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蒔花志》中國花文化的三個層面:審美情趣、美學意蘊、人文精神</p><p class="ql-block">“朝看一瓶花,暮看一瓶花。花枝雖淺淡,幸可托貧家。”這是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在《瓶史》中的名句,看似尋常四句話,如今讀來卻覺得分外有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因他在尋常的句子里,道出了中國傳統美學的韻致,而這種韻致,在周瘦鵑先生的《蒔花志》一書中,也鮮活靈動地呈現出來。</p><p class="ql-block">周瘦鵑,是民國文壇上“鴛鴦蝴蝶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文字風格以清新、優美見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為周瘦鵑的代表作品,《蒔花志》一書收錄的近60篇植物美學方面的散文隨筆,更是雅韻橫流,既具有現代散文之明快、簡潔的特點,又具備古典文學的含蓄韻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蒔花志》這本書中,花卉作為主要的審美對象,不僅象征著自然之美,更重要的是,花卉植根于中國文化之中,與人文精神綰結在一起,凸顯出中國傳統美學之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本《蒔花志》反映出的是中國花文化的三個層面:審美情趣、美學意蘊,以及人文精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中國花文化中的審美情趣</span></p><p class="ql-block">花卉是大自然的產物,是美的象征。人類在大自然中最早遇到的審美對象,就是花卉。而除了觀賞之外,有些花卉還可以食用,比如黃花菜;有些花卉可以入藥,比如金銀花;還有花卉可以制作香料,比如玫瑰。</p><p class="ql-block">可見,花卉兼具觀賞價值與實用價值。但其實,觀賞性則是花木價值取向中的重要內容。</p><p class="ql-block">人類對自然花木的欣賞,可以追溯到由原始狩獵社會進入農業社會之后。中國花文化中的審美情趣,也正式由此而發端。因為,正是進入農業社會之后,人來開始制造了大量以花草為裝飾圖案的器物。其中比較典型的有河姆渡文化中的刻花陶盆、仰韶文化中的彩陶花瓣紋盆,以及大汶口文化中的彩陶花瓣紋盆,這些器物均出自新石器時代。</p><p class="ql-block">隨著人類社會不斷發展,這種超越功利性的審美情趣也得到了進一步開發,并逐漸形成了一種以花卉為主體的文化體系,這便是中國花文化,而人類對花卉的這種審美情趣,則是中國花文化得以形成的底層邏輯基礎。</p> <p class="ql-block">在對花卉的審美情趣的支配下,人們以自己獨有的方式認識自然,并且通過審美實踐活動,對自然進行改造。而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人們也豐富了自身的生活、塑造了自身的品性。</p><p class="ql-block">周瘦鵑在《蒔花志》中分享的一個故事,就頗具代表性。</p><p class="ql-block">想當年,蘇州淪陷于日寇的鐵蹄之下,周瘦鵑則迫于局勢,租住在上海的一角小樓中,居住條件非常局促。</p><p class="ql-block">偏偏在初春時節又逢大雨,這場大雨沖走了初春的一絲暖意,寒冷的天氣迫使周瘦鵑瑟縮在狹小的房間內,所以他的心境非常惡劣。</p><p class="ql-block">就在周瘦鵑被煩悶和愁緒堵住心口的時候,他轉眼一看,不經意間竟然發現室內桌上的一只花瓶內,綻開了幾朵淺白淡粉的桃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此,周瘦鵑聯想到,即便人陷入困境之中,也要像那花草一樣,以堅韌不拔的生命力綻放出自我的光彩。這就是審美意趣,對人們自身品性的塑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二)中國花文化體現出的美學意蘊</span></p><p class="ql-block">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有許多以花卉為題材的優秀作品,而古典文學的文字之美與花木之美是如此的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所以,中國花文化體現出一種以含蓄、內斂而主要特色的美學意蘊。</p><p class="ql-block">花卉能夠成為一種獨特的審美對象,這與中華民族的審美傳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中華民族的審美傳統中認為,美與善要統一,美與真要融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花卉象征著美好,它被人為地賦予了種種優秀的品質,同時,花卉生長于自然之中,以本真的姿態示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而,花卉可以不經任何修飾,就呈現出一番自然美感。</p><p class="ql-block">美學大師錢穆在《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中寫道:“中國文化主要是對人對心,可稱之為藝術文化。”</p><p class="ql-block">一語道破中國花文化的這種美學意蘊,是通過心靈直覺體驗外物。</p><p class="ql-block">若要欣賞中國花文化體現出的美學意蘊,那么必然要經歷如下四個審美心理活動階段。</p><p class="ql-block">第一階段:內心虛靜。周瘦鵑有一篇名為《我愛菊花》的散文,文中說,像古時候那些達官貴人,在自家庭院里設宴賞菊,未必能夠欣賞到菊花的妙處,不過是附庸風雅而已。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們內心充滿了欲望和計較,既然不能平靜下來,又如何能發現花草的真正美感?可見,只有在內心平靜時,才能領略到花木的妙處。</p><p class="ql-block">第二階段:生發感興。當我們內心平靜時,就會發現花木之美,而一旦我們被這種美感所觸動,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內心感受。