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人說,羅馬的巴洛克“新城”屬于濟安.勞倫佐.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n(1598 – 1680年)!這個有著兩千多年鮮活生命力的大都市,<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古羅馬時代,</span>曾經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條條大路通羅馬”的</span>地中海中心。這里所謂“新”是相較于古羅馬的“舊”(圖中D1標出的大體區域是古羅馬遺址),而巴洛克“新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圖中D2和D3標出的大概區域)</span>是指在古羅馬城市原址上,于17世紀巴洛克時期新建的城市環境。</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貝尼尼是巴洛克時期的雕塑一哥,他的成就之大,可與米開朗基羅比肩。<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出生于雕塑世家,從小就在父親的雕塑作坊學徒,又天賦異稟,十幾歲時就和父親一起創作出精湛的作品(參見上圖中的美國大都會藏品</span>“酒神節狂歡,兒童戲弄農牧神 Bacchanal: A Faun Teased by Children”,1616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他的雕塑作品華美靈動、鮮活而有彈性,<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理石在他的手里猶如</span>橡皮泥一樣任其隨意捏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張地圖上標出的綠點,就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貝尼尼作品在羅馬城的足跡分布!他服務過9位教皇,以一己之力占據了羅馬城,成就有建筑、雕塑和繪畫。 </span></p> 貝尼尼的噴泉雕塑 <p class="ql-block">圖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標出的</span>紅點(心)就是此文中貝尼尼作品相關的地標。</p> <p class="ql-block">貝尼尼在羅馬城里留下了眾多地標性的噴泉雕塑,是他把羅馬變成了一個開放式的雕塑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噴泉名稱:四河噴泉 <span style="font-size:18px;">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span> </p><p class="ql-block">坐標:納沃納廣場 <span style="font-size:18px;">Piazza Navona</span> </p><p class="ql-block">年代:1651年,教宗英諾森十世<span style="font-size:18px;">Pope Innocent X</span></p><p class="ql-block">雕塑特色:白色大理石雕成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噴泉</span>,圓形的水池中屹立著兩座假山,一匹駿馬和一頭雄獅從山間爬出,池中有兩條石魚,假山四角是四座巨人石雕,象征17世紀給人類文明給養的四條河流:非洲的尼羅河、歐洲的多瑙河、亞洲的恒河、美洲的拉普拉塔河。假山上方的方尖碑是羅馬城內11座古埃及方尖碑之一。</p><p class="ql-block">公元一世紀,這里曾是古羅馬圖密善(Domitian)競技場,后來改造成一個市場,因貝尼尼的設計和全面改造,這里已是羅馬最受歡迎的廣場之一。</p> <p class="ql-block">噴泉名稱:<span style="font-size:18px;">摩爾人噴泉Fontana del Moro</span></p><p class="ql-block">坐標:納沃納廣場 Piazza Navona </p><p class="ql-block">年代:1575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博爾塔</span>初建,1653年貝尼尼加建</p><p class="ql-block">雕塑特色:</p><p class="ql-block">一個摩爾人站在海螺殼中, 與一只海豚在角逐,周圍是四個特里同人魚雕塑(參見下一段中的解釋)。