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年歲末,架橋鄉表弟來電,告之83歲老舅媽病故。次日,我與大姐,小弟小妹和妻子一行,駕車趕赴二佰公里外母親故鄉。</p> <p class="ql-block"> 這里就是冮西進賢架橋鄉下黃村,過去稱架橋公社榮華大隊土屋李家。上世紀二十年代,1927年母親就出生在這偏僻的小村,僅幾戶李姓人家。過去農耕時代,村小勢弱,都想多生男丁興門旺祖,女娃大都送人,母親也不例外。母親有姐弟三人,大姐幼時就被送人,母親僅幾個月,就抱養到河對岸十里外大戶村頭,郭上鐘家。 </p><p class="ql-block"> 這里地處贛鄱平原撫河兩岸,河對岸屬南昌縣茌港鎮,現稱武陽鎮。阿婆陳水香,娘家是上陳家一大戶人家,出身富門閏秀,嫁給郭上鐘家武坊,因未生育,故抱養了母親。母親叫李招蓮,從小雖在郭上鐘家長大,但姓氏一直未改。</p><p class="ql-block"> 郭上鐘家村,在方圓數十里是千戶大村落,阿公也是大富人家,茌港街上店鋪有數間,但沾染賭博,抽大煙惡習。據陳阿婆說,阿公從業算命,能說會道,黑白二道,三教九流,渾然一身,若大一份家業,敗得精光,渾號“花三千”,一夜賭掉三千大洋,最后連阿婆的手飾也偷去抽大煙。阿婆氣急無奈,曾出家為尼,后又還俗。在尼姑庵那段舊子,阿婆學會了許多民間偏方,為她日后治病救人打下了基礎。</p><p class="ql-block"> 記得母親10歲那年,1937年抗日時期,為避戰亂,阿婆帶著幼小母親,從茌港街碼頭登船,沿撫河入贛江,過鄱陽湖,逃難到饒州府景德鎮。</p> <p class="ql-block"> 母親隨阿婆經水路一路漂泊到鎮上,景德鎮四面環山,水土宜陶,千年窯火盛旺,由于交通閉塞,戰亂年代反而偏安一隅。母女倆逃難到此,舉目無親,靠幫人洗衣縫補維生,母親閑時常到四郊菜地撿拾菜葉,紅薯等根莖,母女倆相依為命,艱難度日…后來阿婆弟弟,我稱舅公,也輾轉來鎮上投奔阿婆,舅公是手藝人幫人剃頭,常貼補姐姐母女,陸續家鄉一些親友也來鎮上謀生,彼此相助,日子逐漸安穩。</p><p class="ql-block"> 父母親在鎮上成家立業,生育了我們兄妹五人,我們一家八口,父母要賺錢養家,家中全靠阿婆把持。老阿婆在我們居住的斗富弄一帶,是位德高望重,遠近聞名,倍受尊敬的老人。她善長小兒醫科,民間偏方,許多疑難雜癥經她都手到病除,求助者絡繹不絕,阿婆是位熱心人,來者不拒,小時候我經常陪伴阿婆半夜去幫人義診解難。阿婆還是位虔誠佛教徒,心地善良,樂施好善,或許是歷經磨難的緣故,懂得感恩,但凡乞討者登門,家中僅有的一碗米,也會施舍給人。阿婆出身大家閨秀,滿腹戲文,知書達禮,鄰里親友家事不和,都會上門來找阿婆公斷,無論多刁潑之徒,只要老人柱著拐杖堂上一坐,都要言聽計從,有時還經常會有居委會干部來老人這討教。</p><p class="ql-block"> 老阿婆1972年除夕夜病故,終年74歲。阿婆出殯時,悼念者絡繹不絕,老孺婦幼無不悲痛落淚,深切懷念這位傳奇老人…</p><p class="ql-block"> 郭上村 阿婆逝世后,有一年,架橋鄉母舅才找上門來鎮上認姐。母舅李五根,小母親10歲,母親出生幾個月就被抱養離家,一直未回過家鄉,親弟弟的到來,讓她喜出望外,熱淚盈眶,勾沉起她無限思鄉思親之情。遺憾的是這種思念,母親只能黙默地埋藏在心底,當時由于交通不便,加上孩子多生活拮據,迫于生計,母親一直至死都未重返生育她的故鄉。毌親晚年于十大瓷之一紅星瓷廠退休,1994年9月9日,母親不幸失足從木梯率下,意外身亡,終年67歲。日夜思念的故鄉,已成她終生的夢境…</p><p class="ql-block"> 三姐弟 ,舅舅李五根和舅母姜四女,是土屋李家老屋唯一傳承人,在這養育了四兒倆女,送走了年邁的父母,薪火相傳,兒孫滿堂。