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春雪圣境“無量觀”

耕讀齋

<p class="ql-block">  在北國鋼城千山時光的深處,春雪,像是從夢里走來的精靈,帶著暗香,帶著清麗,帶著質感的美,奔赴一場千山的邀約,染了千山靈魂的香,傾了千山素白的念,在寂寂的正月里,靜待春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月13日夜,北國鋼城鞍山的第五場雪即第二場春雪飄飄灑灑降落在44平方公里的千山,千山“無量觀”被雪花裝扮得更加清凈莊嚴,猶如一幅別具特色的水墨江山圖,讓游客驚喜不已。這場春雪,少了些冬的寒,多了些春的暖。山尖、枝頭都掛上了厚厚的積雪,一陣風吹過,飄下縷縷雪的痕跡。春雪飛花,是大地的潤澤,也是萬物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四,在一場紛紛揚揚的中雪即將淡去的清晨,我們來到了國家級風景區(qū)千山,一起去拍千山“春雪圣境無量觀”。</p><p class="ql-block"> 踏著棉絮般輕柔的春雪,順著大道走,就到了通往“無量觀”的山路前面了,我們沿著一排向上延伸的臺階,迂回向上,一邊欣賞臺階兩側山的雪景,一邊拍照留念,不知不覺就來到“無量觀”門前了。</p><p class="ql-block"> 走進“無量觀”,宛如走近了一處寧靜祥和的道教圣境,置身“無量觀”之中,仿佛有一種歷史的穿越感。作為千山建立起的第一座道觀,從它建成的那一天起,便經歷了不斷重修與擴建,“無量觀”演變的過程,正是千山道觀發(fā)展的一個縮影。</p> <p class="ql-block"> 我們走進“無量觀”大門,清晰的看到無量觀山門旁的絕壁上,生長著一棵高不過一米的小松樹。一陣風吹來,它搖搖欲墜,大家都叫它“可憐松”。名為可憐,實際卻十分強悍。它傲視白云,飽經風霜,聽說已經活了四百多年了,古人曾贊揚它:“莫把巖松號可憐,空山涵養(yǎng)已多年。頻看喬木摧斤斧,是彼真成地上仙。”來到“無量觀”客堂,吳道長熱情的接待了我們,我們說明來意,吳道長用《道德經》的哲學思想給我們講述了“無量觀“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據“無量觀”吳道長介紹,“無量”一詞是道家詞語,指的是不能夠從有形有相去理解,甚至于抽象上也無法說明的意思,簡言之就是不可測度。原本宗教在俗人看來就是深不可測,所以用這樣的名字就更增添了幾分深奧、玄妙。還有一說,就是道觀的開山祖師劉太琳最初修行棲身場所是個山洞,因為山洞“無梁”,后來演化成了“無量”。道教最高經典是老子的《道德經》,其中講:“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萬物產生于道,那么道是什么?道是無,天下有生于無,無是天下的根本,萬物的初始,所以特別強無,尊貴無,道家的教主之一就稱“無量天尊”,所以稱“無量觀”,就是法力無邊,無窮無盡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千山道教宮觀始建于隋唐,興盛于明清,有“九宮”、“八觀”、“十三茅庵”之說,其中以“無量觀”最為有名 ,也是千山道教最早的起源和發(fā)祥地。當年的祖師爺劉太琳,修行于本溪九頂鐵剎山“八寶云光洞”郭守貞座下,后來肩負師命,弘揚道教,來到千山。據傳,山中有天然古洞,名“古羅漢洞”。清康熙初年,龍門派第八代弟子郭守真的徒弟劉太琳、王太祥居此洞修煉并修建宮觀,因洞無磚石土木構造,故稱為“無梁之觀”,后改稱“無梁觀”、“無量觀”。據碑載:“劉太琳歷十余載辛苦,備嘗勵志,梵修正化人,至康熙十七年(1678)始創(chuàng)修無量觀,此乃本觀開山肇基之始也”,后屢有修繕。后人在天然山洞周圍依山勢構建宮觀,殿堂成階梯狀層層高升,雖高低交錯,但緊湊嚴整,甚為壯觀。“無量觀”之所以成為東北圣境名觀,都是劉太琳、王太祥及其弟子們含辛茹苦,鍥而不舍,不斷努力的結果。</p> <p class="ql-block">  雖然千山“無量觀”建在山嶺之上,但是整個建筑布局是相當講究的,主要殿宇在中間,兩側各有一組建筑,被稱為東閣、西閣。