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困難時期的創新食品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造肉精 李壽平 文</span></p><p class="ql-block"> 最新看到有關部門答復某人大代表關于開展米糠營養研究的信息,似有一些“同感”,將下文再發出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些日子看電視有感而發,寫了一篇關于小球藻的文章,今天聊一下“人造肉精”這種鮮為人知的代食品。</p><p class="ql-block"> “人造肉精”這個詞,不知當年是哪位世外高人發明的,現在網上也搜不出,出現的多是“人造肉”。</p><p class="ql-block"> 現在的所謂人造肉分為兩種,其中一種人造肉又稱大豆蛋白肉,人造肉主要靠大豆蛋白制成,因為其富含大量的蛋白質和少量的脂肪,所以人造肉是一種健康的食品。另一種是利用動物干細胞制造出的人造肉。</p><p class="ql-block"> “人造肉精”這名字好聽,還顯得文雅,現在的人們絕對想像不出是什么東西,說出來令人匪夷所思!它的基本做法:將一些可食用植物的葉子、老爛菜葉等堆積發酵,然后煮爛,過濾去渣,將液汁裝入長形木盤(像端菜用的木盤),加點木薯淀粉之類,疊放入大型蒸籠中蒸過,待大多水分蒸發后,木盤底剩下一層黃白相間的乳狀物質,這就是“人造肉精”!</p><p class="ql-block"> “人造肉精”的食用方法就是燒湯放鹽(無油可放),將“肉精”少許加入,再撒上蔥花,攪勻后盛入碗中,便成了營養豐富的“肉精湯”。因為“肉精”制作時,加有少量淀粉,名字好聽,吃起來還能接受。</p><p class="ql-block"> 當時在陽朔縣城十字街一家飲食店(萬利祥商號隔壁,后來曾作文物商店)有賣,每碗一角錢,我吃過多次。這里還有小球藻湯出售,因是新生事物,開始還紅了一陣,不到一年后便消聲匿跡了。</p><p class="ql-block"> 陽朔當時還創辦了人造肉精廠,設在中山紀念堂內。前面大廳里用大量的木盤將濃汁晾干,后面的房屋用于蒸制。我和街上的十幾小伙伴從陽朔中學放學時,都要經過此地,有一股臭黃的味道飄出,每天都能“享受”一番。我家六嬸還在此工作過。</p><p class="ql-block"> 在民間,對事物的認識都存在一種狀態,認為帶“精”字就是好東西,少而精嘛!例如最先的調味品叫“味精”,現在的調味品叫“雞精”。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糖精剛進入生活領域時,顯得神秘新鮮,因為甜度超過蔗糖許多倍,被認為是難得的好東西。當時民間還流傳一則笑話,三人一起聊天,甲說乙有門路,因其親戚在供銷社,通過批條子能買到白糖,而自己只能食用黃糖。乙指著丙對甲說,還是他厲害,他哥在縣商業局當領導,買到的是冰糖。于是二人猜測大領導應該都吃冰糖。丙說,你們真沒見過世面,上頭的大領導怎么會去吃冰糖?他們都是吃糖精的!可見當時民間的認知,剛好是倒過來的,其實黃糖是最有營養的。</p><p class="ql-block"> “人造肉精”在當時風行不到一年便消失了,畢竟光靠它是填不飽肚子的。</p><p class="ql-block"> 現在人們覺得真的肉類脂肪和膽固醇多了,又發明了新的代用品叫“人造肉”,并喻為保健食品。這和數十年前相比,產生質的飛躍,只是少了一個“精”字而已!</p><p class="ql-block"> (2022/02/24于花都東寓所)</p> <p class="ql-block">1940年前的陽朔碼頭 (網絡圖片)</p> <p class="ql-block">1960年前的陽朔城 (筆者提供)</p> <p class="ql-block">1980年前的陽朔江邊 筆者攝</p> <p class="ql-block">1995年前后的縣城十字街,右邊緣的商鋪曾在1960年時賣過人造肉精和小球藻等“創新食品”。筆者攝</p> <p class="ql-block">陽朔縣城內的中山紀念堂,1960年時,“人造肉精”廠就設在里面。(網絡圖片)</p> <p class="ql-block">同上</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大连池市|
那坡县|
北京市|
保德县|
北辰区|
恩平市|
昭苏县|
清新县|
右玉县|
连州市|
遵义县|
肇东市|
芦山县|
石屏县|
鞍山市|
湘潭县|
东安县|
砚山县|
武平县|
潮州市|
扶绥县|
荣昌县|
三都|
望江县|
济源市|
昌吉市|
普陀区|
乾安县|
公主岭市|
始兴县|
托里县|
迁安市|
北票市|
郎溪县|
资阳市|
西贡区|
凌源市|
顺义区|
平陆县|
万全县|
库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