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大同縣第三中學建于1956年,當時校名為大同市第十初級中學校(校址在千千村,簡稱大同十中)</b></p><p class="ql-block"><b>一、大同市雁北專區隸屬簡介:</b></p><p class="ql-block"><b>大同雁北專區原屬山西省管轄,1949年1月劃歸察哈爾省,1952年11月,察哈爾省撤銷,離開山西省三年零十個月的大同、雁北專區復歸山西省,大同為省轄市。</b></p><p class="ql-block"><b>二、學校排序:</b></p><p class="ql-block"><b>1949年5月,大同和平解放,教育工作步入了正軌 ,上世紀五十年代學校重新布局。</b></p><p class="ql-block"><b>1952年11月,大同復歸山西省為省轄市,同年年底,大同市下發文件,將大同中學更名為山西省大同第一中學,大同第二中學更名為山西省大同第二中學;大同初級中學更名為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中學;大同女子中學更名為山西省大同女子中學。</b></p> <p class="ql-block"><b>195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召開全國學校教育工作座談會,會議指出,在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必須相應地發展和提高學校教育,為國家培養建設人才和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并且統籌安排改善中等教育的布局。大同市人民政府根據這一指示精神,于1955年決定又在城北和口泉增加了兩所中學,城北中學成了大同市第四中學,口泉臨時在一個叫“千佛寺”舊廟作為臨時校舍 ,1956年9月正式命名為大同第六初級中學校(簡稱大同六中)。</b></p><p class="ql-block"><b>1956年底,為了區別完全中學與初級中學,報請山西省教育廳改校名,并對新建學校命名。</b></p><p class="ql-block"><b>更名與命名后學校名稱為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學校;大同第二中學校(前身為初級中學);大同第三中學校;大同第四中學校;大同第五中學校(前身是女子初級中學校);大同第六中學校(口泉)。以上這六所學校就是1956年教育部門辦的兩所完全中學和四所初級中學。</b></p><p class="ql-block"><b>接著又在西韓嶺建成了大同第七初級中學,在云岡建成大同第八初級中學。大同第九初級中學(懷仁),大同第十初級中學(千千村),大同第十一初級中學(水泊寺),大同市第十二初級中學(懷仁金沙灘),大同市第十三初級中學(新榮)。</b></p> <p class="ql-block"><b>三、1963年開始的國民經濟調整,為適應調整,行政區域有所變更。</b></p><p class="ql-block"><b>?(一)1964年11月經山西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市人民委員會發出通知,撤銷古城區、懷仁區,恢復大同縣、懷仁縣由大同市領導。大同縣以大同古城區的行政區域為大同縣行政區域,縣治設在大同市。懷仁縣以大同市懷仁區行政區域為懷仁縣行政區 ,縣治設在懷仁鎮。</b></p> <p class="ql-block"><b>(二)、1965年9月將大同縣與懷仁縣劃歸雁北專署領導,在行政區域調整時,九中、十中、十二中、十三中隨隸屬縣劃出 ,除大同市內一至五中外,其他學校改序數命名所在地名稱,大同市第十初級中學更名為大同千千村中學。</b></p><p class="ql-block"><b>(三)、1969年至1971年,大同千千村中學改名為大同縣農技學校(招收專業:畜牧、機電、農林)。</b></p><p class="ql-block"><b>(四)、1971年底更名為大同縣高級中學(大同縣第一所縣立高中,學制二年),全縣通過考試招生,擇優錄取。</b></p><p class="ql-block"><b>第一屆全縣招生四個班,每班45人(高一班至高四班)。</b></p><p class="ql-block"><b>第二屆兩個班,高五、高六,招生周期四、二、四、二制。</b></p><p class="ql-block"><b>(五)1972年,大同縣行政機關由大同市搬遷到新建縣址西坪鎮,這時西坪成了大同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縣址西坪新建中學命名為大同縣第一中學校,其后把周士莊社辦中學更名為大同縣第二中學校。