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長青詩學院教師:周劍平

拾遺君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周劍平:</b>筆名品位,男,漢族。湖南省岳陽市人,現旅居廣東東莞。熱衷于詩、詞、賦的學習創作,作品散見于各詩刊雜志、書籍。現為中華詩詞學會理事、香港詩詞學會副會長、《香港詩詞》主編、東莞中華詩詞學會常務理事、東莞市清溪文聯副主席、東莞市清溪詩詞楹聯學會會長。 </p> 周劍平詩詞選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吟石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錘打焚燒未掉棱,渾身白凈潔如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生一股浩然氣,冷水逾澆愈沸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稻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秋實田間秀麗姿,金黃十里稻香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數回雨打風吹過,俯首方為成熟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立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蕭蕭落葉影遲遲,寒氣漸臨秋漸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幾許青山多瘦骨,無邊素月照疏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向來只道北風惡,此際誰憐南客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嶺外柳梢頭已白,不知家菊可成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無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見慣浮云見慣山,春花秋實兩相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夢歸蝶影馮唐老,涼起枕幃冬月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嶺北枝頭今夜白,案前筆底舊時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奈何五斗侏儒米,已令人間不耐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冬日雜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別三秋夜漸寒,燈幽風急夢常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懸空素月清光冷,隔岸孤鴻展翅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過眼功名青眼外,攀云志趣白云端。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經未許從容度,慷慨誰憐衣帽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吟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徑苔痕漸綠些,游蜂新出覓芳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依稀碧水送云客,料峭黃昏醒酒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丹墨有情留紙里,青衫無悔向天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春風催得馬蹄急,不問長安不問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賦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陰霾連日玉池盈,燕掠低空剪短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已浮涼忍看月,葉猶離樹怕過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菊鮮入茗湯除燥,蟹熟飄香酒壓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縱是平生一蓑雨,也將云霧化為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聞江南數省洪災有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蓋地鋪天恣意傾,勢吞原野伴雷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借風濁水摧橋路,蔽日烏云壓府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望洪峰殘夢卷,淚流心底亂愁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從今遙想江南岸,不愿推窗聽雨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過賈誼故居(步杜工部《蜀相》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獨自長街默默尋,青磚板瓦樹森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堪悲露浸嶙峋骨,可嘆墻遮落寞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太傅井留滄海韻,過秦論敘赤誠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秋正向江南漫,陣陣西風徒撫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讀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有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曈曈又是小陽春,光照河山溫暖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歸雁過云偶回首,征帆破霧好清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百年砥礪百年盛,一夢圓成一夢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竹簡沉沉正青白,不沾顏色不沾塵。