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舊時,霞浦縣三沙鎮主街道西從地勢較高的西澳的街頭頂起,經企仔頭分別東至五澳的南頭門和東南至二四企,街面寬約三米,一大部分是用長石板鋪成,石板間留有空隙,下雨時水從空隙流入下水道,街面不積水。兩房屋檐伸出很長,既可避雨又可遮陽。因三沙地勢不平,街道隔一段就有石階,最長的石階為 “十九坎”。</p> <p class="ql-block"><b>街巷路牌</b></p> <p class="ql-block"><b>青磚石墻</b></p> <p class="ql-block"> 街頭頂街巷是古代連接(北接)進出三沙唯一通道排塘頂古道,下十九坎東接元帥橋。街巷建于清朝初期,古時屬西澳登瀛境,曾經是三沙街的繁榮地段,這條長不足三百余米街巷,寬有三米有余,路面中間是清一色的石板路一塊塊石板首尾相銜,長1.5米,寬0.40米的400多條石板構成,由于年代久遠的緣故,石板路面已磨得很光滑,至今還保存較完整,在金色的陽光下,熠熠生輝,難掩昔日的繁華與熱鬧。街巷內住戶約百余戶。</p> <p class="ql-block"><b>街巷上半段</b></p> <p class="ql-block"> 上世紀六十年代三沙街末拓寬前,該街巷兩旁有許多商鋪,最多為魚貨店、客棧和雜貨店(京雜),有“朱源隆記”的朱武成魚行和酒店、高嚇蘭魚貨店、吳細九魚貨店、阿登魚貨店、阿十雙魚貨店、貓三九魚貨店、山里妹客棧、柘榮人開的黃記客棧、鄭記客棧、溫細梅雜貨店、林記雜貨店、小郎雜貨店、杜仰高香燭元寶店、高阿元香燭店,陳學春米店、鮑成統染布店、老黃豆腐店、杜星垣故居、黃厝里、陳厝里、林厝里、上下蔡厝里、三沙郵局等。</p> <p class="ql-block"> 杜星垣故居位于街巷前段,建于清光緒年間,漢式結構,木墻青瓦,花崗巖二層小樓,深9.5米、寬約8米。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被改建,新一屆縣政協十五屆第一次會議三沙籍委員已聯名向大會提交議案,期待恢復原貌,并加以保護。</p> <p class="ql-block">陳學尼題寫的三沙鎮人民會場</p> <p class="ql-block"> 陳氏古厝(陳學仲故居)為清代建筑,建于清嘉慶年間,前門臨街,后院依山,坐北朝南,穿斗式木構架、歇山屋頂,墻體為空心斗磚,占地面積約200多平方米,進深20余米,面寬10米,有兩個天井。兩兩相對的馬頭墻黑白輝映,高低錯落有致顯得明朗俊雅。陳氏家族先后有20多人加入教師隊伍,并有4人是校長。</p> <p class="ql-block"> 林氏古厝(林品增故居)建于民國十一年(1922年),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面積約二百平方米。呈中規中矩的五開間格局。邊門通道上方是回走廊,下方橫梁都有精美雕花。青磚大墻,墻裙則為方石筑就,半月門和西式窗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清末民國的三沙郵局舊址</b></p> <p class="ql-block"> 位于街巷中段的三沙郵政支局,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縣城(曲井巷)設大清福寧府郵局,次年十月三沙設郵政代辦所,員工3人,房屋為漢式結構,占地面積80多平方米。上世紀六十年代三沙公路拓寬完成后,郵政支局遷至南頭門現三沙政府旁邊。</p> <p class="ql-block"><b>“朱源隆記”商行舊址</b></p> <p class="ql-block"> “朱源隆記”魚行是民國三沙三大魚貨店之一(另兩家為東澳“振泰”魚行和五澳劉成燦魚行),魚行魚類品種繁多,<span style="font-size:18px;">批零兼營、</span>價格公道。為了招攬更多的貨源,魚行采取放“船頭錢”的辦法,即對漁港的漁船和運載魚貨來霞浦的船只,先借給一定數目的現金,漁船載魚貨歸港時,上岸后一定要將魚貨賣給魚行。業務發展至福州、溫州、上海、香港等,一直擴展到臺灣。</p> <p class="ql-block"> 上下蔡厝里,位于街巷下半段。建于清道光年間,為三座相連成一體的古建筑。前門臨街,后院依山、就地勢拾階而上。三落透后、前后天井、硬山式屋頂、墻體采用三合土墻和斗磚相結合、下半部為三合土,上半部為空心斗磚,這種墻體有三大好處、一隔熱、二隔音、三防火、故當地稱此種墻為火墻包巷、整座開間為四榻三開.