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寧鄉年俗</b></p> <p class="ql-block"> 寧鄉市,湖南省轄縣級市,由長沙市代管,位于湖南東偏北的洞庭湖南緣地區、長沙市西部,國家主席劉少奇同志故鄉。寧鄉市有13個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和5個國家級生態村,劉少奇故居為國家5A級景區,灰湯溫泉是中國三大高溫溫泉,溈山密印寺為千年古寺,還出土了國寶級文物“四羊方尊”(見“寧鄉年俗”題圖)和人面紋鼎、象紋大銅鐃等1500多件青銅器,被譽為“南中國青銅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劉少奇故居紀念廣場</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劉少奇故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密印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密印寺千手觀音</b></p> <p class="ql-block"><b> 年俗</b>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這一天,可以開始中國的春節準備、慶祝活動,但其實這些活動早從年尾二十四就開始了,中國民間過年期間要進行祭灶、守歲、拜年、祭神、祭祖、除舊布新、迎禧接福、逛廟會等種種風俗活動,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年節在發展及傳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辛苦勞作一年的人們,在過年前后的這段時間里,闔家團圓、訪親探友、拜神祈福,以各種方式來期盼來年的好運的習俗稱為年俗。</p><p class="ql-block"> 寧鄉年俗也同全國各地各民族一樣,充滿著喜氣祥和的氣氛,大同小異,但也有寧鄉自有的特色。充分體現幾千年來寧鄉人們以喜悅、期盼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年。</p><p class="ql-block"> 年是人際關系再造的良機,賀年、團年、拜年等年節儀式活動匯聚著人們的親情、友情、戀情。年是中華文化的濃縮,年是中國人抹不去的心結,中國年俗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寧鄉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湖南校園剪紙藝術委員會會長劉章喜先生歷時一月余創作了關于寧鄉年俗的21幅剪紙作品,其中包括臘八節、打揚塵、上祖墳、殺年豬、蒸年糕、貼春聯、貼窗花、掛燈籠、團圓酒、守歲、壓歲錢、呷年飯、大拜年、送財神、贊土地、獅子燈、花鼓燈、耍魚燈、耍龍燈、鬧元宵等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臘八節</b></p><p class="ql-block"><b> </b>臘八節是四時八節之一,也是全年最后一個節日,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相傳這一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佛教徒于這天舉行法會,并且用大米、糯米和各種果物熬制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早年寧鄉的文廟、武廟、密印寺、白云寺都有這個習俗。傳說喝了這種粥之后,就可以得到佛祖的庇佑,因此也叫"福壽粥"、"福德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掃揚塵</b> </p><p class="ql-block"> 打揚塵又叫掃揚塵,是寧鄉的重要年俗之一。到了年底,家家戶戶不論男女老少、全家動員齊上陣,灑掃門庭、除去塵穢。即為講究衛生、驅除病疫,更讓環境凈美、使人心曠神怡。揚塵是墻角或者高處飛揚上去的灰塵和結下的蜘蛛網,"塵"和"陳"同音,意為除陳布新。按習俗打揚塵是在十二月廿四日小年那天,我父親正巧那天生日,所以我們家是在廿三那天打揚塵,同在那天要把房前屋后的陰溝疏通瀝水,糞缸便桶都要沖洗干凈。如果天氣晴好,還要把床單被面洗干凈,將被褥涼曬,把穿臟了的鞋襪衣服通通洗一遍,干干凈凈迎新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3.掛燈籠</b></p><p class="ql-block"> 掛燈籠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的燈籠是世界上發明最早的便攜式照明工具。紅燈籠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才興盛起來的。寧鄉人在新年懸掛大紅燈籠是在改革開放以來興起的。