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愿有人與你立黃昏</p><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臘月八,歲末漸至尤戀家。為工作為生計漂泊在外的人們,早已歸心似箭,掰著手指頭數回家的日子了。可是,天不遂人愿,12月中旬西安疫情驟起,且每日新增人數攀升,令人驚心不已。急切之下23日夜“封城”,古都西安突然按下了“暫停鍵”。疫情之下,一千二百多萬人困于大西安,居家隔離、核酸檢測、小區防控、志愿服務、醫療援助、物資供給成了當前要務。十三朝古都向來都是國人心中的漢唐雄風勝景。如今卻牽動億萬人的心。繁華長安空曠寂冷,長樂未央不聞霓裳。元旦過后,疫情動態通報,西安每日新增人數趨于遞減,連日降低,我們緊繃的心弦方稍稍釋緩了下來,就盼著拐點到來,快點清零,疫情盡祛,長安永安。</p><p class="ql-block"> 然而,世事總是違人所愿。突然想起魯迅先生的那句話,“我以為常見些但愿不如所料,以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卻每每恰如所料起來。” 意料之外我們所不愿聽到的消息還是傳來了。</p><p class="ql-block"> 元月4日,鄭州防控指揮部發布疫情通告“鄭州發現兩例無癥狀感染者,部分區域封控管制”。鄭州與武漢、西安類似,在全國都屬“九省通衢”的樞紐地位,在當今社會經濟文化交通空前發達,上班上學務工貿易,東西交流南北融通,這些大城市出現異常狀況,會影響全國人民的生活秩序的,怎能不讓人焦慮牽心呢。元月8日,天津防控指揮部通告,津南區確診兩例新冠病毒感染者,而且天津還成為我國內地首個迎戰奧密克戎的城市。而且奧密克戎變異株不僅具有傳播速度快和感染能力強,甚至一種特別狡猾的病毒敵人。天津外來人口特別多,又是北京的衛戍區,京津相鄰,人員互相流動率極高,直接對首都疫情防控造成巨大的壓力。</p><p class="ql-block"> 另一方面,天津還是甘肅的對口幫扶伙伴,靜海區還與我們鎮原縣結為幫扶關系,去年天津金橋基金還為我們捐助百萬元援建了凈口小學教學樓,吃水不忘挖井人,天津疫情更會牽動我們的心……</p> <p class="ql-block"> 臘八了,那些被疫情困擾的人們,還過得好嗎?遙問粥可溫,長祈吉瑞平!</p><p class="ql-block"> 早晨醒來,朋友圈里都是臘八的祝福。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真正的年關到了,按我們老家傳統習慣,臘八早晨要吃“臘八飯”,也就是人們說的“臘八粥”。昨天下午我還特意去超市買的“八寶米”。老婆帶回來了兩包做麻食的“貓耳朵”。先熬粥,又炒了菜,做好湯,然后燴到一塊。自己創意的“臘八飯”做成了,端上飯桌,熱騰騰,香噴噴的,老婆和兩娃都說挺好吃的。臘八飯要趁熱吃,臘不寒,年更暖。兒子竟然很快就吃完了,我開玩笑說: “今天一人一大碗,再不添了。”兒子奇怪地問:“為啥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笑著對他說:“記得小時候,每年到臘八,你奶奶提前一天就著手準備,找了棗兒和各種豆子,晚上淘凈用水泡好,第二天熬粥。然后還要做那種帶花紋的小面食,用鍋燴好,香甜的臘八粥吃得全家熱乎乎的。還能記得那些年你奶奶做的臘八飯挺多,不光自家人吃,還要給左鄰右舍送一碗過去,二奶奶也會送“臘八飯”給我們吃。我們老家人的這個習俗叫‘送臘八’,也算是互相祝愿“飽暖盈余”的一種樸實方式吧。