下轄生產隊八個,它們各有地名:大土、長屋間、石院子、龍井壩、大灣溝、苦竹林溝、仰天窩、打腳溪。這些地名,描述了蓋石村的地形地貌。1968年底至1973年末,我在四隊生活了五年,那里始終只有一名知青,其他各隊有知青三五名不等。蓋石大隊,地廣人稀,各隊知青,不相往來。</p><p class="ql-block"> 蓋石溝有一段流經壁立的山崖。崖面有兩個大山洞。一個叫雷橋洞,里面有一根懸垂的巨大石鐘乳,酷似驢鞭。洞底為細軟的沙丘,不時有婦女深夜去那里燒紙錢,祈求那根石鐘乳賜個兒子。另一個山洞里修建有石灰窯。山洞遮風避雨,便于存放大量的石灰。</p><p class="ql-block"> 石灰窯的勞動力定為三人。我去那里干過八九個月。燒石灰是重活,也是技術活,我主動要求去。我想學門技術,以便鐵心務農,安家落戶一輩子。當時是那么說的。活路是采石頭和燒石灰。采石頭就要開山放炮,每月一次。無論掌鋼釬,還是掄大錘,我都做得不好,遠未到一邊打炮眼一邊談笑的地步。掌鋼釬,我怕手被砸,雖然一次也沒有被砸過。掄大錘,我怕砸別人的手,雖然一次也沒有砸過。不過,石灰窯的主要活路畢竟是分解石頭。放炮得到的是飯桌大的巨石,燒石灰需要的是半塊磚大小的石塊。把巨石分解成石塊,這道工序叫做“派”(掰)。派石塊須用派錘。派錘的形狀有點像橄欖。手柄用茶樹條做成,一米多長。派石時,一只手握緊柄端。另一只手握成空心拳,順手柄滑動,猶如活塞的連桿運動時一般。派錘的手柄細長,揮錘時一閃一閃。瞧,那人,瘦兮兮,皮帶短褲,紅色的背心,站立在河灘上,一錘一錘打石頭。我是派石的好手,一天能派出石塊一方半至兩方。定額是一方。剩下的時間怎么辦呢?耍。我們三個,或坐或躺,吹牛談天,有時也烤幾個紅薯,或洋芋。我們石灰窯還有點兒權呢。有的小媳婦背著背簍路過,想要些石灰捎回家。怎么辦呢?給!隊里只看產量和銷售,我們月月超額完成任務,多打幾錘就是了。這時,他們兩個壯年漢子,免不了開幾句俏麗的玩笑。我沒開過那樣的玩笑。那些方言土語,我聽得懂,但不會說。</p><p class="ql-block"> 派石的訣竅是將錘子砸在巨石的小平面上。這時,一錘下去,嘩啦啦好多石塊落下來,很開心。如果砸在楞上,那么就派不開石頭,而只能留下一道白色的印痕。事事都有方法。要講方法。</p><p class="ql-block"> 派石的方法是農民萬吉成教我的。我懷念和他一起燒石灰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石灰窯俯瞰圖</p> <p class="ql-block">燒石灰的時候</p> <p class="ql-block">石灰窯的內部</p> <p class="ql-block">廢棄石灰窯,還原綠水青山!</p> <p class="ql-block">注 1993年春末夏初,作為系主任,受師院委派,我曾巡視十個縣的學生實習。我借機會去蓋石溝看了一次。還沿當年的路,我乘車到南平鎮后,步行十五里,前往蓋石溝。農家院落已經開始為兩樓一底的獨戶小樓代替。大隊部禮堂變成了舞廳。我的知青房已經夷為平地,地里種上了苞谷。好像那里從來沒有發生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件事情一樣。我慢慢走上山坡,眼前是連天碧云般的茶園。茶園守望人還認識我。他告訴我:1973年末我離開以后,政策變了,知青實行集中安置,茶園的房子就是知青點,住有三十來人。知青全部回城后,那棟大房子用來供采茶的民工住宿。茶園守望人兼炊事員。我說,想吃碗飯,吃得到不?他說,歡迎得很啰,菜不好,就怕你不吃。吃!我吃了碗碗飯一缽,大鍋菜一瓢。我又問:那幾個和當地農民結婚的知青呢?他告訴我,他們原本不太想走。不過,政策來了,抵不住,這勸那勸,最后還是統統都辦到城里去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保县|
邵阳市|
丹江口市|
平果县|
宽甸|
永兴县|
荣成市|
安远县|
碌曲县|
宜城市|
乃东县|
文山县|
镇原县|
六枝特区|
承德市|
团风县|
庆城县|
珠海市|
垫江县|
大庆市|
新巴尔虎右旗|
万宁市|
彭州市|
宜兴市|
股票|
丹棱县|
湘潭县|
宜兰市|
仙桃市|
池州市|
宿松县|
上饶市|
平果县|
庆城县|
西昌市|
革吉县|
辽阳县|
门头沟区|
邢台市|
阿拉善左旗|
镶黄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