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陽城縣押水的大天麻村,屬押水村民委員會下轄26個自然莊之一。我年輕時,走輝泉、花園坪、糠窊多次到過這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幾年,又一次來到天麻,在與去水洪池叉道的地方,路旁豎著個木頭桿子,象是用三合板做的門額,上書“天馬山莊”。我心生好奇,進得大天麻莊上,問一老太太,“路口怎么寫個天馬山莊,你這莊上不是叫大天麻嗎?”老太太說:“不知道為什么要改村名,可能是為了搞旅游,麻雀的麻,麻雀那么小,不吉利也不好吧”。在村子里問了五六個人為什么要改村名,都表示不知道為什么要改,維有一老頭說,“我們村過去就叫過天馬村,有石碑記載,石碑就在村東藥王廟的邊上”。</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地名是社會基本公共信息,是國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糾竟是天馬,還是天麻?</b></p> 學習、學習、再學習 <p class="ql-block"> 1981年陽城縣地名普查辦公室編纂的《陽城縣地名資料匯編》第562頁:居民地圖號9-40-33乙,圖上名稱:大天麻,現行名稱:大天麻,地名含義:因地物名,所屬桑林公社押水大隊,人口:128人,北緯15`東經112’25’,標準化名稱:大天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我認為所謂標準化地名,就是政府地名主管部門公布的確定了的地名,這個標準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強制性,不可隨意更改。</b></p> <p class="ql-block"> 1996年由縣民政局編纂的《陽城縣地名志》263頁:大天麻,屬押水村民委員會。位于押水村南2.5公里處胡板嶺東北側山嶺。村落于山間小路交匯處東西分布,略呈鉅形。有耕地127畝,居民44戶,134口人,盛產天麻,故名。今名大天麻,以別于西北側的小天麻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志書不僅規范記載了陽城縣的所有居民點地名,還規范記載陽城縣的自然山脈的山名,河流泉水、關隘山口、紀念地、名勝古跡名,并對陽城縣歷史及行政區劃沿革作了詳細記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書的最后一部分收錄了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下稱條例)和《陽城縣地名補查和資料更新工作的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條例》的第三條規定:“地名管理應當從我國地名的歷史和現狀出發,保持地名的相對穩定,必須命名和更名時,應當按照本條例規定的原則和審批權限報經批準,未經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決定”?!秾嵤┓桨浮芬苍诘?條規定:“地名補查和資料更新工作以地名普查和現存地名檔案資料為基礎,以地名的書寫、漢語拼音、語種、類別、位置、來歷、含義和演變為重點,對與地名有關的自然、經濟、社會及文化等方面的內容,以反映其特點為主,在原來普查的基礎上,做到更全面,更準確?!?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另外,本志書的《序2》中有這樣一句話:“《陽城縣地名志》是按照國家關于地名標準化、規范化的要求,在</span><b style="font-size: 20px;">1981年地名普查的基礎上,經過查閱地方志,考證碑文典籍,繼承前人寶貴遺產,加以精心整理,加工編纂的?!?lt;/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u> 由此可見,老漢所說村東藥王廟邊石碑所寫“天馬村”經不起1981年地名普查,和1996年的地名補查的考證,石碑上的“天馬”被正名為沿用了幾百年的“天麻”了。</u></b></p> 好地方? ?好去處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46年,陽城縣縣人民政府為了紀念在抗日戰爭中前赴后繼,浴血奮戰,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決定以烈士的英名,更名或命名他們生前從事革命活動或犧牲時所在村莊的名稱,以革命烈士王永盛的名字命名王曲村為永盛村,以革命烈士劉文敏的名字命名澤城村為文敏村,以革命烈士宋五瑞的名字命名東樊村為五瑞村等共十余村。1958年,為了延續原來村名中的文脈,縣政府又將村名改為原來的王曲村、澤城村、東樊村。</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顯然,為了搞旅游,嫌麻雀的麻不吉利就更改村名,不僅是浮躁愚昧和迷信的一般表現,而且是沒有文化自信的極端表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天麻的村名是以別于西北側的小天麻村,兩村都盛產天麻,天麻是一種什么東西?《辭?!愤@樣解釋:天麻亦稱“赤箭”,蘭科。多年腐生直立草本,全株無葉綠素,地下有肉質肥厚的壞人莖,夏季開花,花多數,形成一稠密的總狀花序?;ü谕釅貭睿S色,生長在陰濕林下,產于我國云南,四川,湖北,以及西北,東北等地?!恫菥V目本》時珍曰:赤箭以狀而名,離母,合離以根異而名,神草,鬼督郵以功而名。天麻即赤箭之根。《神農本草》明言赤箭采根,后人謂其莖如箭,疑當用莖,蓋不然也。譬如鶯尾,牛膝,皆困莖葉相似,則用其根。何足疑哉?