你奶奶還說,過去大戶人家臘八飯要做半瓦缸,不光是臘八這天吃,臘八后每天吃飯,不管啥飯,都要往碗里添一勺臘八飯……,我那時傻傻滴問,那不是天天吃剩飯么,有啥子好?你奶奶說,沒聽過‘有了一頓充,沒了敲米桶’嗎?窮苦人家吃了上頓少下頓的,臘八飯不會有剩余,也就沒那么多講究。富裕人家,才這么做,喻意年年有余,保你‘粥’全呢!”兒子這才明白了。</p><p class="ql-block"> “要不咱也裝裝富裕人家的樣兒?”我逗兒子說。兒子頭一歪“別啊,我才不愿天天吃剩飯呢,我就要現在吃,往完吃……” “哈哈哈……”我們都笑了。</p> <p class="ql-block"> 都說“最暖不過冬日一碗消寒臘八粥”,喝“臘八粥”,等一個似粥溫柔的人,看著歲將盡,春欲來,盼春節大團圓,都是滿滿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很小的時候,母親為我熬著熱騰騰的臘八粥,護我周全,顧我溫暖。多少個黃昏做飯、洗衣、燒炕、縫衣,甚至夜里醒來,迷迷糊糊中,看見昏暗的油燈下,母親還坐在炕頭,一針針地縫棉衣、納鞋底兒……</p><p class="ql-block"> 上小學時,離家三四里路,算是村里稍遠點兒的。冬季放學回來,常常會看見母親在老宅崖背路口張望等候……上三四年級的那會兒,也許是太小的緣故吧,學習雖不吃力,但就是慢,寫字慢。那時得用毛筆寫語文作業、周記、作文,本來交作業就遲緩些,總在后面。語文老師特別嚴厲,寫小楷,錯一個字,罰寫一頁,作業題做錯了,重做三遍,晚上家庭作業,幾篇課文抄三遍五遍 。家里常常沒有油燈,做不完,特別狼狽,第二天下午放學被留校,做完也就五六點鐘了,惡性循環,令人頭腦不已。有段時間,二姐初中畢業了,在家呆著,下午回來常常看見二姐在路邊等著,接過我的書包拎著,帶我回家。 有一次,秋后的一個下午,與幾個同學留著做作業,我是最后一個離校的。黃昏時分,路上都沒有別的行人了,聽著路邊高梁地嘩啦啦的風,更靜寂了。拐過高粱地頭,是一條七八百米長的直路,我小跑著走了大約一半里程,隱約看見前面十字路口有個人轉了過來,漸漸近了,還喊我名字呢,哦,是二姐,二姐跑老遠來接我了,牽著我手一同回家呢。</p><p class="ql-block"> 還有一次,中午放學,我被留學校背書了,沒有回家吃午飯。不過,平時,二叔家的小姐姐會給我帶吃的來。那天奇怪了,眼看同學們吃完飯陸續到校坐到教室了,小姐姐還不見人影兒,我肚子餓得咕咕咕直叫呢。預備鈴都響了,小姐姐才急匆匆地進教室,給我接過來個手提袋,我急忙打開一看,不是饅頭,卻是一只缸子,一雙筷子。哦,是面條啊!我端過來急不可耐地嘗了一大口,是油拌面,韭葉面薄薄的油油的,好香。剛要吃第二口,語文老師進來了,我覺得不方便吃,就把裝面的缸子放好,掛在桌子旁,打算老師出去了再吃。沒想到老師進來后講了會兒話,上課鈴兒就響了,于是就開始上課了。我是挨著餓肚子,忍著油拌面的香味兒聽課的,哈哈哈,大約課堂也沒有聽進去多少的。然后就是下課、上課、又下課上課的,教室里因為有老師有同學,我又臉皮薄,早過了飯點,更不好意思端著面條吃獨食了。就那么耐著饑,一直挨到下午放學,那些面條還是提回家才吃的。</p><p class="ql-block"> 那個年代,農村人家生活大都不好,很少吃得上精細糧,吃油潑面都是奢望,又有那樣的場景,所以,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后來才知道,那天中午家里沒有饃饃,二姐特意給我做的油拌面捎來的呢。一晃三十六年過去了,但記憶還是清晰的,猶如昨日之事。那個香味兒似乎還在唇齒之間,再也沒有吃過那種味兒的油拌面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好在到了五年級,不知咋就突然好轉了,也許開竅了,也許是換了個老師,背書一下子快了,寫作業也麻利了,學習成績直線上升。