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堅時期,歷經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西夏、元朝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1961年,莫高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與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并稱中國三大石窟。 莫高窟游客集散中心。 售票處前的王道士靈塔。王道士是莫高窟主持,于1900年發現了莫高窟第十七號窟(藏經洞),并上書知縣、道臺、慈禧太后,要求對文物進行保護。但他也答應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將一些文物帶走,拱手將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瑰寶讓給了外國人。 游客集散中心由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內部借鑒莫高窟洞窟風格,外部呈流線型沙丘造型,既涵蓋了敦煌特色,又引入了先進的功能設備,是一個集咨詢投訴、交通樞紐、資源整合、品牌展示、宣傳營銷、信息發布等六大功能為一體的旅游綜合性服務機構,是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購娛“一條龍”服務的綜合平臺。 從游客集散中心到石窟大約相距20公里,乘景區擺渡車需20分鐘。 莫高窟北區的“古舍利塔”。 大泉河上的莫高新橋,過了橋就是西岸。 莫高窟擺渡車站。下車后沿大泉河西岸的馬路南行,即達目的地。 “莫高窟”刻石。 莫高窟導覽圖。 莫高窟大牌坊。 大牌坊背面,坊額為“石室寶藏”。 大牌坊廣場上的雕塑。 跟團游一般可參觀八個窟,其中96、148、16-17三個窟是必看的,其它五個窟是隨機的。自由行就方便多了,除了三個必看窟外,可以跟隨任意一個團隊,進入你想參觀的隨機石窟。 莫高窟第96窟,建于初唐。96窟外的紅色木構窟檐高達45米,依靠山崖而建,氣勢恢宏。從遠處觀看,是一座雄偉壯觀的九層樓閣,俗稱“九層樓”,是莫高窟體量最大的建筑物,也是莫高窟的標志性建筑。 第96窟內是一尊依崖而塑的巨型彌勒佛像,高35.5米,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塑像,在唐代時就稱為“北大像”。 北大像在古代造像中的高度僅次于四川樂山大佛(坐高62米)和榮縣大佛(36.67米),如果以室內泥塑大佛來說的話,北大像為全國之冠。入窟參觀,必須仰視觀瞻。<br> 這尊彌勒倚坐佛像的建造過程是先在崖壁上鑿刻大體輪廓,然后用草泥壘塑,再用麻泥細塑,最后用色料著彩。這個洞窟的營造和建成,是莫高窟歷史上的偉大創舉。彌勒造型為女性形象,衣裙為唐朝流行的抹胸裝,該形象被認為是武則天的象征。 第148窟的臥佛為盛唐時期的作品。臥佛長14.7米,背后站立一排的七十二身塑像則是清代重修的。窟頂所繪的千佛場景,歷經千年依舊色彩鮮艷。 在涅槃像周圍,是橫貫南、西、北三壁的巨幅連環畫式《涅槃經變》,這是根據《大般涅槃經》描繪的釋迦牟尼佛的歷史和神話故事片斷。這組壁畫分為10組,66個情節,出場五百多個人物與動物,是敦煌壁畫中規模最大的一組。 《涅槃經變》之《荼毗》。 《涅槃經變》之《八王分舍利》。 南壁上部的《彌勒經變》之《倚坐彌勒佛》。 148窟東壁上的《藥師經變》(局部)。 北壁佛龕上的《天請問經變》之《聽法菩薩》。 16-17窟外面是一座飛檐翹角的三層樓閣,俗稱“三層樓”,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王道士主持修建。莫高窟第16-17窟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年間(851-867),窟主為晚唐河西都僧統吳和尚。該窟的上層為第365窟(七佛堂),頂層為第366窟,均為吳和尚獨立開鑿的系列窟。 第16窟是莫高窟最大的洞窟,窟中佛壇上是清代改修的宋代九身塑像:一佛、二弟子、兩協侍菩薩、四供養菩薩。 