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過年是兒時最盼望、最開心、最快樂,最難忘的一件事。</p> <p class="ql-block">過年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過年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祈求豐年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p> <p class="ql-block">從進入臘月開始,就一天天掰著手指頭,撕著月份牌子,翹首以盼。盼望著年早點到來。等著穿新衣,熬年年(守歲),放花炮,吃大肉,掙拜年錢……</p> <p class="ql-block">臘月初八要腌臘八蒜,媽媽們挑選一些紫皮蒜,一瓣一瓣的掰好,放在罐頭瓶子里,再倒入醋至瓶口處,用薄薄的塑料布蓋好,防止漏氣,最后把蓋子蓋好。一瓶臘八蒜就做好了。等到過年時,臘八蒜變成了綠色,吃餃子時沾上吃,香辣可口。</p> <p class="ql-block">家鄉流傳著一個順口溜:二十三,灶王爺爺上了山;二十四,裁下對子寫大字;二十五,褲兒(褲子)爛了沒人補;二十六,提上籃籃割豬肉;二十七,關住門子洗臭腳;二十八,糊兒饃饃蒸下一撥嗒;二十九,提上壺壺灌燒酒:三十日,捏扁食,大年初一吃扁食。這種順口溜全國各地都有,只是版本不同,大同小異。</p> <p class="ql-block">二十三灶王爺爺上了山。灶王爺就是灶神,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位尊神為“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因而受到崇拜。</p> <p class="ql-block">人們如果要祈福禳災,便要對灶王爺恭恭敬敬,如不得用灶火燒香,不得擊灶,不得將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講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不得將污臟之物送入灶內燃燒等等,名目繁多。每年到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爺要升天報告一年的情況時,人們還要為灶王爺擺上供品,供上好吃好喝的,這就是所謂的祭灶。祭灶時,麥芽糖和酒是必不可少的,酒是為了讓灶王爺喝得忘乎所以,暈頭轉向,而麥芽糖又甜又粘,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來灶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惡言惡語,只能說好話,二來麥芽糖粘住嘴巴,想說壞話也張不開口,只能說個含含糊糊。老百姓把“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軟”這一套人世生活經驗,也用在了對灶神的供奉上。</p> <p class="ql-block">臘月二十三還是傳統的小年,這一天要吃餃子。從這天開始,過年的節奏越來越快了,年味也越來越濃了。</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裁下對子寫大字。這一天要書寫對子(對聯),剪窗花。對子除了傳統的的上聯和下聯及橫批外,還有一種叫十角(發jue的音)的春聯,它是把紅紙裁成正方形,在對角線十字的四個角按照上下右左的順序書寫四個字或多個字。如:吉祥如意、春眠不覺曉等。十角可以成對帖,也可以單獨帖。</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還要打掃衛生。大人們忙著大掃除,頭上包個毛巾,穿上工作服,拆洗被褥,窗簾,打掃墻壁,頂棚。床底下,桌子底下等只角旮旯,里里外外都要清理一遍,最后在干凈的墻上貼上年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span>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p> <p class="ql-block">二十五褲兒爛了沒人補。說是沒人補,實際上都是媽媽在補。那時候的補丁衣服很多,褲子上膝蓋部分和上衣的袖子部分補的最多。襪子補起來需要專門的旋子。</p> <p class="ql-block">這一天除了縫縫補補舊衣服外,還要購買新衣服和過年所需要的各種吃、穿、用的年貨。整個下來花費不小。