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徐霞客鎮,暢開胸懷 ,迎接四方賓客。2013年9月7日,游覽的北渚老街和青龍橋就在徐霞客鎮西側。 徐霞客鎮(馬鎮集鎮)周圍河網交織,水域寬廣。古時北渚橋多,成為較為繁華的鄉間集鎮。據記載,北渚原有橋梁:青龍橋(乾隆9年重建)、博潴橋(光緒21年重修)、安慶橋(光緒3年重修)、湯安橋(宣統3年重修)、義成橋(康熙7年建成)等。如今保存完好的古橋僅存青龍橋。 青龍橋位于霞客鎮北渚村章家場。青龍橋為圓形拱橋,橋身為青石條石建筑,主拱圈為青石,為明朝中期建橋風格。清乾隆(1744年)按原貌重建。青龍橋凈跨7.0米,橋高5.5米,寬3.0米。橋面原有石臺階,后損壞,用碎石鋪筑橋面。 1992年列為江陰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江陰市水利農機局、江陰市文化局、馬鎮鎮政府出資對瀕臨傾圮的青龍橋進行修繕,對缺失的橋石仍購置新的青石填補,使之保持原貌。 青龍橋系明正德年間(1506-1522)由里人所建的木結構橋,由于200多年的風雨,木橋損毀嚴重。清乾隆(1744年)重建。此時青龍橋為圓形石拱橋,橋身為青石條石建筑,主拱圈為青石,為明朝中期建橋風格。傳說原來北渚風水很好,附近的奚家在青龍橋建造之前,功成名就,但建造青龍橋時,正好在風水龍眼上打了一根樁,于是龍地就死去,奚姓人科舉從此由盛而衰了。 北渚老街位于徐霞客鎮西側的北渚村,南側緊鄰無錫界河 、元、明、清時代早巳興市集貿,是江陰與無錫交界處的一個小集鎮。集鎮周圍河網交織,水域寬廣。古時橋多。據道光“江陰縣志”記載,北渚原有橋梁:青龍橋、博潴橋、安慶橋、湯安橋四座橋載入史冊。如今保存完好的僅存青龍橋。 北渚,古稱“博潴”。 詞義解釋:博,量多而豐富;潴,水積聚的地方。北渚的南、北、西三面環水,故名博潴。后來,人們認為博潴比較難寫,將潴改為渚。《爾雅·釋水》曰:“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又因博潴在西膠山的北側,南北西三面環水,水波縈繞,四季常流,水滿河闊,漁舟蕩漾,所以改稱為“北渚”。 北渚集鎮初始形成于南宋慶元年間,當時馬鎮的后馬急遞鋪投遞人員經北渚向南投遞到下一個急遞鋪,北渚水路交通便捷,便逐漸形成市集。北渚以奚姓為最多,明崇禎年間,奚家請風水名師到北渚看風水,這位名師發現,璜塘河由北向南連接北渚河口,河口有一土墩名凝秀墩,河水到此一分為二,將墩環抱,爾后又匯為一股西流,因此,這個土墩又名為“分水墩”,北渚河東端至東圩田,有南北兩條河汊,到市井西端又有南北兩條港汊,四條港汊似四條龍爪,而北渚河繼續向西而去,猶如龍尾。回首東望,北渚河入河口似張大了嘴的巨龍,凝秀墩宛如巨口含的一顆夜明珠。這一獨特的地理環境被當地風水先生視為活龍寶地:“北渚東西兩街猶如龍腳和龍爪,河流一彎成龍身,東街河頭有小土墩為龍眼,是一方佳地,任何大水都不能淹沒。”于是,更多的人們都紛紛來北渚落戶。宋、元、明、清時代早巳興市集貿,是江陰與無錫交界處的一個小集鎮。 北渚老街長達408米,寬3.8米,傍北渚河北岸而建,分東街和西街,臨河民居建有水榭碼頭。老人講,北渚老街是最具特色的是建有過街涼棚,人們上街購物,可以免遭日淋雨曬之苦。昔日北渚老街街道用小青磚鋪設,店鋪林立,生意興隆。 解放前,北渚集鎮共開設有店鋪41家。每月北渚有豬苗集市,在東街的葉家弄開有繭行,春秋兩季肩挑船裝成了北渚一道風景線。 每年農歷三月二十是北渚集場,各地商販云集,游人如織。據民間傳說,吳地人文始祖吳太伯曾到過北渚,在西街建造了一座文香閣,它與東街的關帝殿、中街的觀音廟成三足鼎立之勢。 其實,北渚長期以來一直是馬鎮地區的重要集鎮之一,北渚集鎮在清光緒戍寅年間(1878)屬泗河鎮,民國24年(1935)開始民國政府設立北渚鄉,鄉公所設在北渚老街,1957年同馬鎮鄉合并為馬鎮鄉,馬鎮鄉政府還設在北渚。1958年成立馬鎮人民公社。直至上世紀70年代中期,鄉鎮公路普及暢通,公社改稱鄉,鄉又改稱鎮,政府機關在北渚見證了人民公社、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后才搬離北渚,古老的老街又恢復了以往的平靜 ,但也逐漸走向衰落。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翁源县|
金沙县|
仪陇县|
临沭县|
普格县|
富顺县|
周口市|
宾阳县|
洱源县|
塘沽区|
德化县|
信丰县|
都昌县|
济南市|
龙海市|
遵化市|
洛川县|
林周县|
射洪县|
宣武区|
九龙县|
黄石市|
贵溪市|
化隆|
延边|
旬阳县|
黎川县|
榆社县|
五指山市|
利川市|
星子县|
沁水县|
桑日县|
巴东县|
崇礼县|
清涧县|
廉江市|
满城县|
博白县|
大安市|
新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