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人物簡介 <p class="ql-block">【努爾哈赤】</p><p class="ql-block">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1626年),建州女真族首領、后金第一位大汗、清朝實際奠基者。生于遼寧新賓縣。1618年起兵反明,薩爾滸之戰大敗明軍,相繼攻克沈陽、遼陽等七十余城池。1626年,揮軍進攻寧遠(今遼寧興城),被明軍炮火擊傷,當年病死,年68歲。</p> <p class="ql-block">1625年,努爾哈赤把沈陽作為首都,并在沈陽舊城的中心,修建了大政殿和十王亭,是營建沈陽故宮之開端。</p> <p class="ql-block">【皇太極】</p><p class="ql-block">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643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后,繼承汗位,1636年,正式稱帝,改國號“大清”,迫使朝鮮臣服,對明朝作戰,贏得松錦大戰,為清朝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堅實的基礎。</p> <p class="ql-block">1626年努爾哈赤辭世,皇太極繼承汗位,續建了由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麟趾宮、關雎宮、衍慶宮、永福宮等組成的內宮,這就是沈陽故宮的由來。</p> <p class="ql-block">【海蘭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皇太極寵妃,</span>蒙古族,皇后哲哲的侄女,比其胞妹莊妃晚九年進宮。天生麗質,品貌雙全,最為皇太極寵愛。皇太極稱帝時封其為關雎宮宸妃大福晉,位居四妃之首,地位僅次于中宮皇后。1637年,生下皇八子,因患“天花”夭折。宸妃一病不起,時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33</span>歲。皇太極悲慟欲絕,寢食俱廢,乃至昏死過去,宸妃死后不到兩年,皇太極也命歸九泉了。皇太極對宸妃這種真情篤意,在歷朝皇帝中很是少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莊妃</span>】</p><p class="ql-block">宸妃胞妹,<span style="font-size:18px;">13歲</span>嫁給皇太極,封為永福宮莊妃。1638年,在永福宮生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后來的順治帝。后來莊妃勸<span style="font-size:18px;">降了</span>洪承疇,給清兵入關物色到一位帶路人。1643年,皇太極去世,福臨繼位為順治帝,尊生母莊妃為皇太后。福臨年幼,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莊妃以母后的身份參與政事。1661年順治帝死,8歲的玄燁繼位,是為康熙皇帝,尊莊妃為太皇太后。玄燁在祖母的諄諄教導下,直至1673年(康熙十二年)親政。 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莊妃去世,享年75歲,謚號孝莊文皇后。莊妃一生輔佐崇德、順治、康熙三朝,是大清第一女政治家。</p> <p class="ql-block">【順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世祖</span>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皇太極第九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生在沈陽故宮,</span>六歲即位,十三歲親政,是清軍入關<span style="font-size:18px;">(1644年)</span>后的首位皇帝,在位共十八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沈陽故宮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筑群之一,又稱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宮。始建于努爾哈赤時期的1625年,建成于皇太極時期的1636年。清朝遷都北京后,故宮被稱作“陪都宮殿”。后經康熙、乾隆時期的改建、增建,形成了今日有宮殿、亭臺、樓閣、齋堂等建筑100余座、500余間。</p> <p class="ql-block">1926年,沈陽故宮改為博物館,1986年改稱沈陽故宮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沈陽故宮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p> <p class="ql-block">沈陽故宮大門前的沈陽路原名新正街,建于清光緒31年,東起撫近門,西至懷遠門,全長1300米,現在是沈陽有名的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大清門前東西兩側,坐落著兩座大型牌坊,東為文德坊,西為武功坊(俗稱東華門和西華門)。兩座牌坊建于1637年,均為四柱三樓懸山式木制牌樓,頂飾黃琉璃瓦,鑲綠剪邊。通高約10米,寬約14米,兩牌樓間距110余米。裝飾華麗,威嚴肅穆。</p> <p class="ql-block">大清門對面的“奏樂亭”</p> <p class="ql-block">“沈陽故宮”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沈陽故宮按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分為三部分: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及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時期續建的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等建筑;西路則是乾隆時期增建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戲臺、嘉蔭堂、</span>文溯閣等。