</p><p class="ql-block">噴泉最初由博爾塔設計于1575年,當時只有海豚和四個特里同。1653年,由貝尼尼增加了摩爾人雕像。1874年,原品轉移到博蓋塞博物館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廣場噴泉上的是</span>復制品。</p> <p class="ql-block">如果時間允許,四河噴泉旁的“圣阿格尼斯教堂(Sant'Agnese in Agone)”值得一看,這是貝尼尼的競爭對手<span style="font-size:18px;">博洛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 1599-1667年)設計的</span>一座羅馬天主教堂,教堂所在地是圣女阿格尼斯殉難之處(當時的圖密善廣場)。</p> <p class="ql-block">噴泉名稱:人魚噴泉(又被稱作海神<span style="font-size:18px;">波塞冬兒子特里同Triton</span>噴泉) <span style="font-size:18px;">Fontana del Tritone </span></p><p class="ql-block">坐標:巴貝里尼廣場 <span style="font-size:18px;">Piazza Barberini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年代:1642年,</span>教宗烏爾班八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雕塑特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希臘羅馬神話中的</span>海神波塞冬的兒子特里同Triton是波塞冬與安菲特里忒的獨生子,上半身是人身,下半身是魚尾,而且長滿了海藻,是個男美人魚。</p><p class="ql-block">噴泉中的特里同雕塑,人魚形狀,肌肉發達,坐在四頭海豚支撐的貝殼上,他頭部后仰,雙臂舉起海螺,由海螺殼號角向上方噴水。</p><p class="ql-block">傳說他身上總會帶著一個海螺殼,每當父親出巡時,他便在一旁吹響海螺,喚起海浪為父親領路。下方四條起支撐作用的魚尾處刻有教皇頭冠、十字鑰匙和教皇烏爾班八世(巴貝里尼)家族的蜜蜂族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噴泉名稱: 蜜蜂噴泉 <span style="font-size:18px;">Fontana delle Api</span> </p><p class="ql-block">坐標:巴貝里尼廣場 Piazza Barberini </p><p class="ql-block">年代:1644年,教宗烏爾班八世</p><p class="ql-block">雕塑特色:</p><p class="ql-block">位于巴貝里尼廣場一側,原本是飲馬用的。噴泉的主體是一只貝殼,貝殼上有一大兩小三只蜜蜂,是巴貝里尼家族族徽。</p><p class="ql-block">貝殼上寫著:烏爾班八世為該城的公共裝飾而修建一噴泉,這個小噴泉服務于市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噴泉名稱:破船噴泉 <span style="font-size:18px;">Fontana della Barcaccia</span> </p><p class="ql-block">坐標:西班牙廣場 <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ish Steps</span></p><p class="ql-block">年代:1627年,教宗烏爾班八世</p><p class="ql-block">雕塑特色:</p><p class="ql-block">位于西班牙階梯下的西班牙廣場的這個噴泉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濟安·</span>貝尼尼和其父<span style="font-size:18px;">彼得·貝尼尼</span>合作的第一個早期噴泉項目。<span style="font-size:18px;">1598年臺伯河洪水后,</span>烏爾班八世下令建造。</p><p class="ql-block">這座噴泉設計精巧,將雕刻和建筑融合在一起,水先流入船內,再由中央溢出,很逼真地展現出了漏水的船即將沉入水中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許愿池 Trevi Fountain 大噴泉與貝尼尼也相關。</p><p class="ql-block">建成年代:1450-1762年</p><p class="ql-block">第一階段:1453年,教皇尼古拉五世主持修建“處女”引水渠,請來意大利最著名的建筑師阿爾伯蒂Alberti(1406 – 1472) 設計建造了水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二階段:1629年,教皇烏爾班八世請貝尼尼設計噴泉。