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前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十世紀末,互聯網開始進入中國。當時大多數人包括很多年輕人都不知互聯網為何物,但卻有一群耄耋弄潮人超前加入。在互聯網浩瀚的海洋里,他們看到了神奇的世界,暢游其中。時年已80歲高齡的父親就是其中一員。他行動不便,卻足不出戶,眼望世界,結交網友。為了表達喜悅與興奮的心情,在天津《今晚報》2001年4月18日15版發表了一篇小文《銀發網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豆腐塊文章,和同齡人產生共鳴。由南開大學劉珺珺教授引薦,父親與海外《五柳村》網站創辦人陶世龍教授結緣,并在該網站刊載續篇《網緣》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2年2月9日記:由于留存父親文章的U盤故障,致使《銀發網友》和《網緣》原稿丟失。而早年報刊登載的《銀發網友》沒有電子文檔,搜遍全網無果。今去國家圖書館館藏查尋紙質版,慶幸《銀發網友》失而復得。</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特別感謝:</b><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親同事、網友、92歲高齡的</span><b style="font-size: 20px;">蔣行一</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叔叔,一直收集父親文章,并提供《網緣》文檔。)</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銀發網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1年4月18日今晚報15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們這個科技大院的離退休人員中,悄然興起一群銀發網絡族,估計有二三十戶。我接觸的三四位網友,年齡都在70歲至80歲。這些老者一般都深居簡出,閉門在網上面對著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結交網友,網上瀏覽,網上投稿,點評網上文章和熱點新聞,以文會友,去聊天室聊天,發E-mail和親友聯系……他們在網上遨游,忘卻自己垂垂老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位70多歲的“小弟弟”,常用英文發來E-mail。這位建國初期投向祖國懷抱的洋碩士,習慣于用英文寫作。此君才氣橫溢,因言得禍,半生坎坷?,F雖雨過天晴,紅霞滿天,卻常念盛年蹉跎,才華未展。幾次附來英姿勃發的年輕彩照,又發來幾首英文敘事長詩,召喚逝去的青春。我和他共事幾十年,“同是天涯淪落人”,不免引起“江舟司馬青衫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位75歲老弟,一日發來E-mail,贊賞我在網上發表的兩篇小說。他只知我是搞科研設計的,沒想我人到暮年,枯枝上還冒出幾個文學骨朵來。他常寄來舊體詩,氣度不俗,頗見功底。我以打油詩與之合唱,引為詩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還有位比我大三歲的老哥,在他工作的年代,不知電腦為何物。沒想到他離休后,鉆研軟件技術如此精深,有問必答,一點就靈,令我十分欽佩。我欣喜找到一位軟件老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這幾位銀發網友都住在同一大院內,咫尺天涯,既不串門,也不互通電話,唯有E-mail往來頻繁,談思想、談文學、談技術……從容寧靜,侃侃而談,透著溫馨和瀟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網絡為老年人打開了一幅風景如畫的窗口。正可謂“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b style="font-size:22px;">續篇:</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網 緣》</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孔希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2年11月17日海外五柳村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昨天,我的網上‘紅娘’陪著我的‘對象’來我家會晤。我已是年逾八十的老翁,‘紅娘’是一位年近七十的女士,‘對象’則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先生。我們在網上親密接觸已一年多,他在大洋彼岸,一直沒有見過面。這場頗具戲劇性的‘姻緣’是由一篇小文引起的。大約是 2001年的春季,朋友發來E-mail告訴我,他在加拿大的《五柳村》(http://personal.nbnet.nb.ca/stao/)網站看到我的文章。我不知道有這個《五柳村》,打開一看,它是一個科學和文學的學術性網站。在上面發表文章的都是教授、學者和學者型的老革命,也有中青年精英。玲瑯滿目,應接不暇。