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懷 念 母 親</b></p><p class="ql-block"> ----寫在母親逝世十周年之際</p><p class="ql-block"> 郭建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2年正月二十八,我最親愛的母親走完了她90年艱辛而幸福的人生歲月,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這個悲傷的日子,從此永遠定格在了我的心上。</p><p class="ql-block">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在母親離開我們的十年以來,母親的身影無數次在我的夢里出現,母親的生活印記常常在我的腦海里浮現,讓我的心靈在萬籟無聲的夜晚,無數次的默默呼喚母親……</p><p class="ql-block"> 我平凡而偉大的母親,用自己一生不凡的生活經歷,非凡的意志品質,為我們留下了取之不盡的寶貴精神財富,母親就好像一盞矗立在我心中的燈塔,永遠為我照亮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在母親十周年祭日來臨之際,我懷著刻骨的思念和無限的感恩之心,用我留存的照片和有限的文字整理成篇,以期從點點滴滴的記憶碎片里,感受不同側面的母親形象,以此表達我對母親深深地敬意和永遠的懷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60年母親與她的孩子們。</span></p> <p class="ql-block"> <b>一、英雄的母親。</b>我的母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她為婆婆家生育了10個孩子,前3個女孩兒都因疾病早夭,給母親留下了深深的傷痛。之后母親又生育了六子一女,在鼓勵生育的年代,母親真的無愧于“英雄母親”這個光榮的稱號。母親之所以是我心里的“英雄母親”,更是因為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那個極度貧困的時期,她全力支持父親的工作,一個人在農村既要照顧與我們一起生活的爺爺奶奶,還要拉扯著我們七個孩子艱難度日,竭盡所能讓我們吃飽穿暖,鼓勵我們好好學習,教育我們好好做人做事,兄弟姊妹要好好相處,她的頑強的意志品質和堅韌不拔的精神,至今讓我萬分感念和敬佩。</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親郭安民曾任公社副主任和信用社主任,大公無私的父親,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幾平都奉獻給自己的工作,經常忙的不著家,當然家里的事也很少過問,包括我們的學習,小時候和父親交流比較少,有什么事都是和母親說。1960年9月16日的《山西日報》長篇通訊《郭安民是社員的貼心人》,專題報道了父親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現場的先進事跡,這篇文章被收入《沁源縣志》。從中能夠感受到父親對工作多么投入,而家里的全部家務及柴米油鹽的置辦都落到了母親柔弱的肩膀上。全家11口人的吃喝穿戴、照顧老人、教育孩子,全仰仗母親一人操持。在那個物資十分匱乏的年代,生產隊按人口統一分配的糧食僅夠我們家吃八九個月,正在長身體的我們經常面臨家里缺糧斷炊的困境,為了老人小孩能糊口度日,母親不得已經常帶著我們幾個孩子走村串戶和親戚鄰里四處買糧借糧。記得一次買回來的玉米發現霉爛了,母親舍不得仍,領著我們碾成面做飯吃,吃的我們都惡心嘔吐,至今難忘。雖然在艱難中苦熬日子,但我們從沒有聽到過母親的抱怨,甚至沒聽到她說過一聲累,每天總是早起晚睡,忙碌著照顧一大家人的生活,一刻也沒停息過。</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后期,隨著我們日漸長大,有的參軍有的參加了工作,家境才開始逐步好轉,隨之而來的是我們兄弟姊妹也開始依次結婚成家了。這時母親的重心又轉移到照看孫子的任務上了。我們兄弟姊妹7個,先后生了12個孩子,每一個孫子母親都親自照看過。我們的家分別安置在北京、太原、長治和沁源等地,母親經常不辭辛苦“南征北戰”,輪流照看孫子孫女,每一個孩子都是她的命根子。