第十七窟是第十六窟的窟中窟。1900年莫高窟主持王道士在第16窟甬道清除積沙時,發現了北側墻縫內的秘室。在僅七八平方米的秘室內藏有5萬余件從晉代至宋代的千余件經卷、書畫、織繡、小說、史籍等文物。因其中80%為經書,俗稱“藏經洞”。 第17窟(藏經洞)的入口。 窟中有一尊洪辯彩塑像,高0.94米,身著田相袈裟,通肩裹體,結跏趺坐,作禪修狀。 洪辯彩塑像頭部顱頂豐隆,面部飽滿,額角和顴骨輪廓豁朗,目光含蓄有神,眉頭略蹙,若有所思。眉脊、眼角、鼻準、嘴角表現出中年高僧莊重矜持的神情和氣質。這尊塑像是目前已知人物彩塑肖像留存至今時代最早的優秀作品。 塑像旁的壁畫。 莫高窟第3窟為方形單室,是現存元代九窟之一。南壁壁畫為《千手眼觀音變》,畫面上觀音的多臂多手生動而細膩的組成了一個圓形,好像旋轉的光環映襯著菩薩,整個畫面神圣壯麗。 觀音立像頭部重疊三層,共畫十一面,千臂輪生,為“合形”象。 東側畫帝釋天。 西側畫梵天女。 左右上角各畫一飛天。 第23窟建于盛唐(704-780年),是敦煌盛唐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之一,為方形平頂窟。這是西壁佛龕。 洞窟的東、南、北壁及窟頂的南披均繪制《法華經變》。這是南壁上的《法華經變之見寶塔品》。 南壁上的《法華經變之化城喻品》。 北壁上是盛唐時期繪制的《雨中耕作圖》。 第45窟開鑿于盛唐(705-781年),西壁開一平頂敝口龕,龕內塑佛祖、兩側為弟子伽葉和阿難(內)、二菩薩(中)、二天王(外)七身像。此窟中的塑像是莫高窟最具寫實性的群塑。 南壁畫《觀音經變》,取材于法華經觀音普門品,畫面情節豐富、描繪生動、構圖巧妙。這是《觀音經變之觀音救海難》。 《觀音經變之三十三現身說法》。 南壁西側的《胡商遇盜圖》。 北壁畫《觀無量壽經變》,畫面完整,色彩艷麗。 北壁的《伎樂圖》。 第46窟開鑿于盛唐開元前后,覆斗形頂,西、南、北壁各開一龕,西壁佛龕為平頂敞口,龕內現存趺坐佛、阿難、迦葉、菩薩和天王,均為清代重修。 兩側的天王保存了唐代原貌。 南壁龕內塑釋迦涅槃像、佛母、神將、舍利弗各一身。 其中,位于涅槃佛像雙足西側的舍利弗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佛經記載,佛涅槃時,他引火自焚,先佛入滅。 北壁佛龕內現存立佛六身,為宋代重修。 第55窟為中心佛壇窟,修建于宋建隆三年(962年),窟主曹元忠。洞窟平面呈縱長方形,中心偏后置馬蹄形佛壇,前有甬道,后有背屏連接窟頂。 洞窟中心設背屏佛壇,壇上塑表現彌勒三會的十身塑像,是莫高窟宋代塑像中的精品。<br> 彌勒佛像旁邊有一尊金剛力士像,一手插腰,用力扛著佛的臺座,他那勇猛的姿態,為巨大的石窟增添了不少光彩。 窟頂西披、南壁畫《彌勒經變》,與佛壇上的彌勒三會群塑相呼應。經變畫中間以大型說法場景為主,彌勒佛倚坐中央,圣眾環繞。在說法場景下部畫婆羅門拆寶塔等故事。 北壁畫《藥師經變》。 窟頂四角淺龕畫“四大天王”,他們是守護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神。這是手持琵琶的東方持國天王。 第57窟開鑿于初唐(618-704年),南壁《說法圖》的東側有一脅侍菩薩像,頭戴化佛冠,上身半裸,肩披長巾,身佩瓔珞,體態優美,肌膚細膩,身體略呈S型,目光下視,若有所思,顯得富貴而華麗,人稱“美人菩薩”,此窟也得名“美人窟”。<br> 敦煌61窟為“文殊堂”,是敦煌最大的洞窟之一,約200平方米。窟形為覆斗頂殿堂式洞窟,藻井正中央是一對金鳳,四周飛天、神獸、佛像不盡其數。佛壇上的塑像已全毀,僅剩貼在背屏上的獅子尾巴。 61窟是五代晚期河西歸義軍節度使曹元忠及夫人開鑿的功德窟。東壁門南畫《曹氏家族的女供養人》。 東壁北側《于闐公主供養像》,頭戴高聳的鳳冠,飾步搖、貼花鈿、衣飾豪華,形象突出,繪制時間在北宋時期。榜題為:“大朝大于闐國天冊皇帝第三女天公主李氏為新授太傳曹延祿姬供養”。 洞窟西壁畫《五臺山全圖》。這是《五臺山全圖之大清涼寺》。 《五臺山全圖之大福圣之寺》。 《五臺山全圖之大佛光之寺》。 《五臺山全圖之官人騎馬登山》。 《五臺山全圖之佛頭現》。 甬道南壁畫《二十八宿及十二宮》。 《二十八宿及十二宮》(局部)。 莫高窟第103窟挖掘于盛唐,東壁畫《維摩詰經變》,描述的是大居士維摩詰與文殊菩薩辯法的故事。 