大同縣高級中學(千千村)更名為大同縣第三中學,他的命運發生了歷史性轉變,由一變三。</b></p> <p class="ql-block"><b>四、1971年到1978年,大同縣由千千村一所高中發展至西坪、周士莊、許堡四所高中。上世紀80年代,大同縣第三中學列為全縣第一所重點初中。</b></p><p class="ql-block"><b>隨著時代發展,由于千千村交通不便,大同縣第三中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b></p> <p class="ql-block"><b>五、文革中學制與招生。</b></p><p class="ql-block"><b>千千村中學從1956年建校招生到1965年共招收29個班,(六六屆,六七屆,六八屆畢業稱老三屆)</b></p><p class="ql-block"><b>(一)、1968年文革中,全國開始試行新學制,小學由六年縮為五年(一到五年級)中學為四年(初中六、七年級,高中八、九年級)當時稱九年一貫制。</b></p><p class="ql-block"><b>(二)、1970年3月,根據上級部門發文《關于中小學學制縮短和實行春季招生的通知》要求,縣、市、區中小學從1970年起,每年春季作為學年的開始,實行春季招生。</b></p><p class="ql-block"><b>(三)、1973年3月起</b></p><p class="ql-block"><b>?1、城市試行小學五年、初中三年、高中兩年(稱五、三、二)十年分段學制。</b></p><p class="ql-block"><b>2、農村實行小學五年、初中兩年、高中兩年(稱五、二、二)分段學制。</b></p><p class="ql-block"><b>此年開始改春季始業為秋季始業。</b></p> <p class="ql-block"><b>六、1970年大同縣行政區域調整,縣址由大同市搬遷到西坪。</b></p><p class="ql-block"><b>1970年11月,在大同千千村中學開會宣布:大同縣行政區域進行調整,</b></p><p class="ql-block"><b>(一)、將大同縣西北部的新榮、鎮虜(今戶部)西村、上深澗、得勝堡(今堡子灣)、拒墻、花園屯、鎮川等九個公社劃歸大同市成立北郊區。</b></p><p class="ql-block"><b>(二)、將大同縣的河頭公社劃歸懷仁縣。</b></p><p class="ql-block"><b>(三)、將陽高的許堡、冊田、閣老山三個公社劃歸大同縣。</b></p><p class="ql-block"><b>(四)、將大同縣黨政機關辦公地址選址在西坪公社西坪村東。</b></p><p class="ql-block"><b>1971年開建,1972年由大同市內正式搬遷到西坪。</b></p><p class="ql-block"><b>(習慣稱千千村中學)大同縣高級中學命運發生了轉變,逐步退出歷史舞臺。</b></p> <p class="ql-block"><b>七、大同縣三中歷史作用(習慣稱千千村中學)</b></p><p class="ql-block"><b>(一)、從建校到上世紀80年代,為國家培養輸送了各方面的人才。</b></p><p class="ql-block"><b>(二)、千千村當時地處大同縣中心地帶,大同縣黨政機關舉辦大型會議、干部培訓、教師培訓等重要會議的主辦場所,有住宿,有食堂,有會議室。</b></p><p class="ql-block"><b>1970年大同縣行政區域調整就在千千村中學宣布的。</b></p><p class="ql-block"><b>這是看到張奮老師《大同縣三中舊址重游記》有感而發,收集整理的草稿,內容有些零亂,供大家參考,文中有與歷史有出入的,請讀者指出、修正,以便更翔實記錄大同縣三中發展過程,有落掉的內容,請大家補充……</b></p><p class="ql-block"><b>賀崧山于2022年2月2日</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寻乌县|
沅陵县|
屏东市|
兴业县|
托克托县|
崇左市|
灵武市|
通州市|
龙州县|
元阳县|
登封市|
建平县|
全南县|
大安市|
霍山县|
六安市|
修水县|
谷城县|
长沙县|
高州市|
徐闻县|
无锡市|
怀宁县|
临泉县|
阳原县|
延庆县|
确山县|
周口市|
霍州市|
屏东县|
灵山县|
邹城市|
惠州市|
灵石县|
武安市|
疏勒县|
沾益县|
灵山县|
新乐市|
嘉禾县|
屏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