由于教皇的離世,設計沒有實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三階段:1730年,教皇克雷蒙十二世請</span>Nicola <span style="font-size:18px;">Salvi重新設計噴泉。成現在樣子的最大巴洛克風格噴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地處三叉路口,因此叫Trevi. 高26.3米,寬50米</span></p> 貝尼尼的雕塑 <p class="ql-block">羅馬博蓋塞國家美術館(Borghese Gallery)是集中欣賞貝尼尼作品的必去之地,他二十幾歲時創作的四部成名作均收藏在該館。</p> <p class="ql-block">“埃涅阿斯、安喀塞斯和阿斯卡尼斯 Aeneas,Anchises, and Ascanius”,大理石,1619年,高220厘米,博蓋塞美術館藏。</p><p class="ql-block">貝尼尼21歲時的創作,但有專家認為它主要由貝尼尼父親<span style="font-size:18px;">彼得羅.貝尼尼(Pietro Bernini, 1562–1629)</span>完成,因雕塑造型相對平和、靜止,與貝尼尼后面的動態雕塑風格不太吻合。</p><p class="ql-block">雕塑故事背景取自“荷馬史詩”,當邁錫尼人用木馬計攻入特洛伊城后,燒殺搶掠,火光沖天,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情急之下肩扛年邁的父親安喀塞斯,帶著年幼的兒子阿斯卡尼斯在愛神維納斯的護佑下逃離特洛伊城。跟據羅馬神話傳說,<span style="font-size:18px;">埃涅阿斯后來創建了羅馬城(參見</span>《埃涅阿斯紀》)<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劫掠普羅瑟皮娜 The Rape of Proserpina”,大理石,1621-1622年,高225厘米,博蓋塞美術館藏。</p><p class="ql-block">貝尼尼年僅23歲時完成的第一部成功之作。選自古羅馬神話故事奧維德的《變形記》,描述了宙斯和谷神色列斯的女兒普羅瑟皮娜被地獄之王、冥王普魯托(Pluto)綁架,返回地下世界的情景。</p>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波羅與達芙妮 Apollo and Daphne ”,大理石,1622-1625年,高243厘米,博蓋塞美術館藏。</span></h1><p class="ql-block">貝尼尼26歲時完成的第二部成功之作。描述了阿波羅被愛神厄洛斯(Eros)的金箭射中,一見鐘情地愛上了達芙妮,而達芙妮則被厄洛斯的鉛箭射中,對阿波羅卻毫不動情。</p><p class="ql-block">阿波羅不肯放棄,在達芙妮身后緊緊追趕,達芙妮只好向她的父親河神(Peneus)求救。最后,在阿波羅的手即將碰觸達芙妮的一刻,河神將女兒變成了一棵月桂樹。</p><p class="ql-block">這尊雕塑生動完美地定格了達芙妮在變成月桂樹時的那一個瞬間。</p> <p class="ql-block">“大衛像 David”,大理石,1623年,高170厘米,博蓋塞美術館藏。</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尊與真人大小一致的雕塑,刻畫了大衛準備向巨人歌利亞(Goliath)投擲石頭的發力瞬間。大衛左手拿石頭,右臂向后,扭轉身軀,隨時準備將彈弓甩出,他的面部表情讓人凜然感覺到他與巨人對峙局面的嚴峻,他的腳下是國王掃羅的鎧甲與大衛的豎琴。</p> <p class="ql-block">“山羊阿瑪爾泰婭 Capra Amaltea”,大理石,1606-1615年,44厘米寬,博蓋塞美術館藏。</p><p class="ql-block">這是貝尼尼十幾歲時做的一件小雕塑,描述了希臘神話中宙斯出生后,父親要吃掉他,母親就把小宙斯托付給仙女阿瑪爾泰婭照顧,雕塑中山羊就是仙女的化身。這件雕塑的亮點在于山羊的皮毛,可見十多歲的天才少年貝尼尼已經可以很好的駕馭這種細節了。</p> <p class="ql-block">“時間揭示真理 Truth Unveiled by Time”,大理石,1646-1652年,高277厘米,博蓋塞美術館藏。</p><p class="ql-block">貝尼尼晚年因圣彼得大教堂西邊兩座塔樓的結構問題而飽受爭議,教皇烏爾班八世去世,更使得他整個事業處于低谷,他為自己創作了這幅未完成的作品。</p><p class="ql-block">作品的名稱富有哲理,少女的胴體展現在脫落的衣服上,寓意著真理的出現。主要人物“時間”還沒有完成,他就離開了塵世。