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說實話,我小時候對音樂課不怎么感興趣。上小學時,每逢音樂課我總是做小動作,上課開小差,不聽老師講。以至于音樂考試時,站在鋼琴的左側,聽著音樂老師彈著琴鍵發出的樂譜,卻不知道怎么去唱……</p><p class="ql-block"> 1966年10月19日,我父親花77元買了一臺紅星牌(南京無線電廠生產,后產品改為熊貓牌)五燈三波段收音機。當時學校里不上課,十分清閑。我沒事就聽聽新聞、欣賞音樂,打發消磨著一些無聊的曰子。“贊歌”、“打靶歸來”、“毛主席著作閃金光”、“逛新城”、“北京的金山上”、“毛主席派人來”、“繡金匾”等很多歌就是從廣播里聽來的,覺得這些歌曲很好聽。偶爾,也學會了哼唱幾首,慢慢地,就喜歡上了音樂。</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錄音機、電唱機的普及,對一些經典好歌的欣賞和磁帶、唱片的收藏起到了積極作用,滿足了收聽欲望。幾十年前的一些零星片斷,印在腦海,刻在心間,至今仍記憶猶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那遙遠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我那親愛的媽媽已白發鬢鬢……”。朱曉琳演唱的《媽媽的吻》這首歌,可以說是伴隨著我女兒一起長大的。1984年的某一天,江蘇人民廣播電臺第二套節目702頻率正在播送著這首歌,我發現還不滿二歲的女兒雙眼緊盯著收音機入神地在聆聽。我問她好聽嗎?女兒點點頭……我后來幾乎跑遍了無為城里買磁帶的商店,都沒有朱曉琳的這首歌帶。因為作為揚州市小歌手的朱曉琳,這時候才剛剛出道,《媽媽的吻》是她的第一輯歌集磁帶,出版商不敢多發行,僅限部分大城市銷售。當時,無為只是一個縣級城市,當然無貨供應的了。</p><p class="ql-block"> 失望的念頭剛剛產生,意想不到的驚喜傾刻間又將它湮滅。女兒的舅父,也就是我的妻弟,即將去上海出差。我叮囑他到了上海,抽空去音像店看看,務必替我帶一盒朱曉琳的《媽媽的吻》磁帶……幾天后,收到了這盒磁帶,我欣喜若狂,便立刻打開,將磁帶插進了錄音機的盒艙里……說真的,“媽媽的吻”這首歌,女兒喜歡聽,我們也喜歡聽。而這盒磁帶里的另外幾首歌,比如“小燕子”、“小機靈之歌”,女兒也特別愛聽。不久后,和“媽媽的吻”一樣,女兒也學會了唱這幾首歌。</p><p class="ql-block"> 這盒《媽媽的吻》在我所有的磁帶里,使用率是最高的,以至于數年后發現部分磁粉脫落,音質明顯失真。搬家那天,我拿著這盤磁帶,存留之間,猶豫了再三。最終,還是忍痛放棄了。</p><p class="ql-block"> 《媽媽的吻》收錄了朱曉琳當年演唱的“猜謎語”、“那一年我十七歲”、“早晨的歌”、“夢回故鄉”、“江南雨”等歌曲17首,其中包括用外語演唱的“給媽媽的信”和“歸航”兩首歌。與此同時,程琳演唱的“故鄉情”、“熊貓咪咪”、“新鞋子舊鞋子”、“信天游”等歌曲也風靡一時。這盤《故鄉情》的磁帶,全國首次銷量很快就突破了200萬盤。</p> <p class="ql-block"> 我記得妻妹阿菊最喜歡的一首歌,歌名叫《踏浪》。那時候阿菊才十幾歲,是個腦后扎著馬尾辮,滿臉稚氣的初中生,活潑精明很是調皮。她閑時嘴里就不停口,不是說話就是哼唱,最喜歡唱的歌就是這首《踏浪》:“小小的一片云呀慢慢地走過來,請你們歇歇腳呀暫時停下來……”經常是她一邊洗碗一邊哼唱著這首歌。那時候家里沒有洗碗池,通常用大臉盆打好了溫水,端放在大桌子上。爾后,把碗一只只地放在臉盆里去洗。那些碗兒相碰的清脆聲,好像伴奏一樣,隨著阿菊妹妹的哼唱傳進了我們的耳朵里,不亞于飯后一袋煙般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由莊奴作詞、古月作曲的《踏浪》,原唱是臺灣歌手沈雁,八十年代由上海歌手朱逢博引進大陸。這首歌曲調優美,詩情畫意,是當時十分流行的一支校園歌曲。</p> <p class="ql-block"> 1961年,北京電影制片廠湖北電影制片廠攝制的彩色歌劇片《洪湖赤衛隊》在全國上映,影片插曲十分好聽,很快傳遍了祖國四方。</p><p class="ql-block"> 我當年上小學。