即中間依次大門丶回廊、前天井、大廳、后廳、 后天井、后院;左右兩側廂房稱兩廡依次為前兩廡、大房、后房、后兩廡。包兩廡總寬11.8米、廳深6.5、寬4.8米、前天井4米深、后廳3米深、兩邊各有水井一個。</p> <p class="ql-block"><b>街巷末段</b></p> <p class="ql-block"><b>山里妹客棧舊址</b></p> <p class="ql-block"> 山里妹客棧位于街尾的元帥橋頂,山里妹是福安籍的胖大女人,她的客棧是當時山頭游擊隊的落腳點,據三沙自來水廠已故職工黃芳明生前講述,游擊隊動員他哥哥黃俊弟參加革命,還派他到三沙警察所偵察里面有多少警察,多少槍支,因他年齡少,不被注意,爬上警察所墻頭,偵察好向游擊隊匯報,游擊隊晚上還派他到街上張貼標語和散發傳單。</p> <p class="ql-block"><b>十九坎(十九級臺階)</b></p> <p class="ql-block"> 從山里妹客棧前下十九坎就是建于清嘉慶七年(1805年)的元帥宮,因該宮建在橋上,俗稱元帥橋,元帥橋為古代三沙鎮區內通東西方向的主要通道。橋上有亭,亭東是元帥廟,亭西有戲臺。橋亭既是行人避雨之處,元帥橋周圍曾經是三沙街最繁榮和熱鬧地段,舊時元帥橋與元帥廟算是三沙標志性建筑。宮內祀奉田府元帥神像,香火旺盛,朝拜之人絡繹不絕,逢年過節,大殿里擺滿一桌桌供品,田府元帥神像對面是戲臺,元帥宮經常邀請福州閩劇團前來演出,說是演給田府元帥看,其實,大殿里坐滿了當地男女老少。</p> <p class="ql-block"> 父子雙拔貢楊懷瑜、楊宗毓,分別為清咸豐10年(1861年)和宣統2年(1910年)拔貢。又被分別錄用為福寧府補用州同(州同各州府之副職,從六品)和福寧府候選訓導(訓導輔佐地方知府,負責教育方面的事務,從七品)。</p><p class="ql-block"> 蔡夢蘭,字守鶴號香畹,清光緒貢生。性好施,地方公益多所提倡。光緒年間又逢連歲饑荒,能繼承祖風,積谷平糶,以蘇民困,備受贊譽。光緒末年,清廷廢科舉,興辦新式學校,與里紳魏鵬章、張繼雄共襄善舉,成立了三沙公立小學,即現今三沙中心小學前身,足為家鄉興學之楷模。</p><p class="ql-block"> 朱武成,字績卿,“朱源隆記”商行掌柜,民國三沙商會第七任會長,霞浦縣漁會理事長。</p><p class="ql-block"> 林品增,民國南洋(印尼)華僑富商,在南洋華僑中積極為反清革命籌款,支持孫中山辛亥革命。</p><p class="ql-block"> 陳學仲,字亦弓。民國元年(1912年)畢業于福建師大,三沙最早的大學生。曾任省立三中校務執行委員會委員(相當于副校長),三沙兩等小學校長,三沙教育會會長。《霞浦縣志》(民國十八年版)編委,不幸于1929年年僅39歲時病故。</p><p class="ql-block"> 陳學曾,字亦曾。省立第三中學畢業,曾任民國三沙中心小學最后一任校長。</p><p class="ql-block"> 陳學尼,字一匤。霞浦縣漢英學校畢業,著名歷史文化學者,愛好詩瀆、楹聯及書法,不少詩文、書法至今留傳故里民間。為留云洞籌建工作做出努力,為留云洞景區題寫許多讓人贊不絕口的詩句,其中以“留云”與“幻塵”各撰一聯,摩崖石刻書有:“無弦琴”、“祭天臺”、“慈航普渡”、“回頭是岸”等。解放初期為“三沙鎮人民會場”題字。</p><p class="ql-block"> 陳希圣,廈門水產學校畢業,曾任民國三沙中心小學校長(1938年),曾與杜星垣為霞中校同窗。不幸于1938年秋(霍亂)病故年僅26歲。</p><p class="ql-block"> 杜星垣,上海大夏大學畢業,曾任國家經委副主任、水利部副部長、四川省委書記、國務院秘書長,中顧委委員等職。</p><p class="ql-block"> 杜星輝,杜星垣胞弟,曾任民國三沙鎮鎮長(紅皮白心),為抗日一生奔波為革命的熱血青年,不幸于1943年年僅25歲時病故。</p><p class="ql-block"> 黃鼎立,曾任海軍104驅逐艦艦長,南海艦隊裝備修理部長(正師)。</p><p class="ql-block"> 黃鼎英,曾任霞浦縣商業局局長、寧德地區財經委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朱義泰,福建師大畢業(1964年),福州格致中學(八中)特級教師,省優秀教師。</p><p class="ql-block"> 鄒衛東,南方治金學院畢業,曾任學院系主任、江西理工大學工會主席。</p><p class="ql-block"> 陳濟川,華東師大畢業,曾任寧德師院團委書紀、學工處處長、教務處處長。