雖然不能像平地上那樣中規(guī)中矩,但至少還是保持了一份對于老祖宗建筑制式的崇敬之心。</p> <p class="ql-block">  那些被春雪覆蓋的建筑與山體相互照應,既保持了原生態(tài)的景觀完整,又使這些建筑成為大自然風光的點綴。即使春雪覆蓋,我們仍可清晰的看出,整體建筑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特別是西閣,這里是千山“無量觀”中被稱為小蓬萊的幽美之所,清代呂翼文曾為它撰聯(lián),“潮月空山茗英落,露風靈響海天高”。這里是宗教文化和諧共存的薈萃之地,生活中的每一個祈盼,都能在這里找到。</p> <p class="ql-block">  對于什么叫閣?我想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難理解。但是,據我們在“無量觀”對現場游人采訪,卻很少有人能回答出來。可見整天在景點只看表面不問其里的走馬觀花之人何其多?閣在中國的語言中就是閣樓的意思。如我們都讀過唐代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滕王閣是中國古代四大閣樓之一。一般來說,與房子相比,樓閣要高些,可以遠眺、游息、藏書和供佛。在道教廟宇中或者在佛教寺院中,這個閣一般都建在高處,用來供佛、休息、藏經。“無量觀”的西閣就是建在西邊的高處。西閣原來稱觀音閣,民國年間改為西閣,歷史比較悠久。金代王寂游覽千山時,曾到過西閣。明清時期西閣是祖越寺的組成部分,置換給“無量觀”是后來的事。“無量觀”中最美的建筑就是“西閣”了,它依山勢而建,環(huán)境十分幽靜,西閣有個景點叫小蓬萊,其實西閣本身它在設計的時候就是一個小蓬萊。故清代學者呂翼文曾撰聯(lián)贊道:“潮月空山茗莢落,露風靈響海天高”。過了西閣這道門還有一道門,那上邊刻了四個字叫“紫氣東來”。“紫氣東來”它來自于道教的傳說、或者是一個故事。就是說在春秋時期,函谷關有個守關的負責人關尹,這個關尹叫喜,有一天,他登上函谷關門上的時候,向東看,突然看到有一團紫氣冉冉升起,他就把函谷關大門打開了,這個時候他就看到老子騎著青牛從東邊緩緩而來,然后他就把老子迎進了函谷關,拜老子為師,老子就在函谷關向他傳授《道德經》。在道教的廟宇中,這個“紫氣東來”或“東來紫氣”,它有一個特殊的含義,這是一道門上面的“東來紫氣”。在道教廟宇中,是說這個門是個界限,就像別的寺廟中立的牌坊一樣,它是人和神的界限。這門之外是凡人世界,門之內是仙境。</p> <p class="ql-block">  過了“紫氣東來”這道拱門,就進入西閣,西閣的二道門里有一座主殿慈云殿,也叫觀音殿。殿外明柱上掛著一副清代的木刻楹聯(lián):“水界遼河山通華表歷數代毓秀鐘靈真乃東都勝跡,千峰拔地萬笏朝天看四時晴嵐陰雨遙連南海慈云”,這是千山楹聯(lián)中文字最多的一副,值得一看。這個殿里主要供奉三位神仙,中間這位就是觀音菩薩,左邊是眼光娘娘,右邊是子孫娘娘。觀音菩薩是屬于佛教的,那為什么在道教的廟宇中要供奉佛教的菩薩呢?據道教宣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世間人類做了很多壞事,玉皇大帝非常憤怒,授命雷神龍神消滅人類。從南海趕來的觀音菩薩乞求佛祖赦免,并向玉皇大帝求情,玉皇大帝雖表示哀嘆,但不好變更圣旨,于是觀音菩薩叩拜于玉皇大帝座前七天七夜,最后玉皇大帝答應了。但這里就有一個問題,你本來是佛教的菩薩,到道教最高的神面前跪了七天七夜,那你不就皈依了道教了嗎?從那以后,在道教里就有了新的位置,叫圓通自在天尊,觀音菩薩自然也就成了道教的尊者,被稱為慈航道人。實際“無量觀”的西閣慈云殿供奉的是佛教觀音。慈航道人的大慈大悲形象,使人們常常把觀音與中國的母性、女性聯(lián)系起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道教在傳播過程中借用了佛教的觀音形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西閣慈云殿里供奉的三位主神,除了觀音娘娘和眼光娘娘。