我們學校門口有個老漢在這里擺了兩張康樂球桌,是露天的。除了星期曰和下雨天不來,平時天天擺。打一場康樂球贏家要給老漢3分錢,而私下,我們同學之間也有規定,如果我把球打進網,你要給我多少多少錢;反之,你打進球,我也給你相應的錢,場后結算。我不參與,但喜歡圍觀。我的好同學張X成打的一手好球,常常是贏家。有一次,兩個經常輸錢的同學合起伙來,一個同張打球,另一個偷張打進網洞里的球,被我發現告知。張為了感謝,便請我看正在熱映中的電影《洪湖赤衛隊》。</p><p class="ql-block"> 什么時間去看?張X成決定明天最后一堂自習課時,找個理由去請假,因為自習課老師不在場,搞定班長就行了。第二天我一進教室,張X成就把電影票拿給我看了。但是他沒防備,此時正有一雙眼睛在注視著他。上自習課時,我們向班長請了假:肚子痛,要回家休息。</p><p class="ql-block"> 在我倆離開學校的同時,有人向老師告密說我們去看電影了。班主任王X秋來到教室發了一通火,還叫與我住在同一里弄的同學居X俊放學后去我家把我逃學的事情轉告我父母。而這些情況,正在電影院享受歡樂的我倆卻渾然不知。次曰一早上學后,我的同桌李X燕就把昨天自習課老師發火的事告訴了我,可我又能怎樣呢?果然,王老師上課時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她豎起一根手指,指了指我),還有你(又指了指張),放學后到我辦公室來寫檢查。真不像話,上課時居然裝病去看電影……</p><p class="ql-block"> 倒霉透了的我,下課時呆在座位上發楞,李X燕坐在旁邊安慰我,我一言不發。這時候,居X俊神秘地眨著眼睛,走過來輕聲對我說:昨天我沒去你家告狀。我笑了笑表示謝意。無精打采的我挨到了放學,同張X成一前一后來到教師辦公室。班主任王老師正和幾位老師閑談,一見我倆站在門口,指著我們笑著對幾位同行說:就這兩個壞小子,不上課裝病看電影。裝也裝不像,那有兩個人一道肚子痛的,我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我和張X成不敢進門,乖乖地低著頭站在門口,洗耳恭聽著她接下來要對我們的訓話。誰知她見我們站著不動,加大了聲調吼道:放學了不回家,站在這里干什么?回家去……我倆一聽,互相望了望,猛然醒悟后,像脫韁的野馬拔腿就跑。一口氣跑到了校外,忍不住笑起來:老阿姨格腦子瓦特了哉【注】……</p><p class="ql-block"> 這是1962年的事情,整整過去了六十年。那個向王老師告密的“叛徒”是誰,我直到小學畢業還沒有找到答案。當年燴炙人口的《洪湖赤衛隊》插曲一直延續到現在,廣場舞的伴奏、KTⅤ的演唱、收音機等還時有聽到。張敬安、歐陽謙叔譜曲的這部歌劇插曲,曲調悠揚,優美動聽,已成為了經典之作。</p><p class="ql-block">【注】滬語:指一個人的腦子不好,不長記性。</p> <p class="ql-block"> 張振富、耿蓮鳳是男女聲二重唱的最佳搭檔,五、六十年代里,一直活躍在舞臺上。他們演唱的“毛主席啊,我們永遠忠于您”、“毛主席派人來”等男女聲二重唱,曾經響徹在祖國大地東西南北,為廣大聽眾所喜愛。</p><p class="ql-block"> 新一代男女聲二重唱的杰出代表王潔實、謝莉斯更是不負重望,演唱了一首又一首影視歌曲和名歌新曲,深受人們的歡迎。記得有一次我回滬探親,帶回一盒剛剛流行的廣州太平洋影音公司發行的磁帶《何曰再相會》,是王潔實、謝莉斯的男女聲二重唱。那時候我的家還在紡織廠宿舍,和同事們東家游西家逛的來往很頻繁,他們在我家聽了這盤磁帶后,都覺得很不錯,特好聽,想借回家去多聽幾遍;家里有雙卡收錄機的,就想拿回去翻錄一下。的確,王潔實、謝莉斯的二重唱十分好聽,他們演唱的“校園的早晨”這首歌,活潑歡快,節奏感強,在2021年國慶期間無為第一中學百年校慶的典禮上,這首歌還被反復播放過。</p><p class="ql-block"> 王潔實、謝莉斯的男女聲二重唱《何曰再相會》專輯還包括“外婆的澎湖灣”、“踏著夕陽歸去”、“龍船調”“赤足走在田埂上”、“九九艷陽天”、“不老的爸爸”等影視、民歌及港臺歌曲18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因工作需要,我從鄉鎮的無為鋼鐵廠調至離縣城三里遠的紡織廠。