真懷念小學五年級的那兩位老師,那是我學生時代第一次遇到的好老師,他們特別敬業,而且方法真的很好,能充分激發小學生的積極性。現在還清楚記得,當年五年級畢業升初中,全鄉統考,我們那個班語文數學雙科第一,這還不算,更絕的是招生榜出來了,前十名八個就是我們班的!我們班三十二個同學,全鄉前五十名就進了三十個!</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還對一個同事說起我當年上小學時這個班的輝煌成績,感念昔年兩位老師。后來大致盤點了下,我們那個班,作為八十年代中期一個偏僻鄉村小學班級,三十二個學生,有八人考上了大學,已經是非常少見了。所有這些都是我們那個班的驕傲,更是那兩位老師的驕傲。</p><p class="ql-block"> 那兩位老師,一位是馬曌華老師,他是公辦教師,也就不到三十歲,高個兒,小平頭,白凈的臉棱角分明,兩只小眼睛特別有神,充滿睿智堅毅。他有兩個特點,一是講課干練,思路清晰,有條不紊,邏輯性強,二是精力充沛,做事勤快、又很敬業,講究時效。五年級時,課外輔導特別及時,教學節奏安排得非常緊湊。有段時間,每節課都搞小測驗,那時沒有成品試卷,也沒有教輔資料,連油印機都沒有,就是手抄題。他在黑板上抄,我們在下邊做,一板又一板,他抄完我們做完,中午我們回家吃飯,到校后,馬老師已經把我們交的檢測批閱完了,還打了分數,然后我們又更正,再訓練。我們的做題速度和學習效率就是在五年級飛速提升的。他和我們一起堅持一起努力,取得了驚人的成績,聽說前幾年已經退休了,在教學崗位拼了幾十年,終于過上了閑適平靜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另一位是民辦教師劉明虎老師,四十多歲,穿一身灰色布衣,瘦弱單薄。一張布滿皺紋的臉,飽含滄桑,印象中就是一個小老頭兒。但是他的確是一位難得的老師。他教我們語文,似乎沒有什么特別的方法,卻又能準確地抓住我們每個的特點,引發我們的興趣,他教學善于總結規律,甚至總能編一些精練的順口溜,幫我們記憶,而不是死記硬背,或三遍五遍十遍的機械重復。也不搞題海戰術。上課還往往穿插一些笑話、鄉村俚語、民間故事,寓教于樂,寓理于事。通過講故經、說典故等形式,講一個道理,傳一種方法,育一種品質。</p><p class="ql-block"> 課余或自習課堂,劉老師還常常給我們講趣聞異事。小才子解晉“巧對”斗財主,曹植七步成詩,徐文長機智題詩文,“隔窗望見兒抱孫,我兒更比你兒親……”這樣的打油詩,記憶猶新。甚至像“百錢百雞”、“雞兔同籠”、“百和尚百饅頭”、“五子送飯”、“富翁分馬”這些經典趣題,都是那時候聽劉老師講的。既滲透許多數學方法,又富含倫理道義。在語言邏輯、修辭手法、詩詞對聯等方面,也涉獵廣泛。當時我們雖然聽得似懂非懂,但都很喜歡,個個用心去聽,獲益匪淺,許多書本沒有的知識方法和道理,經他口傳身授,滲透到了我們骨子里了。劉老師學歷不高,知識也未必淵博,但他就這么一位神奇的老師。然而造化弄人,讓人有時候感到好無奈。后來聽說,送走我們這班畢業生后,第二年,他竟然被村上干部無緣無故辭退了,又有另一個人替代了他的民辦教師崗位。有同學說他現在已年屆高齡,還在老家呢,是該去拜訪他老人家了。</p> <p class="ql-block"> 2021年秋季開學,“雙減”政策來了,提出要切實為城鄉中小學生及其家長減負,得到大家的一致贊同與支持。伴隨而來的還有“延時服務”。起初本來似乎是為了解決城市孩子放學時間與家長下班時間不合拍這一矛盾。家長因為下班遲,無法保證及時接孩子放學回家,而且許多孩子四點多放學回家后,家長還在上班中,有將近兩個小時的空檔期,不能有效地陪伴和指導孩子學習生活,引起社會上許多家長的焦慮和不安。