</p> 周劍平評詩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游黃石寨遺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袁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翠峰柱立刺云空,壁峭林深石徑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試上摘星臺上望,一聲長嘯谷生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岔湖花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袁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花島鮮花開滿臺,花香引得蝶蜂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花前少女撐花傘,一朵嬌花又綻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周劍平賞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黃石寨懷》和《三岔湖花島》二首七絕,是袁林先生詩作。袁林先生是四川富順人,與袁先生相識于網絡。神交已久,多年交往,深知袁林先生詩詞是清新灑脫而又不失豪邁的創作風格,此兩首絕句正好將先生的這一詩風展露無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袁林先生這二首絕句,是二首游歷詩。歷朝歷代文人墨客所創作的游歷詩,如浩瀚星海不計其數,但一般來說,游歷詩的特點是起興必為景,過目之景,或感其靈秀,或贊其壯美,或驚其神奇,或嘆其榮枯。乃至觸動心弦,搖動性情,于是發乎于心靈,流淌于筆端。所謂郁結于心,不吐不快,是以筆下就有了以景為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游歷詩作。袁先生這二首絕句亦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黃石寨遣懷》一首,眼中所見壁峭林深,石徑通幽,翠峰如柱,直刺云空,奇美、雄壯的自然風光觸動了詩人的心弦,生發了心中登臺遠望,仰天長嘯的萬丈豪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一首《三岔湖花島》異曲同工,連續的重復使用花字,但終是由花及人,由人到花,由景生情,由情又生景!撐開花傘的少女,也是詩人筆下的花,真應了那句“妙筆生花”!使花與人、景與情達成了完美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步周會長韻歲末感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拾遺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寒梅香溢送牛年,虎嘯聲威接世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幾度飄然書劍氣,何曾偶爾化詩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圍爐煮茗霜風后,覓句對杯籬菊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莫道囂塵來去苦,情懷不老湊鳴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歲末感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品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平生最怕問流年,暢想總無塵世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月影每隨云影老,心聲不共噪聲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揚鞭策馬中原上,撫劍凌風北斗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未了珠璣藏肚腹,萬般何必要鳴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周劍平點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詩題《歲末感懷》的表達上,整體是不錯的。用高一點的標準來衡量,在意境的營造上差了一點寄托,“詩言志”,所謂的“志”就是自己感懷時的一種寄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這是一首步韻詩,寫步韻時,要盡可能的避開原作的影子,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句式上的選擇不同,比如原作是“平起”,步韻時就可以用“仄起”的句式。這樣基本上可以避免如“世緣”、“鳴弦”這種和原作一樣的用詞。</p> 周劍平講詩詞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老師現在擔任長青詩學院二群主講,義務為各位詩友免費網上授課。后續,我將陸續把周老師的授課課件和音頻放至美篇,希望能夠給到大家一些幫助!