縣城里有新華書店,有電影院,有公園,有圖書館,還有百貨大樓以及鱗次櫛比的商店、飯店、點心店、餐館……當你走近最繁華的十字街頭,就會聞到從東、北兩方傳來的異香,那是當地名氣最大的無為飯店和一品軒餐館在制作蛋黃鍋貼、炒面皮等早點的香味,足以勾起你的“饞蟲”……呵呵!縣城里有吃有玩,勝過鄉鎮一百倍,別提我有多高興了。</p><p class="ql-block"> 無為只有一劇一院,因地處江淮之間,面臨長江邊緣,故取名為“大江電影院”和“大江劇場”。工余之時,同事朋友們結伴同行進城,之后,觀影、娛樂、游園、逛街各奔東西。</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電影院放映六十年代長春電影廠攝制的歌劇影片《劉三姐》。這部電影我以前在上海看過,演員演技好,音樂歌曲好,更不錯的是風景好,而且還是彩色片。要知道,這部片子可是在廣西桂林拍的啊,“桂林山水甲天下”嘛。何況,影片的作詞編曲是喬羽、雷振邦,大師級的吔,電影特好……忍不住我又去看了一場。</p><p class="ql-block"> 電影院的入場口,有售影片說明書的。這一張說明書與以往不一樣,是對四開的,每張售價翻了一番。呵呵!電影票才一毛錢,一張說明書要賣2分?我扭頭要走,猛然覺得好奇:這么大一張紙,上面究竟是什么內容,這么多?拿起來一看,說明書上除了豆腐干大小的影片說明和兩張劇照外,其正反兩面都是影片的插曲。我如獲至寶……</p><p class="ql-block"> 65至68年間,我中學三年,由于種種原因,文化知識沒學到多少,倒是學會了刻寫鋼板。進入紡織廠以后,我發揮了特長,在車間領導的支持下,與同事一道主辦了《工人生活》、《歌曲大家唱》兩種油印小刊,以豐富我們的業余生活。</p><p class="ql-block"> 有了電影《劉三姐》的插曲,我立刻編寫謄抄,首印50冊很快發完,受到職工的歡迎,紛紛相互傳唱。甚至,其它車間的職工也前來索取……影響力之大,也驚動了上級,廠工會領導委托劉X為同志專程來到我們車間。經過協商,決定在編印組原班人馬不動的情況下,改刊為《無紡歌聲》,由無為紡織廠工會、細紗車間聯合主辦;紡織廠工會發行,創刊號在1979年5月向各車間首發。</p><p class="ql-block"> 盡管《無紡歌聲》在1982年因某種原因停辦,但它在兩年多的經歷中,為廣大職工提供了三百多首在當時比較流行又普遍傳唱的電影歌曲、民歌以及中外經典;同時,《無紡歌聲》還編印了本廠張X貴、童X秉、脫X、王X榮等文藝宣傳隊同志自己作詞、譜曲的歌曲,大大豐富了職工們的文藝生活。</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中期,上海音像出版公司精選了五、六十年代及文革時期歌頌毛主席的歌曲120首,匯編成《紅太陽》大聯唱磁帶全國發行。久違了的老歌,讓一些過來人歡喜異常,磁帶銷售量迅速上升。一時間,到處都有《紅太陽》的歌聲,到處都聽到人們對紅歌的懷念和贊頌。</p><p class="ql-block"> 《紅太陽》大聯唱分為四個段落,每個段落大約有30首歌曲的聯唱。“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天上太陽紅彤彤”、“紅太陽照邊疆”、“毛主席的光輝”、“太陽就是毛主席”、“我愛北京天安門”、“瀏陽河”、“八月桂花遍地開”等熟悉的歌聲,配以現代電子樂器的演奏,富有更強的節奏感。老曲新編,讓經典的民歌紅歌重新融入到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當中。</p> <p class="ql-block"> 1983年下半年,我家從紡織廠搬至無城西大街,樓下便是新華書店。當時新華書店有個多經門市部,經營文化用品及音像制品。為招徠顧客,喇叭里播放著最新磁帶的歌曲。歌聲傳進了大街小巷(馬路對面就有一條小巷,叫張果老巷),也傳進了我的家里。我當時在紗廠上三班倒,白天在家的時間比較多,經常能享受到免費聽歌的待遇。</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一連好幾天都在播放同一首歌,我感到好奇,情不自禁地下樓去問,才知道是港臺大明星韓寶儀的“粉紅色的回憶”,目前最流行的一首獨唱歌曲。</p><p class="ql-block"> 韓寶儀,1965年6月1曰出生于臺灣,中國臺灣女歌手。