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軍墾文化的“活化石”一一追尋軍墾前輩的足跡之十 胡友才

高山流水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軍墾文化的“活化石”</b></p><p class="ql-block">一一追尋軍墾前輩的足跡之十 胡友才</p><p class="ql-block"><b>策劃丨王新林</b></p><p class="ql-block"><b>文稿整理丨夏國剛</b></p><p class="ql-block"><b>攝影丨許守信 竇紅 周海鷗</b></p><p class="ql-block"><b>老照片提供丨胡友才</b></p><p class="ql-block"><b>美篇制作|高山流水</b></p> <p class="ql-block"><b>軍墾老連長,</b></p><p class="ql-block"><b>心紅志堅強,</b></p><p class="ql-block"><b>戍邊七十載,</b></p><p class="ql-block"><b>講解美名揚。</b></p> <p class="ql-block">  原兵團副政委王崇久稱他是“鮮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旅游局副局長程立棟說他是“軍墾文化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把兵團故事一直講下去</b></p><p class="ql-block"> 文丨胡友才 </p><p class="ql-block"> 我叫胡友才,今年84歲了,1954年來到兵團,1997年從農八師(現八師)一五二團十連退休。我一直工作生活在兵團。記得剛到連隊的時候,我住的是地窩子。我在地窩子里結婚、生子,那時候經常想,什么時候能住上暖和的房子,睡在軟軟的床上。</p> <p class="ql-block">  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條件雖然艱苦,但是大家干勁很足,我和戰友們揮舞著坎土曼,在戈壁荒原上開墾荒地、挖渠引水,將戈壁荒灘改造成為良田。</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的愿望實現了。我和老伴搬進了新樓房,冬天有暖氣,夏天有空調,冰箱、洗衣機、電視機,應有盡有。我生活的石河子市也變成了“公園城市”,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處處都有綠樹花草。</p> <p class="ql-block">  雖然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是不管到什么時候都不能忘本。我在一五二團十連當了10多年連長,見證了連隊的變遷,我記錄下了連隊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我把這些故事講給很多人聽。</p> <p class="ql-block">  從2006年起,我先后購置了電腦、手機,經常借助它們看新聞、寫文章。我把軍墾故事寫成文章,發表在博客、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講述兵團歷史,弘揚兵團精神。</p> <p class="ql-block">  為弘揚“軍墾第一連”艱苦創業的精神,八師一五二團投資300多萬元,在當年墾荒連隊駐地原址上建起了集墾荒陳列區、軍墾長廊區、地窩子住宿區、餐飲區、會議中心為一體的軍墾文化旅游區。已經退休的我,成了這里的義務講解員。</p> <p class="ql-block">  這些年來,我陸續為上百萬名中外游客義務講述兵團故事和兵團歷史6500多場次。</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喜歡聽我講兵團故事,我也樂此不疲,無論在哪個崗位,都始終堅守著那顆無私奉獻的心。</p> <p class="ql-block">  軍墾第一連始建于2002年,位于新疆瑪納斯河西岸的石河子紅山腳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八師一五二團境內,集參觀、娛樂、休閑為一體,登高可遙望軍墾名城石河子新城全貌,此已成為新疆紅色旅游的景點之一。</p> <p class="ql-block">  2005年,中央電視臺《走天山的女人》劇組將這里作為拍攝基地。