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二師十團集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俗話說,百節年為首,這就道出了過年在咱們中國老百姓心目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50年前,我這個共和國的同齡人在山東生產建設兵團過了一個不同尋常的年,這是我到兵團后過的第一個年,是我第一次遠離家鄉遠離父母在外過年,又是同一群朝氣蓬勃意氣風發充滿理想的兵團戰士們在一起集體過年。這個年沒有鞭炮,沒有新衣裳,沒有壓歲錢,可這個年我覺得過得特別有意義,是我終生難忘的一個值得紀念值得回味的年。</p><p class="ql-block">1970年6月17日,我應征參加了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二師十團。那天,我與青島的200多名知識青年在青島火車站集結,我們排著整齊的隊伍,從人群中從紅旗中從鑼鼓聲中穿過,踏上綠色的車廂,開始了我們人生的第一次長途行程。聽帶隊的兵團首長說,我們團的駐地是山東萊陽。我們這些知識青年也不知道萊陽在什么地方,我想象著那個地方肯定是“荒蕪人煙,綿延空曠的田野上不長樹不長草,房子也是用土坯堆起來的,殘垣斷壁,一片破敗的荒涼景象”。我們乘坐的火車從早上8點鐘出發,在太陽斜照著我們的時候到達了萊陽火車站,一個只有一個站房和一個出入口的寂寞火車小站。下車后我們又轉乘軍用卡車,在太陽直射著我們頭頂的時候到達了一個水泥大橋前,我們全體下車,又排著整齊的隊伍,踩著腳下的沙子路,“嚓-嚓-嚓”地步行走進了一座大院,后來知道這就是我們二師十團的團部。這一段行程,我們走了整整一個上午。到達團部后,我們男兵被安置在一排比較低矮的平房里,平房的窗戶很小,屋內的光線很暗,隱約可見前后窗兩邊的地上鋪著還散發著清香的麥秸草,又分別用兩溜紅磚擋著麥秸草作為地鋪的“鋪沿兒”,兩溜紅磚中間就是我們來回的走道。我們就在帶隊首長的指導下開始鋪床架蚊帳,由此開始了我們的兵團戰士生活。人都是這樣,當把某個事情想象得很不好的時候,真的看見這件事情沒有自己想象得那么差,心情反而會好一些。我當時感覺,畢竟我們還是住在平房里,畢竟還搭了個地鋪,畢竟地鋪上還鋪著麥秸草,這比起“風餐露宿”已經是很不錯了。我們就在這里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新兵學習。后來知道了,這里原先是個勞改隊,是根據中央軍委的統一命令改制成建設兵團的,勞改隊原先有一片菜園、一片果園,還有一座窯場,改制建設兵團后分別被命名為十團一營一、二、三連。新兵連學習結束后我被分到了二連果園,兩個月后,因我是68屆高中畢業生,又是共青團員,被任命為連部文書。</p><p class="ql-block">轉過年來的1971年1月26日就是農歷的除夕,也就是俗話說的要過年了。臨近過年我們這些兵團戰士的心浮躁了起來,每逢佳節倍思親嘛!來到兵團這半年多的時間,我們整天勞動、學習、訓練,緊張而有序的兵團生活我們也逐漸地適應了,平時累得晚上我們倒頭就睡,也沒有時間去想家,可到了春節,我們這些青年學生還真是想家呀。在我們連的戰友中,年齡小的才十七歲,年齡大的也就二十一、二出頭,在家過年我們可以放鞭炮穿新衣吃好飯,在兵團過年會是個什么樣子?鞭炮肯定是沒有的,新衣服對我們這個年齡段來說也沒有什么吸引力了,還有,連隊首長已經宣布了,來兵團未滿兩年不能回家探親,那我們回青島過年更是無望,唯一的想法就是連隊怎么來安排過年的伙食,總能吃上餃子吧。對于過年的安排我這個當文書的還是知道的,那就是大年三十這天就放假,戰士們自由活動,可是外出的人數不能超過連隊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在那個“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年代,還要應對突發情況的發生。伙食安排是中午吃饅頭加白菜粉條飩肉,晚上吃餃子,由炊事班負責和面調餃子餡,分到各班包,包好后到炊事班去下。這一天能夠三頓都吃白面,比起平時每天兩頓窩頭已經是很大的改善了,我們對這樣的節目伙食安排還是心滿意足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二師十團一營二連戰士冬日在果園里剪枝的情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6號除夕這天上午,已經得到批準的戰友穿上洗得干干凈凈的兵團戰士軍裝,收拾得利利索索,步行到縣城去照相、逛商店、到郵局給家里寄信等等,留守的戰士有的曬被褥,有的洗衣服,還有的拿出笛子、三弦、口琴等樂器,坐在宿舍的門口吹奏著《革命人永遠是年輕》、《我們走在大路上》等革命歌曲。