子孫娘娘,顧名思義,就是送子送孫。慈云殿左邊供奉的這尊神叫眼光娘娘,眼光娘娘原來是在各大藥鋪供奉,民間傳說為子孫娘娘的九個化身之一,專替兒童解除眼睛疾病,所以也放在這里供奉。把相關職責的神靈放在一起供奉,體現了東北移民文化的混合特性,不論觀音娘娘,還是子孫娘娘和眼光娘娘,她們都有著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她們都是女性,分管著與家庭或家族興旺與否最為要緊的事情,即生兒育女,傳宗接代,所以是最可愛的神。</p><p class="ql-block"> 巧合的是,慈云殿東墻下有古銀杏一棵,為雄性;老君殿前有古銀杏一棵,為雌性。銀杏樹,也稱公孫樹,為雌雄異株。兩樹遙遙相對,南北呼應。春夏枝繁葉茂,秋季滿樹金黃,特別是老君殿前的雌樹,更是果實累累,令人贊嘆驚奇。這一景觀正巧暗合了道教宣揚的陰陽共存的理論。</p> <p class="ql-block">  東閣雖然是新建的,但是也因襲古風古韻,精雕細琢,并沒有悖逆古代建筑制式,也豐富著山川景色。</p><p class="ql-block"> 千山就有著這樣的融合之美,即便靜處一隅,也能容納東來的紫氣和西來的佛音,那么這樓閣神像之間,還為我們安放著那些美好的心念和愿景!</p> <p class="ql-block">  相比之下,“無量觀”的主殿,倒是規(guī)規(guī)矩矩,在建筑布局和特色上,讓東、西閣搶了風頭。如果夏天來到千山,茂密的樹林把那些寺院一道觀包裹得若隱若現,看不清它的全貌。我們倒是偏愛雪天走進千山,白雪皚皚,銀裝素裹,那些寺院宮觀的灰瓦紅窗紅柱,形成搶眼的色塊在白紙上會描摹出一幅幅風景圖畫。哪怕就是沒有漫山白雪,那些落了葉的樹木露出來,形成縹緲的灰調子,也會給人留下無限遐思的。</p> <p class="ql-block">  從無量觀西閣觀音殿至羅漢洞路邊,我們沿著歷史斑駁的石階而上。其巖石中間平坦處,用石敲之,其聲如木魚,那便是木魚石。相傳,此木魚石之名源于清初年間。嘉慶在他的老師王爾烈的指教下,跋山涉水,體察民情,也在千朵蓮花山(今千山)找到了木魚石。王爾烈指點他:"這塊山石,其實一文不值,但不登泰山,不知山高;不涉滄海,不知水深;不于民間苦行,怎能分辨忠奸善惡。"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紅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木魚石的傳說》說的就是這塊木魚石的故事,其主題歌《一個美麗的傳說》中的優(yōu)美詞句"精美的石頭會唱歌"膾炙人口。從此,游人至此,多以石敲打,使石面上被敲出若干小坑。但是雪后你要是不認真找尋,那就會一走而過,因為這塊木魚石蜷縮在小路旁邊,非常低調,在千山上找出任何一塊石頭都會比它顯眼。當我們掃去石頭上的春雪,才顯露出寫的“木魚石”幾個字,由于油漆脫落斑駁,隱約可辨,如果不特別注意,誰都會從它身邊悄然走過。</p> <p class="ql-block">  一塊傳說與清朝嘉慶皇帝結緣的石頭,就這樣低調不事張揚,默默守候著有緣人來到這里,拿起塊石頭敲上幾下,它也會發(fā)出聲音,作為相識的回報。因為石頭天生的內部結構,演繹成了出家人的法器,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浪漫情懷。</p> <p class="ql-block">  “羅漢洞”是千山盛滿了傳說的地方,如今石洞里還供奉著佛教羅漢塑像,洞外巖壁上,還赫然刻著“釋道同源”四個大字,似乎就是對于為何道教宮觀之內供奉佛教神衹場所的說明。據“無量觀”吳道長介紹,當年的“無量觀”開山祖師劉太琳,剛來千山時,就在這里修行。當初這里是千山“祖越寺”的地盤,后來采用了置換土地的辦法,從“祖越寺”中割了一塊,把佛門道場變成了道觀圣境。關于“無量觀”開山的傳說故事有多個版本,是不是真的不好說,至少這四個大字,對于千山的“釋”“道”共處、和睦,是個有分量的詮釋和注解。</p> <p class="ql-block">  再繼續(xù)往上面走,路很陡,雪大路滑,我們只能利用石頭之間留出來的縫隙,向上攀爬。在山腰上,一塊大石平擺浮擱地坐在山體上,這就是千山名石“無根石”。