搭建的背景道具基地,主要有男兵宿舍、女兵宿舍、公共洞房、露天會場、食堂、馬廄、了望塔等設施依然歷歷在目。現已辟為旅游景點。該劇已在北京電視臺等數家媒體公映。</p> <p class="ql-block">  “軍墾戰士不怕苦,夜以繼日墾良田。要想知道兵團創業初期有多難,歡迎你參觀軍墾第一連。那里有澇壩水、地窩子群,還有石磨和石碾……”</p> <p class="ql-block">  這是文物展示區。主要由地窩子遺址、干打壘遺址、澇壩遺址、軍墾戰士使用過的農機器具及重新恢復整修的連部、合作社等內容構成。每一件文物身上都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每一件文物身上都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每一件文物身上都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每一件文物身上都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每一件文物身上都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軍墾文化的“活化石”一一胡友才</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文|古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他</span>被稱為“軍墾文化的活化石”,曾被評為“兵團第二屆道德模范”和“全國紅色旅游先進個人”,他編寫的軍墾故事和軍墾快板數不勝數,他就是新疆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軍墾第一連”的金牌宣講員 ——胡友才,從曾經的一名連長到一名報社的編外記者,再到后來他成為一五二團“軍墾第一連”的一名講解員,如今,83歲高齡的胡有才,無論在哪個崗位,都始終堅守著那顆無私奉獻、建設兵團的初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2年,胡有才在軍墾第一連為南來北往的參觀游客宣傳講兵團精神。</p> <p class="ql-block">  “兵團戰士老軍墾,一顆紅心永向黨,艱苦奮斗一輩子,無私奉獻在邊疆。改革開放是國策,兵團精神要發揚,天上不會掉餡餅,美好日子靠人創。兵團精神我來傳,退休也要敢擔當,改革開放夕陽紅,因為心中有信仰。不忘初心想當年,工作越干心歡暢。”這是老軍墾胡友才的心聲。</p> <p class="ql-block">  胡友才退休后,一直堅持講述軍墾故事,宣傳兵團精神,被當地人譽為“閑不住的老軍墾”。</p> <p class="ql-block">  胡友才是八師一五二團退休干部。有60年黨齡、60年工作經歷,對黨無限忠誠。胡友才常說的話是:“生活幸福了,不忘中國共產黨,我是共產黨員,心中有信仰,時時有擔當。”“我是兵團人,兵團是我的第二故鄉。”</p> <p class="ql-block">  在談及改革開放40年的成就時,胡友才的感想就更多了。他常掰著手指對人講:“改革開放前,我家住的是土塊房,家里只有一輛舊自行車和一臺晶體管收音機。現在,我家變了樣,住的是117平方米的樓房,室內的擺設添了八大件——65英寸的大彩電、智能洗衣機、大冰箱、歐式的大沙發、電腦、電動車、照相機、智能手機,全是國產的。我家里做飯都用天然氣,看病還有醫保。每月,老兩口加起來有8000多元的退休金,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這一切全托共產黨的福!”</p> <p class="ql-block">  1997年,胡友才退休了。他對老伴說:“如今生活好了,我也退休了,不能在家閑著,得找點事情做。”老伴說:“你不是想寫新聞報道,宣傳好人好事嗎?你就寫唄!”在老伴的支持下,胡友才花了4700元買了一部照相機。從此,胡友才走上了寫作道路,傳遞著正能量。</p> <p class="ql-block">  胡友才寫新聞稿件很認真,白天走村串巷去采訪,晚上伏案寫文章,寫好稿子仔細地裝在信封里,貼好郵票寄給報社。了解他的人都會說:“老胡是不知疲倦、不講報酬的人。”</p> <p class="ql-block"> 胡友才常說:“宣傳正能量,不能只限于寫稿子,還要做點具體工作。”他常去校園里給孩子們講軍墾故事,還志愿加入八師石河子市關心下一代工作隊伍, 十幾年如一日,被八師石河子市評為學雷鋒模范人物。</p> <p class="ql-block">  2002年,一五二團將上世紀50年代初期墾荒的一個連隊遺址重新修復,建成“軍墾第一連”,對外開放,選胡友才當園區講解員。