也希望大家多多轉發,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做一點貢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長青系列詩教課件一</b><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詩文謀篇原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b style="font-size:18px;">舍得之間課件,</b><b>周劍平代講】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謀篇,對任何文學體裁的寫作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很直接也很嚴重地說一句,如果不懂得謀篇,你是很難寫好文章的,不論你是寫散文、詩歌、小說或其他什么體裁的文學作品。更嚴重點說,不懂謀篇,其實就等于不會做事,或不會做人。謀篇,引申到更廣闊的意義上理解,就是規劃、策劃、設計等意思。若這么想,那么,其實“謀篇”也就不僅僅是文學寫作的問題了,而是涉及到生活、工作、做事(任何事)等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因此,也就具有了更深遠更廣泛的含義。我們的文學寫作寫的是什么?寫的就是人,寫的就是我們的世界。世界的有序性,以及我們做事的合理性,決定了,我們誰也無法忽視“謀篇”二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凡習詩詞者,沒有不知道“起承轉合”這四個字的。詩學術語上,把它叫“章法”或者稱為“結構”。我們這里,把對它的運用,稱作“謀篇”。在寫作的過程中,其重要性很大。和丶詩的章法比較起來,那所謂的平仄格律,以及什么押韻、對仗等等基礎性的知識,簡直就是小兒科了。詩的章法,給大家的印象一定是很難了。說它難,確實難,因為很多初學者,以及寫作多年的老作者,都掌握不好它。甚至很多大家名匠,有時也未必運用得當。章法之難處,在于其好認識而不好運用。其實它的道理很簡單,就是我們日常生活里的“有序性”。說它簡單,因為我們從打出生,在這個世界上就無不遵守它所喻示的規律。沒有起承轉合,實際上就沒有我們這有序的世界。它,不僅僅屬于詩說詞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有人說,我愛寫作,但詩詞難寫,規矩些多,我就寫散文、寫小說或寫其他體裁吧。或許寫的也會不錯,甚至也會博得一些經久不息的掌聲和名聲。由于有了些名聲,于是就很容易被名聲拴住了。他愈加不重視那些“難寫”的詩詞了,其實,每個人都會從心里喜歡中國詩詞這樣的文學體裁的。不寫,不看,甚至言之不喜歡,基本上就是一個原因:怕麻煩,畏難。說句很實在的大白話,對中國文化而言,不懂詩詞的文人,很難被稱為一個真正的文人的。因為他沒意識到,中華的詩詞文化,實際上是中華文學的精端所在。精于詩詞要義的人,去寫任何其他文學體裁,其實都是不在話下的。私以為,詩詞之所以如此重要,其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對謀篇的講究。而這謀篇的用處或益處,又不僅僅限于詩詞體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謀篇的意義我不多說了,這里,主要想交流的是如何去“謀篇”,謀篇的方法是什么?有什么具體的規律性可言?凡詩必有起承轉合,該如何運用呢?怎么起?怎么承?怎么轉?怎么合?凡文必有開端和結尾,還有主題的展現,如何更精彩自然地安排布局?在這謹提供個人的經驗及心得,以詩詞謀篇為例,盡量詳細表達清楚,供所有文學愛好者參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體布局的思考】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說起整體布局,印象很宏大,大則不易掌握,實際上想來也不難。寫詩填詞,必然會有一個主題的。牢牢抓住這個主題,別把詩寫散了,別寫出主題外面去了,實際是就等于把握住了整體。有時,我們一時興起,也未必擬定什么題目,情緒來了就是想寫詩作文。這個情況下,也不等于沒主題。這個時候,寫什么其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寫出什么情緒,才是最重要的。這時,我們的情緒,就是主題。全篇上下,都需要圍著這個情緒、情味或者情調進行發揮,能做到這點,也等于控制住了全局。我們寫作的原則是:一詩只可有一意!這里說的“一意”,未必就等于一首詩里只能寫一件事,而是一首詩里,只能有一種情緒基調,或者是一種情感氛圍。即使同一首作品里有互相沖突的情感表現,也一定要有主和次的區別。次要的情感要素,起到的只是陪襯、反比、或者是用事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說的整體布局,還要考慮前后呼應的問題(這也不僅僅是詩詞寫作的問題)。前面寫的景色,后面未必一定要寫上同一景物,甚至未必寫上同一環境,但一定要寫出同一種氛圍。再具體點說,就是保持住同一個視角。作者的想象力可以任意發揮,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可以三山五岳地神游,但,要守住自己出詩意基點。詩文的“起”是詩意的起點,承是情思的起飛,轉是思想情緒飛到了最高處,以至于從量變升華到了質變,如此謂之“轉”。而詩法之“合”,則是一種回歸。所謂的謀篇布局,其實要把握的就是這樣起伏脈動的韻律。詩之音色,需要有韻律,那是為了聲調的和諧。但詩意的起伏,更需要有韻律,那是引人入勝,情感情味的牽動手段。音樂的開始,叫前奏,而音樂的收尾,其實也叫“合”。詩意的首尾,其合,也是具有回顧和總結的意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常見的,破壞整體感的現象,經常出現在景色描寫上。詩以景言,是詩詞寫作必然的手段。一首沒有景語的詩詞作品,勢必帶來枯燥乏味的蒼白感。不善于景物描寫的詩作者,也必然成不了優秀的詩人。所以,換個說法,所謂的詩人,其實都是景物描寫的高手。天下萬物,為我所用,我意所到之處,景物俯拾皆用。那景物聽不聽你調遣,就看你的功力如何了。寫景物的功力,其實就是選擇景物的判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假如,我們的主題思想是想寫春花爛漫,你卻非要寫上秋葉蕭蕭,寫上殘花敗柳,或者寫上與春與花關系不大的景物,那,至少格調上是不和諧的。我們如果沒有特別設計,就盡量避開這樣的寫。但,這種寫法,不是絕對不可以,重要的是,如何在同一的氣場里,化不諧為和諧,這種化的工夫,是需要有意識地進行的,而不是想到哪就寫到哪。我們寫景色的時候,首先要要依情緒味道去選景色。詩里的景物,我們都稱為“意象”,也就是說寫我們選擇看到的景物,而不是那種你所看見的任意景物。現實里,可能有陽光,有花香,但,我們此時情感低落,那么,陽光或花香等等種類積極正面的景物,可能就要拿來做陪襯了。例“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看這寫的很春意盎然,很正面的。