1982年1月,發行個人首張專輯《烏溜溜的眼睛》。9月,發行第二張音樂專輯《月娘半屏圓》。1983年發行第三張專輯《當你走過我身邊》。1986年,相繼推出專輯《霧》和《舞女》。1987年,發行專輯《粉紅色的回憶》,銷量突破三百萬,韓寶儀憑借該專輯獲得了“三百萬人的偶像”的雅稱。而專輯不斷再版,從87年到97年的十年間,累計銷量突破了二千萬。</p><p class="ql-block"> 我記得《粉紅色的回憶》這盤磁帶在音像店售價是9.8元,這個價格在當時是很貴的。那一年,無為五交化商場有空白磁帶出售,最好的曰本產TDK空白帶只售3.96元。有些精打細算的朋友就去買了空白帶,在門市部借了試聽的原裝磁帶麻煩我去翻錄,因為我家有雙卡的收錄機比較方便。乘此機會,我自己也用空白帶翻錄了一盤。TDK的音帶名不虛傳,至今,三十多年過去了,這盤翻錄的《粉紅色的回憶》仍保存在我身邊,且音質完美無損。</p> <p class="ql-block"> 1992年,因演唱電視劇《外來妹》主題歌“我不想說”的楊鈺瑩被全國觀眾熟知,因此獲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聽眾最喜愛的歌手”獎;1995年,登上央視春晚并演唱歌曲《輕輕地告訴你》,迅速在全國走紅。</p><p class="ql-block"> 楊鈺瑩,1971年5月11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國內地女歌手、主持人、音樂制作人,畢業于南昌師范學校。她的歌甜潤優美,且長相水靈,享有“情歌玉女”之稱。</p><p class="ql-block"> 楊鈺瑩的代表作有“風含情水含笑”、“輕輕地告訴你”、“心相印手牽手”、“月亮船”、“心雨”、“甜甜小妹”、“農家女”等。</p> <p class="ql-block"> 當年一首“原野牧歌”想必朋友們還記得吧。這首歌節奏歡快,熱情奔放,原唱者就是著名歌星陳美玲。</p><p class="ql-block"> 陳美玲,北柵村人,中國香港長大。1971年開始拍電影、主持電視工作和登臺演唱,獲得過亞洲最佳歌手榮譽和“香港前十名歌手”獎。1972年,年僅17歲的陳美玲東渡曰本發展,成為曰本青年的青春偶像。她演唱的“草原牧歌”、“欲斷難斷”、“愛的咒語”等名歌在香港廣為流行,成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蜚聲港臺及東南亞地區的歌星,在中國大陸擁有眾多的聽眾。</p><p class="ql-block"> 陳美玲的專輯《歸來的燕子》,包括“原野牧歌”、“愛的和諧”、“漓江曲”、“愛的咒語”等歌曲共13首。</p> <p class="ql-block"> 那個年代,高楓的《大中國》、孫悅的《祝你平安》、老狼的《同桌的你》、葉麗儀的《上海灘》、毛寧的《濤聲依舊》、那英的《霧里看花》、李春波的《小芳》、火風的《大花轎》、費玉清的《一剪梅》、沈小岑的《請到天涯海角來》、陳少華的《九月九的酒》等歌曲到處傳唱。當然,比較流行的歌曲遠不止這些,在此就不一一詳說了。</p> <p class="ql-block"> 聽歌有消除工作緊張、減輕生活壓力,避免各種慢性疾病等作用。經常接觸音樂節奏,律動會對人體的腦波、心跳、腸胃蠕動、神經感應等等,產生某些作用,進而使身心得以健康。聽歌能陶冶情操,活潑心情,讓生活更歡樂,身心更健康。為什么現在到KTV包廂卡拉OK的、跳廣場舞的大媽大姐們越來越多,大慨的原因也不用我細說了吧。</p><p class="ql-block">(本文部分圖片、文字摘自網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原县|
卓资县|
宜阳县|
雅安市|
祥云县|
丹凤县|
三都|
保山市|
黑山县|
南木林县|
东明县|
酉阳|
莱州市|
秦安县|
临朐县|
乐业县|
南和县|
滕州市|
司法|
宣城市|
龙胜|
上林县|
金阳县|
汶川县|
灵川县|
尖扎县|
北安市|
来安县|
云阳县|
大渡口区|
永靖县|
达尔|
阿拉善左旗|
布尔津县|
关岭|
寻甸|
同德县|
泽普县|
邹平县|
弋阳县|
新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