我的兒子在孫輩里年齡最小,孩子還未出生母親就提前來到我家里,照顧媳婦等候孫孫的降生,那時她已經65歲了,我兒子出生后,母親一直幫我們把孩子帶到兩歲半才回到老家。現在我也有孫子了,才體會到照看孩子是一樁很累且操心的體力活,而母親當時還患有高血壓、心肌梗塞等疾病,但我從沒有聽到過母親的一句怨言,她每天不僅要看孩子還要給我們做飯,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太感激我的老母親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71年弟兄姊妹與二叔長子三叔姑娘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71年親戚與家人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71年親戚與家人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60年9月16日《山西日報》專題宣傳報道父親的一張報紙。</span></p> <p class="ql-block"> <b>二、精致的母親</b>。母親有雙深嵌在眉宇下的大眼睛,慈祥而明亮。母親身材不高卻很挺撥,盡管歷經艱苦歲月的磨難和生活的重負也沒能壓彎她的脊梁。母親從小深受姥姥姥爺傳統家庭的嚴格教育,養成了良好的性格,說話辦事含蓄謹慎,言語不多卻有涵養,答應別人的事說到做到,從不輕言妄語。母親一生自愛自尊,平時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穿著總是保持樸素,整潔,沒有一絲邋遢的感覺,即使衣服打補丁也要縫補的整整齊齊,我們家十來口人,男孩子又多又費力,雖然我們經常穿的也是舊衣服,但個個都是干干凈凈的,只要我們的衣服有個破洞,母親馬上就給我們及時補上,讓我從小養成了干凈整潔的好習慣。而母親那美麗的雙手卻因長期的勞作而變的粗糙甚至變形,這是她辛勤勞作飽經風霜的見證。</p><p class="ql-block"> 母親熱愛生活也很愛美,她的頭發大概六十多歲時就花白了,自從有了染發劑,母親就找人幫著染,她的頭發一直保持著黑亮,即使已90歲高齡依然保持著染發的習慣,讓我們感覺到她依然干凈利落,每天精精神神的模樣。在她身上充滿著正能量,總是有著旺盛的精力,做任何事情都是一絲不茍,井井有條。母親一生自立自強,有著超強的生命能力,從不被疾病和困難所折服,如果不是重病很少看到她臥床休息,平常的一點小病從不拖累孩子們,在她晚年多次突發心肌梗塞,但都化險為夷。在她去世的前兩天仍然精神狀態很好,行走自如,思維清晰,耳聰目明,和我們交流問題依然思維清晰。母親樸素而精致的形象,至今仍是我們效仿的榜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母親晚年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父親晚年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母親與孫女郭倩外孫子郭美玲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母親與孫子們:春燕、郭倩、郭捷、郭繼業、郭昱均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 <b>三、勤勞的母親。</b>母親的一生含辛茹苦、不屈不撓、任勞任怨,受盡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苦難。母親長時間承擔著家庭11口人的拾柴磨面、吃喝穿戴、做飯洗鍋、縫補漿洗等等,所有的活全憑母親一雙勤勞的手來完成。記得小的時候經常半夜醒來還看見母親在煤油下納鞋底,全家人的冬棉夏單衣服都是母親一個人一針一線手工來做的,那時每年過春節全家人能穿上母親親手做的新鞋和新衣裳,我們弟兄幾個都感到特別的開心。</p><p class="ql-block"> 我曾聽母親給我說起過一件事。在我出生的前一天,家里做飯用的柴快完了,母親擔心她坐了月子沒有柴燒,于是她便挺著臨產的大肚子,步行三公里到南山上擔柴(摟松樹落下的松針),回來顧不上了休息就給全家人做飯,母親當時37歲,已經是五個孩子的媽媽了,這樣的苦力活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是不可想像的,而于當年的母親來說則是一件極平常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母親心靈手巧,樣樣手工和農活都能做得了。