但,這景物描寫,其實在全篇里只是起到一個陪襯的,比對的作用。主體詩意,其實這是為了比襯后面的傷感情調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其實,詩詞作品的整體性,關系到每一個細節,包括每一個字的使用,每個意象的恰當,每一處音律的搭調。一字活可成詩眼,詩有眼才有神采所在。任何整體性,都是存在于個性之中的。布局是大的方向的盤算,同時也是細節的集合表現。一首歌曲,一處跑調就算失敗。一幅畫作,一筆突兀就可破壞。一首詩,更需要的瞄了再瞄,改了又改。瞄的是整體的協調性,改的是不和諧的突兀音。牽一發而動全身,整體性對我們寫作來說,就是這么辨證地重要著。評析一首作品的優劣,首先也要看的是整體的結構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開篇之“起”】</b>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人總結了近體詩的起法,有類如明起、暗起、陪起、引起、興起等等諸多方法類型。其實,不需要過多地關注到底有多少種起法,以及不需要去記住哪樣的起法是怎么起的。我個人的經驗總結,非常簡單,就是“自由起”。不論你先從景物的描述寫起,還是以一種感嘆的語氣來開篇,都是可以的。可以破題直入,也可以比興而開。起句的隨意性,是具有很大的自由度的,換句話說,就是想怎么起就怎么起,絲毫不用考慮任何方法上的限制,不能受那所謂的詩詞教科書的約束。對習慣了“規矩”的一些人來說,沒有了規矩的約束,可能也不適應了,沒有限制,那該怎么寫開篇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需要總結的是規律,而不是套上規矩。詩之開篇的要義,其實是由作者的情緒所決定的。不同的情緒情調,就決定了不同的起法。比如我們因為一腔激情而催動詩意,這時,情緒是激動激烈激昂的,或憤憤不平,或一腔熱血,按常理,此時,很難慢悠悠地從容鋪景道情。這時,不妨就把自己的情緒之語,先喊出來,就以感嘆之語或情緒感十足的語言來開篇好了。比如岳飛的《滿江紅》,開篇就是“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怒發沖冠,可謂是心意噴涌,直達而出了。心有塊壘,激憤滿腔,那不妨直抒胸臆好了,別憋著。再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國破山河在,也當是悲憤之語氣。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開篇也很直接,一句“老夫聊發少年狂”何等的痛快!還有一例比較典型的是毛澤東的《長征》,起句便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我們的情緒沒那么激動。寫詩的情感,是悠悠的閑情雅致,或者是低沉惆悵情懷,那么,就不需要先急著口吐情語了。可以先展開環境景色,將景色渲染足,那也就自然地過渡到或催生到情感的高度了。最通常的寫法,是“觸景生情”。詩詞作品,先景后情是最普遍的寫法。這也暗合上了那詩之六義,賦比興風雅頌。開篇就是情緒之語,可謂是“賦”起,而更耐人尋味的,實則還是比和興。比,比喻,總要有喻體的。興,興起,借物而及事,總要先言物的。實話講,比興的手法,才是詩詞作品的根本。所以,若非塊壘過重而不吐不快的情況,一般還是要以景物的描寫為起端,更合適一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請注意,詩詞寫作中,經常會有“用事”的。說一些事件,或引一些典故。這些用事的性質,和寫景意象的作用是一樣的。在詩理上,同樣可以歸做景語之范圍。那么,在起篇階段,言事引典,其實也算景起。同理,即使在后面有言事說典故,也同樣應該把它們當景語來處理。以景而起的詩例,數不勝數,且只看一例吧,李商隱《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悠悠情思,從一座琴寫起。以景物開篇,蔓延至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起”的隨意性,就是跟隨著意向的趨勢而起筆。情意情感,有濃郁和淡薄之分,也有激烈和舒緩的差別。不同的情緒,適合不同的起法。如果你的情趣足夠,那么,不妨再設計一下“反起”或者“陪起”。也就是先說相反的意思,進而再比對詩意的主題。或者,先言相關或類似的景物,再過渡到主題的意思上來。形式的不同,完全取決于作者的設計思路和情趣指向。也就象我們寫一篇記敘文,可以正敘,可以倒敘,還可以插敘。不同的敘述方式,也取決于文章內容的表現情味。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還要重點說明一點是,詩詞作品的“起”往往決定著全篇的情感基調或氛圍。也正因為你的起是可以隨意而起,那第一句,其實就最本真地表現出了你最原始之意的情感要素。情語起,很好理解。而景語起,則需要嚴重注意了,你起句選用的景物之寓意和風味,其實是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的。后面所有的意象,其實都是以起句的意象為出發點的。脈絡相接,綿綿不斷,皆源于起句的定位作用。所以,起句雖然我說可以隨意起,但,卻需要把握準,讓它最貼近你的情感主流。因為,它是全篇情味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與此相關的,頗有同類性的暗合的性質,還有近體詩的格律特點。格律有平、仄起收的四種形式,最自由隨便的一句,就是起句格律句式的選擇。這四種律句的形式,哪一種都可以做起句。而它一旦選定了,那后面句的格律形式也就跟著定了下來。一句貼著一句,句句連環而不可自選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延續之“承”】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開始登山,策劃好后,向選定的高山進發,這樣的出發,就是前面說的“起”。而在出發后,那全部的登山過程,就是我們所說的“承”。登山要出力,很艱難吧?對了,寫詩的過程中,最難寫的,最難把握的,也是這個“承”。通常人們認為,決定一首詩成色的關鍵,是在轉聯(或轉句)上,這種看法其實是錯誤的。詩里的“承”往往被大多數人所忽略,或者輕視。我剛說,這個“承”其實是個“登山的過程”,它需要老老實實地,踏實穩定地付出努力,才能達到登頂(轉)的境界。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所謂的“名家”,其實都沒有真正意識到這一點。最最常見的錯誤,就是“情語早出”的問題。這就相當于,你剛出發,還沒開始登山的過程呢,就開始描述登頂成功的喜悅了。