</p><p class="ql-block"> 陳濟寧,曾任閩中漁場指揮部書記、省海洋與漁業執法總隊辦公室主任,現任省海洋與漁業執法總隊指揮裝備處處長。</p><p class="ql-block"> 吳建端,華東師大畢業,留學荷蘭萊頓大學博士,中國大陸第一位留歐航空法學博士。</p><p class="ql-block"> 吳建強,中山大學畢業,現任珠海麗珠集團副總。</p><p class="ql-block"> 黃 莼,福建農林大學經濟管理系畢業,管理學博士,高級經濟師、工程師。曾任廈門金龍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省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現任福建省委侯補委員、省國資委主任。</p><p class="ql-block"> 林立新,北京科技大學畢業,工學碩士。曾任國家經委處長、中國聯通重慶分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北京華為朗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等,現任上海華麗家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p><p class="ql-block"> 萬建新,福建醫大畢業,<span style="font-size:18px;">醫學博士。</span>福建醫大附屬第一醫院腎內科主任、主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p><p class="ql-block"> 朱玉生,曾任霞浦縣公安局法制科科長、松城分局局長、局黨委副書記(副處)。</p><p class="ql-block"> 朱玉寶,曾任柘榮縣委常委,紀委書紀,周寧縣副縣長,現任寧德中院黨組成員、紀檢監察組組長。</p><p class="ql-block"> 王高勇,曾任閩東日報副總編,現任寧德市檔案局副局長。</p><p class="ql-block"> 王 曉,福建省交通運輸廳規劃設計院院長</p><p class="ql-block"> 陳煒民,福州市發展銀行行長。</p><p class="ql-block"> 吳 曦,福建省作家協會理事,霞浦縣作家協會主席。曾任《霞浦報》主編、《海岸線》主編。</p><p class="ql-block"> 林易文,寧德市圍棋協會理事,霞浦縣圍棋協會會長(業余六段)。</p> <p class="ql-block"> 在不長的這段街巷內,集古廟、古橋、古宅、名人故居于此,更有清代至今之名人、富商,迭出其間,出現了眾多名人學者,亦堪稱人杰地靈,人文底蘊深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請后續關注小巷春秋之鹽倉街、衙門街、二甲街、新街、馬路頂。</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參考資料:</p><p class="ql-block"> 街頭頂老人回憶</p><p class="ql-block">《霞浦縣志》(1999年版),</p><p class="ql-block">《古韻三沙》</p><p class="ql-block">《三沙,我的家園》</p><p class="ql-block">《杜星垣紀念文集》</p><p class="ql-block">《霞浦文史資料》(三沙專輯)</p><p class="ql-block">《霞浦三中建校四十周年紀念冊》</p><p class="ql-block">《三沙中心小學建校百年紀念冊》</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邛崃市|
宁蒗|
清远市|
乌拉特后旗|
界首市|
邹城市|
武胜县|
雅安市|
施甸县|
新蔡县|
福州市|
昌平区|
锦州市|
什邡市|
自贡市|
大冶市|
罗甸县|
饶河县|
本溪市|
平顺县|
若羌县|
九台市|
十堰市|
花莲县|
福鼎市|
肥东县|
海伦市|
两当县|
阳高县|
兴隆县|
竹山县|
阿拉善盟|
张家界市|
揭东县|
嵊州市|
葫芦岛市|
钟祥市|
乌拉特后旗|
沂源县|
沙洋县|
昭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