如此高的山嶺上,一塊渾圓的山石沒有任何根基,巋然不動,這不能不說是千山的地質奇觀。我想,它本來就是大海里面隨波而安的一塊孤石,突然海底火山爆發(fā),一把它托出了海面,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無奈至極。也或許是多少萬年之前,從更高山峰上滾落的一塊山體,冥冥之中被其它的同類接納,在此停住了腳步。怎么來的說不清楚了,但是卻真的把這個奇石景觀形成了,一塊石頭洞開了古往今來的無數人的想象空間。</p> <p class="ql-block">  將軍峰,也叫萬歲峰。位于蓮花峰北,與蓮花峰頂天上天相連。西、西南、西北為峭壁。西端突出,頂部平坦,面積約20平方米,上有矮松數株,名為崖頭插翠,煞是好看。在將軍峰西南峭壁上刻有“*****”五個大字。據記載,1895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結束后,鎮(zhèn)守邊城的一位黑龍江依克唐阿將軍,在此峰上刻了“攻鳳攻海,功虧一簣”八個字。日偽時期,日本人將這八個字鏟平后刻上“日滿一德一心”六個字。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鏟掉了原字,刻上“*****”五個大字</p> <p class="ql-block">  從“無量觀”順著山路往前走還有一條路,可以上山到“夾扁石”。夾扁石是由三塊巨石組成的,兩塊并駕齊驅,另一塊壓在頂上。據說,無論多么胖的人只要側著身就能過去,但無論怎么瘦的人,若想昂首直走,則寸步難行。看來人是非得“扁”著過去不可了。我想,這大概就是“夾扁石”的由來吧。我們隨著長隊順次地“夾”了過去。哈!果然如此。我切身體會了過夾扁石的樂趣。在這里,大家總是笑聲朗朗,似乎登山的疲勞被“夾”得一干二凈。經過夾扁石,眼前又出現了一塊巨石。巨石上系上一個鐵環(huán),環(huán)下有一個腳窩。游人只要手握鐵環(huán),腳登腳窩,縱身一躍就能攀上去。這就是“一步登天”。我們幾個人互相幫助,真的一步登上去了。我站在上面,舉目遠眺,滿眼銀裝素裹,群山爭奇,俯瞰腳下,無量觀美景盡收眼底,還真有點“登天”之感。漫山遍野的松樹裝扮著千山的奇峰秀嶺。</p> <p class="ql-block"> 另一個方向是往“臥虎峰”去的那條路,山峰上有一大一小兩塊人形的石頭突兀而立,形成了“老子傳道”的景觀,這兩個石柱,高的宛如身穿道袍俯身的老子。矮的好像跪立的道童。老子正在循循善誘的給道童講道,形神兼?zhèn)洌┟钗┬ぁE赃叺那旯潘筛汕M,拂掃浮塵,名“拂塵松”。相傳老子離開函谷關后,來到千山,見一道童在此恭候,就俯下身來,向道童講起了他剛剛在函谷關寫的《道德經》。這道童就是劉太琳的前世。許多年后,劉太琳在千山創(chuàng)建無量觀,千山道教日益興旺。更神奇的是,千山不僅有天成老子傳道,還有天成彌勒大佛,老子與彌勒共處一山,遙相呼應。上天注定了千山是釋道同源佛道共榮的天下名山。在中國,既是“佛教名山”又是“道教名山”的,唯有千山。覆蓋的巨石,吸日月精華,居然幻化了人間的故事人物,這樣的場面出現在道教宮觀區(qū)域,倒真是緣分。</p> <p class="ql-block">  “臥象峰”名字起的很有氣魄,其實就是一塊光滑的大石頭,就像大象脊背橫亙在山上。山下摩崖上刻著中國著名書法家王廷風書寫的“千山不足千,人造一株蓮。此說誰為證,請詢天上天”的五言絕句詩。( 這是1969年原湖南省委書記張平化游千山所題寫的五言絕句詩。)意千山即千朵蓮花山原有999朵蓮花(山)不足一千,人造了一株蓮花,這種說法誰來證明,請去問天上天吧,天上天就是第一千朵蓮花。 </p> <p class="ql-block">  “無量觀”最高處的殿宇叫作“三官殿”,要抓一排陡峭的樓梯才能到達。“三官殿”正門左邊墻上有很大的“壷”(kun)字,右邊墻上有個很大的“蓬”字,很多人駐足觀看,猜測其含義。其實很簡單,中國古代傳說東海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山,是神仙住的地方,總稱三神山,后為道教所承襲,也稱“三壺山”,山上有長生不死藥,以黃金白銀為宮闕,從戰(zhàn)國時開始,就不斷有帝王派人去尋找,所以“壷”字代表三神山,“蓬”字也代表三神山。