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撰文/林沐華(歸去來兮)</p><p class="ql-block"> 【原創】</p> <p class="ql-block">【知青歲月】里留下的夢,想忘了卻總是忘不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2018年12月,當年一塊上山下鄉到龍崗農場的知青伙伴,在闊別了48年后,又相聚一起回到了這個地方。那是再見龍崗的首聚,而今又過去三年了。時間過得真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回憶是一種美麗的思念,逝去的年華在思念的緬懷里沉淀而變得厚重。即便韶華不再,龍崗嶺上知青歲月里的情愫,總能使我們從知青生涯的狹隙中依舊酣然入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兩千二一年底月未的某一天,距離第一次相聚恰好三年時間,是在臨冬的一個早晨,雖然秋季剛剛離去,可天氣還是很暖和的。這一天,陽光熠熠,煦風徐徐,貓仔帶著三個知青場友又回到40多年前下鄉的農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綽號貓仔,是48年前我上山下鄉時的知青伙伴,真實名字叫呂建華。因其下鄉時年紀小,人長機靈,故大家伙特授的雅稱。這次重回故地本是邀我一塊同返,無奈那天我有事,只能失陪作罷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中午時分,他給我發回幾張相片,是他們幾個在農場總部躍進門前的合影。還在微信里說,我們知青下鄉農場時的躍進大門將要作故了。因農場已經把土地承包給私人耕作,承包者要把躍進門析掉。而那座躍進門卻是我們當年下鄉在龍崗農場那百來十個知青心中的印記。鐫刻著我們風雨同舟,辛酸與共一路走過的艱苦歲月。而今,這座時時閃躍在眼眸子里的門就真的這樣消隱了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唉,時過境遷,物是人非。斑駁陸離的躍進門喲,您凝聚著多少年輕人當年青春的暢想,那風霜雪雨雕刻下墻幅的點綴苔痕,是芳華留下了一首首消魂浪魄的歌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時光冉冉,煙雨迷朦,人生如海,浪遏飛舟。忘不了龍崗嶺頭的風風雨雨,忘不了龍耳溪邊的朝朝夕夕!</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門前一條道,通往一座橋,</p><p class="ql-block"> 橋下水潺潺,是條小溪流。</p><p class="ql-block"> 水繞龍崗嶺,浸潤紅土沃,</p><p class="ql-block"> 滿山相思林,感覺跟著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8年前,從這個躍進門里相繼走進了一百來個中學畢業生,從此按家落戶在龍崗嶺上,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這就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我們就是那一批中學畢業生,在那塊渾厚的紅土上脫胎換骨地干了整整六年時間,并附上了一個響亮名字:知青!</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后,我們永遠記著,歷史從來也不會忘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年我們知青下鄉插隊的地方在南興公社黨委農場,也叫龍崗農場。是一個社辦的單位。起初為??悼h“五七”干校,是專門為下放干部改造思想提高覺悟的地方。之后移交南興公社管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開展后就成了知青下鄉鍛煉的場地。