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創 魚羊作者團 魚羊史記</p><p class="ql-block">撰文:鼓浪隱士</p><p class="ql-block">圖片:網絡</p><p class="ql-block">編輯:彪歌</p><p class="ql-block">感謝原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隨著北京冬奧會的開幕,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古都。這是繼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中國再次舉辦重大國際體育賽事,這是新中國國力發展、體育建設的重要見證。</p><p class="ql-block">然而我們不能忘記,百年前的中國,是個積貧積弱的國度。無數國民渾渾噩噩,體質羸弱,被外國列強嗤笑為“東亞病夫”。在這樣的環境下,一些懷著愛國心的有識之士認為需要從增強國民體質入手,強調“體育救國”,他們在中國推廣體育運動,介紹奧運會,從而為祖國的體育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北京冬奧會到來之際,我想跟讀者談談其中三位重要人物的傳奇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張伯苓與“奧運夢”</p><p class="ql-block">說起張伯苓,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著名教育家,天津南開大學的校長。他早年考入北洋水師學堂,希望從軍報國。可是甲午戰敗讓他心灰意冷,離開了海軍,從此走上教育救國的道路。</p><p class="ql-block">他深受YMCA(即:基督教青年會)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影響,認為“教育里沒有了體育,教育就不完全”。并強調:“南開學生的體質,決不能象現在一般人那樣虛弱,要健壯起來”。在南開大學時,張伯苓大力推廣體育運動,他身體力行與學生一起踢足球、打籃球。而南開組織的足球隊、籃球隊更是名噪一時,多次打敗了外國球隊,讓洋人刮目相看。張伯苓推動體育教育的理念,徹底改變了傳統學生“只讀圣賢之書而手無縛雞之力”的面貌。</p><p class="ql-block">張伯苓可能是最早在中國宣傳奧運會的人,早在1907年的南開校運會演講時就指出“此次運動會的成功,使我對吾國選手在不久的將來參加奧林匹克運動充滿了希望。”一年后,他又在天津YMCA雜志上撰文提出了著名的奧運三問,即:中國何時能派一名運動員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能派一支運動隊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能自己舉辦一屆奧運會?</p><p class="ql-block">1928年,張伯苓擔任“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 名譽會長,并在1932年大力支持短跑名將劉長春參加洛杉磯奧運會,這是中國運動員在奧運會上寫下的重要一頁,實現了他奧運夢的第一步。四年后,在極為艱苦的環境下,張伯苓再次讓“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派遣運動代表隊遠赴柏林參賽,完成了他的第二個夙愿。</p><p class="ql-block">1945年抗戰勝利,張伯苓開始籌劃中國第一次申奧運動,可惜由于種種原因而擱淺,他在生前未能看到“奧運夢”的終極實現。2008年夏天,北京成功舉辦了奧運會,這足以告慰在天國的張伯苓。</p> <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中國奧林匹克之父王正廷</p><p class="ql-block">王正廷是一位圣公會牧師的兒子,從小就接受教會學校的教育,具備在近代時期少有的放眼世界的眼光。1905年時,王正廷東渡日本求學,結識了孫中山,加入同盟會。</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后,王正廷從事民國的外交事務,極力為維護中國主權而斗爭。在弱國無外交的歷史背景下,他以過人的智慧與膽識,周旋于列強間,為祖國爭取了不少合法權利。比如在巴黎和會上堅決不妥協;二十年代末收回威海、鎮江、廈門等租界。</p><p class="ql-block">王正廷除了外交工作,還積極投身于中國體育建設中。他強調“體育救國”,在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1935年創辦的《體育季刊》“發刊詞”中說:“當視體育為強健身心之常經,當視體育為振興民族之正軌。因為興邦與救國絕非一人所能負其責,而世界之物質文明,導致人類身體有逐漸衰落之趨勢,長此以往,民族之前途何堪設想,為提倡體育,舉行運動會為最佳良方。”