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紅翅鵙(ju)鹛(mei),是雀形目鶯雀科鵙鹛屬的鳥類。分布四川、廣西、東到福建、南到云南、海南等地,一般棲息于活動于闊葉樹上的樹枝間、灌叢間以及棲息于灌木小枝的頂端。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喜馬拉雅山脈地區。</p> <p class="ql-block">母鳥</p> <p class="ql-block">(二)灰喉山椒鳥,是雀形目鵑鵙科山椒鳥屬的鳥類。俗名十字鳥。分布于中國大陸的云南、廣西、湖南、廣東、海南、福建等地,主要棲息于平原和山區雜木林、闊葉林、針葉林以至茶園間。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大吉嶺。留鳥,一般不遷徙,但冬季和春季常有垂直遷徙現象。</p> 母鳥 <p class="ql-block">(三)星頭啄木鳥,是?形目啄木鳥科,體小的啄木鳥,腹部具黑色縱紋,雄鳥眼后上方具紅色條紋。習性同其他小型啄木鳥。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緬甸</p> <p class="ql-block">(四)栗背短腳鵯,是雀形目鵯科灰短腳鵯屬的鳥類。是體型略大(21厘米)而外觀漂亮的鵯,因上體栗褐而得名,頭頂黑色而略具羽冠,下體白色。栗背短腳鵯是中國特有鳥類,但在中國種群數量不普遍,應注意保護。</p> <p class="ql-block">(五)黑胸太陽鳥,是雀形目太陽鳥科太陽鳥屬的鳥類。英文直譯為黑喉太陽鳥。小型鳥類,體長9-15cm。嘴細長而向下曲。常至溪流邊的開花矮樹叢。在我國種群數量局部地區較豐富,特別是在云南西部高黎貢山和貴州西南部等地較常見。是留鳥。</p> <p class="ql-block">(六)橙腹葉鵯,是雀形目葉鵯科葉鵯屬的鳥類。為中國最常見、分布最廣泛的葉鵯。一般生活于從濱海的平原至海拔約2200米的山地以及棲息于開闊的針闊混交林、闊葉林、溝谷林、季雨林以至公路邊的林間。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尼泊爾。</p> <p class="ql-block">(七)白頭鵯,是雀形目鵯科鵯屬的鳥類。俗名白頭翁、中國鵯。是中國南方非常常見的雀鳥,體長 18-19 厘米,頭頂黑色,眉和枕羽呈白色,雙翼橄欖綠色。老鳥的枕羽更潔白,所以又叫“白頭翁”,幼鳥頭橄欖色。數量豐富。性活潑、不甚畏人。白頭鵯在進入繁殖期后會聚集在樹林上喧叫,常常引起人們的注意。這種群聚的現象,到春季時就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八)白腹鳳鹛,是雀形目鶯雀科白腹鳳鹛屬的鳥類。白腹鳳鹛體小的橄欖綠色鳳鹛。下體灰白,尾下覆羽黃色,冠羽凸顯。與色彩相似的鶯類的區別在具羽冠。</p> <p class="ql-block">(九)海南藍仙翁,是雀形目鹟科藍仙鹟屬的鳥類。體小(15厘米)的深色鹟。雄鳥:暗藍色,褪至下體的白色,額及肩部色較鮮亮。亞成體雄鳥的喉近白。雌鳥:上體褐色,腰、尾及次級飛羽沾棕色,眼先及眼圈皮黃,下體胸部暖皮黃色漸變至腹部及尾下的白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腳-粉紅。</p> <p class="ql-block">(十)黑短腳鵯,是雀形目鵯科短腳鵯屬的鳥類。又叫黑鵯、紅嘴黑鵯、山白頭、白頭公、白頭黑布魯布魯。全長約20cm。頭頸黑色或白色,其余體羽黑色,嘴和腳紅色。主要生活于海拔500-1000米山林高大喬木上以及隨季節變化發生垂直遷移和水平遷移現象。冬季于中國南方可見到數百只的大群。</p> <p class="ql-block">(十一)黑眉擬啄木鳥 是?形目擬啄木鳥科火簇擬?屬的鳥類。又名五色鳥。因其羽毛有五種顏色而得名。身常約20~23公分,喙基上黑色嘴須發達,身體多為翠綠色,頭部大部份為藍色,額 頭和喉部有黃色分布,眼先和前頸有小部份紅色,眼部至耳羽上方則為黑色,粗厚嘴部為黑色,腳鉛灰色。叫聲單調而大聲,類似敲木魚的“郭、郭郭郭郭……”聲,故俗稱“花和尚”</p> <p class="ql-block">(十二)灰腹繡眼鳥,是雀形目繡眼鳥科繡眼鳥屬的鳥類。喜原始林及次生植被。分布在印度至中國南方、東南亞及巽他群島。灰腹繡眼鳥是體小的橄欖綠色繡眼鳥。似暗綠繡眼鳥,但區別為沿腹中心向下具一道狹窄的檸檬黃色斑紋,眼先及眼區黑色,白色的眼圈較窄。</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修武县|
铁岭县|
新安县|
贵州省|
离岛区|
勐海县|
成安县|
米易县|
个旧市|
松江区|
乡宁县|
正宁县|
德兴市|
洪洞县|
桂阳县|
岑巩县|
会昌县|
连平县|
望城县|
宁陕县|
宜城市|
泾源县|
江华|
宁城县|
宁津县|
渭南市|
榆中县|
色达县|
英吉沙县|
莲花县|
崇州市|
昌都县|
旅游|
嵩明县|
连南|
青河县|
安阳市|
洪雅县|
和静县|
昌平区|
奉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