舅舅病故后,舅母就是上一代唯一堅守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這次來土屋李家,有幸與失散多年的大姨家四位表姐妹們相遇</p> <p class="ql-block">長江后浪推前浪,土屋李家新生的后一代</p> <p class="ql-block"> 現在,土屋李家今昔非比,人丁興旺,道路通暢,新樓聳起,與鄰村匯成一片。我這次是第六次踏上這塊土地,為了完成母親宿愿,1986年出差南昌,曾帶幼小兒子首次尋親來此。印象最深的是,1999年兒子大一寒假,一家三口,專程走訪母親故鄉。</p> <p class="ql-block">茌港街,當年母親隨阿婆就在這登船,離鄉背景,前往景德鎮</p> <p class="ql-block"> 2007年國慶,隨侄子和平一家,又一次回到土屋李家</p> <p class="ql-block"> 第五次是舅舅逝世,我和弟弟專程來悼念,記得那是一個風雪交加的寒冬。時隔12年,這次舅母逝世,舅母喪事完畢后,次日,2022年元旦,我們告別表姐,弟妹們,驅車過撫河橋,順道再次走訪父親故鄉郭上鐘家。</p><p class="ql-block"> 1999年2月春節,我們曾走過這條通往故鄉的小路…</p> <p class="ql-block">途中路過阿婆娘家,上陳家,也是個有名氣的大戶村頭</p> <p class="ql-block">父親故鄉,南昌縣郭上鐘家</p> <p class="ql-block">鐘氏原本堂宗祠</p> <p class="ql-block">后坊牌樓</p> <p class="ql-block">父親故居遺址</p> <p class="ql-block">父親堂弟,大水根叔一家</p> <p class="ql-block">后坊宗族親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后坊水閣涼亭</p> <p class="ql-block">2007年國慶,隨侄子和平一家,專程再次來到郭上鐘家,認祖歸宗</p> <p class="ql-block"> 這次,2022年元旦,我們兄弟姐妹和妻子小燕齊聚故鄉,重返父母親魂牽夢繞的故里,實屬難得珍貴。</p><p class="ql-block"> 郭上鐘家自古就是千戶大村,分設四坊,母親隨阿婆屬武坊,父親家是后坊。父親鐘文祺,小名毛頭,生于1911年民國元年,兄妹三人,父親排行老二,祖父是遠近有名的木匠,大伯隨祖父從藝,姑姑嫁給村后萬家,后在省城南昌落戶。據說祖父在父親很小因犯魯班忌去世,父親是祖母守寡含辛茹苦帶大。</p><p class="ql-block"> 父親被抓過兩次壯丁,郭上村世襲出武將,練武成風,民風彪悍,歷朝歷代,年輕人大都被投軍從戎。第一次父親是替兄從軍,那時父親年輕未成家,兄長成了家被派壯丁,所以父親頂替兄長,派壯丁離開了家鄉。</p><p class="ql-block"> 數年后,父親隨同村里同鄉逃離了部隊,但不敢回村,便逃到景德鎮營生,在鎮上結識了母親成了家。據阿婆講,成家不久,又被二次抓了壯丁,父親在戰場上也是九死一生,多次負傷,晚年因頭部留存彈片而癱瘓在床。解放后,父親曾在人民銀行,市人委辦公室工作,直至退休。1965年父親患半身不遂,我陪父親到南昌治療,父親帶我第一次來郭上老家探親,那也是父親唯一一次重返故鄉。父親于1980年12月病故,終年69歲。</p> <p class="ql-block"> 郭上村是歷史名村,古時茌港鎮方圓百里有“鐘,陳,樊,萬”四大姓,郭上鐘家又是四大姓之首,歷史上郭上鐘家出武將,陳家出文臣,故有“陳打官司,郭上蠻”一說。