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潯古鎮,我在2016年首次來到這里,以后每年都會來重游幾日,只感覺這里美得如一幅幅天然的水墨,一直以來都想好好寫一寫南潯,但因她那厚重的歷史讓我一直不敢下筆,南潯不同于烏鎮、西塘的小橋流水,她更象一本厚重的史書,需要慢慢的欣賞與品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潯古鎮,首個被列入世界遺產的江南古鎮,位于中國長三角城市群的中心腹地,太湖南岸,是浙江省湖州市接軌上海的東大門,屬于湖州市南潯區,為江南六大古鎮之一,作為江南水鄉古鎮的代表,南潯有其獨有的水鄉特色,又不同于其他水鄉單純的小橋流水人家,南潯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南潯出來的讀書人也特別出息,在明朝的時候就有“九里三閣老,十里兩尚書”的輝煌。建筑風格即有江南水鄉的粉墻黛瓦枕水而居,又有以中西合璧為主的豪門宅坻,園林書樓都處處體現了中西文化交融互補的特點。擁有中國魅力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等諸多榮譽稱號,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p><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明萬歷后期(公元1578~1620年),七里村人所繅的七里絲,已逐漸在國內市場出名,大賈皆販于此地,貿于江南及川廣地區。輯里湖絲獨特的繅絲工藝,被逐漸推廣到了杭嘉湖蘇各地,土絲的質量提高,形成了“細、圓、勻、堅、白、凈、柔、韌”八大特點。而貢品輯絲為當時之最。</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南潯古鎮是中國近代史上罕見的巨富之鎮。自古就有“湖州一座城,不及南潯半個鎮”的諺語,造就出不少富可敵國的富商大賈,百姓們分別以“象”、“牛”、“狗”來形容他們財富的多少,南潯鎮上素有“四象八牛七十二狗”之說。家財在一千萬兩以上才能稱為“象”,在清光緒年間,南潯的四大家族之首劉家就坐擁了2000萬兩白銀的資產,而同時期的清政府年收入才只有7000萬兩白銀,南潯僅“劉、龐、張、顧”四大家族的家產,就能抵得上清末年全國的稅收,真正的富可敵國。“四象”家族又互聯通姻相輔相成,其中淵源頗深。</p> <p class="ql-block">南潯絲業公館,倚天目諸山之勝,攬太湖苕溪之秀,所有的靈氣凝結為一縷縷蠶絲,綿軟柔韌,質地晶瑩,名聞遐邇。</p> <p class="ql-block">1851年,上海商人徐榮村用湖州南潯輯里村產的生絲參加在英國倫敦舉辦的首屆世博會,并一舉奪得金、銀大獎。從此“輯里湖絲”開始暢銷世界。依靠傳統的蠶桑業和手工繅絲業以及水陸往來的便利,當時僅幾千人口的南潯,成為中國最富有的地方,創造了中國近代史上的商業神話。</p> <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據南潯馬腰洪城古文化遺址發掘考證,早在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1600年,三、四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高大挺拔的參天古樹訴說著古鎮延綿不息的悠悠歲月。雖然歷史的長河已帶走了南潯往日的繁華,但古鎮的建筑和潺潺的流水依然訴說著古鎮千年的輝煌!</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潯不同于其它五大古鎮,它顯得更為清凈,這里的商業氣息也淡了很多,在我看來,南潯卻是最像江南古鎮的樣子,呈現出江南水鄉的溫婉與寧靜。它淡定、從容,沒有繁雜,漫步在古鎮街頭,總會讓人感到悠閑、愜意、暢然。</p> <p class="ql-block">南潯內斂的文化傳承和充滿著原汁原味的江南水鄉特色,讓喜歡清靜的人找到了一個靈魂自我安放的地方。不需要多么精致或豪華的,去南潯這樣的小城釋放自我,體會風土人情,放慢腳步去沉淀一下喧嘩紛擾的心,靜下心來喝喝茶、寫寫字,去思考一下別樣的人生,在放空瑣碎的時候找回一點初心。</p> <p class="ql-block">清晨,遁著香味走進百年歷史的雙澆面館,點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雙澆面,午后再來一碗桂花酒釀小湯圓,何等的愜意滿足,白墻青磚碧瓦,小橋流水人家,古鎮的十字河河道完整,兩岸形成商業街道,既有傍水筑宇、沿河成街的江南水鄉小鎮風貌,又有眾多高品質的私家大宅第和江南園林,形成了小橋流水人家與大宅園林交相輝映的街區特色。