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1年底,浙江省諸暨市牌頭鎮的一項重要水利工程---白龍崗水庫排險加固工程圓滿竣工。白龍崗水庫位于牌頭鎮山下周村,屬錢塘江流域浦陽江水系,建在勾嵊山支脈的一個小山灣上。水庫建于一九五五年,是一座主壩高10多米,長不到100米,庫容十多萬立方以灌溉為主的小型水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龍崗水庫排險加固工程是諸暨市政府財政撥款,諸暨市人大督辦的重點民生工程,投資300多萬元,經過施工人員半年多的緊張施工,勾嵊山麓一座精美的現代化小型水庫壩體呈現人們的眼前。大壩內側全部由條石砌面,壩頂建有防浪石墻和泄洪口,鋪澆柏油路面,建有啟閉機房和值班房。壩外側標有巨大“白龍崗水庫”五個紅色大字,鑲嵌于外壩面綠色草皮之中,整座壩體成為青山綠水間一道美麗風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龍崗水庫是60多年前土法上馬,人工擔起來土壩,這次加固工程從壩底開始挖掘施工,動用多名機械設備和大量施工人員,中心墻、大壩兩側,泄洪道都重新設計重新建造。政府部門都十分重視,市政府、市人大領導,曾到場視看督查。牌頭鎮分管領導祝紅軍副鎮長和高明站長經常來現場指導,山下周村主職干部王洪祥書記更是支持并協助做好這項工程。工程施工負責人趙國鋒、趙建祥全力以赴趕工期,盡心竭力抓工程質量。把父輩們千辛萬苦擔起來的水庫改造成了可以抵擋200年一遇洪水的安全水庫,為當地經濟建設、民生安全出了力作了貢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龍崗水庫雖然是一座小型水庫,因為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諸暨縣較早自力更生動員民間力量造起來的水庫,當時曾經聞名全國。當年擔白龍崗水庫老一輩人說起:擔白龍崗水庫的事跡上過《人民日報》,周定忠鄉長組織領導造白龍崗水庫的事跡還編有一本小冊子,中央水利部、省、縣的領導和各省水利廳廳長都來參觀過。筆者作為喝過白龍崗水庫水受過白龍崗水庫恩澤的當地人,雖然擔水庫時還很小不懂事,但常常聽到大人們說起擔白龍崗水庫的場景。如今水庫改造加固完工,面對漂亮嶄新的壩體,引起我去追尋這座并不起眼小水庫那曾經“輝煌”的歷史,去采訪當年擔水庫前輩,去查閱查證水利方面的檔案史料,追念記述一下那個年代我們的上輩人艱苦辛勞興建白龍崗水庫的人和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五五年,全國農村合作化運動興起,以自然村落或相鄰村子為基礎成立了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一家一戶的個體農民開始走上合作化集體化道路,黨和政府需要利用新成立農村合作社集體組織發揮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發動群眾興修水利擔水庫修堤埂,白龍崗水庫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興建。當年興修白龍崗水庫的發起人和主要組織者領導人是越山鄉周定忠鄉長。他就是白龍崗水庫所在地山下周村人。周鄉長是1949年解放后共產黨培養下成長起來一位踏實肯干的基層干部,實實在在想為改善當地的水利條件做些實事。造白龍崗水庫是他親自組織指揮完成第一件大事。據老輩人說:“周鄉長幾乎每天都在修水庫工地上,不辭辛勞,夙興夜寐,與鄉社干部一起商量安排工作,同社員一起擔泥打夯。”周鄉長當年當地影響很好,聲望頗高,在他的帶領下,經過6個多月的奮斗,白龍崗水庫于1956年上半年建成,白龍崗水庫建成后,周定忠鄉長名聲大震,他作為諸暨縣興修水利的先進代表參加了全省山塘水庫觀摩大會并在會上作經驗介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根據有關資料和參加擔水庫老一輩人回憶,白龍崗水庫當年建造主要由越山鄉受益的山下周、埂大、上樓宅、長潭街等幾個合作社(當年山下周和白塔陳自然村為山下周農業生產合作社,埂大與井頭干馬廊埠頭為埂大合作社,后來井頭干馬廊埠頭并到上樓宅,公社化后合作社稱為生產大隊)社員集資和出勞力,資金和出工按田畝分攤,受益灌溉共有一千多畝,一般每畝出資1.5元左右,出工15工左右,當年國家財政少有撥款,白龍崗水庫共花費的數千元資金大都是一家一戶湊起來的,共投入了兩萬多個勞動日,幾乎動員了受益村落的所有勞動力,利用了所有的農閑時間,每個勞力都出工出力,一擔一擔擔成水庫的大壩。當時沒有一點電氣機械,連雙輪車也沒有,都是人力完成的。開頭用“擔簽”的形式,擔一擔泥到壩上發一根有記號的“竹簽”,根據距離遠近核定多少根為一工時,后來以“量土方”算工時,這樣效率更高些。