</p><p class="ql-block"> 就在那一年,一百多名剛畢業的青年學生,背著簡簡單單的行裝前后陸續地上了龍崗嶺。從此,小伙子和姑娘們就成了龍崗嶺上的主人。</p><p class="ql-block"> 上山下鄉之后,才知道此地果然不凡。顧名思義,龍崗乃龍的山崗。相傳中說,好多年以前,此地是一片丘林狀荒山,土色赤紅,干禿燥熱,雖有肥沃土壤,但因缺水少雨,植物很難形成長勢。故此,蒼天惠賜,譴派一條龍下到此地,恩澤民間。龍馳過之處,風調雨順,地利人和。從此,龍崗茂林蒼郁,綠草氤氳,繁花似錦,諸物蔥蘢。住在那里的駐民得到了上蒼蔭蔽,樂此不疲,勤快耕作,繁衍生息,繼代相傳。還有人說,臥龍見那時人們生息已趨向安穩,功成圓滿,欣然而去。臨走前,還特意用身軀搗出幾個深潭,而在翻卷挪騰中龍耳卻勾劃了一條川流不息的小溪,爾后取名“龍耳”溪。那幾個大水潭演變成了如今的濱洋、后塘及龍崗水庫。龍崗,也因此而得名。這就我們上山下鄉待過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倘若提起龍崗的知青歲月,如梗在喉,那是人生所走過的一條辛酸苦澀之路。每天早早起床,肩上扛起鋤頭就上了坡嶺,干活的負重超乎了人們的意料,每天早出晚歸,披星戴月,苦不堪言。尚且吃也不飽,穿不蔽寒,只有一個信念在支撐著胸中那一口氣。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來日方長。只要信念在,曙光就在前面,面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這就是和共和國一起成長的那代人的特質,在泱泱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一串不可磨滅的漣漪,讓與后人審視來蓋棺定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龍崗嶺上有七個小村落,便是農場的七個生產隊,分布在龍崗嶺的周邊。中間一個大水庫,傍依在獅子嶺腳下,整個布局如七星拱月,壯美非凡,環繞獅子嶺腳下一條小溪叫龍耳溪,曲折蜿蜒,伸向大牛嶺。而我當知青插隊的就在龍耳橋生產隊(一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生產隊里沒有水井,生活用水都來源于穿過門前兩米多寬的小溪流。插隊的第一天,天剛朦朦亮,開工鑼聲敲響,我急忙起床洗漱,準備開啟知青生涯第一回的行程。</p><p class="ql-block"> 站在小溪傍,我遲疑了良久。我在想,這水能漱口嗎?雖然水清透澈,可邊上蠕動著少許的毛毛蟲,是溪邊的竹葉上掉下的。</p><p class="ql-block"> 這時,旁邊的一個老職工發話了。</p><p class="ql-block"> “不干不凈,喝了沒病。不要看溪底雜草叢生,樹葉沉淀,水可甘酣呢。”</p><p class="ql-block"> 看來我的顧慮是多余的了。既然是來接受再教育,就應該徹底改自己的世界觀。我豪不猶豫地用溝渠中的溪水漱口洗面,舌頭舔了一下溪水,真的很甘酣。</p><p class="ql-block"> 打那以后,生活總也離不開溪中的水。</p><p class="ql-block"> 說來奇怪,溪中流水潺潺,流量不是很大,卻水流叮咚,永不干涸。則使天氣大旱,還能流水淅淅。再說,每逢大雨傾盆,山上的雨水翻滾而下,溪水霎時混濁,可過了三、四個小時后,溪中之水驟然清澈,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或許是天人湊合之靈氣了。</p><p class="ql-block"> 最令人欣然的是,門前有溪流,用水特方便,隨之則用,用來隨意。每到雨天,大家伙都事先用鐵桶裝上清質的溪水,以防山水混搭后沒水煮飯炒菜。</p><p class="ql-block"> 插隊的幾年里,我們都和這條小溪結下深厚的不解之緣。到了夏季大熱天,就更離不開溪水了。隊里為方便職工生活用水,特意在溝邊筑兩個大水池,一個為積蓄吃用水,一個是職工洗澡用大水盆。夏天,男知青一般都是到大半夜才跳進洗澡用水池里,享受當時認為最快活的時光。