江南大戶人家飛檐翹角白墻灰瓦的豪宅,盡顯當時的奢華,湖絲與湖筆更是聞名遐邇,許多獨到的歷史人文景觀值得我們去追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稜潯曦牌坊</p><p class="ql-block">內聯是: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物華天寶人杰地靈; 閬闐鱗次煙火萬家,江南名鎮天下難尋。</p><p class="ql-block">外聯是:蓮莊荷香嘉業書聲豪門大宅彰顯西風東漸;壩塘古道老街橋影騎樓小巷猶存千年遺韻。</p> <p class="ql-block">“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當你看慣了城市間的鋼鐵叢林,看到了大自然的起落煙滅,你會選擇南潯。選擇南潯不是羨慕江南的繁華,而是喜歡這里的清靜。看著清澈的溪水,心靈自然會被滌蕩,相比其他古鎮的鑼鼓喧天、車水馬龍,滿眼都是歌舞升平的喧囂,南潯更輕商業化,小鎮仍然保留著原生態的江南風味,更適合體驗最純粹的江南水鄉。小河在古鎮緩緩而過,游客不多,沿河閑庭信步,小鎮顯得安靜而祥和。</p> <p class="ql-block">在清末民初,南潯已是全國的蠶絲貿易中心,當時相當于兩倍烏鎮面積。鎮上的巨富豪紳,幾乎都靠經營蠶絲業發跡,比如小蓮莊、嘉業堂藏書樓、張石銘舊宅、劉氏梯號、張靜江故居、求恕里、南潯文園等等都是在那個年代修建起來的,而且很多建筑都引進西式風格,它們是南潯古鎮的主體構成部分,造就了這座小鎮中西合璧的風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鎮的石橋</p><p class="ql-block">到過江南的周莊、千燈、甪直等古鎮,也一樣的小橋流水人家溫婉動人,但南潯古鎮除了具有這些特點,南潯“四象”家族的家宅更是江南之最,無不透露出江南巨富的奢華與品味,河道的修建更加規范,不象烏鎮、西塘隨處可見新建的人文景觀,斑駁的白墻灰瓦,光滑的青石板路,一座座歷經風霜的石橋無不訴說著南潯的古樸與滄桑。</p> <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拱橋上斑駁粗獷的石獅子,看盡了多少悲歡離合,話別了多少歲月滄桑!</span>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在用生命見證歷史變遷。</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潯古鎮自宋、明、清三朝,就走出過41名進士,56名京官,更有“九里三閣老,十里兩尚書”的記載。還有許多名人留下了不朽的學術著作,世代相傳。比如嘉業堂藏書樓的鎮館之寶《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朱國楨的《明史概》、《皇明紀傳》,董斯張的《廣博物志》,陳忱的《后水滸》,董說的《西游補》等。南潯,因此享有了“文化之邦”、“詩書之鄉”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古鎮的石橋</p><p class="ql-block">正是因為擁有這樣文化和教育土壤,南潯涌現出了劉墉、劉承干、張石銘、張靜江、屠守鍔、桂世鏞、蔣心雄、朱麗蘭、潘鏡芙、徐一冰、徐舜壽、徐遲等一大批各行業知名人士。在舊中國為數不多的知名大學中,南潯還走出了三位校長,即北京大學校長張翔龍,燕京大學校長陸志偉,以及南京國立中央大學首任校長張乃燕。</p> <p class="ql-block">古鎮的石橋</p><p class="ql-block">據資料統計,南宋至民國,在全國有影響的南潯籍學者有80多人,一個常住人口為43000多人的小鎮擁有8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士,250多名高級職稱的教授、專家,實為江南其他古鎮所罕見。</p> <p class="ql-block">抬眼望去,小橋似一輪彎月,在水面投下清晰的影子,有一種空靈、淡然之美,這不加修飾的“本色之美”,飄渺悠閑,古樸靜謐,訴說著古鎮千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我們日復一日行走在塵世的浮躁間,腳步匆匆已看不清內心深處的那份純凈自然,其實,生命的美好就在當下,讓我們放慢腳步,讓身心放松,在呼吸之間去感悟生命中點點滴滴的真善美。