在當時商業化、粗俗化的眾多網站中,別具一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五柳村》的一角找到由編者編寫的一條信息: 但得網絡無限好 ,何須惆悵進黃昏。此為甄朔南先生 4 月 25 日發來的感賦,是他在讀到五柳村信息交流傳送的孔希仲的<銀發網友>一文后所寫。此文原發表在今年(2001)4 月 18 日天津今晚報第 15 版。我的北大老同學,現為南開大學博導劉珺珺看后說:這篇短文的內容和情趣,似乎正是我所希望的老年網友網絡聯系的氛圍。次日下午就忙里偷閑地輸入電腦給發來了,文章果然親切感人,摘要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們科技大院的離退休人員中,悄然興起一群銀發網絡族。我接觸的三四位網友,年齡都在70-80歲。這些老者一般都深居簡出,閉門在網上面對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我們同住在一個大院內,從不串門,也很少打電話。總是互通 E-mail,談詩論文,聊人生感悟,交流 IT 技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位 70 多歲的“小弟弟”,常用英文發來 E-mail。這位建國初期投身祖國懷抱的洋碩士,習慣英文寫作。此君才氣橫溢,因言得禍,半生坎坷?,F雖雨過天晴,卻常念盛年蹉跎,才華未展。幾次發來英姿勃發的年輕彩照,又發來英文敘事長詩,召喚逝去的青春。我和他共事幾十年,“同是天涯淪落人”,不免引起“江州司馬青衫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讀以上的文字,你能不為之動情嗎?正如劉珺珺所說,這里有“說不清道不明的一種感受??傊欠潘傻碾S意的,也可能是舊夢重溫。技術專家寫小說,洋碩士英語寫詩”。是的,難怪老葉(至善)要把他回憶往事的作品集取名《舒適的舊夢》。蘇州 78 歲高齡的蘇寶蓀老先生看后來信說:在此前一直以為高齡層中我屬龍頭,閱此文方知乃坐井觀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柳村》編者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沒有想到我的一篇不經意的短文,竟在老年人中“吹縐一池春水”,感到人到老年并不孤獨,天涯何處無知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劉珺珺教授的推薦,我和遠在大洋彼岸的《五柳村》主編,73 歲的陶世龍先生建立了聯系。他在年青時曾是編寫《十萬個為什么》等一系列科普名著的作家。我很佩服他學識的廣博和思維的銳敏。他常約我寫稿,并在網上建了一個《孔希仲散文》專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2 年10 月,他由加拿大回到北京,打電話給我,約定來天津看我。11 月 16 日上午,劉珺珺女士陪他來了。我曾在網上看過他的照片,讀過劉珺珺的長篇學術論著。一見面,我和陶握手說:“一見如故”,和劉握手說:“久仰大名”。劉爽朗地大笑說:“我可是你倆的紅娘呀,真是千里姻緣一線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和我老伴一共四人,從上午 10 點暢談到 12 點,去外面吃過午飯?;貋碛纸又鴷痴勚?3 點,意猶未盡。臨別時,陶先生贈我新著《時間的腳印》,我贈給他一部長稿《曾經滄?!?軟盤)。上午劉曾提議照張像。陶未帶相機,我有相機無膠卷,打算出去吃飯時買。由于談興正濃,竟把這事忘了。起身告別時才想起來,真是完美的遺憾……</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介紹:</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北京)建材部水泥工業設計院電氣工程師,天津水泥工業設計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局級離休干部。 2013 年去世,享年 92 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者從青年時期就熱愛文學創作,他的中學校長、國文老師稱他是文學才子。作者去世前叫不出家人名字,卻能神奇地背誦整本唐詩宋詞。他曾在不同媒體上用多個筆名發表過數十篇作品,如“中國老年”雜志上的《顰笑年華》、《回歸韻味》、《天生我才》、《懷念與遺憾》、《糧票的故事》、《小心!文苑陷阱多》、《暮年一刻值千金》、《有感于“賢內助”》、《仕而優則學》、《市場新行當——炒官司》等;天津“今晚報”《銀發網友》;天津人民廣播電臺連播《曾經滄海》;“五柳村”網站:《人間猶有未燒書 》、《野店夜話》、《經典梅娘》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2年2月10日由作者女兒ky編輯發布</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兴县|
合作市|
旺苍县|
边坝县|
新泰市|
高阳县|
银川市|
湖口县|
定边县|
莱州市|
花莲县|
德安县|
原阳县|
万山特区|
青田县|
马关县|
定襄县|
青阳县|
甘谷县|
曲沃县|
宿松县|
惠州市|
红河县|
蓬溪县|
乐昌市|
尼木县|
翼城县|
杭锦旗|
洮南市|
霍邱县|
沂水县|
河南省|
修水县|
阿鲁科尔沁旗|
滦南县|
阳曲县|
行唐县|
伊宁市|
洱源县|
普宁市|
武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