</p><p class="ql-block">貝尼尼的遺囑明確指出將這尊雕像傳給他的長子,作為永恒的警示,要求永久地保存在他出生的家里,直至1924年,這尊雕像才被移至博蓋塞美術館。</p> <p class="ql-block">維多利亞圣母堂(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也稱勝利圣母教堂,晚年的貝尼尼為其中的柯爾納羅小禮拜堂創作了驚世駭俗的主雕塑群“圣特蕾莎的狂喜”,這是貝尼尼藝術生涯已臻化境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圣特蕾莎的狂喜 Ecstasy of Saint Teresa” 大理石和鍍銅,1647-1652年,勝利圣母教堂。</p><p class="ql-block">天使的一只手掀起圣德瑞薩那海浪似的層層長袍,另一只手持金箭刺向她的身體,她渴望自己的靈魂能與上帝達成完美的融合。這是“心被天賜的愛之箭射中時的感受”,她沉浸在一種莫名的狂喜之中。</p><p class="ql-block">德瑞薩酥軟的身體慢慢騰空而起,一只腳無力的垂落下來,而腳下的世界已經地動山搖,連地獄的魂靈也逃了出來。</p> <p class="ql-block">貝尼尼為這幕戲劇安排了兩組觀眾,他們是資助人柯爾納羅家族的主要人物,在看臺包廂里或凝視不語,或交頭接耳。</p> <p class="ql-block">Blessed Ludovica Albertoni in the Paluzzi-Albertoni chapel,圣方濟各堂(San Francesco a Ripa/ Chiesa di san francesco a ripa)(照片來自群友馬紅),1671–1674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收錄于此,留待將來去羅馬時再走貝尼尼之路!</p> 建筑和相關雕塑 <p class="ql-block">1620年,貝尼尼受教宗烏爾班八世(Urban VIII)委托,改建了圣比邊納教堂(Church of St. Bibiana)的正面,這是他的第一件建筑作品。</p> <p class="ql-block">教堂中的祭壇雕像 圣比邊納Saint Bibiana是貝尼尼的作品之一,1624-1626年創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之后,教宗烏爾班八世(Urban VIII)又邀請他設計圣彼得大教堂長方形會堂的華蓋。這件銅和金鑄成的“青銅華蓋 The Papal Altar & Baldacchino”建于</span>1624-1633年間,成了圣彼得大教堂鎮館三寶之一。</p><p class="ql-block">4根近20米高的金色螺旋銅柱撐起巨大的華蓋,每根銅柱分為三節,裝飾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宗烏爾班八世的</span>“巴爾貝里尼”家族紋章圖形(蜜蜂、太陽和月桂葉卷),華蓋正中是一只光芒四射的鴿子。</p><p class="ql-block">貝尼尼對于收尾工程最有獨創性,即用4位天使支撐上方的鍍金銅球與十字架構造。華蓋高30米,總重37000公斤,貝尼尼耗費9年時間雕刻而成,即使在138米高的穹頂下依然顯示出它的大氣磅礴之勢。</p> <p class="ql-block">華蓋后面是“圣彼得寶座 The Chair of Saint Peter”,大理石、銅、鍍金、灰泥,1657-1666年。</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鎮館三寶之一。置于青銅華蓋后面的半圓形壁龕,這件作品以大理石和青銅雕刻而成,由一把寬大的鍍銅木椅和一組巨大青銅雕塑群組成,群雕中心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雪花石打磨而成的</span>圣靈鴿子,如同玻璃一般通透,陽光透過金黃色的橢圓窗照射在座椅上,神圣無比。</p> <p class="ql-block">“圣朗基努斯 Saint Longinus ”,大理石,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p><p class="ql-block">四根支撐穹頂的柱子以巨型雕像裝飾,其中的“圣朗基努斯”就是貝尼尼設計的。</p><p class="ql-block">《圣經》記載: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羅馬士兵朗基努斯用長矛去刺耶穌的腹部,試探其是否斷氣,耶穌的血噴濺到朗基努斯的眼睛上,他高度近視12年的雙眼竟神奇地恢復了視力。此后他放棄了軍人職業,受洗成為虔誠的信徒和德行高尚的圣者,被后世稱為圣朗基努斯,他用過的長矛也被稱為圣矛(Holy lance)。