據宗譜記載,一世祖宗鼎(唐公元791年)至今仕字輩,已43代,1200多年歷史。2009年村上重修宗譜,從“仕”字輩起,重新編排了原本堂“百字字輩歌”</p><p class="ql-block"> 郭上村千年歷史,代代人才輩出,家族興旺。據說郭上鐘氏發源于中原穎川(今河南許昌 )古代名將之后,唐代遷棲于此,屬客家人。方圓百里,唯一獨姓,為了立足生存,抵御外欺,眾族團結一心,世代習武自保,養就了強蠻彪悍,打架斗毆舊習,動不動就“殺大陣”械斗。原本堂就是“殺大陣”的大本菅,刀槍棒棍,一應俱全,遇事械斗,族人齊聚原本堂,殺豬宰羊,喋血祭旗,象古代將士出征一樣,男女老少齊上陣,奮勇爭先,銳不可擋,每逢都是凱旋而歸,威懾一方。郭上村歷朝歷代多出武將,現郭上有很多臺灣老兵,包括蔣介石侍衛,都出自郭上村。文革時期,省級高官都紛紛躲到郭上村,躲避紅衛兵批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原本堂有幸遇到村中老者,鐘水清,92歲高齡,屬后坊希字輩,與上我同坊同輩,我稱“兄長”。</p> <p class="ql-block">高齡兄長興致勃勃,熱心地講途郭上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百順門”牌坊,始建于元代,開基祖鐘侃公所建,村中迎親嫁娶,紅白喜事,親人遠出等都得從此門經過,意偶百事順利,平安興旺。</p> <p class="ql-block"> 司馬第,紀念先祖鐘離味,先秦時期項羽帳中名將,官封左司馬,車騎大將軍,作戰勇猛,戰功赫赫,被劉邦授計陳平,設計陷害身亡。</p><p class="ql-block"> 其二子鐘離接,始居穎川(今河南許昌)為躲避株連,改復姓鐘離為單鐘氏,郭上鐘氏就源于這里。</p> <p class="ql-block">走在故鄉的土地上,尋找父輩的痕跡…</p> <p class="ql-block">堂弟金保家宅院,長期在外無人居住,墻頭都長了草</p> <p class="ql-block">村中僅存的原始風格老屋,珍貴的古民宅標本</p> <p class="ql-block">獅子坊祖堂,明代建筑,郭上村最早的祖堂,后興建了原本堂大宗祠,這兒成為歷史文物。大門前一對石獅,其中有只腿上有斷痕,相傳這對石獅有時會復活,現身到田里糟蹋莊稼,有一次被人用鋤頭打斷了腿。</p> <p class="ql-block">“三坊齊昌”牌樓,郭上村最早分前,后兩坊,前坊始祖熙祿(長子),后坊始祖熙達(次子)。明萬歷年間人丁興旺,村盤擴展,開始分設文,武,西,后四坊。后坊人口眾多,坊史最長,元代18世熙達公(鐘侃公次子)為后坊元始祖,后坊設有獨立的后坊牌樓,紀念始祖。</p> <p class="ql-block"> 中華民族,講究源遠流長,薪火相傳。這次回到父母的故鄉,腳踏在這塊生育父母的廣袤熱土,分享家鄉沉淀千年的厚重歷史文化,感受親切濃郁的家鄉風情,父母恩,游子魂,故鄉情,似天際邊那朵彩色的云,在歷史的長河中漂泊回蕩,情思淚涌,久久不肯散去…</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阳县|
咸阳市|
九龙城区|
边坝县|
郓城县|
扎赉特旗|
东宁县|
高州市|
额尔古纳市|
镇平县|
白银市|
泰安市|
沐川县|
安平县|
松阳县|
怀化市|
从江县|
前郭尔|
阳泉市|
德清县|
弋阳县|
枝江市|
临桂县|
九寨沟县|
蒲城县|
桑植县|
祁阳县|
南康市|
上犹县|
太仓市|
东山县|
六盘水市|
普定县|
广东省|
芜湖市|
榆社县|
平山县|
娱乐|
高台县|
水富县|
泰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