因我還負責連里辦墻報的工作,就和我們連隊的宣傳組成員小黃約好了,一起把營房院里墻上的那塊黑板美化一下。平時這塊黑板宣傳著連隊的好人好事,有重要的稿件就經連指導員批準上報到團政治處,通過團里的廣播站連線全團的各個連隊進行廣播宣傳。今天,我們要把這塊黑板換成過年喜慶的色彩,以此來活躍營房的節目氣氛。小黃按照我倆商量好的版面安排,先在黑板的右上角用紅粉筆畫了兩個“飄逸”的紅燈籠,分別寫上了“歡慶”“春節”兩個字,又把整個黑板畫上了人們敲鑼打鼓、揮動彩旗歡度春節的場景,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甜蜜的笑容。最后小黃還在黑板左下角留出的空白處用彩色粉筆構畫出青島棧橋的輪廓,在黑板的左上角描畫了幾支飛翔的海鷗,這樣使整個黑板的畫面在原先喜慶的色彩上又增加了幾分青島的家鄉風韻,這就引得很多的戰友在我們身后駐足觀看,并連聲稱贊,我倆也為這個版面安排而內心“得意”。</p><p class="ql-block">午休的起床號響過后,各班按照順序到炊事班去領取餃子面和餡,各自回到班里包餃子。連部就我和通訊員劉永新兩個戰士,我倆就隨炊事班一起吃餃子,所以我倆不用包餃子,劉永新就到班里找他們一起來的同學去了,我則要收集過年包餃子的一些新鮮事兒,就徑直走到二排四班,因我剛分到二連時在四班。一進門,就見戰友們一個個地在忙活著。沒有面板,他們就把班里唯一放牙缸的那張小桌擦干凈當面板捍皮。班長姜道林來自于即墨,他是從野戰部隊退役后又應征到了建設兵團,他在部隊上包過餃子,所以捍皮由他負責;沒有捍面杖,“小機靈”薛鴻雁就找了一個酒瓶子洗干凈當作捍面杖;包出來的餃子沒有蓋墊放,他們就把各自的臉盆擦干凈當作蓋墊;姜道林一個人捍皮供不上,杜樹江、李家文、楊洪森、招繼光等戰友一齊上陣,要不就用手一個一個地捏皮,要不就用牙缸一個一個地壓皮。我們這些人在家里大部分都不會包餃子,在姜道林班長的簡單指導下,大家就照著葫蘆畫瓢地包起來,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其能”,這些餃子包得更是“花樣繁多”“千姿百態”。費了整個一下午的時間,四班才把全班12個人的餃子“包”出來,一個個累得手腕子痛,還弄得臉上身上沾了好多面。有個戰友說:“這包餃子比在果園里鋤地還累!”</p><p class="ql-block">正說著,薛鴻雁一溜小跑回來了,說他已經“偵察”清楚,現在炊事班的一個鍋灶正閑著,叫趕快把餃子端過去,去晚了就得排隊了。全班戰友聽罷,每人端著一個臉盆趕緊來到炊事班。炊事班長劉和亭見四班的拿來了餃子,立即把另一個鍋灶的底火捅開,不一會的功夫火就上來了,鍋里的水也很快燒開了。四班的戰友在往鍋里倒餃子的時候,才發現餃子的皮都粘在臉盆上,這一倒,餃子都破了,下到鍋里也不稱其為餃子了,炊事班長劉和亭打趣地說:“恁班這不是下餃子,這叫下餛飩!”說著,他又指著在旁邊另一個鍋灶上下餃子的女排七班長李中芳說:“你們看看人家班下的餃子,一個是一個,還是人家女兵會干活!”這番話,說得大家都開心地哈哈大笑起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二師十團一營二連連部一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臨了,我和劉永新在連部吃完餃子,小劉又到班里找同學玩去了,我站在連部的西窗前,透過窗戶眼望著對面的連隊營房,從一個個宿舍窗口映出戰友們晃動的身影,能隱約看出那像皮影一樣的動作,或許是在以水代酒相互地祝福著,或許是在開懷地歡笑逗樂著,或許是在手舞足蹈地唱著跳著,這是各班戰友們在以不同的方式體味和歡度著這個別樣滋味的年,盡情地抒發和表達著這一代年輕人心中那特有的質樸率真而樂觀的情感。遠處村莊不時傳來的陣陣鞭炮聲,又喚起了我對一些往事的回憶和遐想,將我帶入了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之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時的留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2月6日于青島,天福綠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吕梁市|
山东省|
平湖市|
西吉县|
大安市|
天台县|
福鼎市|
婺源县|
宁阳县|
泸定县|
大理市|
江达县|
扶绥县|
常宁市|
汝阳县|
永定县|
新乐市|
科技|
西贡区|
若尔盖县|
合江县|
祁门县|
浑源县|
玛沁县|
绥宁县|
乡宁县|
云南省|
红安县|
西乌珠穆沁旗|
建平县|
卓尼县|
光山县|
交城县|
石门县|
富川|
电白县|
舒兰市|
公安县|
汽车|
寿宁县|
汉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