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中山是我國古代四川至印度古道上(南絲綢之路)的一座佛教勝地,原名大光明山,又名天誠山、霧山,位于大邑縣城北霧山鄉境內,距縣城25公里、成都80公里。位于北緯36°42′,東經103°21′,東連青龍,南接大坪,西鄰瓦窯(即白虎山),北界龍窩,主峰海拔1638米。其地北有九龍山、金剛山,西有紅巖山等,方圓數十里,號稱72峰,因常年被云霧覆蓋,故名霧中山。大邑古八景之一。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霧中山、開化寺、接王亭前三塊石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成化萬安、明嘉靖僧俗的撰書刻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記錄著這里曾是阿彌陀佛行化之道場!</div> ?明成化十三年(1477)至十四年,文淵閣大學士、成化十四年至十八年(1482)謹身殿大學士、成化十八年至二十三年(1487)華蓋殿大學士眉州(今眉山縣〉萬安撰《開化寺碑記》,略云:“佛在枸尸,臨滅,指囑戒子娑伽曰:”吾滅去七百年,爾往震旦,有山曰霧中大光明山,實系古佛彌陀化道之場,累有國王興建之所,寓彼,保護密嚴,遲后圣者來居。“自后,東漢明帝永平年,果應金人夢,派遣臣子蔡愔,向西迎請,有摩騰、法蘭二尊者,皆佛囑也,厥后尊者開住斯山,特表申朝,敕建額曰霧中普照禪寺。”<div><br> ?明嘉靖二年,霧中山接王亭僧宗經等撰、法海書《霧中山碑記》:先天太極而有霧中,既判兩儀,獨垂高廣,派自昆侖,脈連靈鷲……生成福地,結就梵宮,光明山是阿彌陀佛化現之境,明月池乃娑袈龍王衛護之跡。</div><div><br> ?明釋海空撰、正江書《霧中山普照寺平治道路碑記》:“霧中大光明山者,大千界之中心,鷲嶺山之分源也。峰巒插天,翠帶紫圍,鳥韻風清,前古圣與彌陀化導正法,后釋迦囑娑伽以堅持。”</div><div><br> 上述三碑,一在開化寺大雄寶殿前,大部剝蝕,尚依稀可辨;一在接王亭側,大部字跡,尚可辨認;一在霧中山,全碑字跡,較前二碑完整,碑末補刻清同治十三年同修三十六字。據此可知,霧中山系彌陀道場之說,至遲在明代即有多通碑文記載其說。特別指出的是,中國著名的四大道場都是菩薩道場,而霧中山道場,則是佛道。</div> 佛在拘尸臨滅時,囑弟子婆伽曰:吾滅去七百年,爾往震旦。有霧中大光明山,山脈從昆侖來,有七十二峰、一百零八盤,實系古佛彌陀化道之場,為菩薩所都宅,保護嚴密,俟后圣者來居。至東漢明帝時有攝摩騰、竺法蘭二尊者,遵佛囑來到此山,卓錫建寺。<div><br></div> 據碑記載,得知開化寺建寺,僅晚于第一座佛教寺廟洛陽白馬寺6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了。<div> 但在很多人看來,開化寺應該是佛教傳入漢地的第一個廟宇:因為白馬寺最初是個外交管理機構,開始是作為西域高僧的駐地,后來才改建為廟宇的,而開化寺則是實實在在新建的廟堂。<br></div> 199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趙立明、肖明主編的《四川佛教文化.開化寺》記載:“霧中山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后最早建寺的地方之一,也是佛祖貝葉經南傳首地。” 《霧中山普照寺平治道路碑記》也將霧中山和佛門圣地鷲嶺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霧中大光明山者,大千界之中心,鷲嶺山之分源也。” 霧中山主峰海拔1638米,常年被云霧覆蓋,霧色周遭,千態萬狀,所以自帶幾分仙氣。而一到雨天,整個霧中山群峰都沒于云霧之中,四下觀望,映目茫茫如大海,更顯氣勢雄渾。 除了風光絕佳之外,霧中山的茶葉也堪稱一絕。“自古名寺出名茶”,霧中山的茶葉早在唐宋時期就聲名遠播。霧山中有大片的古茶樹,其中一些大的茶樹要兩人才能合抱,所產茶葉清香遠溢,閑來無事,靜坐仙山,靜品香茗,豈止是解渴生津,更能夠凈化心靈、培養善念。 禪茶有三德:“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茶且不發”,能夠解渴生津、緩解壓力、凈化心靈、培養善念,增長善根,因此飲茶便成為禪門修道的最好輔助。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霧中山開化寺視頻介紹</b></font></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赤水市|
临高县|
左云县|
汶上县|
龙州县|
娄底市|
东辽县|
闸北区|
林芝县|
娱乐|
西畴县|
宜兰市|
安阳县|
合阳县|
天津市|
丘北县|
延吉市|
调兵山市|
托里县|
海丰县|
永修县|
元氏县|
武隆县|
吉林省|
济阳县|
木里|
蓬安县|
沁阳市|
天峻县|
浏阳市|
固原市|
永丰县|
海丰县|
景德镇市|
罗江县|
岳普湖县|
黔东|
禹城市|
昌黎县|
井陉县|
类乌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