那個年代,在黨和政府的號召下,干部社員的熱情較高,干勁較大,合作化后數百人熱火朝天,熙熙攘攘的集體勞動場面挺壯觀的,也是史無前例的。雖然那時都很貧窮,但該出錢該出力都肯出。有資料記載:埂大合作社趙仁東、趙仁江、趙延達等幾位社干部帶頭集資90元,中農趙成華,個體農民(當年有部分所謂成份不好或有歷史問題不能的入社)趙瑞珍,也較早積極上交修水庫資金,七天內埂大合作社一下子籌集290多元。埂大社修堤埂任務較重,但上交資金和出工都比較積極,埂大社的影響下,其他社也很快行動起來了?!币痪盼辶甏?,白龍崗水庫大壩終于建成可以蓄水了。稍后在離白龍崗水庫相距不遠的山灣又開始修建一座規模相當的水庫叫“取水塘水庫”,也是以就近受益的幾個合作社社員出資出工的模式建造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一九五六年開始,大興水利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諸暨何文隆縣長是位治水專家水利縣長,在他的領導下,諸暨興修水利走在全省前列,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大躍進后,全縣各鄉興建水庫更多,同山的天門水庫、安華水庫、楓橋的征天水庫,后來的石壁水庫、陳蔡水庫,都是用集體的力量靠農民肩擔車拉建起來的。我們越山鄉在寺下張造“越山水庫”,壩基擔好后因資金不足,技術人員缺乏最后停建。那個時代建好的水庫都是土壩存在安全隱患,所以政府部門到現在還在進行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盡管當年在興修水利,在大躍進共產風中存在不少問題,但建了水庫改善了當時水利條件,使當地百姓受益,乃至惠及后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興修水利,建水庫修堤壩是造福百姓的大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威信高口碑好的干部有許多是興修水利中涌現出來并逐步成長起來。周定忠鄉長就是當年的一位典型干部,那時我還小,周鄉長在我的印象中身材不高大強壯,黑瘦的樣子。說起來周鄉長與我家有淵源,解放前一九四七年我母親在山下周村校教書時我姐剛出生,周鄉長的家就在我母親教書的“周氏祠堂”旁邊,周鄉長兩夫妻對我母親很好,經常照料我嬰兒期的姐姐,所以我姐姐叫他們親爹親娘,后來我們姐弟都叫他們親爹親娘。加上我姑姑與周鄉長同在鄉政府工作,我每次遇到周鄉長,我都會很親熱地“親爹親爹”叫他,他很高興也很和藹。據說因周鄉長的親戚有嚴重歷史問題,后來也沒有升職,更可惜的是周鄉長去世較早,但我們記著他的好,當地的群眾記著他的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個時代的干部現在還常有人提到,我也記得一些:牌頭當年的區委書記是楊士安,區長是斯占法。因為我姑姑是鄉干部,后來的公社干部,有一次為浦陽江堤壩之事來埂大村,楊書記、斯區長還到我家里。我印象最深的是楊書記帶著手槍,他把手槍套解下來放在我家的八仙桌邊擱幾上,我曾大著膽子去摸了一下。鄉里的干部,后來叫公社干部,越山鄉書記是陳槐成,還有周青苗、邊平南、趙珠琴、樓樂平、周志根等干部都在越山鄉(公社)工作了較長時間。我們埂大村(埂大合作社、埂大大隊)的干部有:土改農會時期的趙紹富、趙均潮等,合作社時期的趙仁東、趙延達、趙仁江(當年合作社辦公室設在我們家)后來的干部有趙南華、趙奎祥、趙青山、趙茂賢、趙仕行等,山下周村(包括白塔陳)的干部有:周祖德、陳康豐、陳康田、周幼成(都叫他“老虎”,他很能干,負責白龍崗水庫施工,是土生土長水利技術員。上樓宅村干部有:樓偉燦、樓漢民、壽茶羅、馬長法等,朱家塢村的馬金培,長潭街村的周松法、周學良都為大家所熟知。這些鄉干部村干部當年為地方做了不少工作,作出了一定的貢獻,現在大都已離世了,但人們仍記得他們,地方史也應該給他們留下一筆。白龍崗水庫的壩體如同一座巨大的歷史豐碑,上面肯定留有這些前輩們的印跡。</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宁县|
东乌珠穆沁旗|
泰和县|
来安县|
青浦区|
玛曲县|
商洛市|
三原县|
康平县|
内黄县|
西青区|
汉寿县|
固始县|
沿河|
临颍县|
鄂温|
漳平市|
华亭县|
漠河县|
桂阳县|
基隆市|
兴和县|
黄梅县|
桑日县|
房产|
界首市|
上饶县|
广汉市|
台东市|
额尔古纳市|
长子县|
邵阳市|
呈贡县|
天峻县|
任丘市|
正蓝旗|
山丹县|
惠来县|
梅河口市|
长泰县|
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