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第七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起貪心偽造文書,爭田產(chǎn)焚燒寺廟</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話說知道了內(nèi)弟這一年多都未見人影,陳曾祖著了急,趕緊逢人便打聽內(nèi)弟的下落,并想方設(shè)法委托外出的熟人到外面打聽內(nèi)弟的下落。但哪里還打聽得到。這個內(nèi)弟就這樣人間蒸發(fā)了。由于這個內(nèi)弟從來就好吃懶做,自食其力的能力極差,估計已客死他鄉(xiāng)了。內(nèi)弟的丟失,使得陳曾祖的岳父母埋怨了女婿一輩子,至死未能瞑目。陳曾祖也為此自責懊悔了一輩子,但已于事無補了。</p> <p class="ql-block">這一年又到了臨近收割稻谷的季節(jié)了,上龍盤村的陳姓族人與相隔十余里的另一村的李姓族人為一個寺廟的百余畝田產(chǎn)的問題又開始起糾紛了。于是陳姓族人都來到陳曾祖家商量對策。</p><p class="ql-block">原來,在百余年前,陳姓族人與另一村的李姓族人曾合伙在一個地方共建了一個寺廟,雙方還各自在寺廟旁購買了五十余畝田作為寺廟的田產(chǎn)。雙方商定,這些田產(chǎn)分別租給各自的佃農(nóng)耕作,佃農(nóng)交一定量的租谷給各自的祠堂,各自的祠堂則將租谷的一部分給寺廟用以供養(yǎng)寺廟的僧人,剩余的部分用于族人的公益事業(yè)。商定的條約寫成了文書,文書則藏在寺廟佛像背后的一個暗盒里。</p><p class="ql-block">多年來雙方祖祖輩輩都是按照條約行事,也就相安無事。只是后來寺廟逐漸破敗,沒有了僧人。于是各方出的五十余畝田產(chǎn)實際上已成為各方祠堂的田產(chǎn),收的租谷分別用于各方的公益事業(yè)。</p> <p class="ql-block">不料在多年前,那個村子的李姓族人中有人在寺廟里發(fā)現(xiàn)了佛像背后的暗盒。<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是李姓族人就起了貪心,他們通過族內(nèi)商定,</span>就偷偷地將暗盒里的文書拿了出來,然后偽造了一份文件。偽造的文件聲稱寺廟是由李姓族人獨資建的,寺廟的一百余畝田產(chǎn)都是李姓族人出的,這些田產(chǎn)的租谷都歸李姓族人所有。</p><p class="ql-block">李姓族人將偽造的文書偷偷地放進了佛像背后的暗盒里。然后向陳姓族人宣稱,以前祖祖輩輩都是錯的,那一百多畝田產(chǎn)都是屬于李姓族人的。陳姓族人聽了覺得荒謬,祖祖輩輩怎么會錯呢?因此并沒有放在心上。</p><p class="ql-block">到了稻谷成熟季節(jié),陳家族人組織勞動力到寺廟旁去收割稻谷。到現(xiàn)場一看,大家傻了眼,發(fā)現(xiàn)除李姓族人稻田里的稻谷已全被收割外,陳姓族人稻田里的稻谷也被收割了一大片,相當于將租谷收走了,只余下給佃農(nóng)的部分。這下陳姓族人可氣炸了鍋,他們拿起扁擔鐮刀,跑到李姓族人的村子去論理。誰知李姓族人早有準備,雙方為此打了起來。打斗中有人受了輕傷。強龍壓不過地頭蛇,陳姓族人只能從李姓族人的村子敗退而歸。陳姓族人與李姓族人本是世代友好往來的,雙方相互嫁娶,很多都是親戚關(guān)系,然而寧遠人較霸蠻,為了各自家族的利益可以不顧親戚關(guān)系而相互打斗,雙方為此結(jié)下了梁子。</p> <p class="ql-block">到了第二年,陳姓族人用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提前將李姓族人田里的稻谷收回來了。