上品五芝之外,補益上藥,赤箭為第一。世人惑于天麻之說,遂止用之冶風,良可惜哉。赤箭氣味辛、溫、無毒。主治殺鬼精物,盎毒惡氣。乆服益氣力,長陰肥健,輕身增年。消癰腫,下支滿,寒疝下血。天麻主諸風濕痺,四肢拘孿,小兒風癇驚氣,利腰膝,強筋力,久服益氣,輕身長年。助陽氣補五勞七傷,鬼疰,通血脈,開竅。治風虛眩暈頭痛,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風草,故為治風之神藥。天麻須別藥相佐使,然后見其功,仍須加而用之。人或蜜漬為果,或蒸或煮食,當深思則得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陽城縣中醫藥志》也記截我縣桑林等山區鄉鎮野生天麻為秋季釆挖?,F在押水村的老人們說,天麻就是赤箭,在大小天麻的山間還隨處可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押水村河沿莊75歲的崔金鎖老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說現在天麻在押水山間隨處可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天麻作為一種對于人體具有很高價值的藥物,廣泛的用于中成藥的制作,比如像常見的中成藥以天麻為原料的有天麻丸、全天麻膠囊、天麻首烏片、天麻壯骨膠囊、天麻杜仲丸、天麻頭風靈等等,這些用天麻制造的中成藥都有非常好的治療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天麻其實還是一種很好的食材,用天麻煲的湯有補氣益血,調理身體的天麻魚頭湯,天麻杏鮑菇雞湯,有天麻八珍湯;有適合氣血兩虛人士的天麻竹瀝1粥,天麻豬腦粥,鮮天麻蒸豬肉,天麻牛肉火鍋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本經》:止有赤箭,后人稱為天麻,屬蘭科植物。這就不得不由我想起與大天麻鄰村蟒河村黃龍廟中的《絕蘭碑》,此碑全文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望蟒河地,雖名河其實皆山焉。山谷之中多蘭草,先世每于●●時進貢邑候,亦獻芹意也。乃始而自獻,后則差微相沿。既久,危害難舍。今春,本地牌頭小甲據實稟呈,茲秦大老爺始知根苗盡絕,鈞渝寬免。居民愛戴宏恩,固勒諸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邑侯秦太老爺免絕蘭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望民河谷社居民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嘉慶十三年三月谷旦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清時期,10戶為甲,10甲為里,城南東山、西山一帶屬通義都西石里管轄?!督^蘭碑》雖立在蟒河村黃龍廟里,但是望民河谷社不單純由當時的蟒河本村人組成,原來的蟒河黃龍廟也不是蟒河人獨資修建,而是諸村老百姓捐款修建的。所以“本地牌頭小甲據實稟呈”不排除天麻村上的一個甲長據實稟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絕蘭碑》表面上記載的是蘭草——赤箭“根苗盡絕”,其實質歌頌的是知縣秦維俊以民為本,以民為要,以生為重的為官理念,體現的是城南東山一帶民眾一顆感恩的心。</span></p> 傳承文化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尋求文化享受已成為當前旅游者的一種風尚,蟒河鎮黨委、政府對本土旅游定位為“康養蟒河”,是在遵循整體性和差異性總體的基礎上,來滿足市場需求,體現鄉村自然與文化資源的價值,同時與鄉村旅游產品的策劃相結合的文化提出來的。</span></p> <h5><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大天麻,小天麻樸實無華的民風,物華天寶,驚艷世界的自然風光,舒適的山村煙火,周邊又有野生天麻,山茱萸等名貴藥材,以及由《絕蘭碑》勾勒出來的清朝社會的宮庭野史、和民間故事,這種鮮明的自然與文化是天麻這個地名文脈的精華所在,大天麻、小天麻村名的沿革是一種文化的傳承。隨意更改地名割斷了地名文脈,損害了民族文化,有礙于民間交往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活動</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假設我縣南峪村也在近年更改了村名,從韓國遠道而來尋根問祖的韓國李氏家族能找到他的祖先嗎?</b></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讓游客更清晰、方便地看到天麻山莊的特點及其獨特的文化傳承,從而誘發更多的人到天麻旅游的動機,實現旅游業績收入的最大化,去實現鄉村振興,農民增收的目標,認真地研究個性化,差異化的定位,和更加具體化和細致的服務標準,已迫在眉睫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虎林市|
静宁县|
托克托县|
克什克腾旗|
峨山|
屏山县|
广德县|
天峻县|
黄浦区|
广汉市|
峨山|
大安市|
耒阳市|
桃园县|
宁德市|
遵义县|
镶黄旗|
双城市|
利津县|
镇康县|
中卫市|
澳门|
伊金霍洛旗|
沙洋县|
咸丰县|
弥勒县|
吉首市|
大姚县|
云梦县|
德州市|
郓城县|
崇明县|
集贤县|
镇原县|
泸水县|
宜都市|
临沭县|
平陆县|
威宁|
商洛市|
仪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