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夾漈草堂位于福建莆田市涵江區新縣鎮鞏溪村的夾漈山上,離市區北面約30公里,這里海拔600多米,山深林密,環境幽靜,空氣清新,是我國宋代著名史學家鄭樵著書立說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i><b style="font-size:15px;"><i>鄭樵簡介:</i></b><i style="font-size:15px;">鄭樵(1104~1162),字漁仲,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宋崇寧三年(1104年)生于廣業里下溪(今莆田縣白沙鎮霞溪村)。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鄭樵已修書五十種,獻給皇帝,被授右迪功郎,但沒有接受,回家后,筑草堂于夾漈山,編纂《通志》叢稿。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通志》書成,鄭樵到臨安獻書。適逢高宗赴建康(今南京市),戒嚴,未得見。第二年春,高宗還臨安,詔命鄭樵將《通志》繳進,高宗授他樞密院編修官,是時,他已病逝,終年58歲。鄭樵一生述著頗豐,多達81種,669卷,又459篇。其中著名的《通志》200卷,就是在夾漈草堂中寫成的。如今,草堂附近,尚保存不少與鄭樵有關的遺跡,如瞻星臺、曝書石、洗硯池等。</i></p> <p class="ql-block"> 夾漈草堂四周景點甚多,自古就有“夾漈二十四景”之稱。較為有名的是:登山路上的“下馬石”——相傳是我國聞名理學家朱熹拜訪鄭樵時下馬步行的起點。草堂西側200米處的“出米石”——民間傳說,鄭樵刻苦著書的精神感動了神仙,呂洞賓下凡在石上挖兩個洞,一洞出米,一洞出鹽,兩洞出的鹽米僅供師徒兩人食用。后來書童把洞挖大,結果洞中飛出兩只白鳥,從此就不再有鹽米流出。草堂西側約100米處的“占星石”——相傳鄭樵站在石上夜觀天象。此石突兀山間,站在石上仰望上蒼,天宇非凡低,確是觀察天文的好地方。草堂前面約100米處的“曬書石”——石長60米,寬35米,相傳鄭樵每年都要把書拿到這塊石上曬太陽,以防霉變。此外,還有搖籃石、修史堂(薌林寺)、搬柴坑、烏紗石、放生池、石龜石蛇、東山采藥、曲水流觴等等。每一個景點都隱藏著漂亮動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夾漈草堂的山門,在寶陽村與新縣交界的地方。山門旁邊有一棵幾百年的油杉,隨著歲月的流逝,近幾年油杉在慢慢的枯萎,已經不復我兒時看到的那樣雄偉。</p> <p class="ql-block"> 在山門靠山一側,建有一個“西坡社”,內畫有夾漈草堂二十四景,無奈鐵將軍把門,且墻上的畫也被花樣百出、毫無意義的鏡框占領住了,看不到一點點內容,只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夾漈草堂二十四景</span>”幾個字還露在外面,原來想把二十四景一一配圖出來,看來是奢望了。</p> <p class="ql-block"> 以前爬過夾漈草堂不下十次,但每次只是單純的爬山看風景,從來沒有深入的去研究,為了這次寫美篇,我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閱讀前人寫的文章和認真觀看了福建巨強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拍攝的《莆田夾漈草堂森林公園實景概況》等等資料影像,確定出各個景點的位置和規劃準備重新出發的路線,這次選擇沿著以前沒有走過的“龍潭坑”上山,先看瀑布。</p> <p class="ql-block"> 沿著龍潭坑水庫而上,早期修的景觀道路已經被枯枝和藤蔓掩蓋,人勉強可以鉆過去,走了不到二十米,就到了第一個夾漈龍井瀑布。</p> <p class="ql-block"> 水量不大,但瀑布高度還是蠻高的,約有一二十米左右,水流沖擊下來發出沙沙的聲音,如果春夏季節雨量大的話,瀑布就更為壯觀了。