于是李姓族人一紙訴狀告到寧遠縣衙,訴說陳姓族人侵犯李姓族人的寺廟田產(chǎn),并用銀兩打通了縣衙上下關(guān)節(jié)。</p><p class="ql-block">于是知縣傳喚雙方族人代表當庭對質(zhì)。陳方說田產(chǎn)祖祖輩輩傳下來就是雙方各一半,李方則說田產(chǎn)全是李方的。知縣就說口說無憑,要有文書證據(jù)。于是由李方買通的縣衙內(nèi)的人就提出,一般建廟時會在廟里藏有原始文書。于是知縣就派人與陳、李雙方代表一起到廟里搜尋,結(jié)果從廟里佛像背后的暗盒里找到了文書,上面寫明田產(chǎn)全是李方的。于是知縣以文書為據(jù),判定田產(chǎn)權(quán)全歸李方,這樣陳姓族人就輸?shù)袅斯偎尽j愋兆迦酥览钚兆迦藫v了鬼,但又想不出辦法。</p> <p class="ql-block">在后面的多年里,每到臨近收割季節(jié),陳姓族人就派人到寺廟旁守候,一旦發(fā)現(xiàn)李姓族人組織勞動力來收割稻谷了,馬上回村報告,于是陳姓族人的勞動力就很快趕過來,雙方就往往在田頭發(fā)生爭斗。但礙于雙方親戚關(guān)系多,爭斗中并沒有人下狠手,只是點到為止,頂多受點輕傷。經(jīng)過爭斗,常常是李姓族人多收了陳姓族人的稻谷,陳姓族人卻不敢動李姓族人的稻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樣又過去了多年,又快到稻谷收割季節(jié),陳姓族人感到憋屈,于是大家就都到陳曾祖家來,希望陳曾祖能有對策改變這一局面,因為陳曾祖是老打官司的。考慮到李姓族人欺人太甚,上一官司是上輩人打的,已過去了多年,早已失去了時效,于是陳曾祖決定重打這個官司,做到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爭取將這一百余畝田產(chǎn)反過來歸屬到陳姓族人的名下。而且決定官司從永州府打起而不從寧遠縣打起。因為按清朝律法,民事糾紛官司最多只能打三級,如從縣里打起,只能打縣、府、省三級。從府里打起,則可打府、省、京三級。</p> <p class="ql-block">要打贏這個官司,還要想一些良策。于是在陳曾祖的暗暗授意下,一天夜里,寺廟突然起了大火,被燒得精光。于是陳曾祖將一紙訴狀送到了永州府衙,狀告李姓族人通過偽造文書、燒毀寺廟毀滅原始證據(jù)的方式、爭奪陳姓族人的一百余畝廟屬田產(chǎn),云云。</p><p class="ql-block">于是府衙傳喚雙方到堂過審。李姓族人趕緊帶上銀兩到府衙上下打點,陳曾祖也與陳姓族人帶上銀兩到府衙上下打點。可能是陳方打點的銀兩少于李方,也可能是李方在府衙還另有靠山,張榜判決的結(jié)果仍然是陳姓族人輸了,百余畝田產(chǎn)仍然判給了李姓族人。</p> <p class="ql-block">零陵古城,原永州府衙門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姓族人興高采烈,陳姓族人則垂頭喪氣。怎么辦?官司是繼續(xù)打下去還是不打了就此認輸?</p><p class="ql-block">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和編者</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池市|
莎车县|
略阳县|
阳泉市|
志丹县|
新疆|
建湖县|
正安县|
福海县|
阳城县|
黄山市|
周口市|
枣庄市|
自贡市|
昂仁县|
府谷县|
广安市|
聂拉木县|
明溪县|
寻乌县|
新泰市|
崇义县|
普兰店市|
长兴县|
绥芬河市|
五寨县|
二连浩特市|
济阳县|
即墨市|
南和县|
陇南市|
长寿区|
广丰县|
连城县|
承德市|
开远市|
云梦县|
龙井市|
五寨县|
米易县|
忻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