</p> <p class="ql-block">斑駁的墻面,留下了一年又一年的印記,古宅的檐角向上輕輕翹起,這些徽派建筑的房屋,墻壁已經落滿了歲月的痕跡,走進古鎮就走進了歷史。漫步河邊長廊,聽一曲吳儂軟語,思緒不經意間便游離了,仿佛不知身在何處、心在何方。</p> <p class="ql-block">柳樹成蔭,白墻黑瓦,家家依河而居,這里沒有千篇一律的商店門面,唯有原汁原味的江南民居。</p> <p class="ql-block">踏著青石鋪就的岸邊小路,穿過相連成片的粉墻黛瓦,走過一座座石拱橋,船影在槳聲中緩緩漂移,一間間錯落有致的木屋枕水而建,傍橋而立。岸邊的楊柳,彎著腰肢隨風輕擺,細細的枝條輕觸河面,仿佛在迎風起舞淺吟低唱。</p> <p class="ql-block">南潯是水做的。尋河而走映入眼中的一幅幅淡淡的水墨畫:小橋、流水、人家,水鄉的元素點綴其上,成全了它所有的詩情畫意。</p> <p class="ql-block">走過粉墻黛瓦的人家,走在斑駁的青石板上,穿行在幽靜深長的巷子中,遠離城市的喧囂與繁華。這或許便是我曾幻想中的江南古鎮。去感受內心深處的那片寧靜祥和。</p> <p class="ql-block">古鎮民生淳樸,沒有強買強賣的街霸,生活物資柴米油鹽等和家鄉差不多,街道干凈整潔,城市體現出一種細致、周到、安靜、溫暖。</p> <p class="ql-block">光滑的青石板路,風雨滄桑的石拱橋,這一切都留下了古鎮走過的印記,古鎮保護的很好,這些飽經風霜的老屋雖然布滿了歲月的痕跡,卻依然修繕完好完美自然。站在百年的戲樓前,耳聽一曲吳儂軟語的昆曲,仿佛置身于那個古樸素雅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一抹煙雨灑在多情的古鎮,獨倚窗前靜賞風卷雨綿。瀟瀟灑灑如一幅雅致飄逸的水墨畫卷。朦朧依舊,思緒飄飛……</p> <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小蓮莊</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小蓮莊是晚清南潯“四象”之首劉鏞的私家花園,始建于1885年,后經劉家四十年的經營,由其孫劉承干于1924年建成,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小蓮莊建筑、園林兼勝,由家廟、義莊和園林組成。園林分外園、內園,環繞著長廊曲橋、樓亭閣榭,可與蘇州園林媲美。外園的主體是占地十畝的荷花池,池畔有“東升閣”(俗稱小姐樓),中西合璧,美侖美奐。內園有一座用太湖石疊成的假山,仿唐朝詩人杜牧《山行》的詩意構筑。園內有名木異花石刻碑帖,處處充滿著濃郁的文化氣息。</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劉家的牌坊</p><p class="ql-block">劉鏞長子劉安瀾20歲早歿,他的夫人邱氏撫養繼子劉承干,堅守貞操,誓不改嫁。末代宣統皇帝溥儀為旌表她的貞潔而賜額興建了這座“欽旌節孝”坊。</p><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晚清南潯“四象”之首劉家的事業遍布絲綢、食鹽、農田水利、碼頭以及房地產等多個領域,從清代光緒年的劉墉開始,持續累積了驚人的財富,所以在后來達到了富可敵國的程度。</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劉湖涵是劉鏞的第四子,劉湖涵教育基金會成立于1983年,是由美國華人、上海市盧灣海聯會理事劉承桓捐資創立的,近30年來,基金會參與并資助了200余個項目,為祖國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劉家花園,清靜幽雅,匠心獨特,一片碧綠的的荷塘,楊柳拂面,荷花飄香,水中錦鯉游動,岸邊回廊精致優雅曲徑通幽,別有一番景色。</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滿塘的錦鯉歡蹦亂跳,煞是喜人。</font></h1> <p class="ql-block">崇文重教,翰墨飄香,富裕后的劉家深知富不過三代的祖訓,鼓勵子孫后代發奮讀書,勤儉持家,積德行善。據《先考通奉府君年譜》記載,他常常告誡兒勿忘昔日之艱辛,勿忘祖先的恩德,要小心處世,凡事不可過分。劉氏家廟門廳兩邊放滿了大紅的官銜牌,彰顯出劉家顯赫的家世。</p> <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劉鏞家譜,此劉鏞非彼劉墉,可不是那個宰相劉羅鍋。