為了解決這些家長的后顧之憂。有人就提出了正常放學時間后繼續留校開展“延時服務”,讓教師再來個“加賽”式續航,陪伴孩子,指導孩子完成“家庭作業”(學校完成的作業還叫“家庭作業”嗎?忽悠誰呢?) </p><p class="ql-block"> 從這個層面看“延時服務”簡直就是“及時雨” ,一下子讓家長焦灼的心得到了酣暢潤澤,美滴很。城市帶了這樣一個好頭,縣城趕快跟進,鄉鎮也不甘落后,鄉村也得看齊。于是全面推進“延時服務”果然被“三方自愿”地落實了。這幾十年,關于教育改革的探索與試驗,推陳出新,層出不窮。像“延時服務”這樣的教育新舉措,從教育部提出課后“延時服務”決策到省地市發布指導意見再到各校師生實踐施行,在短短幾周就得到了強力推進和全面落實。如此整齊劃一大范圍強力度高時效,沒有之二,即使高考還有幾個試驗省份呢。</p> <p class="ql-block"> 縱然農村地情校情學情與城市與縣城大不相同,但在“延時服務”這個事情上是毫不含糊的,保持了高度一致,貌似城鄉無差別,非常公平。但仔細想來就覺得有些怪異。與“延時服務”的初衷未必相符。鄉村小學孩子的放學并非無人按時接,回家也不是無人陪伴照顧吃飯和學習。許多家長既不明白小孩子需要什么樣的關心,也不懂孩子成長規律,更認識不到家庭教育對孩子學習習慣和性格品質影響的重要性。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學校,也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交接給老師。如果老師包攬了家長的責任和義務,那將來孩子一旦長大了,與老師親近與家長疏遠,試問哪個家長會接受那樣的現實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延時服務”的好處肯定多得很。不過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p><p class="ql-block"> 1、鄉村小學孩子早晨7點40左右進校,下午6:30左右離校,小學生周內每天在學校要呆將近十一個小時,這與教育部規定的小學生在校時間不得超過8小時不符,而且超得太多了。</p><p class="ql-block"> 2、連續學習的時間太長,許多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長期這樣下去,不僅會便孩子視力下降,還對孩子們的學習形成許多不良影響,不利于學習興趣的培養,容易產生倦怠情緒,甚至更早誘發恐懼厭學現象。</p><p class="ql-block"> 3、鄉村小學因條件所限,孩子們午休基本上就是爬在課桌上假寐。無法保障孩子們中午充分休息,小孩子們挨餓忍饑到6點多,長期打疲勞戰,嚴重影響兒童身心發育和健康成長。</p><p class="ql-block"> 4、冬季放學天色已經很暗了,許多孩子都是爺爺奶奶接,真的不安全了。</p><p class="ql-block"> 5、像當下這種全面強力推進“延時服務”,進一步割裂了孩子與家長之間的密切關聯。沒錯,許多家長也許因為知識所限輔導不了孩子學習,也許由于方法欠妥當,管不住自家孩子,“延時服務”剛好托管于老師,解決了老大難問題,減輕了家長的負擔,不再為孩子犯焦慮。孰不知卻相當于放棄了在最具可塑性的童年對孩子的教育,失去了在最寶貴的時光與孩子們共享人倫親情。沒有美好童年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目前,鄉村小學有將近半數的孩子父母長期在外地打工,屬于由爺爺奶奶代理監護,陪伴照顧孩子的生活與學習。