</p><p class="ql-block">他借助自己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總干事的身份,大力推廣各項體育事業,并在1922年被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成為中國第一位國際奧委會委員,并當選為終身委員。1932年,他與張伯苓一起推動了劉長春參加奧運會,翻開中國奧運的第一頁。</p><p class="ql-block">1936年,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王正廷多方呼吁,籌集資金,并率隊參加第十一屆柏林奧運會。全團共141位成員,他們從上海坐船遠涉重洋到達意大利,再轉火車,于7月22日抵達柏林。許多運動員在船上沒能得到很好鍛煉,加上一些人暈船導致身體不適,且到柏林后只休息數天就上場比賽,因而田徑、游泳、籃球、足球、舉重、拳擊、自行車等項目的選手在預賽時即遭淘汰。不過,武術表演卻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1948年時,王正廷再次率隊出征倫敦奧運會。盡管由于種種原因,中國體育代表團都未能取得佳績。但王正廷之舉向世人證明了奧運會不能沒有中國,只要中國人堅持在奧運賽場上,一定能有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一天。</p><p class="ql-block">王正廷在離開外交崗位后,其后半生全部獻給了中國的奧運事業。在十分艱苦的環境下,甚至自掏腰包帶隊出征,體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因此他被稱為“中國奧林匹克之父”是實至名歸的。</p> <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新中國體育一面旗幟馬約翰</p><p class="ql-block">馬約翰生于1882年,他是鼓浪嶼人。可他從小卻父母雙亡,與哥哥相依為命。幸好作為基督徒的他,得到了教會的撫養,進入學校讀書。而在教會學校的推動下,鼓浪嶼是中國最早開展足球、網球等運動的地區之一。</p><p class="ql-block">在這樣的環境下,馬約翰從小就酷愛體育,練就了一副好身板。馬約翰經常看到外國人恥笑中國人體質差,這讓他感到無比憤慨,希望能以自己的力量推動體育事業,增強國民體質。而在上海圣約翰大學就讀時,馬約翰在一次運動會上戰勝了日本選手,為祖國爭光。這讓馬約翰深刻感到體育運動對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馬約翰來到清華大學擔任化學老師時,有次對周詒春校長說:“清華每年要送出100名學生到美國,送出的學生,總要像樣一點,不能送去‘東亞病夫’,因此學校需要考慮除了讓學生念書,蓋圖書館、蓋大禮堂外,也要讓學生搞體育,蓋個體育館等等。”</p><p class="ql-block">他的意見得到了采納,清華相繼建立了田徑、游泳、各種球類的運動隊,因此清華大學很快就成為中國的體育重鎮。在馬約翰的帶領下,學生的體質得到了極大提升。著名的科學家錢偉長就回憶,他剛來清華時,200米都跑不動。可在馬老師的調教下,竟然成了學校足球隊的主力。正是年輕時練就了的強健體魄,才能在日后為國家多做事。</p><p class="ql-block">馬約翰對學生十分嚴格,甚至制定體育不達標不能畢業的制度。像吳宓、梁實秋等文化名人,都曾因體育成績不及格,而被馬老師“扣留”在學校半年。正是這樣的高要求,才讓學生擁有了“革命本錢”,成為諸多行業的精英。</p><p class="ql-block">馬約翰除了在學校任教,還大力推動全民健身,他所創制的一套體操就深受民眾歡迎,很多人就是通過這套體操健身健體。可以說馬約翰的諸多舉措,讓無數民眾的身體越來越棒。此外,馬約翰還重視體育理論研究,并撰寫了《體育的遷移價值》與我們對體育的應有認識》等文章。這些體育理論對于中國體育事業發揮了積極影響,奠定了我國體育發展的理論基礎。</p><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后,馬約翰大力推動體育事業發展,得到了各方贊譽。有了“新中國體育一面旗幟”的美譽。而新中國的體育事業,也在他默默付出中得到了發展,為今日體育強國的建立,打下了堅實基礎。而同樣酷愛體育的教員(毛)更是稱他為“全中國最健康的人”,此話不僅是對馬約翰體育教學的肯定,也是對他強健體魄的真實評價。</p> <p class="ql-block">弘揚奧林匹克精神</p><p class="ql-block">傳播中華優秀文化</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台区|
清水县|
金坛市|
望都县|
武隆县|
陵水|
太湖县|
武义县|
芒康县|
南木林县|
汕尾市|
精河县|
墨竹工卡县|
芜湖县|
景东|
施甸县|
安远县|
平泉县|
石泉县|
镇坪县|
兴和县|
通城县|
枝江市|
天门市|
七台河市|
扶风县|
广安市|
石泉县|
永川市|
毕节市|
麦盖提县|
措美县|
自贡市|
原阳县|
思南县|
昂仁县|
凉山|
凌源市|
佛教|
靖安县|
怀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