許多人家都把一年來的積蓄花個凈光,甚至還的找親戚朋友借點錢才能度過這個年。</p> <p class="ql-block">孩子們當然不懂大人的艱難,都要求父母買或做一身新衣服和新鞋。新衣服一般都是找裁縫做,新鞋則多是媽媽自己做。</p><p class="ql-block">至今還記得媽媽納鞋底的樣子,先在腿上搓好麻繩、<span style="font-size:18px;">用錐兒一針一針地在鞋底上扎出一個個針眼,錐兒的錐尖上有個小眼,引著麻繩在鞋底上穿來穿去,每穿一次都要把麻繩繞在手腕上使勁地拉一下,確保麻繩緊緊地穿過鞋底,還不時地把錐兒在頭發上戳幾下。</span>做好的新鞋還要用旋頭撐一撐,盡量撐大點,這樣即使第二年腳張長了還可以繼續穿。萬一做的小了點,還可以用鞋抽子幫助穿鞋。</p> <p class="ql-block">女孩子們多都買一個四方形頭巾,按對角線對折后成一三角形圍在頭上,配上不同的顏色和花色,甚是好看。</p> <p class="ql-block">還有一種毛錢針織的圍巾,象個大帽子,不僅蓋住頭頂,還蓋住了后腦勺,帽子兩邊個伸出一段細長的帶子,從脖子前圍到脖子后,再打個結。</p> <p class="ql-block">男孩子們一般都要買個新帽子,便宜點的買個單帽。好一點的要數棉帽了。那時候軍棉帽特別受歡迎,多是一些賴小子們才戴。普通男孩子即使有,也不敢隨便戴出去,怕被人搶去。</p> <p class="ql-block">而正宗的軍棉帽當然是家里有個當兵的才能擁有。那時有個口號叫一人當兵,全家光榮。誰家有個當兵的人,就在他家門框上釘一個光榮軍屬的牌子。</p> <p class="ql-block">男孩子戴的棉手套,不像現在每個手指頭都單獨有個指套。那時候的手套大拇指有個指套,其余四個手指共用一個指套。兩個手套用一根細繩拴在一起,掛在脖子上。這樣,即使把手從手套里拿出來,手套也可以直接吊在身體兩側,還可以交叉打個結放在背后,不影響手的活動。</p> <p class="ql-block">二十六提上籃籃割豬肉,這一天要上街買上幾斤豬肉,牛羊肉屬于奢侈品,一般人家買不起。那時的豬肉分不同的等級,一等九毛多一斤,四等六毛多一斤。市民還需要肉票等副食票才能購買。除了肉需要票外,油、布等日用品也都需要憑票才能購買。有些人家把家養的豬殺掉。孩子們都喜歡看殺豬,殺豬師傅事先要燒一大鍋開水,然后幾個人一起把豬按在地上,捆住腳,那真是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p> <p class="ql-block">二十七關住門門洗臭腳(方言jue)。這一天,人人都要洗澡,理發,剪指甲,從頭到腳,從里到外整的干干凈凈。當時沒有洗澡堂,好多人一年就洗這么一次澡,大人給小孩子準備一個洗衣服的大盆,燒上熱水,小孩們是邊洗邊玩,也很開心。</p> <p class="ql-block">二十八糊兒饃饃蒸下一撥嗒。這一天人們要發面,蒸饅頭、蒸花饃,蒸棗饃。蒸好的花饃在中心用食品紅點個紅點,預示著來年紅紅火火。除了蒸花饃外,還做油炸豆腐、油炸丸子等。丸子炸好后就能吃,兒時經常偷偷地吃上一二個。</p> <p class="ql-block">二十九提上壺壺灌燒酒。這一天是男人們的最愛,那時酒的品種不多,人們掙的也不多。主要喝高粱釀的白酒。白酒放在供銷社的一個大酒缸里,供銷社有一斤、半斤和一兩等不同的量具,量具是一個用鋁皮或竹子做成的空心圓柱,底部密封,上面開口,邊上在焊接一個帶有耳朵的長桿。售貨員用這種量具把酒缸里的酒用漏斗裝進購買者的酒瓶或酒壺中。這種量具現在很少見了。</p><p class="ql-block">喝燒酒,就是喝酒時把酒壺放在熱水中加熱一下,這樣喝起來口感更好。正月待客時再配上幾片豬頭肉、豆腐干和豆芽菜,抿一口燒酒,發出幾聲漬漬的聲音,閉上眼睛感受那美味……</p> <p class="ql-block">三十日捏扁食。捏扁食就是包餃子,這是這一天必須做的一件事,一般都安排晚飯后,做好后準備初一早上煮著吃。</p> <p class="ql-block">三十這一天的事還真不少。一是上墳,要剪好剛聯(紙錢),準備好貢品。騎上自行車去兔兒梁祭奠過世的親人們。返回進家門前,要拍打拍打身上的灰塵,還要用凈水撥一下院子。</p> <p class="ql-block">二是貼對聯,大門,家門,廚房,墻上,樹上都要貼。還有一種叫填灌的裝飾品,是把紅紙和綠紙剪成長方形條裝,在兩端鏤空成菱形,兩頭剪成鋸齒形狀。然后,紅綠搭配在一起,把中部貼在對聯的上中下三個部分。一陣小風吹過,填灌飄起陣陣彩花,煞是好看。</p> <p class="ql-block">三是中午飯吃的油糕和雜菜。油糕是山西的一個特色食品。首先要漏(方言lei)糕,用糜子面加熱水攪拌成顆粒狀,然后放入紀盔(一種蒸鍋)中蒸。