不經過艱難的攀登你怎么登頂?還沒有登頂,卻開始說起峰頂之事了,那不是在胡扯嗎?至少,你的興奮(情語)言之過早了,過早的興奮,帶來的只能是后勁不足,春華早泄是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前面說“起”的時候,我強調的是“隨意性”,其實,也是為了陪襯說明,這“承”具有不可隨意的特性。有前人語“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又如草蛇灰線,不即不離方稱佳妙”。驪龍之珠是什么?千金珍稀之玉珠,拿不起,放不下。給人的感覺是欲舍還留,誘惑大,意欲趨之,卻不能太近。草蛇灰線又是什么?蛇從草間過,沒有腳印,卻有輕痕。這里形容的就的“承”的性質,它應達到的那種感覺。首先是不能離起句太遠,要有接續的作用。但又不能完全重疊起句的意思,若即若離之。說白了,起句寫什么,承句就要以它為起點,或放大境象,或細描深化,總之是個發展繁衍的過程。如我所比喻的登山,起句是觀山看山而出發登山,承句就是,低首努力,延續這最初的設想,實踐它。登山的行為,是要老實努力的。不可太多花哨,因為一不小心會跌落山崖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由上闡述而看,承的要求,首先就是一個“穩”字當頭。寫詩啊,在寫承的時候,一定要穩的下來。即使有滿腔的激情,也要先壓一壓。這一“壓”的工夫,才是寫作功力的真實表現。這就好象你在準備跳高或跳遠,在起跳的時候,你總要壓低一下身段,才能具有更大的彈性和張力。還可以把它比喻成彈簧,承,就是把彈簧進行壓縮的過程,壓的足夠緊,那放開的時候,彈簧的反彈力才更大。也就是,你后面需要升華的轉句,會有更大的出彩力度。詩的起篇寫景,那承接的階段,就要把這景色渲染足,步步墊高,高到足到可以觸動人的感覺的程度,才可以達到那“觸景生情”的效果。如果詩的起句是以興嘆而起的,那么,就需要讓起句的興起,有個依托,讓它沉穩下來,接一下地氣。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換個虛實的說法就是,如果起句寫的實(比如景描),那承就要對其虛化,由點而及面,由低而高升,由粗而細化,或由近而遠播。凡此種種,就是種子發芽生葉的過程。如果起句寫的虛(如興嘆句),承的作用,就要以實接虛。比如開篇有個“怒發沖冠”在前,其實很足,沖天而起,屬于“虛”,那接住它的,就不可再虛了,而是要實下來,接上一句“憑欄處”,進而再用更具象的景物去接住它,消化它---瀟瀟雨歇。如果把開端部分整體看成是虛的“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語氣高位,那么,接下來,就不可再高了(也沒法再高調了),而是以景物或客觀現實描述化之“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所以,我們看這闋《滿江紅》,雖然起的高調,卻真實貼切,感同身受。皆是因為,它承接得當,不論起的多高,都能接上地氣。承,其實就是起到這么個舒緩消化的作用。這是需要把握好力度,拿捏好尺寸的細致活兒。真正的詩詞寫作功力,其實在這里最見真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華麗“轉”身】</b>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謂詩詞術語里的“轉”字,其實,等于一個“變”字,或者是一個“升”字。變,是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化。升,則是意味著一種升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前面說“起”和“承”的時候,我說到了隨意性,和不隨意性。到了“轉”的階段,其實,又到了新的一個隨意性的階段。也就是說,在前面起和承鋪墊足夠的情況下,“轉”是具有隨意性的。可轉的方向,具有無限多的可能。因為所謂的“轉”,從本質上,其實就是客觀到主觀的境界上的一種轉變,是完全不同層次的一個跨越,因此,主觀性的跨度,可以非常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前面的起承是母體,而轉是其子。不論變化千萬種,母體所傳下的基因是不能變的。也就是說,轉是一種“變”,但絕對不等同于“變異”。丑小鴨也許可以變成天鵝,卻決不可以變成老虎,就是這意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還有個說法,轉,就等于掛鉤。同樣說明的是,轉的再夸張,也不能脫離前面鋪墊的情緒氛圍。如果起和承是十月懷胎,那轉就是一朝分娩。如果起承是起跑和助跑,那轉就是騰空而起的飛躍。如果說起承是攀登高山的過程,那轉就是到達峰頂的境界。爬山的時候需要俯首彎腰,而登頂之后,則可以振臂高呼!如此看,轉,應該是詩作里最精彩高潮的部分了。可是我們不應忘記,轉的如何,其實并不在于轉句(或轉聯)本身寫的是否華麗漂亮。它的靚麗,實則完全取決于前面鋪墊的是否恰當和充分,尤其是承的努力,是否做的足夠好。助跑速度快,起跳前的身段姿態壓低的恰當,你才能起飛的高和遠。沒有好的根基,高樓大廈是建不起來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還回到前面說的一個現象上來。很多很多人,把情緒高潮的描寫,在承的階段就釋放出來了。情語先出,實則是一個大忌。怎么才能判斷出是否屬于情早現象呢?我們不妨大致地把詩體按虛實分成二個部分,起承為實,轉合為虛。先實而后虛,是符合普遍審美規律的。正如,先出葉,而后開花。先進園,而后摘香。先睹物,而后沉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關于轉,不想多說。轉的寫法,其實個性化更強。我們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能與起和承做同等層面的描寫。主要特征,就是虛化。從景物到心思的轉化。從客觀到主觀的升華。從自然到人文的進步,或許,還可以理解為從無人到有人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余音之“合”】</b>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合,或者稱為結,其實是比較難以掌握的。收官之筆,對一首詩的成敗來說,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還用前面的跳高跳遠做一下比喻吧。起跑、加速、騰空……,而后應該怎么樣?地球引力會無情地告訴你,你跳的再高,它也會把你拉回地面的。因此,這個落地的過程,就是合,也就是尾。