大紅燈籠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至今在中華大地廣泛興盛,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著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部分。大紅燈籠高高掛,照亮了全家人的祥和幸福,象征著合家團圓,事業興旺,紅紅火火;象征著幸福、光明、活力、圓滿與富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4.上祖墳</b> </p><p class="ql-block"> 大年三十下午上祖墳是寧鄉重要的年俗之一。為了緬懷先祖,大年三十傍晚時分,長輩帶著孩子們,帶上紙錢、香燭、果品來到先人的墳地,肅穆祭拜,我們稱之為"送亮"。事先要"淤墳",而且必須在大寒之后,帶上鋤頭、箢箕、柴刀等工具把墓地的雜草、荊棘除凈,然后在墳頭添上新土防止坍塌,也以示莊重。上祖墳本身就是中華文化的一種傳承方式,除夕上墳可以緬懷先人,告誡自己,重溫先人善行,緬懷家族榮耀,激勵后人奮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5.貼窗花</b></p><p class="ql-block"> 剪紙是一種中華民族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貼窗花是古老的傳統節日習俗,新春佳節時,寧鄉人和我國許多地區的人們一樣,都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各樣的剪紙窗花。窗花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貼上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還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50 年代寧鄉還作興在大門的門楣上貼上掛門錢,這種剪紙作品上一般有"五谷豐登"、"人壽年豐"、"福壽康寧"等字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6.貼春聯</b></p><p class="ql-block"> 春聯,又稱春貼、門對、對子、對聯,就是過年貼的對聯,是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年紅"中的一個種類,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們國家特有的文學形式,更是寧鄉的豐富年俗之一。大年三十都要在自己家里的大門上貼好春聯,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節日的喜慶氣氛讓家家戶戶煥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7.蒸年糕</b> </p><p class="ql-block"> 寧鄉年俗中有一個極其重要的項目一一蒸年糕。年糕又叫"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蒸年糕是我們過年時候的一項傳統民俗,極富吉祥寓意。寧鄉年糕有特殊的做法:先把糯米浸泡一周左右,但天天要換水,用手推石磨磨好后瀝干,做糕的時候用模具,我們叫它"印子粑粑",有各種動物的印子花樣,有烏龜(寓意長壽)、有兔子(寓意多子)、有魚(寓意年年有馀)。每只動物的眼睛都要用食用菜紅點一下,就是圓圓的粑粑也要筷子涂上菜紅在正中點上四個紅點點,寓意四季發財、四季平安、四季如春、四季常青,這個一般留下送給來拜年的小朋友,鄉里有句打俏的俗語:拜年拜年,粑粑向天,冇得粑粑,四個銅錢。年糕大都是比較長一點的?圓形的,做成后的年糕如果要收藏的時間長一些的話,就浸在涼開水里面。做好的年糕食用時或加油煎炸或加糖再蒸,味道都很好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8.殺年豬</b> </p><p class="ql-block"> 殺年豬是漢民族的傳統年俗,也是我們寧鄉的一大傳統年俗,是父老鄉親們的一大熱切期望。殺年豬既是一大盛事,又是一件極不平常的喜事,缺衣少食的年代家家戶戶都要養上一頭年豬,在寧鄉農村,臨近大年三十的那幾天,農家養壯的豬的尖叫聲開始此起彼伏,這殺豬的情景成為寧鄉年俗的重要一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9.團圓酒</b></p><p class="ql-block"> 大年三十的晚餐就是寧鄉人的團年(圓)酒,一家人圍坐在熱氣蒸騰的飯桌邊,就是透著那么一股喜氣和熱鬧勁,這是我們民間過年的最大特點之一,團年酒滿桌雞、鴨、魚、肉,最具特色的菜是豬蹄,尤其是子女在讀的家庭,蹄筋寓意金榜題名……團年酒必須吃魚,寓意年年有馀,在那貧窮的年代,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喝團年酒之前,必須要先供奉司命府君,(小時候我們叫他們司命阿公、司命阿婆)乞求司命菩薩"上天多言善事,下界永保平安"(這是我記憶中司命府君龕兩邊的對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0.