維摩詰是古印度毗舍離地方的一個富翁,才智超群,深通經典,極有辯才,他享盡人間富貴又善論佛法,深得佛祖器重。尊重。圖中維摩詰手拿麈尾,身體微微前傾,雙眉凝結,雙目有神,須發奮張,儼然是一充滿智慧的老者形象。維摩詰的下方則是各族王子聆聽說法的場面。 這幅畫面是文殊菩薩和弟子探望維摩詰的場面,文殊下方是前來聽法的帝王。 洞窟南壁畫《法華經變》。這是《法華經變之化城喻品》。 第112窟是莫高窟的代表洞窟之一,建于吐蕃統治敦煌的中唐時期。此窟為小型殿堂窟,甬道為宋代重畫。這是《觀無量壽經變之樂舞》。 《觀無量壽經變之反彈琵琶》。 莫高窟第130窟。 130窟為“黑佛殿”,始建于唐開元年間。殿內主像是26米高的石胎泥塑彌勒佛,俗稱“南大像”。 南大像為唐代不可多得的藝術佳作。唐代作品吸收了印度及其它外來文化的特點,比例準確、造型健美、衣飾華麗,神態非常逼真。 130窟的“五龍團花紋”藻井為宋代作品。 130窟甬道南壁的《都督夫人供養圖》。都督夫人,瀝粉堆金的榜題“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一心供養”;后面是她的兩個女兒,墨書榜題“女十一娘供養”和“女十三娘供養”;再后的九人為奴婢。這是一幅典型的唐代仕女圖,由段文杰臨摹復原。 甬道北壁《晉昌郡太守樂庭瓌等供養像》,由段文杰臨摹復原。 第138窟開鑿于晚唐(835-907年),洞窟前的木構建筑是清代時期修建的。 窟內中心設有佛壇,主尊趺坐佛塑于晚唐,清代經過修繕。六臂觀音、送子娘娘、脅侍等均為清代作品。 138窟中盛唐時的供養人像畫保存完好。此圖中的婦人懷抱幼兒,在婦人的前方有一對牽手的兒童畫像。人物形象生動,生活氣息濃郁。供養人像真實形象地再現了唐代人物服飾特點,是珍貴的圖像研究資料。 第146窟“寶貝佛殿”,建于五代時期。窟之四角是雄壯威武、怒目圓睜的四大天王。這是《東方持國天王圖》(局部)。 窟內西壁的《勞度叉斗圣變》(局部)。 第156窟,又名“張議潮窟”,是唐咸通六年至八年(865-867年)沙州刺史張淮深為其叔父河西十一州節度使張議潮所造的功德窟,也是莫高窟晚唐時期的代表洞窟之一。 <div>西壁龕內現存一倚坐佛(頭部已毀)。帳門南側畫《普賢變》,北側畫《文殊變》。其余三壁上部繪《思益梵天請問》、《阿彌陀》、《金剛》、《報恩》、《藥師》、《天請問》等經變。甬道兩壁畫張議潮、張淮深及夫人等供養像。均為晚唐時期不可多得的形象歷史資料。<br></div> 洞窟主室南北兩壁下方分別繪制了長8米、高1米的《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和《宋國河內郡宋氏出行圖》。兩幅出行圖氣勢恢宏、人物眾多、浩浩蕩蕩、洋洋灑灑,展示了宏大的具有歷史意義的場景,開創了長卷歷史人物畫之先河。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局部)。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人張議潮率河西各族推翻了吐蕃貴族的統治,受唐朝冊封為河西十一州節度使。畫面構圖壯闊,人馬眾多,情節生動。開始部分以騎兵儀仗為主,甲械齊整,旌旗鮮明。中間有軍前舞樂,八名舞者排成兩隊,甩動長袖相對而舞。 《宋國河內郡宋氏出行圖》(局部)。 畫中舞伎四人,大袖長裙,圍成方陣,揮袖起舞,后隨一組樂師。后面是兩行持長棍者引出行李馬車一乘,下有三騎傳遞信息的“馹騎”。后面是宋氏之女的乘輿及坐車,侍女捧奩、執扇或抱包袱行于車前。 156窟的《降魔變》(局部)。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未完待續—</b></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昌市|
江西省|
通道|
门源|
通道|
会同县|
蒙城县|
赤城县|
集贤县|
崇仁县|
岐山县|
江北区|
平谷区|
介休市|
南京市|
广灵县|
涟源市|
信丰县|
霍林郭勒市|
清新县|
广元市|
镇江市|
紫阳县|
类乌齐县|
镶黄旗|
湖南省|
南丹县|
马关县|
台湾省|
西丰县|
汨罗市|
通州市|
闽清县|
通榆县|
安岳县|
祁连县|
黄陵县|
图们市|
尚义县|
康马县|
芜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