</span></h1><p class="ql-block">劉鏞發家以后,時時以當年的艱苦生活及祖先的家訓自勵,不愿過多地享受,而寧愿多做善事。所以他一生都在賑災,多次獲得朝廷及地方的嘉獎。</p> <p class="ql-block">嘉業堂藏書樓,創始人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劉鏞的孫子,</span>號稱“江浙巨富”的劉承干所建。劉承干曾是晚清秀才,藏書樓以“嘉業”命名,是因清末劉承干曾捐巨資修繕光緒陵墓,清未皇帝宣統曾賜以“欽若嘉業”的匾額而來。</p> <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嘉業堂藏書樓</span></h1><p class="ql-block">嘉業堂的建筑十分考究,各室都高大敞亮,藏書多置后半室,前半室供讀書之用,</p> <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嘉業堂藏書樓</span></h1><p class="ql-block">嘉業堂藏書樓后捐獻給浙江省圖書館。</p> <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窗戶上的木棱都是“嘉業堂藏書樓”字樣</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因劉承干斥巨資修繕光緒陵寢,清末皇帝宣統親賜小蓮莊藏書樓“欽若嘉業”的匾額,嘉業堂因此而得名。</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永樂大典,</span>劉承干歷時20余年,全盛時藏書達1.3萬部,18萬余冊,60萬余卷。</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刻板印刷</span></h1><p class="ql-block">嘉業堂雕版印書更是蜚聲海內外,據統計嘉業堂藏有書版3萬至4萬塊,印有圖書近300部,約3000卷。嘉業堂的刻本??奔氈?,刊刻精良,這主要是因為擁有像吳昌碩、繆全孫等一批著名文人為之挑選和校勘。劉承干曾以巨資購得宋刻本《史記》、《前漢》、《后漢》、《三國志》,統稱前四史,并以此為底本影印出版,號為鎮庫之寶,特設宋四史齋專藏。</p> <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南潯“四象”之張氏一門,走出了兩位赫赫有名的代表人物,一位是傾囊相助孫中山革命的“民國奇人”張靜江,一位是帶著山海般的財富走向市場和書齋,成為傳統商人和文化人的張石銘。張石銘舊宅,江南巨富南潯四象之一張頌賢之孫張均衡所建。張宅依著古潯溪而建,三面環水,為五進式院落,有中、西式房間150間,有“江南第一民宅”之稱。</span></h1><p class="ql-block">至今保存完好的張石銘舊居門樓上“世德作求”四字,可以說是其家訓家風的核心詞。而花廳里,被譽為晚清“一代賢相”的詩人、書法家祁藻所書的“經濟博通言達于行,家庭和樂質有其文”抱柱聯,可看作是對“世德作求”的極妙注解。</p> <p class="ql-block">張石銘舊居,形成了小橋流水人家與大宅園林交相輝映的街區特色。</p> <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康有為的題字</span></h1><p class="ql-block">張石銘甲午中舉,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參與康有為“公車上書”,提出拒簽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三項主張。戊戌變法失敗后,張石銘便聚集古書、收藏碑刻,經商聚財,養心修志,取適于己。張石銘的這段經歷與張翰頗相似,故康有為所書“以適其志”是有所指的。</p> <p class="ql-block">在清末民初,南潯已是全國的蠶絲貿易中心,當時相當于兩倍烏鎮面積。鎮上的巨富豪紳,幾乎都靠經營蠶絲業發跡,比如小蓮莊、嘉業堂藏書樓、張石銘舊宅、劉氏梯號、張靜江故居、求恕里、南潯文園等等都是在那個年代修建起來的,而且很多建筑都引進西式風格,它們是南潯古鎮的主體構成部分,造就了這座小鎮中西合璧的風韻,就像十三姨東方風情中夾雜著西方女人的大膽,散發出獨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張石銘舊居</p><p class="ql-block">一路跋涉的南潯人通過自己的奮斗完成了財富積累,并己睿智地洞察到了“科技興國”的真理。