許多農村孩子的家庭教育薄弱甚至缺失,這才是這代孩子所面臨的最大缺憾。</p><p class="ql-block"> 自從開展“延時服務”以來,根據周邊各縣鄉村小學實際情況來看,三個“自愿”原則貌似合情合理,其實不然。一部分學生家長覺得自己確實在孩子教育方面無能為力,管不住教不了,極力促成“延時服務”盡快落實。一部分孩子家長對“延時服務”缺乏認識,也沒有考慮參加“延時服務”將會遇到哪些問題,對孩子身心發育健康成長有怎樣的影響,本來自己有條件有能力陪伴孩子放學后在家學習,也毫不猶豫地把孩子送來了,只是覺得有人代為統一管理與輔導,家長省心省力,何樂而不為。還有一些家長,也考慮到“延時服務”的優勢和不足,即使不想參加,可是想到同班別的孩子都參加了,自家孩子不參加好像不妥當,萬一老師在管理與輔導中真的講授學習方法和技能,自己孩子豈不是又落下了,就好像以前課外上輔導班那樣的心理。哪怕剛開始只有部分學生參加,最后還是幾乎全部參與。哪有什么是否自愿呢,劇場效應無處不在。</p><p class="ql-block"> 孩子們本來沒有多大差異,但是經過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階后卻逞現出明顯分層。同一班級的孩子甚至差距還會不斷增大,問題在哪兒?仔細對照分析,就會發現,家庭教育的差異是根源,父母的價值觀以及教育方式方法對小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的養成真的無法估量,這是個社會問題。</p><p class="ql-block"> “延時服務”將本來就很薄弱的“家庭教育”變相地轉嫁學校和老師,孩子早晨七點多出門,下午六點多回家,留給孩子與家長相處的時間能有多少,而且這些時間無非就是吃喝拉撒睡覺,估計許多家長連看孩子做點練習或者念點課文的機會都沒有了,更別談什么傳授生活常識,鼓勵活動實踐、指導學習方法、體驗自然景境、加強親情交流了。</p><p class="ql-block"> 一學期以來,每天下午“延時服務”期間,看到許多孩子或者發怔發呆張望著教室外等著放學,或者懶洋洋地做練習卻沒精打采的樣子,就覺得心里不是滋味兒。“延時服務”結束該回家了,將他們送出校門,外面黑壓壓的一片,是等待已久的家長,各自領著孩子踏著暮色遠去,我心里突然就想,何至于此,老人帶著小孩早至晚歸,他們真的快樂嗎幸福嗎?這是誰的尷尬?!這是不是落入了另一種“內卷”?我想這些孩子們是否還會留意“日月映輝”的夕景,是否還會有心情去聽“風吟蟬鳴”的暮歌。</p><p class="ql-block"> 臘八祝福中,最入心的還是那句“愿有人問你粥可溫,愿有人與你立黃昏”。小時候,有父母為我顧衣暖粥溫,為我倚立黃昏翹首盼歸。中年的我們,愿意為了孩子不舍朝夕,眷顧晨暮,陪伴、守望、放飛,目送,翹盼……年輕的父母可曾想過,這一代的孩子,若干年后又會怎樣呢,他們還會愿意為你立黃昏么?</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片|
札达县|
老河口市|
射洪县|
林甸县|
江油市|
成武县|
达孜县|
滨海县|
达州市|
孟连|
屏东市|
泉州市|
会东县|
榆林市|
鄂托克旗|
封开县|
察隅县|
大足县|
庆阳市|
河间市|
怀远县|
日照市|
广州市|
安宁市|
鹤庆县|
彭阳县|
麦盖提县|
浮山县|
阿拉善左旗|
洪洞县|
开远市|
南江县|
宁陵县|
娄底市|
奉贤区|
沙湾县|
佛教|
诸暨市|
米林县|
兴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