我們村因逃荒來的山東人家較多,山東愛吃煎餅,為了讓我們也能吃上煎餅,母親向人家學會了攤煎餅。攤煎餅不是個好活,夏天的滋味就不用說了,即便冬天也不好受,前面火烤煙熏,后背涼風颼颼。至今仍記得母親攤煎餅時的情景,在地上坐個小板凳,面前是大鏊子,一邊是柴火一邊是放著面糊糊的大盆,母親一邊不停的往鏊子下面填柴禾,一邊把玉米糊糊舀到鏊子上攤、刮、揭、疊,一攤一座就是三四個小時,常常累的直不起腰來,但是看到我們吃煎餅高興的樣子,母親便會露出欣喜的神態,為了她的孩子們,再苦再累她也心甘情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72.11三哥建偉入伍時母親與四哥建斌弟弟建武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79.8我入伍時與父母親和姐姐彩仙弟弟建武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84年與母親四哥建斌在北京。</span></p> <p class="ql-block"> <b>四、善良的母親。</b>母親一生行善積德,和睦親鄰,助人為樂,樂善好施。母親平時與人相處話雖不多,但做起事來毫不含糊又快又好。母親沒文化沒有學過醫學,但她會接生,周圍鄰居誰的家里生孩子,都會請她去接生,村里的好多小孩子都是母親接生的。孩子滿月時按鄉俗孩子要“挪窩”,母親早早便起來把小嬰兒搶先抱到我家,讓孩子“挪窩”給孩子的母親做頓好飯吃。如遇上產婦生了孩子不下奶,母親便主動用自己奶水喂孩子吃,因此村里的不少小孩或多或少都吃過母親的奶。母親與鄰里關系處理的非常好,從沒有和鄰里們有過矛盾過節,誰家遇到急事難事,母親總要上門過問,甚至伸出援助之手。</p><p class="ql-block"> 母親兒子多,兒媳婦也多,面對六個來自不同地方的兒媳婦,母親都能以一顆善良包容的心處理婆媳關系,一大家人和睦相處,互相關愛,其樂融融。母親經常教育子女要與人為善,多做好事。村里的孤寡老人哪個有病了,母親就會領著我們帶上食品上門看望,有的雖然不粘親帶故,也一樣熱情相助。母親經常教育我們要學會“兩吃”,就是吃苦、吃虧。她常常告誡我們,不要占別人的便宜,占了便宜心里不安,吃了虧反到心安理得。不要怕吃苦,只有吃的苦中苦,才能做的人上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父母親與三哥建偉和孫子郭怡江外孫郭強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b>五、孝悌的母親</b>。母親身上有著中華民族傳統女性的優秀品德,信守孝道、恪守婦道,一生孝老愛親,對長輩逆來順受,對叔姑關愛有加,對孩子管教有方。母親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好兒媳、好妻子、好嫂子、好母親……</p><p class="ql-block"> 1968年 5月19日,母親帶著我和弟弟正在閆寨村姥姥家,突然來了一個我們村里的人,他對母親說爺爺突發腦溢血去世了。那年爺爺剛剛70歲,平常身體很好,爺爺的突然離世讓我們感到很震驚,母親聽后含著眼淚立即帶著我們趕緊回家。爺爺奶奶生有三男一女,父親是長子,二叔三叔姑姑分別在臨汾運城太原工作,當時父親也在外地。家里把爺爺去世的噩耗分別給四個子女發了緊急電報,無奈得到的回復都是因各種原因回不來。為爺爺操辦喪事的重擔便落在了母親一人肩上。擺在母親面前的難題是一家九口人的吃喝已經快揭不開鍋了,爺爺的突然去世于母親來說真是雪上加霜啊。母親沒有被眼下的困難所嚇到,她請來村里的長輩和鄰居商量喪事的辦理,找人去給爺爺借木材做棺材,向村領導求情借糧食,和親戚朋友四處借錢。就這樣母親東挪西借終于把爺爺的喪事順利辦完了。母親克服困難,替兒盡孝的事,受到了村里鄉親們的交口稱贊。</p><p class="ql-block"> 時隔一年,在外擔任縣級領導的二叔回到老家見到母親就雙膝跪地,眼淚奪眶而出激動的說:“嫂子是我們家的大恩人”,母親急忙上前攙起了二叔,安慰二叔。1972年7月,在太原工作的姑姑懷孕快要分娩了卻無人照顧,情急之下寫信想請母親到太原侍候“月子”。