蒸好后再用手使勁揉和,揉和過程中可以加點菜油,這樣揉好的糕面軟中帶著油亮。然后把紅豆煮熟,加入棗泥和玫瑰,攪拌成糕餡。最后,在糕面中包入糕餡,拍成一個個小圓餅,放在高粱篦子(音bizi,即鍋拍)上。這樣做成的糕,里外都是熟的,叫做素糕,可以直接食用。再用油炸一下,把糕皮炸的金黃,表面還有許多泡泡,放在盆里蓋住,在火爐邊再悶上一會,吃起來才更酥軟可口。</p> <p class="ql-block">四是要壘個塌塌火,在午夜后點燃。有些人家嫌塌塌火麻煩,用旺火替代。另外要把準備放的二提腳和鞭炮放在火爐周圍,主要為了去除濕氣,在燃放時不出現瞎炮。</p> <p class="ql-block">五是吃年夜飯。老話說得好,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為了回家過年,在外漂泊的游子都會盡量回家團聚,而家人也會將一年所得最好的食材放上飯桌,一家人共享和美幸福的團圓飯。</p> <p class="ql-block">晚飯后家家都包餃子。性急的孩子們穿上新衣服新鞋,戴上新帽子,和發小們出東家串西家。而有些家里則要求過了午夜后才能穿新衣服。衣服兜里裝一些葵花子(花生和南瓜子都有點奢侈)和水果糖。</p> <p class="ql-block">所有東西都準備好了后,就開始熬年年了。</p><p class="ql-block">熬年年就是守歲,傳說上古有兇惡的年獸,會在春節期間沖入村莊,禍害人民,但是年獸害怕爆炸聲響,于是人們在除夕當晚守歲,保持家中燈火通明,并在十二點時點燃爆竹,用以驅除年獸,鎮壓邪祟。</p><p class="ql-block">那時沒有電視,更沒有手機。能玩的就是打撲開(方言音,即撲克),玩的多是爭上游、拉火車或捉王八。那時候撲開屬于緊俏商品,需要用雞蛋加錢才能買到。記得當時還用硬紙片制作過一副撲開。能擁有一副撲開是很讓人羨慕的事。幾個發小找塊空地席地而坐就能玩,每次打完撲開后,都要把牌數一遍,夠數了才能散伙。</p> <p class="ql-block">大人們都在自己家里熬年年,零點過后,零零星星的就開始放炮了。大約凌晨4-5點開始接神,接神就是點著塌塌火或旺火,放上幾個二提腳和幾掛鞭炮。由于時間不統一,二提腳和鞭炮聲以及半空中的火光此起彼伏,一直延續到天亮。</p><p class="ql-block">孩子們和大人們一起接完神后,就聚集在鄰居家的炕上打撲開,吃瓜子。困了就在炕上瞇一會。有的去左鄰右舍轉轉,把鞭炮中沒有點著的部分小炮撿起來,放在口袋里。再看看誰家的塌塌火著的好。所謂塌塌火,等炭塊燒完后,火就塌了,(家鄉有句俗語:塌塌火,不塌不叫塌塌火)但還有未完全燃燒的少量炭塊還在燃燒,孩子們把在地上撿到的小炮仍到火堆里,然后跑開,用手捂著耳朵,聽炮的響聲。</p> <p class="ql-block">初一早飯都是餃子,吃飯前,一般要放炮。這一天講究不能動掃帚。吃完餃子后,孩子們就約著去領居家拜年,拜年時,小輩見了比自己年長的要先問聲“過年好”,年長的一般都回復“咱都好”。一圈下來,每個人幾個兜里滿滿的都是瓜子和水果糖。</p> <p class="ql-block">初二是新媳婦回娘家的日子,老媳婦們也都在這一天回娘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從這一天開始,走親戚拜年就開始了。走親戚一般都要買點點心,最大眾化、最好吃的就是草紙糕。也可以帶上臘月蒸好的花饃。</p><p class="ql-block">到親戚家一般都要吃午飯,一天走一個親戚,親戚多的要走好幾天。大人們愁的是買禮品和給小輩們的拜年錢。那時拜年錢一般就一、二毛錢,多的五毛錢,再多也就一塊錢。多少年過去了,走親戚的風俗一直沒變,現在的拜年錢漲到幾百塊了。</p><p class="ql-block">最高興的還是孩子們,到親戚家不僅可以掙上幾毛錢的拜年錢,還可以和一些久未見面的小伙伴一起玩耍。</p><p class="ql-block">親戚家拜年一般都在初五前,過了初五就破五了,年也就基本上過完了。之后就等著十五耍紅火,吃元宵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州市|
墨竹工卡县|
曲阜市|
昭觉县|
徐闻县|
凯里市|
万年县|
马关县|
黔东|
额尔古纳市|
巴中市|
南投县|
同江市|
大余县|
广东省|
九龙县|
云南省|
岳阳县|
三明市|
宜昌市|
柳江县|
湄潭县|
石屏县|
安康市|
白银市|
恭城|
健康|
贞丰县|
丰城市|
彩票|
桂平市|
永嘉县|
黑河市|
岗巴县|
星子县|
义乌市|
沈阳市|
耿马|
萨嘎县|
萍乡市|
大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