</p> <p class="ql-block">“烏爾班八世墓龕 Urban VIII,1568-1644”,大理石,1628-1647年,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p><p class="ql-block">教皇烏爾班八世是貝尼尼最主要的資助人。雕像呈坐姿,坐像下面是青銅鍍金的棺材,棺材兩側各有一座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天使,代表仁愛和公義。</p> <p class="ql-block">“亞歷山大七世墓龕 Pope Alexander VII”,1599-1667),大理石、鑲金青銅,1671-1678年,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p><p class="ql-block">亞歷山大七世呈跪姿禱告,紅色大理石雕雕的布幔四周是白色大理石雕成的四位女神:“慈愛”、“真理”、“正義”和“智慧”。貝尼尼用大體量的桃紅色西西里碧玉制作了巨大的棺罩,銅鍍金的骷髏骨架在棺罩下掀開厚重的帳幔掙扎,手執沙漏正從棺中爬出,也許是警示世人死亡的真實存在。</p><p class="ql-block">設計和完成這件作品時,貝爾尼尼已近八十歲,這是貝尼尼在圣彼得大教堂里完成的第2座宏偉的教宗墓碑。他以立體的人形雕刻代替了傳統式墓碑,這也是貝尼尼突破傳統作法的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設計并主持建造了圣彼得大教堂的大廣場st peter's colonnade。</span></p><p class="ql-block">共計284根18米高的多利安式巨型圓柱和88根方柱組成四排,形成三條340公尺長,240公尺寬的弧形大理石柱廊,環抱著廣場猶如“擁抱世界的雙臂”。</p><p class="ql-block">每根石柱需3-4人才能合抱,走入廊中,復雜的明暗效果,光影猶如樂曲般美妙,這是貝尼尼廣場綜合建筑中最成熟的杰作之一。</p><p class="ql-block">站在方尖碑與噴泉之間的小圓盤石上向柱廊望去,原來四行交錯排列的柱廊則成為一條直線,這是貝尼尼匠心設計的透視效果,令人稱奇。</p><p class="ql-block">廊頂160尊3.2米高的圣人雕像,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20余座是貝尼尼的真品,其余的是</span>貝尼尼指導其弟子完成。</p> <p class="ql-block">跨越臺伯河連接圣天使堡的圣天使橋上一共有10尊天使雕像和2尊圣人雕像。10尊天使雕像中靠近橋尾的兩座是貝尼尼親自雕刻的,剩余八座是由他工作室的學生們完成的。</p><p class="ql-block">圣天使堡由羅馬帝國皇帝哈德良于123年開始興建,準備當作自己及家人的陵墓(圣天使堡一開始其實只是被稱為哈德良陵墓)。哈德良在公元138年于拜亞去世后,骨灰被放置于此,連同他的妻子薩賓娜和他的第一個養子。139年,繼任的安敦寧·畢尤皇帝將圣天使堡建造完成,在此之后,其他皇帝的遺體也被放在這里。</p><p class="ql-block">據說公元590年羅馬發生了嚴重的瘟疫(黑死病),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為消除瘟疫,組織了一次莊嚴的懺悔游行,當游行隊伍抵達附近的哈德良陵墓時,教皇看見了插劍入鞘的天使長彌額爾,這次所見被認為是神跡,預示著瘟疫的結束,從那以后,羅馬人就稱此地為圣天使堡。</p><p class="ql-block">14世紀開始,教皇將這座陵墓修建成為一座城堡,教皇尼古拉三世建造了著名的“博爾戈走廊”(傳說中是用來逃生的)來連接圣彼得大教堂。教皇克萊芒七世(來自美第奇家族)于1527年羅馬之劫期間被神圣羅馬皇帝查理五世的軍隊困于圣天使堡內。</p><p class="ql-block">羅馬教皇也用圣天使城堡當過監獄,例如焦爾達諾·布魯諾在此被囚禁了六年,另一名著名犯人是雕塑家和金匠切利尼。</p> <p class="ql-block">奎琳崗圣安德烈堂(Sant’Andrea al Quirinale),是貝尼尼最珍愛的作品。晚年的貝尼尼常常靜坐在這里,沉浸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之中。</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牡丹江市|
琼中|
白河县|
江北区|
建水县|
封开县|
祥云县|
梅州市|
新干县|
栾城县|
云龙县|
五大连池市|
札达县|
隆昌县|
嵊泗县|
城市|
邻水|
唐海县|
饶平县|
土默特左旗|
故城县|
应城市|
新乐市|
宁国市|
拉孜县|
卢氏县|
涞源县|
平南县|
香港
|
眉山市|
东乌珠穆沁旗|
探索|
唐海县|
德安县|
荥阳市|
清原|
兴业县|
体育|
扬中市|
金川县|
翁牛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