壓歲錢 </b></p><p class="ql-block"> 壓歲錢又稱壓祟錢。傳說祟是不吉利的東西,古人借這個習俗表達來年不會有任何不吉利的事情發生。給孩子們發壓歲錢也是寧鄉的傳統年俗。大年三十晚上可是孩子們的豐收夜了:長輩們把錢裝在紅包里,到新年倒計時的時候逐一發給孩子們,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爺爺發一份,奶奶發一份,爸爸發一份,媽媽發一份,如果還有其他長輩在一起的話,他們也會發一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1.守歲</b></p><p class="ql-block"> 寧鄉人同全國各地的漢族同胞一樣,大年三十有守歲的習俗。寧鄉有句俗話:十五元宵的燈,三十夜里的火。這叫歲火。人門把早在伏天準備的特大柴刁公點燃為歲火,又叫"燒年豬"。全家男女老少喝了團年酒之后,圍坐在歲火邊,有說有笑,談天說地,話豐收年景,算馀錢剩米,其樂融融。長輩們還要給每個孩子發一份壓歲錢。除夕夜人們達旦不眠,燈火通宵不熄,據說這樣照歲之后,來年家里一定財富充實,老少安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2.呷年飯</b></p><p class="ql-block"> 寧鄉人呷年飯不是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飯,那個叫團年(圓)酒。我們的年飯是大年初一的早飯或者中午飯,這是全家大團圓的盛宴,寓意吉祥、發財、圓滿,充分表現出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年飯桌上必須要吃魚,象征年年有余。吃魚的時候要留下魚頭和魚尾這才叫有頭有尾,一年四季平安無恙。吃年飯還必須有雞,"雞"與"吉"諧音,這叫"大吉"。必須有年糕,"糕"與"高"同音,這叫年年高升、步步高升。飯前一定要首先敬奉祖先,有的人家是在吃年飯時在飯桌上備有酒杯和碗筷、擺好凳子、留著空位,以示供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3.送財神</b> </p><p class="ql-block"> 送財神是一種很有特色的中國歲時風俗,現今的寧鄉仍保留著送財神的年俗。有的人從除夕夜開始,一直到元霄節都會輕車快馬地趕往人囗密集的小鎮和鄉村的大灣里送財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送的是木刻版印在四紅紙上的財神爺,有的印張小到36開,如今送的是一張4開大的全彩印刷的財神爺精美頭像。還有人花幾百元錢買來瓷窯制作的財神爺,特意送給大老板、大財東。通常的贊語有:財神到、樂逍遙,發財致富不用瞧(愁)。送您八方聚財,送您如意吉祥。送您日進斗金,送您財源滾滾。送您人興財旺,送您富貴榮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4.大拜年</b></p><p class="ql-block">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舊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好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寧鄉拜年的習俗是: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拜年的時間一般是初一至初五,"拜年拜到初七八,空了酒罈盡了鎉"。年前走親訪友送禮稱之為拜早年,正月初五之后、元宵節之前走親訪友送禮稱之為拜遲年。俗話說有心拜年,十五不遲,更有甚者笑稱六月拜年年中間。隨著時代的變遷,在沿襲舊俗之外,又興起了帖子拜年、電報拜年、電話拜年、短信拜年、網絡拜年等新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5.獅子燈</b></p><p class="ql-block"> 寧鄉的舞獅叫獅子燈、又叫獅王燈,不是現時的舞獅。獅身是用黃布或白布做的,獅子頭是用木雕的,又叫麒麟。一般是從大年初二、初三開始,沿門沿戶玩耍,而且路線走向必須是從低向高,寓意人往高處走。掌燈人先前進屋向東家長輩拜年祝賀新春。麒麟進屋后端"坐"堂屋正中的八仙桌上,東家必定會供奉牲酒、香燭紙錢。然后麒麟必進豬圈牛欄屋里,以示庇佑東家六畜興旺。獅子燈一般可以玩出十多二十個故事,比如燕子含泥入高門、狀元打馬游京城等等。每個故事都有吉祥贊語,例如:肥豬呷食噗呀噗,恭喜老板好喂養,喂些蘿卜喂些菜,十個看見十個愛,洞庭湖里去洗澡,剛剛打濕四蹄爪。洞庭湖里去戀泥,剛剛打濕肚腸皮。草豬背上跑得馬,"橫"豬背上開得弓。只要麒麟歡樂耍,再耍一個大船撐寶進財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6.贊土地</b></p><p class="ql-block"> 贊土地并非贊頌肥田沃土、高腴之壤。傳說古時候一個商人被盜,洗刼一空,準備自殺。土地公公勸他求助民眾,怎么求助呢?突然來了一位藝人,一邊敲打秤盤,一邊贊語,贊后留下一個秤盤,但已不見其人。商人想必是土地爺顯靈,撿起秤盤,八方稱頌,弄得好多銀兩錢財。感謝土地公公……即贊土地。