</p> 中路建筑 <p class="ql-block">【大清門】</p><p class="ql-block">建于1627年,1636年皇太極用與新國號“大清”命名皇宮大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也就是游客進入故宮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p><p class="ql-block">是沈陽故宮外朝的中心,是盛京皇宮正殿,俗稱“金鑾殿”。建于1627年,是清太宗皇太極時期朝會理政與接見外國使臣之處。清遷都北京后,皇帝東巡祭陵禮成,亦于此舉行隆重慶典。</p> <p class="ql-block">大殿為全木結構,五間九硬山式,辟有隔扇門,前后出廊,圍以石雕的欄桿。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頂蓋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殿柱間用一條雕刻的整龍連接,龍頭探出檐外,龍尾直入殿中。實用與裝飾完美地結合為一體,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氣魄。</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室內的寶座、屏風等陳設,并非清太宗時期的原貌,而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根據皇帝的旨意重新設計制做的,堂陛之內的屏風寶座,是乾隆特命仿北京故宮乾清宮所用加以縮小精心制作的。上方懸掛的“正大光明”匾額是順治皇帝手諭。</p> <p class="ql-block">這個叫“日晷”,是計時用處的,等于現在的鐘表。</p> <p class="ql-block">這個叫“加量”,是古代標準的計量器。此座計量器是是乾隆十年增設的,象征著江山萬代,祖國統一。</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的后面</p> <p class="ql-block">殿后美女</p> <p class="ql-block">【鳳凰樓】</p><p class="ql-block">沈陽故宮的內廷部分──即清太宗時期皇帝后妃居往之處,位于崇政殿后面的高臺之上。按照滿族人過去在山區居住的風俗,部落酋長住宅建在寨子里最高地,便于瞭望、守衛。所以沈陽故宮帝后寢宮建在特意筑起的近四米的高臺之上,但大政、崇政兩座殿卻建在平地。這種“宮高殿低”的情形,與北京故宮的“殿高宮低”正好相反。</p> <p class="ql-block">鳳凰樓是一座進深、面寬均為三間的三層歇山琉璃瓦頂的樓閣,屹立在高臺之上,其下層明間是進出寢宮區的通道,前有二十幾級臺階通往臺下地面,只要關上大門,帝后寢宮區就成為一座居高臨下的森嚴城堡,因此,鳳凰樓的功能也很像是一座居高而建的城門樓。</p> <p class="ql-block">鳳凰樓是清代盛京城的最高建筑,曾列“盛京八景”之一。在皇太極時期,鳳凰樓是皇帝后妃們夏日觀景納涼之處。</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御筆“紫氣東來”</p> <p class="ql-block">【后宮】</p><p class="ql-block">登上鳳凰樓便可進入后宮了,這里有皇后生活起居的清寧宮,還有關雎宮、永福宮等嬪妃的寢宮等,在宮殿四周建有高墻,圍成一個高高在上的獨立院落。</p> <p class="ql-block">【清寧宮】</p><p class="ql-block">俗稱中宮。“清寧”一名,取自《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取名清寧宮,是取其天地之間唯一清寧之意。清寧宮是沈陽故宮中最具滿族住宅特色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清寧宮的宮主哲哲地位顯赫,其父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的十七世孫。由于最早歸附后金,與后金關系最為密切,所以皇太極稱帝時將其女封為中宮皇后。</p> <p class="ql-block">清寧宮內景</p> <p class="ql-block">東側屋門上懸掛著道光帝的御筆</p> <p class="ql-block">1643年,皇太極就在東側屋‘端坐無疾而終’,終年52歲,在位17年,后葬于昭陵。</p> <p class="ql-block">【關雎宮】</p><p class="ql-block">亦稱東宮,皇太極十分寵愛宸妃海蘭珠,關雎宮位份僅次于中宮。取《詩經》里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賜名關雎宮,以此表達對海蘭珠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海蘭珠里屋</p> <p class="ql-block">東宮窗臺的“小格格”</p> <p class="ql-block">【永福宮】</p><p class="ql-block">亦稱次西宮,是莊妃的寢宮。</p> <p class="ql-block">莊妃在永福宮生下了皇九子福臨,這個孩子成了莊妃時來運轉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在沈陽故宮清寧宮后面的西北角,矗立著一座十分奇特的建筑物,這就是具有濃郁滿族風格的煙囪。在偌大的沈陽故宮,帝后妃們的寢宮絕不止一處,可作為排煙通道的煙囪卻只有這么一座,據說有取諧音“一統(筒)天下”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清寧宮的后面,有樓梯可通往御花園。</p> <p class="ql-block">【御花園】</p> <p class="ql-block">【東所頤和殿院門】</p> <p class="ql-block">【頤和殿】</p><p class="ql-block">建于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1746-1748), 外檐彩繪為金龍和璽彩繪。東側有一間耳房,為皇太后的凈房。該建筑是皇太后的行宮和舉行慶典召見王公官員女眷之處。</p> <p class="ql-block">殿內設有寶座屏風,西墻上原有乾隆御書聯“福凝東海增芝算,祥擁西池長鶴齡”,表達對母親多福多壽的祝愿。