</p><p class="ql-block"> 七六年年底,是我下鄉到龍崗剛好兩年半時間,也是插隊的第三個年頭。那年我參加征兵體檢合格,離開龍耳橋這個小村落,應征入伍到南海艦隊服役。離開的那天晚上,和伙伴們喝過告別酒,到了深夜午時,我偷偷跑到溪邊提著桶從溪里打水,從頭頂到腳跟足足澆了十桶溪水,雖然不是喝著溪水成大的,可在那艱苦的歲月里,就是這溪中水滋潤了當年疲憊的心田,那清晰透澈小溪至今還在胸中源遠流長…………</p><p class="ql-block"> 分別了40多年后的兩年前,我懷著虔誠的心情我又回這個老地方,而所看到的面目全非。如今,小溪不見了,當年住的房子也不存在了。由于土地的流轉,那個熟悉的地方變得陌生了,那個地方,那些事和那些人,一切都灰飛煙滅,留下的只有印記在腦海中的思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小溪啊,你時緩時急,從獅子嶺的山頂上趨勢流來,沿著半山腰彎彎曲曲的畦溝湍急而下,那涌動于溪流中的山泉清澈見底,涼爽酣甜,凝聚了天與地之靈氣,源源不斷,帶著欣快的泉水叮咚聲,繞著山腳下的沃土,潺潺地流淌。霎時在突兀的山石阻擊中濺出晶瑩剔透的水花,閃動著粼粼的水光,奔流在郁郁蔥蔥的山澗里。如一幅墨綠的山水畫,點綴著山坳僻野的奇妙與美麗。仿佛是一瀉水銀,所過之處,蔥木綠草,鳥語花香,一股股清流透沁著一陣陣誘人的芳馨,欣快地匯聚入蜿蜒曲折的溪流,流進茂郁蔥蘢大牛嶺下。浸濕了那一片赤紅色的土地 。</p><p class="ql-block"> 小溪喲,你靜靜的流,緩緩的淌,喚來秋淌過冬,五谷豐登秋風爽,驅逐寒冬暖人心。迎來春接過夏,滿園春色百花妍,夏日璀璨艷陽天。</p><p class="ql-block"> 經過必經之路,碰到必碰之事,才遇見必遇之人?!褒埗毙∠?, 傳說中龍的耳劃過留下的杰作, 將永遠流淌在我的夢里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紅塵滾滾,歲月崢嶸。從龍崗東嶺頭走出來的大兵,亦然在兵營中瀟灑走了一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日子過得真快,轉眼半個世紀即將過去了。一代知青人逐漸循入老年?;叵胪?,心有靈犀。有時回味起知青歲月里所經歷的人和事,還真的津津有味,亦不枉來世間走一回。</p><p class="ql-block"> 人生的痛苦,寫在臉上是滄桑,心底的憂傷,注滿眼里那是故事。</p><p class="ql-block"> 不管有多少故事,或許是歷盡滄桑,人一定要本存善良,善良中必要帶些鋒芒,以張正氣。以慈悲之心看世界,讓世界充滿愛與陽光。</p><p class="ql-block"> 人生苦短,一切隨緣,凡事看淡,笑對百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有人說,知青那一代人是悲涼傷感的一代,在人生道路上充滿艱辛與坎坷。然而,就是這一批人,肩負著國家復興的重任,不辭勞苦,無私奉獻,鐵骨錚錚,任勞任怨,把年華和青春都獻給了祖國復興的偉業,卓越空前,崢嶸絕后,在中華民族偉大的發展史典籍里留下了耐人尋味的一頁。</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青春的影子被時光的河流沖刷淡漠了,而她的絢麗依然閃爍在我們的腦海中,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仍然在我們的血脈里奔流。用灼熱的情懷擁抱所經歷的過去,往事變得更加濃厚,芳華依舊燦爛!</span></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沙县|
云南省|
青冈县|
凤凰县|
延边|
出国|
齐河县|
贵港市|
贡嘎县|
武乡县|
东乌珠穆沁旗|
巴塘县|
武功县|
广河县|
中卫市|
古浪县|
灵台县|
公安县|
长沙市|
连江县|
海城市|
台中市|
江安县|
娄烦县|
墨玉县|
富民县|
和龙市|
盘锦市|
久治县|
邢台县|
松潘县|
永济市|
盐亭县|
阜南县|
白沙|
金堂县|
仁化县|
永春县|
布尔津县|
榆中县|
东平县|