</p> <p class="ql-block"> 臺階小而徒,僅能橫向落腳,有些臺階已經松動并坍塌,上面覆蓋一層落葉,整體上還是可以行走的,不過要小心注意才是。繞上龍井瀑布,展現在眼前的就是雙龍戲瀑,瀑布落差有二三十米,枯水期,水量小,左側那一條“龍”那么細小,沒有雄壯的氣勢。上游有很多水管引水,也是導致水量小的一個原因吧。當然,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是第一位的,有一部分應該是用來灌溉枇杷林的。</p> <p class="ql-block"> 登上雙龍戲瀑,就到山上了,地勢相對比較平緩,沿溪流一直上去,會經過山頂的原始萬泉林、薌林草堂遺址,最終到達草堂(薌林寺)。</p> <p class="ql-block"> 從瀑布頂上向下看龍潭坑水庫,霞溪、寶陽頭一覽無余。</p> <p class="ql-block">這是夾漈草堂“勝跡殿”。是民國10年(1921年),由涵江商人陳志陽和廣業群眾集資,在草堂后山東邊修建的,為石構屋宇,題額曰“草堂勝跡”。1997年,莆田市人民政府又撥款修葺草堂,修建鄭樵紀念館,以崇尚這位終生著書立說的我國著名史學家。</p> <p class="ql-block"> 寺廟大門上面的“草堂勝跡”題額</p> <p class="ql-block"> 洗硯池(俗稱“龍吐水”),在寺右側,常年出水不止,只是現在的出水量小了很多。</p> <p class="ql-block"> 這是“鄭樵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 朱熹下馬石(亭)</p> <p class="ql-block"> 出米巖</p> <p class="ql-block"> 魚鼓石</p> <p class="ql-block"> 觀星石(占星石)</p> <p class="ql-block"> 郭沫若題詞(上山公路旁)</p> <p class="ql-block"> 鄭樵塑像</p> <p class="ql-block"> 沿鄭樵塑像后臺階,向后山爬上,可達“清芳寨”(書亭寨)和茶葉坡的風動石。</p> <p class="ql-block"> 到達這個路口,左側向下是去茶葉坡,直行不過百米,就到清芳寨。</p> <p class="ql-block"> 快到清芳寨,一大片雜樹林,落葉鋪陳滿路面,踩上去松軟</p> <p class="ql-block"> “清芳寨”。位于莆田縣新縣鄉鞏溪村夾漈山上,距夾漈草堂北1000米,寨門額刻“山色清芳”4字,俗稱書亭寨。踞峰頂,西、北2面臨懸崖,周長1000米,橢圓形,圈地1000平方米。寨墻石砌,高7~8米,寬1米,內側筑有附階,可通行,朝南開門石條搭架,高2.4米,寬1.2米。</p> <p class="ql-block"> 清芳寨寨門</p> <p class="ql-block"> 寨墻內側地勢一米多高,外側有三米多高,便于寨內人員防守和攻擊,因為樹木的掩蓋,感覺不到山寨的雄偉,另一側沒有開發,掩蓋在樹木之中,寨墻總體保存比較好。</p> <p class="ql-block"> 內側的附價</p> <p class="ql-block"> 書亭</p> <p class="ql-block"> 遠眺湘溪。從書亭,看湘溪(新縣),一覽無遺,這里曾經做為古縣城存在過一段時間。</p> <p class="ql-block"> 去茶葉坡的石子路,一路向下,行走大約近千米,就到風動石了。</p> <p class="ql-block"> 茶葉坡</p> <p class="ql-block"> 風動石</p> <p class="ql-block"> <b>補記:</b></p><p class="ql-block"> <b>一、鄭樵故里。</b></p><p class="ql-block"> 鄭樵故里位于廣山村村部旁邊,現存有:霞溪鄭樵故里、新修故里紀念堂、鄭樵父親鄭國器廟、夾漈書院</p> <p class="ql-block"> 夾漈書院</p> <p class="ql-block"> <b>二、白沙宮下夾漈祠。</b></p><p class="ql-block"><b> </b>由夾漈祠、鄭樵墓和位于白沙古街的碑亭組成。