但,結尾就是結尾,為什么還要稱為“合”字呢?落地的過程,不等于起跳的逆向動作。落地后,我們會回首張望,回味一下這一路走來的滋味。我們還會注視他處,我們剛才是起跳,是否會帶給他人影響。我們的落地,不是從天外流星落地,是從起跳的最高點而返回來的。寫詩就是寫生活,寫人生,寫世界,所以很多看似不相同的現象,其實都具有相同的道理在其中。因此,我們不妨根據這樣的比喻認識和聯想,總結出“合”有這樣幾個特點: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需要回扣主題。未必一定要重寫開篇時的景物,但一定要對前面所述情景進行呼應。這種呼應,可以明呼,也可以暗應。前后呼應,首尾相顧,才具有一定的完整性。這種呼應,或者回扣,其實在感覺氛圍上把握住,也就可以了。2,需要順勢而下。這個勢,是轉句之帶來的余勢。也就是說,結句一定要跟著轉句走來。轉句所寫的什么,結句一定要循其脈絡而來,不可隨意拐彎的。3,需要具有發散效應。或者稱為轉移他處。這個“他處”未必就真的寫出新的景物,只是有所指向,或者寫出趨向或轉向的勢味就可以了。否則把他處寫過于“實在”了,就會另生新意而干擾主題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再次提到隨意和不隨意。到這里,我們該總結出起承轉合這四個字,其實是有二個隨意,二個不隨意。起,可以隨意的起篇,而承則不可隨意的承接。轉具有一定的隨意性,而合則不可能過于隨意了。這也相當于一種節奏感的效應,一張一馳,一起一伏。我們再結合詩之格律來看,所謂的格律,不也是這種節奏效應嗎?格律是外在音律之脈動。而章法是內在意蘊之起伏。章法者,實則客觀的、藝術的、歸納性的規律而已。章法不是法,它只是人們認識世界,認識美的一個途徑而已。格律也不是枷鎖,它意味著,也是一種美的韻律感。如果沒有節奏感,任何事物都很難被冠以“藝術”二字。書法、繪畫、音樂、詩詞,甚至包括其他的藝術形式建筑、雕塑、舞蹈……如此這般,這般如此。跳出詩詞的文字框架,跳出文學的文字影子,用大世界的自然性來解讀。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詩者文者,一通百通,豈不樂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舍得老師今天的課程,告訴了大家詩詞謀篇的原理,這為大家今后的詩詞創作指明了一個方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想在這里再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詩詞創作過程中幾個基本的步驟。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詩詞的創作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把思想和情感轉化為文字的過程,《詩大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所以,我們寫詩,首先是要有內心的感動,這就是所謂的“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這種將心志轉化為文字的過程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了解這個規律,對我們詩詞創作是有很大幫助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具體說來,將心志轉化為文字的過程主要有四個步驟:要善于找到宜于入詩的情意,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靈感;要精于確定體現情感的角度,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立意;要長于謀劃表達情意的手法,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章法;要慣于錘煉顯示情感的詞句,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改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步驟一:捕捉靈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詩詞創作的源泉是客觀現實,鐘嶸在《詩品》中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天地之氣引動萬物,而人又被萬物所感動,這樣人的情感就會被搖蕩,就會有“形諸舞詠”的沖動。所以說真情必然來自詩人的切實生活感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尋找詩詞創作靈感的體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關于詩詞創作的靈感,就是指感覺敏銳,就是突然之間得到的啟發、敏悟、感悟,就是大腦里面的靈光一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舉二個我寫二首詩的親身經歷,來和大家談談寫詩詞時的靈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幾年前,和一班朋友爬山,沿著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溪下山,由于前一天晚上有下過雨,在山上時,溪流還有一點點渾濁,快到山腳時,一位朋友突然說:“你們看,水已經變清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一看確實是溪水變得清澈了,這時候,我突然靈光一閃:溪流一路從山上下來,還沒有出山,還沒有到很多人的地方時就變清了,聯系到詩詞的句子,就來了一句“未到人前已自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了這個靈感,并且在抓住靈感的時候聯系到了詩詞,還想到了一句詩,于是,下山后就寫出了一首小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小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路蜿蜒翼翼行,低徊淺唱了無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涓微幸得輕風伴,未到人前已自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一天很晚回家,一個人走在明亮的路燈下,突然聽到前面有人說“哎呀,這人行道上有雜物,幸好這地方路燈亮,不然都有可能讓人摔跤。”