</p> <p class="ql-block">  當時沒有講解詞,胡友才就自己動手編寫,結合親身經歷,一個月內,他編寫軍墾故事上萬字。為確保資料準確性,他走訪文克孝、慈佰興、任鳳卓、催光文、王鳳元、郭明德、趙建華等上百名老軍墾、老領導,在他們的熱情幫助下,胡友才完成了講解詞的編寫。在以后的講解中,他又不斷豐富完善講解詞,被游客譽為“胡氏講解法”。經媒體一宣傳,找胡友才講故事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平均每天要講七八場,最多的一天講了12場,午飯都沒顧得上吃。</p> <p class="ql-block">  一次,胡友才在給游客講解時,游客看他講得口干舌燥,就遞給他一瓶礦泉水,被他謝絕了。后來大家才知道,胡老患有嚴重的糖尿病,有尿頻尿急癥狀,一喝水就要上廁所。為不耽誤給游客講軍墾故事,他寧可一口水不沾,也要堅持到講解完。</p> <p class="ql-block">  胡友才能吃苦又執著,從石河子市區到軍墾第一連大概有17公里的路程,他每天早上騎自行車去,晚上騎自行車回,往返30多公里。為讓更多人了解兵團人屯墾戍邊的故事,石河子市區各學校、街道、社區,都留下了胡友才的腳步。胡友才宣講兵團故事,還給自己規定了“四不計較”,即“不計較時間早晚、不計較路途遠近、不計較人多人少、不計較有無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  2007年的一天,胡友才病了,發高燒38多攝氏度,躺在醫院打著吊針,忽然他的手機響了,說是有從廣東來的游客團參觀“軍墾第一連”,點名要聽他講故事。胡友才不聽醫生勸阻,拔掉吊針,就要去“軍墾第一連”。胡友才的老伴阻攔說:“看你病成這個樣子,打完吊針再去不行嗎?”“不行!人家從廣東來,要聽軍墾故事,我怎能把人關在門外!”老伴犟不過他,望著他騎自行車的背影,喃喃地說:“他這個人,就是這樣。”</p> <p class="ql-block">  胡友才患有青光眼,經手術后,視力雖然有點恢復,但看物還是模糊,寫字更難了。困難壓不倒硬漢,胡友才一不泄氣,二不妥協,勇敢面對困難,他把電腦桌面調得亮亮的,再把要寫的字調成二號字,用寫字板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克服正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胡友才完成了一篇又一篇軍墾故事。他說:“即便我的眼睛一點也看不見了,我還有嘴可以說,辦法是人想出來的,困難沒有辦法多。”</p> <p class="ql-block">  胡友才講軍墾故事,感動了八方來客。游客中,有一位從臺灣來的年近60歲的安姓女士,她聽完兵團人的故事,激動地說:“天下還有這么好的軍隊,這么能吃苦,硬是在戈壁灘上鑿出個美麗城市石河子,只有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才能創造出這樣的人間奇跡!”</p> <p class="ql-block">  有來自北京的游客聽完胡友才講述的兵團故事,動情地說:“沒有兵團,就沒有新疆的繁榮和穩定,沒有兵團人屯墾戍邊,誓死保衛邊疆,就沒有北京人的安逸生活,我要把我家鄉的人,分期分批帶到新疆來,聽您老講兵團故事。”</p> <p class="ql-block">  “兵團人,愛兵團,與時俱進永向前,永向前!”</p><p class="ql-block"> 2019年5月22日,博學樓的一間教室里響起了清脆的快板聲,石河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軍墾第一連老連長胡友才正在為“道路與人生”思政導讀公選課上的學生們講述兵團故事。他充滿激情的生動講解,感染了班級里一顆顆年輕的心靈,也吸引了不少門外路過的學生駐足聆聽。</p> <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6日,石河子大學“兵團精神育人——名師思政導航課”開展實踐授課,帶領同學們來到石河子軍墾第一連,軍墾第一連老連長胡友才打著快板為同學們講述著連隊一個個讓人難以忘懷的軍墾故事,感受軍墾人的艱辛歲月。</p> <p class="ql-block">  胡友才在講述軍墾故事時,一直堅持“四個不計較”,即不計較時間早晚,隨叫隨到;不計較路途遠近,東到烏魯木齊市,西到烏蘇市、奎屯市,都去;不計較人多人少,一個人也講,上千人也講;不計較有沒有交通工具接他,自己可以騎自行車去。</p><p class="ql-block"> 無論是到學校還是去單位、進社區,他都能聯系今天的幸福生活講述軍墾故事。“每次講述軍墾故事時我都會反復地講,幸福生活是創造出來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胡友才說。