</p> <p class="ql-block"> 夾漈祠碑坊</p> <p class="ql-block"> 夾漈祠</p> <p class="ql-block"> 祠內掛有歷史名人名士題詞(不是原筆跡)</p> <p class="ql-block"> 鄭樵墓(在祠正后方)</p> <p class="ql-block"> 從鄭樵墓看夾漈山,圖正中白云遮蓋部分的那座山峰。</p> <p class="ql-block"> 白沙古街碑亭,內存有鄭樵墓碑等。碑亭位于舊街道岔路口,福莆古道從這里經過,原路面為鵝卵石鋪就,古色古香,現在已經被水泥覆蓋了,看不出歷經千年的歷史本來面目,實為一大遺憾。</p> <p class="ql-block"> 這個方向是福莆古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去福州方向</span>。</p> <p class="ql-block"> 這個方向是福莆古道去澳柄嶺、莆田方向。</p> <p class="ql-block"> 往這個方向是去莊邊的古道。</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后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我雖然從小生長在夾漈山下附近村莊,對“夾漈先生”的事跡也是耳熟能詳,從小就知道他是一個史學家,讀了很多書,著述了很多書。有關夾漈山、鄭樵的故事傳說也時常從大人的嘴里聽到,不外乎是鼓勵孩子苦學,與人為善等,一切的感受,也都是浮于表面,沒有深入了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記得小學二三年級開始,學校組織春游秋游,基本上也都是去爬夾漈山。當時每個人背個書包(那個時候書包都是軍用挎包,少數人是用自制的布包),里面裝兩方方糕,沒有水壺,帶一個刷牙用的搪瓷牙缸,老師說山上有和尚和尼姑會燒水(后面也沒有看到和尚,應該是鄉老,在那里看管寺廟,并添加香火),來的學生太多了,開水不夠分,那個時候我膽小,不敢往前擠,到最后也沒有分到開水,后來還是從洗硯池(龍吐水)那里接了一杯泉水,就著方糕才吃了下去(那個年代的方糕油少糖少,干巴巴的吃容易噎著,必須要配點水才好下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再大一點,經常到白沙宮下外婆家玩,夾漈祠就在舅舅家旁邊不遠處,前面的田地都已經荒廢了,長滿草皮,是放牛放羊的地方,也是我與舅家表弟們玩耍的地方,“打戰”、抓迷藏,一玩就是半天。那個時候夾漈祠已經被破壞,坍塌一半,只剩左邊一個房間,成了村民放稻草的地方,也是我們抓迷藏時躲藏的地方。夾漈祠基座還在,聽母親說以前那里是學校,她們小時候都是在夾漈祠讀書的。祠后面的鄭樵墓是因為后來重修才知道,原來都被掩蓋看不到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高中時就讀在莆田三中,距離夾漈山更加近了,就在夾漈山腳下,每天都是看著太陽從夾漈山頂上升起來的。沒有回家的周末,就三五個同學一約,去爬草堂。那時體力好,半天可以打一個來回,空手上去,也不用帶吃的東西。三年高中,爬草堂也有五六回,純屬打發時間和游樂。那個時候草堂紀念堂還沒建,薌林寺還有人管理,一切都是古色古香,去后山清芳寨還沒有石板路,寨子里面雜草叢生,與同學還在臨向新縣那一面深淵滾石頭下山,雖一切歷歷在目,清晰如昨,但已物是人非,青春不再,心中有萬般感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就謹以此篇,敬我們曾經的青春年少!</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锦屏县|
原平市|
遵义市|
师宗县|
河池市|
江城|
西丰县|
沐川县|
任丘市|
余庆县|
灵台县|
阿拉善右旗|
旬阳县|
甘洛县|
乌苏市|
阿巴嘎旗|
工布江达县|
读书|
绥中县|
诸城市|
岳池县|
高要市|
徐汇区|
上蔡县|
博爱县|
太原市|
宁阳县|
剑川县|
井研县|
肥西县|
元阳县|
凤阳县|
富民县|
运城市|
时尚|
巴彦县|
洛南县|
遵义市|
化德县|
安多县|
沈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