他們慷慨解囊,捐資辦學,開文明之風,走以商養文的道路。博學多識讓他們思想開明,走在了中國發展的前列,四大家族中的張石銘、張靜江、周柏年,還有孫中山的摯友龐青城、漫畫家錢病鶴等諸多人物。他們為支持辛亥革命的勝利,傾其家產,鼎立相助。張家崇尚孝道,以行俠仗義為己任,公子張靜江,向孫中山捐助了大量的活動經費。被孫中山尊稱“圣人”,蔣介石也形容張靜江待人仗義,性格溫和而又低調。對他贊譽有加,更是將他稱作了"二哥"。在近代革命史上畫出濃重的一筆,他們不再是一般的商人,而是了不起的儒商。</p> <p class="ql-block">張石銘為張靜江的堂兄,是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張石銘舊居正廳上懸掛著清末狀元張謇所書“懿德堂”匾額?!败驳绿谩钡挠蓙恚蚴菑埵憣δ赣H十分孝敬,遵循古訓“女子多德曰懿”,故而得名。還有一幅抱柱聯“羅浮括倉神仙所宅,圖書金石作述之林”,是清末宣統皇帝的老師鄭孝胥所書。</p> <p class="ql-block">張石銘舊居</p><p class="ql-block">由于國民黨內部的問題,盡管張靜江位列"四大元老之首",卻沒能好好地推行土地改革這一項任務,意識到這一切以后,他留下了一番"國民政府必亡"的言論后,離開了中國,最終在美國病逝了。得知這個消息以后,蔣介石也是深感不平,還寫了一副"痛失導師"的挽詞來緬懷張靜江。</p> <p class="ql-block">張石銘舊居,此廳為“芭蕉廳”,欄桿均為奇石雕刻。</p> <p class="ql-block">張石銘舊居</p> <p class="ql-block">張石銘舊居</p><p class="ql-block">照片是一個極其豪華的私家舞廳。誰能料想在100年前,高高的風火墻后藏著一棟美侖美奐的西式洋樓,裝修材料從雕花玻璃到地磚全是法國原裝進口,走進去似乎能聽見當年高跟鞋和著音樂的節拍敲打地磚的聲音。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展示。</p> <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古老的木樓雖歷經滄桑,雕梁畫棟間仍透露出江南工匠們的細致精巧與主人們富甲一方的奢華。</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此樓是張家舉行派對的地方,張家經常從上海請當紅藝人來陪社會名流唱歌跳舞,屋內地板鋪設著地板磚,值得一提的是窗戶上的藍晶刻花玻璃,當時是從法國進口的,這種玻璃生產技術已經失傳,雖歷經百年從未擦拭但仍光潔如新,終年不沾灰塵,在當時每塊玻璃價值一兩黃金,據說全世界僅存80塊,張家就占了73塊。</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龐云鏳(1833-1889)也是靠經營蠶絲發家的“南潯四象”之一。開設了“龐滋德”國藥店,并建有藥棧和制藥工場。其子早夭,次子龐元濟擅長繪畫和古畫鑒賞,享譽海內外。其三子龐元澄致力于教育和創辦醫院,并提倡西醫。他還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是同盟會上海支部核心人物之一。大力推動了我國教育以及醫療事業的發展,在1906年的時候,龐家人捐助并創辦了復旦公學,后來成為了赫赫有名的復旦大學,受到過龐家資助的學生、政客可謂是不計其數,因此他們在社會上也享有相當高的話語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潯龐家信奉實業興干,曾與“紅頂商人”胡雪巖交好。龐家在南潯開設了流傳至今的“龐滋德”國藥店,并因此為契機,深耕教育與醫學事業。多次捐出巨資興辦“育嬰堂”、“棲流所”、“清節堂”等慈善機構,而且對一些無錢購藥的窮苦人施以所需,分文不收。</p> <p class="ql-block">龐家花園不知道什么原因沒有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如今水鄉古鎮的景色風韻依舊,鎮北運河東西橫延,鎮中市河南北穿鎮而過,河街相交橋梁通便,黛瓦粉墻綠柳拂水,組成了一幅原汁原味的江南水鄉圖。</p> <p class="ql-block">南潯顧家的曾祖顧福昌和<span style="font-size: 18px;">修建小蓮莊的劉鏞</span>都是南潯“四象”,但顧家的絲行在第三代手中出現了衰敗,宅第變賣殆盡,老宅上已是別人家的房子,但顧家的身世依然令人咂舌,創始人顧福昌買賣湖絲起家,后經營開埠初期上海灘唯一的外洋輪船碼頭——金利源碼頭,辭世之時英美兩國領事館和商務機構都曾為他下半旗致哀。