</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胡友才(右二)給導游講述軍墾故事。</p> <p class="ql-block">  十幾年來,胡友才共義務講解5630多場次,累計接待中外游客86萬人次。他的講解被譽為“胡氏講解法”,受到聽眾和各級領導好評。退休后先后獲得榮譽證書100多本,其中有師市、兵團、自治區及國家級的榮譽證書。</p> <p class="ql-block">  胡友才到陳宇奇第二代軍墾博物館參觀。</p> <p class="ql-block">  胡友才給陳宇奇贈書。他倆都是軍墾故事義務宣傳員。</p> <p class="ql-block">  胡友才寫新聞稿件很認真,白天走村串巷去采訪,晚上伏案寫文章,寫好稿子仔細地裝在信封里,貼好郵票寄給報社。了解他的人都會說:“老胡是不知疲倦、不講報酬的人。”</p> <p class="ql-block">  如師市“道德模范”、兵團“道德模范”“兵團星星火炬獎章”“全國少先隊優秀輔導員”“全國紅色旅游先進個人”“全國學雷鋒模范老人”等。胡友才還被師市授予“金口宣講員” 并頒發證書以資鼓勵 。</p> <p class="ql-block">  原兵團副政委王崇久稱他是“鮮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旅游局副局長程立棟說他是“軍墾文化活化石”,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哈薩克斯坦大使館參贊孫宏治稱贊他:“軍墾老連長,屯墾又戍邊,奮斗七十載,大名代代傳”。</p> <p class="ql-block">  胡友才說:“這些榮譽都是過去,新的征程就在腳下。我是共產黨員,每時每刻都要奮斗,工作沒有休息時,心中裝著黨,邁步有力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p> <p class="ql-block">  胡友才曾榮獲師市2007年度“三自四好、文明健康老干部”稱號,2008年被授予152團“優秀黨員”、師市“學雷鋒十佳老年”稱號。</p> <p class="ql-block">  這本《軍墾故事集》的第一章就記錄著胡友才和軍墾第一連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2022年 1月21日, 胡友才(中)和家人在一起翻閱《老連長講故事》 。</p> <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21日,夏國剛、竇紅、周海鷗、許守信一行采訪胡友才。</p> <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21日,夏國剛、竇紅、周海鷗、許守信一行采訪胡友才。</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追尋軍墾前輩足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世代傳承紅色基因</b></p><p class="ql-block"> <b>在2022年下半年中共二十大即將召開前夕,石河子軍墾文化人聯誼會王新林會長策劃、協調、安排石河子軍墾文化人聯誼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夏國剛、副秘書長陳才、于新芳、周海鷗、會員陸宏宇、劉慶華、竇 紅七人組成一個采訪組,深入八師石河子市軍墾先輩、勞模先進人物家庭,拍攝一組手機系列美篇,取名《追尋軍墾前輩的足跡》,以此紀念和學習為開發建設石河子做出過突出貢獻的軍墾先輩和優秀的共產黨人。</b></p><p class="ql-block"><b> 石河子軍墾文化人聯誼會</b></p><p class="ql-block"><b> 2021年11月27日</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安县| 岳普湖县| 余干县| 玉环县| 彭阳县| 辰溪县| 广东省| 郴州市| 五台县| 雷波县| 古丈县| 耿马| 新沂市| 康保县| 宁远县| 营山县| 东光县| 舒兰市| 杭州市| 明溪县| 上蔡县| 长宁县| 林芝县| 观塘区| 永和县| 阿克苏市| 敖汉旗| 通州区| 塔城市| 安图县| 洪洞县| 湟中县| 共和县| 田林县| 石首市| 仪征市| 元朗区| 监利县| 静乐县| 筠连县| 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