三官殿里供奉的神靈主要是天官、地官、水官。這三位合稱“三元大帝”,在道教神仙譜系中,比三清尊神出現的還要早。按照道教的說法,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其中天官還是民間送福的“福神”。還有一個說法說三官分別是天官唐堯、地官虞舜、水官大禹。三官崇拜源于古代先民對天、地、水的崇拜,也體現了古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不知道觀供奉神靈有沒有自身的規(guī)制,哪位神靈駐蹕什么樣的宮觀,至少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就是道教的本真。當我們離開三官殿的時候,會看到門前影壁上有“道法自然”四個大字,至此,我們都應該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古往今來,人與自然到底是什么關系?</p> <p class="ql-block">  沿著“三官殿”東北的小路拾階而上,在蓮花峰懸崖峭壁下茂密的松林間,有老君殿建筑群。這個建筑群只有三棟建筑,主體面闊三間,稱“老君殿”。老君殿的建筑面積不大,還不到50平方米,但其高高在上,有俯視群峰,凌駕萬物的氣勢。站在老君殿前,幽谷殿閣盡收眼底,如在腳下。在無量觀中,老君殿建筑既不宏大,也不是主體,但卻是核心,因為老君殿供奉的是道教的最高教主。按常理老君殿供奉的應該是老君,也就是老子,可我們走進殿門發(fā)現事實并非如此。今天,在老君殿中供奉的是三尊神,即原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按照道教宣傳,原始天尊居住在清澈天的玉清境,稱“玉清”;靈寶天尊居住在禹余的上清境,稱“上清”;道德天尊,也就是太上老君,居住在大赤天的太清境,故稱“太清”,三者合稱為“三清”。所以,全國有的地方老君殿也稱“三清殿”。</p> <p class="ql-block">  晉朝的時候道教中先是出現了上清派,尊奉元始天尊;后來又出現了靈寶派,尊奉靈寶天尊,這樣,加上原來的老子,即道德天尊,道教的最高神就不是一個而是三個了。今天我們在老君殿看到的三尊神像:中間是元始天尊,他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象征著世界原始狀態(tài);左邊是靈寶天尊,手中捧個陰陽境,象征著世界剛剛走出混沌時的狀態(tài);右邊是道德天尊,拿著把畫有陰陽鏡的扇子,象征著世界創(chuàng)造出來最初的狀態(tài)。值得說明的是,原來無量觀老君殿供奉的只有太上老君,1980年修善時,才重塑了三清神像。</p> <p class="ql-block">  在“無量觀”三官殿北的懸崖峭壁上,上面刻有非常醒目的三個楷書大字“振衣岡”,整個字體看起來很遒勁,而且筆力深厚。那么“振衣岡”這三個大字是誰寫的呢?民間有個傳說,當年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句麗的時候,曾率眾登臨此崗遠望,山風吹來,掀起戰(zhàn)袍,故命名“振衣岡”。后來明朝遼東按御史向程于隆慶四年在此岡下面刻寫這么幾個大字。唐太宗是否來過這里,還需歷史學家有待考證,但這個石刻出自明朝人向程之手是歷史事實。</p> <p class="ql-block">  “振衣”這兩個字就是抖一抖衣服的意思,古人穿衣服的時候,往往習慣抖一抖,從而抖落灰塵,這個動作就叫“振衣”。后來人們又給“振衣”賦予了新的含義,那就是超凡脫俗,追求品格和人格上的完美和高潔。最早把“振衣”與人格聯(lián)系起來的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大文學家屈原,在《楚辭》中他寫的一篇文章叫《漁父》,這里有一段漁夫和屈原的對話,屈原被流放后,在水邊散步,他很憔悴。漁夫就問他:“你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會流放到這里?”