顧家第三代中最小的兒子顧聯承,在上海灘亦是呼風喚雨的角色。是老上海最聲色繁華的百樂門舞廳的掌門人。當年耗資70萬兩白銀建造的百樂門舞廳,一直到今天都還不落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顧乾麟(1909-1998)</span>為顧福昌的曾孫,顧壽藏的孫子,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叔蘋獎學金的創立人,</span>他以其父顧叔蘋(1890-1925)“得諸社會,還諸社會”的遺訓,以父親的名義,自1939年起設立“紀念叔蘋公高初中學生獎學金”,獎勵品學兼優而家境貧寒的中學生。十年間為國家培養了1100名棟梁之材。1986起,顧乾麟又先后在上海、北京、湖州、南潯續辦叔蘋獎學金,得獎學生近6000人,成績斐然。1995年,顧乾麟先生續捐了1000萬港元的叔蘋獎學基金,并成立基金管理委員會,為叔蘋事業持續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提供了組織保障。</p> <p class="ql-block">百間樓,作為南潯古鎮的精髓之一,沿河蜿蜒而建,長約400米,為明代萬歷中(1573-1620)禮部尚書南潯人董份為女眷陪嫁的100個婢女所建。傍河而筑的百間樓,有的充分利用空間筑騎樓;有的樓前連披檐,故街道行人方便,雨季可避雨,夏季可遮陽。百間樓的封火山墻,有三疊式馬頭墻;也有琵琶式山墻,高低錯落,極富情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各樓之間又有券門相隔,把人們的視線引向縱深。沿河石砌護岸整齊,百間樓的建筑即保持明代建筑風格,又具有清代建筑遺韻,是具有典型江南水鄉風味至今為止保存得最為完整,并留有傳統風貌的沿河居民群落。</p> <p class="ql-block">百間樓上倚嬋娟,</p><p class="ql-block">百間樓下水清漣。</p><p class="ql-block">每到斜陽村色晚,</p><p class="ql-block">板橋東泊賣花船。</p><p class="ql-block">200多年前,嘉慶年間的詩人張鎮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了百年的《潯溪漁唱》。張鎮至于百間樓的贊美藏在了詩中,描繪出一幅形象生動如詩如畫的秀麗景色和水鄉風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古鎮里的建筑及街道依舊保持著以前的模樣,溪水潺潺,小船悠悠,青石鋪路窄而綿長,沒有現代汽車的嘈雜與污染,時光不老,小鎮里的人們過著安靜、悠閑的慢生活。</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美景如畫,枕水人家恍如夢中。斑駁的白墻灰瓦之間沉淀著數百年的人文氣息,具有典型江南水鄉風味的民居樓群建筑。樓上妙麗佳人倚窗,樓下河水清秀靜謐,河邊垂柳依依,河上輕舟緩游,高高的石板橋連接兩岸,宛如一種閑泊、清靈、含蓄的詩景,給人“輕舟河上過,人在畫中游”的享受。</p> <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南潯古鎮的建筑吸收了中西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特有的建筑風格。南潯古鎮就仿佛隱世君子一般,獨特的安靜氣息和渾然天成的沿街風景,都在述說著它的與眾不同。</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江南流水似絲綢,拱橋座座渡扁舟,亭臺樓閣倒有影,淑女搖琴醉清風。人人都向往的美景與生活,在這里卻真的被過成了家常。</p> <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廣惠宮~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間(公元1065—1068年)的廣惠宮,迄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殿內祀奉道教最高神“三清”神像,始稱廣惠宮。</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湖筆的故鄉在浙江湖州的善璉鎮,相傳秦大將蒙恬“用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外衣)”發明了毛筆。