比如說,周瘦鵑寫杏花開放時,正直江南地區春雨綿綿,人們因為這陰雨天氣而煩悶。可是,當人們突然發現,院子里綻放出幾朵杏花,這時心中就會頓覺雋妙可喜,不再討厭這陰雨天氣。這就是被花木的美感所觸動,而產生出別樣的心里感受。</p> <p class="ql-block">第三階段:產生妙悟。以之前的審美心理活動為基礎,我們在欣賞花木時,全身心投入其中,此時就能深入發掘花木之美感。進入到妙悟狀態后,我們會產生一種審美直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我們看到滿園菊花盛開,不必進行分析,憑借直覺就會感知到深秋已到。這便是一種妙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階段:物我相融。中國傳統的審美心理活動中,格外強調物我之相融。周瘦鵑在書中的多篇文章里,就描寫了他賞花時這種物我相融的心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他觀賞白色梔子花時,竟覺得自己也躍上花枝,“一白如雪”,成為梔子花中的一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比如,他觀賞芙蓉花,因為芙蓉生性喜水,所以,當他看到水中倒映著一叢芙蓉,便覺得水影與花相映成趣,而自己也似乎化入水中,成了水中芙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三)與中國花文化綰結在一起的人文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在中國花文化中有一個現象非常有趣。從古至今,人們在潛意識中并不把花木視為自然事物看待,而是賦予了花木以人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瘦鵑指出:這種與中國花文化綰結在一起的人文精神,其主要特點便是將人格寄托于花木之中,而花木的品格則依附于人之品性。</p><p class="ql-block">通過古典文學作品,我們也能了解到自古以來,人品與花格便互相滲透比如說,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是君子的象征,而寒冬臘月盛開的梅花則是傲骨的體現。</p><p class="ql-block">人生之榮辱興衰,人情之愛恨悲喜,都寄寓于花木。</p> <p class="ql-block">如果說,中國花文化的核心精神在于花木的人格化,那么,中國花文化的人文精神便在于對高尚品格的崇拜與謳歌。</p><p class="ql-block">中國花文化的人文精神具有這樣三個特點:</p><p class="ql-block">首先,中國花文化的人文精神,深受易學和老莊思想影響。古人認為,天地間只有三種生物,即人、禽獸、花木。這些都是天地的產物,從生命形式而言,都具有統一的本質。而這種生命類比的理念,實則淵源于中國易學,以及老莊思想。</p><p class="ql-block">易學認為,宇宙中存在同質同構的有機整體;而老莊思想則認為,萬物與我為一,不論是花木還是鳥獸,雖然與人類存在等級上的差異,但終究與人類同為天生地養,因此,萬物與人類屬于手足關系。</p> <p class="ql-block">其次,賦予花木以人格內涵,這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孔子提出“仁愛”的理念,而孟子則進一步推己及天,認為君子應該“仁民而愛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間萬物,無一不籠罩在仁愛之關照中。所以,古人對待花木便如同待人,他們尊花為友人、為師長,有些愛花之人,還把花木視為妻兒家人。這足可見出,待花木如待人,這是中國花文化中的一大特點。</p><p class="ql-block">周瘦鵑在書中就記載了為花卉過生日的故事:三五知己友人,帶著清淡的食物相聚一堂,一邊觀賞庭院里的花木,一邊作詩寫文,為院中花木慶生。</p><p class="ql-block">再次,中國花文化的人文精神,其至高境界是人花交感。這種人花交感,其實正是人心與外物的一種相融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國傳統美學理論認為,人在審美心理的高峰體驗階段,會進入到“物我兩忘”的狀態之中。在這樣的狀態中,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融合為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瘦鵑在《我為什么愛梅花》一文中記敘了他賞梅的感受,他被梅花那種不畏嚴寒的品性所打動,甚至,他自己都不覺得冬日里的苦寒有多么難以忍受。這就是人花交感的審美境界。</p> <p class="ql-block">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說:“花是自然界最美麗的產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花木以其多姿鮮艷的形態以及濃淡不同的馨香,點綴了自然,也點綴了人們的生活。《蒔花志》一書的作者周瘦鵑,則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學底蘊,以及細膩清新的筆觸,為我們講述了一則則與花木相關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我們讀到的不只是與花木有關的古典詩詞,亦非與花木相關的奇聞異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真正應該把握到的,是中國花文化中的審美情趣、美學意蘊,以及人文精神。畢竟,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文化內容和精神內涵,才使得中國花文化得以蓬勃發展,并流傳至今。</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泽县|
高平市|
竹北市|
石泉县|
射洪县|
容城县|
珲春市|
耒阳市|
油尖旺区|
通山县|
垫江县|
青河县|
本溪|
镶黄旗|
沛县|
驻马店市|
凯里市|
剑川县|
鲁甸县|
易门县|
新乡县|
婺源县|
福清市|
穆棱市|
通海县|
文登市|
台南市|
万宁市|
东明县|
萍乡市|
开原市|
邢台市|
阿合奇县|
安多县|
会昌县|
阳原县|
紫金县|
广州市|
周口市|
沈阳市|
崇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