屈原回答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意思是說天下人都污濁,只有我清白,所有人都喝醉了,只有我清醒,所以被流放了。漁夫說,天下人都污濁了,你為什么不跟著同流合污呢?所有人都醉了,你為什么不跟著飲酒作樂呢?屈原回答說:“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意思是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要把帽子拍打干凈才戴上;剛洗過澡的人,要把衣服抖干凈才穿上,怎么可以用潔凈的身體去承受污穢的東西呢?我寧可投入湘江,到江中喂魚,也不會用自己清白的人格,去蒙受世間的污穢。漁夫笑了笑,離開了。可見屈原與漁夫兩種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和信仰躍然紙上。</p> <p class="ql-block"> 中國文化特別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強調人格的完善,所以“振衣”就成為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理想人格的代名詞,就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樣,是傳統(tǒng)社會人士的高尚情懷,與神道沒有任何關系。西晉詩人左思《詠史》詩,就是用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懷,其中就有“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一句,就把屈原的振衣概念發(fā)展到極致,向程題寫“振衣岡”就取這句詩。因此,向程與屈原一樣,他們都在追求同樣高潔的理想人格,當我們置身振衣岡下,欣賞書法遒勁的同時,是否也應該好好感悟一下它背后所蘊含的更為高遠的人文情懷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2月20日于耕讀齋)</p> <p class="ql-block">  總編:張振舉</p><p class="ql-block"> 副總編:曲德家、劉明忱、</p><p class="ql-block"> 總監(jiān): 孫冶</p><p class="ql-block"> 主編: 孫飛</p><p class="ql-block"> 編審:聶金萍</p><p class="ql-block"> 執(zhí)行編輯:孟文英</p><p class="ql-block"> 責任編輯:聶金萍</p><p class="ql-block"> 美術編輯:丹青</p><p class="ql-block"> 攝影:陳紅梅、李素宏、聶金萍、何玉敏、郭亞芬</p><p class="ql-block"> 校對:金萍</p><p class="ql-block"> 音樂:云飛</p><p class="ql-block"> 撰文:耕讀齋</p><p class="ql-block"> 版式設計: 慎思</p><p class="ql-block"> 后期制作:遼河</p><p class="ql-block"> 地點:千山無量觀</p><p class="ql-block"> 時間:2022年2月19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宁市| 三穗县| 吉林省| 天津市| 陕西省| 拉萨市| 烟台市| 祁连县| 临邑县| 鄂托克旗| 措勤县| 福鼎市| 安陆市| 三河市| 吴桥县| 新巴尔虎左旗| 武义县| 天全县| 黄梅县| 留坝县| 荆州市| 福海县| 印江| 花垣县| 乐至县| 南开区| 报价| 广饶县| 临沧市| 德兴市| 和龙市| 沂水县| 大石桥市| 武义县| 福建省| 合阳县| 惠水县| 蚌埠市| 车致| 若尔盖县| 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