贊土地又叫游春,是寧鄉流傳久遠的鬧新春形式。有的大年初一就開始了,到元霄節結束,老藝人趁此新春佳節,熱鬧新春,弄些錢財補貼家用。贊土地是一種民間藝術,更是一門學問,一要博學多才,二要隨機應變,務必能夠見人贊人,指物贊物。贊語如:西家贊過東家來,恭喜東家大發財。一贊老板搖錢樹,二贊娘子聚寶盆。三贊桃園三結義,四贊童子拜觀音。五贊五子登科榜,六贊鹿鶴共同春。七贊麻蘭七姐妹,八贊八仙飄洋海。九贊九牛耕田地,十贊少爺坐朝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7.耍魚燈</b></p><p class="ql-block"> 耍魚燈是從正月初六到元霄節結束。寧鄉人耍魚燈格外講究:魚燈最重要的是頭魚、二魚、三魚。頭魚最大,兩盞,頭似龍頭,鯉魚身,張大口。二魚兩盞,式樣與頭魚相同,但必須稍小一點。三魚兩盞,鯉魚形。后面是青魚燈、鯽魚燈、鮭魚燈,最后還有河豚和蝦燈。魚燈隊伍的排序也非常嚴格:大紅旗、標語牌(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唱經人、鑼鼓、龍珠、魚燈。龍珠負責指揮。進入大戶人家之后,在空曠的院落里擺開架勢,煙花鞭炮震耳欲聾,鏘鑼、鐃鈸、大鼓同時響起,鳴金擊鼓威振長空。耍燈開始:魚兒鉆、跳、游、翔的動作隨著樂器韻律,動作時快時慢,井井有條,平穩有序,場面喜氣滿滿,人們喜笑顏開。魚燈寄鄉人以山河安穩,鄉人寄魚燈以國泰民安。唯有如此的相寄,方是人間煙火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8.耍龍燈</b></p><p class="ql-block"> 耍龍燈是我們國家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娛樂活動,也是寧鄉年俗中極為重要的部分,從春節一直玩到元霄節。出發前要在廟上敬俸龍王爺,寧鄉人稱之為"龍天阿公"。晚上收燈要把龍王爺送回廟里。龍燈隊統一服裝者多達四五十人。掌燈人和舉大旗的走在最前頭,其后是大鑼大鼓和舞龍者,最后是嗩吶和小開臺。龍燈進屋后一定要穿越每間房屋,屋里燈火通明、啊喝喧天,外面大吹大擂、炮銃動地。表演的節目多達幾十個,如皇龍出洞、金龍盤柱、二龍戲珠、金龍過海。龍是吉祥的化身,寧鄉龍絕大多數用紅布和黃布制作。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掌燈人的燈籠上都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字樣。收藏在龍身上的"燈"都是經過用桐油、硫磺炒過的"油芯子"。每個節目都有一段贊詞,如:皇龍繞繞下天庭,特到貴府賀新春。皇龍堂前一聲請,全家老少聽分明,一祝長者添福壽,二祝少者財運通。三祝主東家興旺,左手抓銀右抓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花鼓燈</b></p><p class="ql-block"> 花鼓燈是漢民族中集舞蹈、燈歌和嗩吶、鑼鼓音樂、情節性的雙人舞和情緒性集體舞完美結合于一體的民間舞種。寧鄉花鼓燈多在正月初二初三開始至元霄節結束,鄉村小鎮、街頭巷尾均可表演。花鼓燈進屋后首先由樂隊演奏和夸口"福祿壽"三星一一名曰"打三星"。如果主人家有新婚媳婦,便一定要演唱一曲"送子",然后送一個胖小子給新媳婦。接著表演《十二月望郎》,如"三月里來望郎是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三兩銀子買把傘,送給情郎避之雨淋淋"。寧鄉花鼓節奏可快可慢,舞蹈結構嚴謹,風格古樸,情妺妺動作輕捷嬌柔、細膩優美。情郎哥表演動作矯健、表情滑稽、瀟灑倜儻。寧鄉有鄉村地花鼓、黃材地花鼓。表演者為一旦一丑道具僅一扇一巾。《寧鄉對子花鼓》成功申報為長沙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鬧元宵</b></p><p class="ql-block"> 春節是一臺全民參與的民俗大戲,鬧元宵就是這部大戲的壓軸曲。元宵節是中國八大傳統節日之一,所以全國各地慶元宵的習俗大同小異。寧鄉鬧元宵最大的排場有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腳、耍魚燈、花鼓燈、蚌殼燈、燈謎會。元宵節的另一特色就是家家戶戶吃元宵。元宵是一種美味食品,可暈可素,用糯米粉做成圓粒。制作時可包可滾可揉。烹飪時可炸可煮可蒸,口感不同風味各異。按照傳統民俗,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通明,人們觀燈、賞月、猜謎、吃元霄,合家團聚,其樂融融。</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西县|
土默特右旗|
庆安县|
永寿县|
江陵县|
大悟县|
巴中市|
鹿泉市|
黑河市|
柳州市|
博兴县|
逊克县|
唐海县|
鹤山市|
韶关市|
会东县|
吴旗县|
隆回县|
万荣县|
大石桥市|
石景山区|
措美县|
青岛市|
邯郸县|
定远县|
枝江市|
连南|
修水县|
凤山市|
澄迈县|
忻州市|
龙井市|
定日县|
汉中市|
综艺|
鹤壁市|
屯门区|
水富县|
满洲里市|
合江县|
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