后蒙恬曾居湖州善璉改良毛筆,采兔羊之毫,“納穎于管”,制成后人所稱之“湖筆”。改制湖筆成功后,便將技藝傳給善璉百姓,使之當地幾乎家家出筆工,戶戶會制筆。2000多年的歷史,漢、晉、隋、唐、宋、元時期及當代筆工各領風騷,湖筆已深深融入了這塊土地。因此善璉建有蒙恬廟供之。</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湖筆具備尖、齊、圓、健的特點,稱為湖筆的“四德”,湖筆又稱“湖穎”,這是它的最大特點。所謂“穎”,就是指筆頭尖端有一段整齊而透明的鋒穎,業內人稱之為“黑子”?!昂谧印钡纳顪\,就是鋒穎的長短,這是用上等山羊毛經過浸、拔、并、梳、連、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白居易曾以“千萬毛中揀一毫”和“毫雖輕,功甚重”來形容制筆技藝的精細和復雜,所以有“毛穎之技甲天下”之說。</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潯溪中的碼頭。</span></h1><p class="ql-block">夢江南</p><p class="ql-block">夢江南,青山綠水間,</p><p class="ql-block">煙雨蒙,柳巷掛折傘,</p><p class="ql-block">清雅舍,木門銹跡斑,</p><p class="ql-block">纖素手,絲弦弄竹管,</p><p class="ql-block">珠簾雨,檐角續還斷,</p><p class="ql-block">漫觀書,忘喧市愁顏,</p><p class="ql-block">歲月靜,小橋話流年,</p><p class="ql-block">江南好,風景舊曾諳。</p><p class="ql-block"> 寫于2018年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南潯四象”均樂善好施,如劉鏞、張頌賢對災民的救助,龐云鏳熱心慈善,顧乾麟通過設立“叔蘋獎學金”資助寒門學子。</p><p class="ql-block">潯商不僅是南潯的驕傲,也是浙商的杰出代表。</p> <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江南春》 【唐】杜牧 </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憶江南.江南好唐 白居易</p><p class="ql-block">江南好,風景舊曾諳。</p><p class="ql-block">日出江花紅勝火,</p><p class="ql-block">春來江水綠如藍。</p><p class="ql-block">能不憶江南?</p> <p class="ql-block">南潯的歷史名人</p><p class="ql-block">政治:溫體仁、吳爾昌、龐元澄、張靜江、周柏年、褚民誼、桂世鏞</p> <p class="ql-block">南潯的歷史名人</p><p class="ql-block">經濟:沈萬三、邢賡星、顧福昌、張頌賢、金 桐、陳煦元、劉 鏞、龐云鏳、梅履中、劉錦藻、周慶云、周佩箴</p> <p class="ql-block">南潯的歷史名人</p><p class="ql-block">科技:姚克方、金開英、張乃鳳、史敏言、徐舜壽</p><p class="ql-block">教育:徐自華、徐一冰、張乃燕、陸志韋、李慶賢、吳寶康、顧乾麟、張龍翔</p> <p class="ql-block">南潯的歷史名人</p><p class="ql-block">文化:龐元濟、王文濡、張鈞衡、蔣汝藻、錢云鶴、金 城、劉承干、張乃驥、張善琨、徐 遲、張 珩、劉旭滄、沈亞威、丁是娥</p><p class="ql-block">英烈:張新華</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墨竹工卡县|
武乡县|
年辖:市辖区|
海门市|
汨罗市|
分宜县|
屯留县|
翁源县|
土默特左旗|
无为县|
航空|
乳山市|
乐东|
海丰县|
泸州市|
江北区|
万源市|
自治县|
阳西县|
汉川市|
鄱阳县|
南平市|
分宜县|
盖州市|
四子王旗|
武安市|
夏河县|
建水县|
桂东县|
岳阳市|
安图县|
专栏|
江达县|
荆门市|
四平市|
特克斯县|
马尔康县|
泰安市|
介休市|
遂宁市|
鄂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