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鄫國故城遺址,位于山東省蘭陵縣向城鎮鄫城后村與鄫城前村之間。鄫亦作“曾”、“繒”,為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國,因始封地名為“鄫”而得國名,歷夏、商、周,存世時間約1400年,于魯襄公6年(前567年)滅于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3年5月,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鄫國故城遺址等文物點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鄫國歷史 <p class="ql-block">讓我們看一看鄫國的歷史。</p><p class="ql-block">少康中興夏室后,封次子曲烈于繒地(今山東臨沂市蘭陵縣西北),曲烈于繒關建立部落方國,因國境北依沂蒙山區,南接黃淮平原,東西泇水環抱,水源充沛,土地肥沃,適宜桑麻生產,多產絲麻織品“繒”,故名“繒國”。夏代有證可考的部落方國約有30個,繒國便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魯僖公十六年(前644年)十二月,鄫國遭到南方淮夷的侵凌,向魯國求援,魯僖公不舉兵。鄫子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征召各盟國大批役人,趕至鄫國修城池。役人舉行暴動,筑城計劃中止。</p><p class="ql-block">魯僖公二十年(前640年)六月,宋襄公欲稱霸主,邀滕、曹、邾、鄫等國會盟,宋襄公令邾文公將鄫子綁架,押到次睢之社(今臨沂城東北),以祭次睢之神的名義,殺死鄫國國君。</p><p class="ql-block">魯宣公十八年(前591年)秋七月,鄫國遭到邾國侵犯,鄫敗,鄫子被邾國殺害。太子即位,便請求魯國庇護,魯國派軍隊在向邑(今向城)、蔇(今車輞)、次室(今蘭陵)等地駐扎,鄫國成了魯國附庸。</p><p class="ql-block">魯襄公四年(前569年)春,莒、邾結盟,反對鄫國屬魯。為求得霸主晉國的支持,魯襄公和魯國大夫孟獻子專程去晉國,請求晉悼公同意鄫國歸屬魯國,晉悼公同意了魯國的請求。同年十月,莒國、邾國從東西兩面出兵進攻鄫國。</p><p class="ql-block">魯襄公五年(前568年)夏季,鄫太子巫和魯國大夫叔孫豹一同出使晉國,經晉悼公正式批準,達成鄫國歸屬魯國的秘密協議。這年冬天,季文子去世,未到國都曲阜或封地費邑安葬,而葬于屬于鄫國土地的“西丘”(文峰山),意向諸國宣告,鄫國已成為魯國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魯襄公六年(前567年)秋,莒國認為,鄫國附魯是魯國的兼并和稱霸行動,將會危及莒國安全,便乘鄫國不備,派軍突然攻入鄫國,因鄫國疏于防備,莒國軍隊占領鄫國城,殺死鄫子,鄫國滅亡。</p> 曾氏起源 <p class="ql-block">鄫國被滅后,鄫太子巫<span style="font-size:18px;">率眾投魯以避難,聘為卿士</span>,在今平邑縣筑武城邑,為紀念故國,<span style="font-size:18px;">代用原國名“鄫”為氏,并嘆言:“國之不存,留邑何用?”便去“邑”旁,改“鄫”氏為“曾”姓。</span>傳至四世孫為曾參。曾參是孔子72賢弟子之一,著《孝經》,后人尊為“宗圣”。</p> 故城規模 <p class="ql-block">這是故城的東南角,層層的夯土告訴我們城墻的堅固。</p> <p class="ql-block">故城系土城,北城墻長435米,南城墻長455米,東城墻長600米,西城墻長414米。四周城垣斷斷續續,高低不一,東南角高9.2米,東北角高10米, 西北角已成為平地。南、北城門墻基寬約30米。</p> <p class="ql-block">這是故城的東北角,守城人不在,空余草木深。</p> <p class="ql-block">中間偏西有一高臺區,與東城墻相接,東西長300米,南北寬40米,高8米,為宮殿故址,墻基尚存??梢韵胂螽斈甑泥嬐鯌{欄遠眺,指點江山……</p> <p class="ql-block">城墻外的護城河,早已干涸。</p> <p class="ql-block">站在厚重的城墻前,我在想……</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报价|
四平市|
新沂市|
汤阴县|
航空|
万山特区|
玛纳斯县|
五台县|
清水河县|
宜川县|
即墨市|
太原市|
宣汉县|
泰宁县|
赞皇县|
兴安县|
迁安市|
高淳县|
定南县|
永宁县|
高安市|
团风县|
朝阳县|
兴宁市|
白沙|
谷城县|
泽库县|
霸州市|
随州市|
鹤峰县|
长武县|
道真|
灵璧县|
平武县|
凉山|
昭苏县|
建德市|
聊城市|
筠连县|
教育|
措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