我一看,明亮的路燈下,可能是街邊店鋪裝修,人行道上有一些零碎的雜物。當時就想到幸虧有了明亮的路燈,照亮了有雜物的路,才不至于讓人摔倒,這都是路燈的功勞,此時又觸發了我的感想,不自覺的聯系到詩詞方面的句子,根據路燈的作用想到了一句“只緣塵世道嶇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有了這個感想,就寫了一首《路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路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無端每每看人稀,總與黎明訴別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甘伴清輝照長夜,只緣塵世道嶇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認為上面二次我突然之間得到的感悟,也許就是所謂的靈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想大家和我一樣,在生活中碰到這種感悟的機會一定不少,問題就在于我們能不能夠抓住這靈光一閃,更加重要的是,我們當時能不能夠用詩詞的意識抓住這靈光一閃。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說,大家都一樣,不是沒有靈感,而是你有靈感的時候,能不能夠抓住靈感,而對于寫詩的人來說,就是你能不能夠用詩的意識抓住當時的靈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寫詩要善于從生活中找靈感,用詩的眼睛尋找生活中的詩意,用詩的心靈感受生活中的詩情,用詩的語言記錄生活的點滴,生活就會多一點詩意,人生就會多一點美好。當我們把詩融入了生活,我們的生活也就有了靈魂。我們用詩詞把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思想留下了,實際上是延續了我們的生命存在。這也是我們學詩寫詩的人生意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步驟二:確定立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立意的問題就是有了靈感之后,我們要確定從什么樣的角度來表達當時突然之間得到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蘇東坡說 “善畫者畫意不畫形,善詩者道意不道名”。《中山詩話》中也說到:“詩應以意為主,文詞次之,或意深義高,雖文詞平易,自是奇作”。這些論述都說明了立意在寫作中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創作一首詩詞,首要的不是考慮它的語言、節奏、韻律等,而是必須先確定立意。立意的正確與否,決定著詩作的主題思想是否正確;立意的高下、深淺,決定著詩作的思想性與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代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詩詞總要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此可見,“意”指一種情感、一種觀點、一種主張、一種思想。如愛恨情仇,憂國憂民,建功守操,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孤高自許,不落流俗,懷古幽思,詠嘆盛衰,思鄉懷人,離愁別緒等等等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詩詞的章法結構,都是“形”的范疇,而詩詞內在的東西就是要有情,有意境,有立意。就像武功,任何一種武功光有架勢是沒用的,必須有內力的支持才厲害,所謂有形無意的都是花架子。詩詞也是一樣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詩詞的功夫,可以分為三層:其上為立意,其次為言辭,再次為格律。格律和言辭,可以有專家,但立意是絕對沒有專家的。詩家的高下,不在詩詞格律的修養上分,而是在立意的功夫上分、在做人的境界上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現在我們每天可以看到大量的完全符合格律的“口水詩、白話詩、打油詩、流水賬詩”,這些人雖然知道了格律,或者說是懂得了用一個格律檢測軟件,就自詡為著名詩人,其實那些“口水詩”與真正的詩詞是搭不上邊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詩可以小而有意,但不可大而無實。文辭平易而意境深遠者,得詩道!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步驟三:遵循章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關于章法,也就是謀篇布局的法則,詩詞的章法就是起、承、轉、合。這個今天講的舍得老師的課件中已經講得很明白了,這里不再重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里只是想給大家說明一點,無論用什么樣的章法,謀篇、布局包括起、承、轉、合這一切,都要圍繞著你詩詞的立意來進行,還包括意象的取舍以及每一句、每一個字、詞都要為立意服務,不能出現廢字、閑字、懶字,更不能湊字湊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寫過一首詠牽牛花的小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牽牛花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輕輕軟軟繞籬笆,顫顫巍巍向上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雖缺骨筋難自立,終憑喇叭變成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注:牽牛花又名喇叭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詩的立意是通過對牽牛花的吟詠,來諷刺、鞭撻那些在職場、官場中沒有真實本事,靠溜須拍馬而上位的人。那么詩的每一句都要圍繞這個立意展開。