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各地舉行豐富多彩的鬧元宵活動,萬寧市禮紀鎮蓮花村萬安廟每年的元宵佳節都舉行舞鹿活動(本地舞鹿的歷史典故作者已搜集資料發布在"蓮花網"上,在此不多述)。</p><p class="ql-block"> 今晚的萬安廟,香煙潦繞,來自鄉邦的沐浴子民早早的聚集這里,觀看舞鹿前的各項工作安排,人隨神意,那個時辰出游,注意事項需謹聽神童的旨意。</p> <p class="ql-block"> 神通人和,舞鹿前,需前往邊營村陵山廟拜年,這一民間傳統已沿襲上百年,既豐富了民間傳統文化又增進了鄉村友邦群眾的互相交流,起到了很好的和諧鄉里的積極意義。</p><p class="ql-block"> 陵山廟座西朝南,地藏靈氣,古木蒼翠,廟前的枇杷樹宛如天然的傘,遮暇著陵山廟的沐浴子民,佑護著一方的安康。</p><p class="ql-block"> 今晚的陵山廟,人山人海,香火拂過,人們正在忙碌著準備恭候萬安廟舞鹿隊伍的到來,眾首事籌齊香果,擺設在神案上,打鼓鳴炮,在一片吶喊聲中,威武的神鹿宛如天仙降臨陵山廟。</p> <p class="ql-block">元宵節的來歷和傳說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于民間開燈祈福古俗。開燈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開始“試燈”,十五日夜為“正燈”,民間要點燈盞,又稱“送燈盞”,以進行祭神祈?;顒印|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習俗也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后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十五大張燈火。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于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p><p class="ql-block">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中國人素有賞花燈、吃湯圓、吃元宵、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主人擺設香、果恭候舞鹿隊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祈禱一切順利、吉祥鹿保佑生意興隆。</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圖文制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山谷超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3876130813</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顺县|
班玛县|
资兴市|
铜山县|
瑞丽市|
甘洛县|
锦州市|
共和县|
固镇县|
蚌埠市|
玛纳斯县|
广宗县|
兴宁市|
安新县|
玛纳斯县|
铜鼓县|
那曲县|
蕲春县|
宝鸡市|
南溪县|
滦平县|
孟州市|
含山县|
封开县|
扎赉特旗|
佛山市|
漯河市|
分宜县|
宁海县|
吴江市|
延吉市|
克山县|
高邑县|
杂多县|
镇宁|
凤翔县|
班玛县|
获嘉县|
延寿县|
长寿区|
辛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