</p> <p class="ql-block">【西所迪光殿】</p><p class="ql-block">建于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是皇帝東巡在盛京住蹕期間處理國家軍政要務之處。</p> <p class="ql-block">迪光殿中的龍椅</p> <p class="ql-block">【西所繼思<span style="font-size:18px;">齋</span>】</p><p class="ql-block">是乾隆皇帝東巡時隨駕嬪妃居住之所。繼往開來,久思恭謁,故曰繼思齋。</p><p class="ql-block">沈陽故宮的牌匾都是滿文在左,漢文在右。而北京故宮的牌匾都是漢文在左,滿文在右。</p> 東路建筑 <p class="ql-block">【故宮東門】</p><p class="ql-block">最早皇宮的大門,里面就是大政殿。大清門造好之后,大門就關閉了。</p> <p class="ql-block">通往“大政殿”的宮門</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p><p class="ql-block">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俗稱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初稱大衙門。</p><p class="ql-block">大政殿用于舉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等。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舉行重大典禮及重要政治活動的場所。順治元年(1644年)順治皇帝福臨在此登基繼位。</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內的梵文天花具有少數民族的建筑特點。殿內陳設有金龍寶座、金漆屏風、嵌琺瑯象馱等珍貴文物及康、乾、嘉、道東巡盛京時留下的墨跡。</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內的視頻</p> <p class="ql-block">1644年,順治皇帝福臨在此登基繼位。</p> <p class="ql-block">【十王亭】</p><p class="ql-block">大政殿兩側,十王亭呈燕翅排列,是清朝入關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宮內辦公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東側由北向南依次是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和正藍旗亭。</p> <p class="ql-block">西側由北向南依次為右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和鑲藍旗亭。</p> 西路建筑 <p class="ql-block">【戲臺】</p><p class="ql-block">位于文溯閣南,始建于1781年,戲臺下為高2尺余的臺基,臺面約30平方米,上為青瓦卷棚式頂,戲臺之后連通扮戲房,戲臺東西兩側各有寬廊十余間,南北兩端分別與嘉蔭堂、扮戲房的山墻相接,構成一個圍繞戲臺的封閉空間。</p> <p class="ql-block">皇帝、嬪妃和王公大臣常在這里設宴觀戲</p> <p class="ql-block">【文溯閣】</p><p class="ql-block">建于1782年,所藏的圖書是鼎鼎大名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是清政府從乾隆三十七年開始,用十二年時間修成的中國古代收書最多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的總纂管叫做于敏忠,編纂十年熬盡心血,勞累而死。于是乾隆啟用和砷作為總纂管,和砷不負眾望僅用二年就大功告成。《四庫全書》的主筆是紀曉嵐,總校對是劉墉,乾隆皇帝對這項政績工程十分重視。</p> <p class="ql-block">文溯閣過道長廊</p> <p class="ql-block">是清代收藏《四庫全書》的七閣之一。從外觀看文溯閣是二層樓房,而實際為三層,內部還有一層夾樓用于藏書。文溯閣是仿照明代寧波天一閣而建,又根據陪都宮殿的特點多有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建筑風格,反映了清代宮廷建筑在工程設計和建造藝術上的高度技巧和水平。</p> <p class="ql-block">文溯閣內部</p> <p class="ql-block">偶然拍到的“文溯閣”光暈照片</p> <p class="ql-block">【御制鹿角椅】</p><p class="ql-block">皇太極的御制鹿角椅是沈陽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由于體量較大,除2011年曾赴臺北歷史博物館展出外,一直珍藏在博物院的文物庫房中。</p> <p class="ql-block">【仰熙齋戲臺】</p> <p class="ql-block">皇宮大院</p> <p class="ql-block">宮門深似海</p> <p class="ql-block">西路院內的影壁墻</p> <p class="ql-block">沈陽故宮出口</p> <p class="ql-block">紅墻女孩</p> <p class="ql-block">故宮博物館辦公樓</p> <p class="ql-block">故宮后門</p><p class="ql-block">沿著紅墻走一圈,有點感悟:一座建筑它本身不會說話,但是它卻在無言中告訴我們了一段歷史,傳承了一個民族的文化。</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阳县|
陇西县|
观塘区|
新兴县|
兴安盟|
土默特右旗|
靖江市|
子长县|
偃师市|
分宜县|
贵阳市|
阜新|
高淳县|
耒阳市|
乌兰县|
闻喜县|
诏安县|
新邵县|
铅山县|
宝丰县|
高邮市|
邹城市|
礼泉县|
天祝|
介休市|
新巴尔虎左旗|
富川|
收藏|
邢台市|
河东区|
安多县|
巴中市|
金堂县|
雷州市|
岳阳市|
莒南县|
象山县|
鄂伦春自治旗|
云梦县|
新昌县|
武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