這讓母親當時很難為,一邊是一大家人的生活料理放不下,一邊是姑姑的燃眉之急需要她,母親思忖再三,覺得還是姑姑的事要緊,于是,毅然放下家里的事,讓我哥把她送到太原姑姑身邊,照顧了姑姑和孩子一個多月才回家,這件事讓姑姑姑父非常感動,經常唸叨母親當年對他們的關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奶奶與父親二叔三叔姑姑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92年與堂兄弟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b>六、幸福的母親。</b>母親一生經歷了戰亂、災荒、貧困的苦難歲月,嘗盡了人生的辛酸苦辣;也趕上了和平、安寧、幸福的快樂時光,享受了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吉人自有天相,善人自有天助!相由心生,慈祥善良,柔中帶剛的母親用自己勤勞的一雙手為兒女們撐起了一片艷陽天,讓我們在貧窮中享受著母親給予的安詳日子,而今母親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應有的福報。子女們在父母親的教育影響下,個個白手起家,刻苦努力,不斷奮進,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都有所作為,沒有辜負父母的寄望。有在北京中央國家機關局(廳)級崗位上任職,有在太原部隊師職崗位任職,有在市、縣擔任處級、科級職務,兒女們都為父母親長了臉爭了光,父母親成了親友鄰里羨慕尊敬的人。我曾多次問母親,那些年生活那么艱辛,你是靠什么力量扛過來的?母親對我說:“這多孩子就是我的希望,我相信自己的孩子們總有一天會出人頭地!”聽了這句話,我才明白原來我們就是母親巨大的精神支柱啊!</p><p class="ql-block"> 父親與母親同齡,父親享年80歲去世后,母親成了家中的老寶貝,兒女們爭著搶著贍養孝敬母親,而母親就像一顆吉祥的福星,每到一家就會給家里帶來好運和福氣,于我們做兒女的來說,母親在誰家住我們的家就在誰家,母親在哪里溫暖幸福就在哪里。每年春節,只要母親在誰家,子女們就從各地集中在誰家過年,天寒雨雪都阻擋不了我們與母親團聚的腳步。母親坐飛機,乘高鐵,在北京登上過天安門城樓,參觀過故宮、人民大會堂,在國家大劇院看過戲……兒女們極盡所能讓母親享受新時代帶來的幸福生活。現在母親的12個孫子孫女也都成家立業了,孩子們個個各方面都出色,每個小家庭都很幸福。母親去世10年間曾孫輩已增加到19個了,這些都是她老人家給全家人帶來的福份啊!</p><p class="ql-block">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教育問題上說過一句話:“要系好人生的第一顆紐扣”。父母親就是為我們人生系好第一顆紐扣的人,母親用一生樸素無聲、樸實無華的行為教育感染著兒女,使我們終身受益!</p><p class="ql-block"> 家風是一本無字的書,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源頭;家風是最好的傳家之寶,足以影響一個家族的命運走向。而今我們亦已做了祖輩,在這樣一個國泰民安的時代,我們在含怡弄孫安享幸福時光的同時,也在用自己的行為傳承著父母留給我們的良好家風,而我們的孩子們也為自己能誕生在這樣的家庭而感到滿滿的自豪與幸福!我堅信這種傳承是父母留給我們最好的精神遺產,這種家風必將佑護我們的家族世世代代蓬勃旺盛!</p><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30日 于太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依安县|
洞口县|
来凤县|
梅河口市|
韶山市|
合肥市|
志丹县|
郸城县|
白河县|
凤城市|
临西县|
宁都县|
宁津县|
井陉县|
瑞丽市|
麻江县|
青神县|
理塘县|
华坪县|
双流县|
宁武县|
榆林市|
龙门县|
高青县|
大宁县|
色达县|
遂昌县|
紫阳县|
景德镇市|
辽阳市|
安塞县|
荔浦县|
夏邑县|
乌拉特后旗|
玉溪市|
兴国县|
台中市|
桐柏县|
玉田县|
陵川县|
玛纳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