起承二句中,“輕輕軟軟”“ 繞籬笆”“ 顫顫巍巍”“ 向上爬”所有這些詞語,既是在給牽牛花描形,也是在給那類人畫像。轉結的“雖缺骨筋”“ 難自立”“終憑喇叭”“ 變成花”這些詞語,既是在給牽牛花寫意,也是更進一步的道出了那類人的本質。這樣就達到每一個詞語,每一詩句,都在圍繞立意展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步驟四:注重修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俗話說,寫文章要“三分作,七分改”。 好詩不厭千回改,相傳北宋著名的文學家王安石在寫“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時,一個“綠”字反復推敲,反復修改,先后從“到”、“吹”、“過”、“來”、“駐”……一直改到“綠”字方才滿意,于是才有了這句流傳至今的千古名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往往一首詩剛寫完的時候,自己會很興奮,都會覺得很滿意,現在常常就會迫不及待的發出來。其實這個時候大多都是“當局者迷”,詩里面一定還有不少值得推敲的地方。魯迅先生說:“等到成后,擱它幾天,然后再來復看,刪去若干,改換幾字。”所以我們一定要注重詩詞的修改,要放上幾天重復的看,或者找別人幫忙看看,然后再不斷的修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朝詩人袁枚有一首《遣興》,寫出了詩人對于詩詞創作特別是詩詞修改的態度和見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遣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愛好由來落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阿婆還是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這就說明了詩詞修改錘煉的重要,“一詩千改始心安”,同時更加要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寫作,不把文章修改潤色好,就不將之面世。修改自己的詩詞,也是一個學習提高的過程,每一次修改詩和自己的水平都是一次提升,通過不斷對自己詩詞的感悟、修改,改著改著,詩詞創作的水平自然也就會逐漸的得到提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的課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p> <p class="ql-block"><b>榮 譽 院 長:</b>陶濤 孫連宏</p><p class="ql-block"><b>名 譽 院 長:</b>包德珍 張馳</p><p class="ql-block"><b>院 務 委 員:</b>高源 朱安群 周達 陳作耕 陳顯赫</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主 講 老 師</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包德珍</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院 長</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周興海</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常務副院長</b><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盛月富</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副 院 長:</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張和平 姜曉瑋</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教 務 長</b><span style="color:rgb(1, 1, 1);">:盛月富</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副 教 務 長</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宋力 陳林洲 拾遺君 鄭光明</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責 任 編 輯</b><span style="color:rgb(1, 1, 1);">:拾遺君</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3zz1e2c0?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長青詩學院,首席主講教師—包徳珍</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0clv8ml?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長青詩學院,榮譽院長—孫連宏</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1c9224h?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長青詩學院,周興海</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2c8ffww?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康懷軍:我的學詩體會</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浑源县| 永顺县| 永登县| 阿拉尔市| 丰顺县| 吉木萨尔县| 芜湖县| 大丰市| 深泽县| 绥江县| 宝应县| 古浪县| 饶平县| 科技| 汉寿县| 灯塔市| 泰安市| 深水埗区| 连江县| 习水县| 教育| 泗水县| 大渡口区| 休宁县| 海伦市| 洛宁县| 鄱阳县| 紫金县| 都匀市| 若尔盖县| 普安县| 江北区| 靖边县| 马边| 蓬安县| 邛崃市| 宁远县| 大城县| 太仓市| 泽库县| 长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